「安徽日報」安慶迎江:如何讓校園戲曲更有“戲”

戲曲 黃梅戲 藝術 音樂 迎江區委宣傳部 2017-05-28

「安徽日報」安慶迎江:如何讓校園戲曲更有“戲”

政府支持,傳統戲曲走進當代課堂

5月12日下午,安慶市迎江區華中路第一小學裡,一群學生正在排練原創摺子戲——《宜城小精靈》。指導老師周慶慶告訴記者,這是學校請戲劇團一起創作編排的黃梅小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入童話中,再以黃梅戲的表演形式呈現出來。

“原來對黃梅戲的興趣只是聽聽哼唱兩句,去年參加社團後,才真正體會到了戲曲之美。 ”該校六年級同學張欣怡去年兩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黃梅戲專場演出,如今已成了校園裡的戲曲“小明星”。

包括華中路第一小學在內,黃梅戲已經走進安慶市迎江區全部15所中小學。 “營造良好的校園戲曲環境是基礎,戲曲薰陶需要一個過程。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戲曲通識教育,因為這是少兒打開戲曲大門的鑰匙。 ”安慶市黃梅戲劇院院長陳兆舜說。

作為黃梅戲發源地和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安慶與許多地方一樣,校園戲曲教育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戲曲氛圍。

如何讓傳統戲曲從劇場走進課堂?

2015年起,迎江區開展首批“黃梅戲進校園”試點。該區在教育經費中專門安排工作經費,從教材設置到師資培訓等都作出了統一規劃。目前,該區正在實施校園黃梅戲“五個一”工程,即組織各學校自主編寫一本校本教材;各校結合校本課程至少開設一節黃梅戲課;利用教室廣播每週播放一次黃梅戲金曲內容;採取在線課程、播放視頻、專家講座等形式,保證每名學生每學期進行一次黃梅鑑賞;戲曲院團以小分隊等多種形式送戲進校園,每校每年至少一場。

為解決黃梅戲專業師資不足、專業性不強的問題,該區先後組織60人(次)教師參加戲曲知識培訓,重點對黃梅戲唱段、表演動作、綜合表演片段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學習。該區還引導各校採取院校合作模式,聘請黃梅戲院校教授、劇團退休專家、票友和院校學生志願者等專業人員,對現有教師中的戲曲愛好者、具有戲曲基礎的音樂教師進行專業和技術培訓,並建立專兼職黃梅戲教師隊伍,定期為學生授課。一些學校通過“快樂星期二”和“快樂星期五”下午兩節課的時間,開設黃梅戲課程,挑選對黃梅戲有興趣、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進行基本功、聲腔、身段排練教學。

“現在,黃梅戲已經跨過學校圍牆,從劇場走進課堂,成為陪伴全區孩子成長的重要夥伴,既提升了學生的戲曲素養,也讓學生有機會從中學習、傳承傳統文化。 ”迎江區教育局教育科副科長汪錦飛告訴記者。

觸摸“傳統”,讓更多孩子愛上黃梅戲

5月12日中午課休時間,迎江區四照園小學的黃梅戲工作室裡,負責人孫可帶著兩名學生排練黃梅戲韻律操。

四照園小學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嘗試“黃梅戲進校園”,校歌也被改編成了黃梅戲。

“過去,黃梅戲教學主要以自發性組織的教學活動為主,孩子們大多止步於聽唱兩句,真正感興趣的就更少了。現在,把黃梅戲的基本動作融入到大眾操中,動作簡單易學又優美,這樣將趣味與體驗相結合,可以讓更多孩子體驗黃梅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孫可說。

為讓更多孩子愛上黃梅戲,迎江區積極引導學校創新教學形式,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 2015年起,該區連續開展“‘我與黃梅戲’中小學生徵文活動”,共收集作品160多篇。去年,該區開展黃梅摺子戲展評活動,鼓勵大家將身邊的好人好事以戲曲的形式呈現出來。雙蓮寺小學排演的《讓愛與生命相“髓”》,就取材於該校為千里之外白血病兒童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學生家長程敏的真實故事。今年4月,迎江區學校排演的黃梅摺子戲參加省第十三屆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評比大賽,並將錄入中共中央組織部遠程教育資源庫。

迎江區還組織各學校根據自身實際,進行特色戲曲教學。華中路第三小學語文老師徐卉將詩詞改編成黃梅戲,深受學生歡迎。傳統戲曲與經典詩詞的碰撞也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很多學生還能自編自唱詩詞。現在,該校每年會選派語文、數學、繪畫等老師與音樂老師一起參加黃梅戲師資培訓。“在不同學科資源相互整合的過程中,新的教學創意不斷迸發。 ”校長蘇春霞告訴記著。

社會參與,補齊戲曲教育短板

5月12日,迎江區宜城路街道發起設立的“娃娃學黃梅戲專項基金”首批2萬元專項資金,正式投放到依澤小學。

“這筆錢解了學校的燃眉之急。因為資金不足,依澤小學外聘老師不能及時到位,加上軟硬件的一些更新投入,學校無法承受資金壓力。因此,街道發動本地企業籌集專項資金,幫助學校解決資金困難。目前,首批資金已撥付至轄區兩所小學。有了這筆錢,外聘老師的補助有了著落。 ”宜城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張虹說。

除了資金投入,迎江區還大力引導社會力量,為校園黃梅戲提供社會鍛鍊實踐的舞臺。四照園小學黃梅戲《打豬草》“對花”選段在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參加了國際性的交流展示,受到了高度肯定;華中路第三小學和當地社區合作,讓孩子在學習之餘參與廣場演出,增加孩子舞臺經驗。

“去年參加黃梅戲社團,不僅學了唱腔,還學了身段表演,真正體會到了戲曲之美。 ”華中路第三小學三年級學生楊安琪說。

“‘娃娃學黃梅戲專項基金’這一形式正拓展到多個街道。教育部門還將組織老師‘走教’開展戲曲教學,重點彌補農村學校戲曲資源不足,讓校園戲曲更有‘戲’。 ”汪錦飛說。

“戲曲表演有著非常專業性的技巧。經過培訓的音樂老師雖具有一定的鑑賞教唱能力,但很難將戲曲教學再進一步深耕。未來如果能為戲曲教師進校園開闢 ‘綠色通道’,不失為補齊這一‘短板’的良策。 ”迎江區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報記者 胡勁鬆 本報見習記者 洪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