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匈奴的崛起與沒落

不要查百度,百度里根本沒有這個解釋。查《大英百科全書》,這部當今世界最知名最權威的百科全書,匈奴的英文名是Hun。“Hun”一詞在《大英百科全書》裡這樣解釋,匈奴,誕生和崛起於鄂爾多斯,自公元前300年統治亞洲大部分地區和東歐的亞洲遊牧民族,曾入侵亞洲的中華帝國和歐洲的西羅馬帝國,改變了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

匈奴是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後裔。夏朝末年,最後一任君主桀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暴君。今天有個成語叫“酒池肉林”就是說他的。桀與妺喜、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男男女女脫光進入池內飲酒作樂,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數年後,夏朝覆亡。湯在追滅桀的餘黨中,桀的一個兒子葷粥(音xun yu,讀薰育),也叫淳維帶領隨叢等開始向北逃竄,從山西運城一口氣跑到鄂爾多斯。

公元前1600年的鄂爾多斯雖然人煙稀少,但水草豐美。這裡生活著土方、鬼方、犬戎、戎狄等遊牧民族。葷粥投奔了在鄂爾多斯的犬戎族,後來歷史上就把他們新組成的民族稱為葷粥,又寫為獯鬻、薰育。這就是匈奴早期的名字來源。

逃到這裡的葷粥發現,種地是不可能了,逃的匆忙,一粒種子也沒帶。只好跟其他遊牧民族學習放牧。再返中原已無可能,那是商朝統治時代,回去必死無疑。就這樣,夏朝皇族後裔的這一支漢族開始與土方、鬼方、戎狄等遊牧民族通婚,共同生活。

大約到公元前900年,在經歷幾十代人後,這些人逐漸融合成一個大部落。他們給自己起名為胡人。中原的漢族人稱他們為匈奴。今天我們鄂爾多斯有句俗語叫“走胡地,隨胡禮”,意思就是進入胡人(匈奴)的地盤,就要尊重胡人的禮節,即源於此。

這些胡人推選出頭領,起名叫“單于”。不管遊牧到多遠,每年秋季都要回到誕生地鄂爾多斯祭祀龍神,龍神為黑龍,是匈奴人的圖騰。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就是匈奴人。圖騰為黑龍的圖形。

在接下來幾百年裡,匈奴人不斷擴張,疆域不斷擴大,北至今天俄羅斯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那個地方),西至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月氏國),南至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東至今天的朝鮮半島。在春秋和戰國時代,匈奴已經成為蒙古大漠和草原上最強大的遊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逐水草而居,神龍見首不見尾。時而衝入中原地區,搶劫一番,主要是生活日用品,騷擾一下邊民,搶掠遊牧民族缺少的糧食和鹽巴等。

秦滅六國,建產一統中原的大秦後。秦國面臨的主要敵人就是這支匈奴集團了。秦始皇為了對付匈奴,修建了萬里長城,就是為抵抗匈奴的。與此同時,還修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這就是今天世人所知的秦直道。秦直道起於今天陝西咸陽市淳化縣,止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九原郡古城),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伊金霍洛旗、東勝區、達拉特旗都有其遺蹟。這條總長736公里直道建成後,秦始皇派長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沿直道北擊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扶蘇率30萬秦軍北攻匈奴,收復了“河南”(今鄂爾多斯,因位於黃河之南而聞名),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隨後,秦軍越過黃河,將匈奴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被迫到陰山以北(今大青山和烏拉山以北)放牧去了。《過秦論》記載“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然後,蒙恬又將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修築起九原郡古城,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10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秦朝被漢朝取代後。漢朝忙於內政,無暇顧及北面匈奴。匈奴日漸強大,這時匈奴出現了一個很牛的首領叫冒頓。冒頓單于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王(今鄂爾多斯南部、陝西北部和山西西部地區)、白羊王(今鄂爾多斯西部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地區)、河南王(今杭錦旗和準格爾旗地區),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朝的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向西進擊月氏,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經過一系列的大征伐,北方各族無不臣服匈奴,至此,冒頓雄踞大漠南北,統一了當代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匈奴帝國疆域十分廣闊,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這也是匈奴帝國史上最強大的時期之一。

這時,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了中原,把韓王信派到代郡,建都馬邑城(今河北省蔚縣西南)。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匈奴大規模進攻馬邑。劉邦派精兵30萬計劃一舉殲滅匈奴主力。劉邦先設埋伏,引誘匈奴進入馬邑城,但匈奴在進入馬邑城前發現,有牛羊,但沒有牧人,知是詭計。便於半途折返。這就是歷史上的“馬邑之戰”。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擊匈奴。結果在白登山下被冒頓40萬大軍圍困。前後七天,糧草不能濟。後來,劉邦向冒頓妻子行賄禮物。冒頓妻子勸冒頓解圍。劉邦才得以脫身。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經過馬邑之戰和白登之圍兩場戰爭。漢朝劉邦派劉敬送漢朝皇族的公主去給單于當閼氏(妻子),每年奉送給匈奴一定數量的棉絮、繒、酒、米和食物,相互結為兄弟,實行和親政策,冒頓才停止侵擾活動。

過了若干年,經過“文景之治”的西漢,國力蒸蒸日上。到了漢武帝劉徹這一代,決定不與匈奴搞什麼和親結盟了,對匈奴正式宣戰。這時,漢朝出現了位很厲害的將軍,叫衛青。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兵分四路出擊匈奴。衛青從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出兵,公孫敖從代郡(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從上谷直搗龍城(今鄂爾多斯東南),在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匈奴騎兵700餘人,取得勝利。漢武帝看到衛青勝利凱旋,加封關內侯。

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復仇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他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殺敵。匈奴大敗而逃。

這兩次大戰只是小試牛刀。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在鄂爾多斯展開了。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一帶。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今鄂爾多斯、陝西榆林地區)。這是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于王庭的聯繫。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妙,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100萬頭,完全控制了鄂爾多斯及陰山山脈以南地區。漢武帝修築朔方城(今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西北部),設置朔方郡。重修五原郡(不是今天的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就是秦朝時的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北)。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這裡定居,同時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讓鄂爾多斯又成了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

在今天東勝區政府門前青銅文化廣場有一鷹立頭頂的雕塑。她就是樓煩王或白羊王的匈奴王冠,這個出土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文物,是中國十大國寶之一,是內蒙古博物館鎮館之寶。此事另文詳述。

匈奴不甘心在鄂爾多斯的失敗,一心想把鄂爾多斯等地重新奪回去,所以在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這時,漢朝又出了一位比衛青還厲害的將領,他叫霍去病。霍去病是衛青外甥,年少時體弱多病,故名去病。公元前123年,霍去病17歲,跟舅舅衛青出征,率800人遠離主力,直搗匈奴漠南(今蒙古國高原)老巢,斬匈奴2800多人。完勝而歸。

公元前121年,19歲的霍去病再次出征。收復西域(今新疆)的大片土地,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匈奴膽戰心驚的嘆悲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隨後,漢武帝命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從此,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

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5萬精兵再攻匈奴。將匈奴一路猛打猛追,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徹底盪滌,漠南再無匈奴王庭。匈奴也從此一蹶不振。可惜霍去病在公元前117年就病逝了,年僅24歲。

經過漢武帝三次重大戰役的打擊,匈奴的軍事實力大為減弱,只好遠遁漠北。元狩末年,匈奴貴族向漢王朝表示請求和親,漢王朝也有意休戰。這樣,雙方多次互派使者進行談判,但由於雙方互不相讓,甚至以扣留使者相要挾,而無法達成協議,從而形成元鼎至太初10餘年間打打談談的局面。這時又出現一個重要人物,蘇武。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19年。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單于採用種種方法威逼利誘蘇武,勸其投降,都遭到蘇武義正辭嚴的拒絕。單于無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跡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邊放羊,並宣稱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蘇武回去。蘇武在那裡歷盡艱辛,經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和草根為食,但他出使時所持的漢節卻從不離身,天長日久,漢節上的毛全都脫落了。即使這樣,仍未動搖他對漢朝的忠心。漢昭帝即位後,匈奴於公元前81年派使者向漢王朝請求和親。蘇武才得以釋放回到中原。出使時尚在壯年,回國時已經鬚髮盡白了。蘇武留胡節不辱的愛國精神,也受到後人的敬仰,他的事蹟被編為歌、劇、故事廣為流傳。

隨後,匈奴陷於內亂之爭。為爭奪單于之位,父子兄弟兵戈相見。在公元前57年至55年,經過三年內戰。呼韓邪奪得單于之位。史稱“五單于相攻”。呼韓邪當上單于後,為防止哥哥郅支再奪單于之位,於公元前53年突然率領部投降漢朝。隨後到長安稱臣,他成為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匈奴單于。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入長安面見漢朝天子。漢元帝劉奭接見了他。呼韓邪表示願娶漢女為閼氏(妻子)。元帝也願意用婚姻的形式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就以宮女王嬙配他為閼氏。這就是千古有名的“昭君出塞”。

王昭君,西漢南郡秭歸(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在長安成婚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隨後,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時值秋天,從長安出發時還綠草如蔭,但到了鄂爾多斯高原時,已是秋草枯黃。當大隊人馬行至今達拉特旗展旦召附近時,望著南歸的大雁,黃草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悽婉悅耳的琴聲,美豔動人的女子,使南飛 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草原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這也是“閉月(貂蟬)羞花(楊貴妃)之貌,沉魚(西施)落雁(王昭君)之容”的由來。而這片草原,也叫烏林爾灘草原,烏林爾灘蒙古語,翻譯過來就是落雁草原,它位於內蒙古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窩闊臺旅遊景區門前,現在仍然水肥草美。

此後,王昭君在達拉特旗昭君墳一帶草原居住了下來。在這裡,她為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可惜2年後,呼韓邪單于病逝。王昭君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

按照匈奴習俗,王昭君離開昭君墳,北上大青山,與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妻子)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再婚。隨後,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小女名當於居次。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也去逝了,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53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腳踩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今呼和浩特昭君墓。也有傳說,昭君墓裡只有王昭君一隻鞋。

王昭君用自己的一生,換來漢朝和匈奴50年的和平穩定。與此同時,昭君出塞故事千古流傳,由此衍生出的書籍、電影、電視劇和故事不計其數。

東漢時期,匈奴進行了一次大分裂。分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醢落屍逐鞮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北部首領為蒲奴單于,南部首領為醢落屍逐鞮單于。隨後,醢落屍逐鞮單于率4萬多部眾附漢稱臣,光武帝劉秀將其安置在鄂爾多斯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北匈奴從公元65年至72年不斷襲擾劫掠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地區。公元73年,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佔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公元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佔車師、爭奪金滿城。

公元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73批南下附漢,總數達50萬人,他們被安置在中原各座城市。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公元87年鮮卑族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優留單于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內部衝突不斷。東漢乘此時機,於公元89年至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13000餘人,北匈奴先後有20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史稱“燕然勒功”。公元90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公元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在今俄羅斯地區蜇伏下來。

“燕然勒功”之戰後,南北匈奴徹底分道揚鑣。為了讓讀者你能看明白。筆者分開敘述。先說南匈奴。再說北匈奴。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鄂爾多斯及陰山以南地區。因漢朝皇帝姓“劉”。所以,給大部分匈奴貴族賜姓為“劉”,這也就是今天陝北、晉西一帶劉姓很多的原因之一。

三國時期曹操掌權後,除了鄂爾多斯外,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予以監督。這些匈奴漸漸漢化,成為我們今天漢族一部分。

東漢末年,歸附的匈奴人不斷向中原遷徙,在多代皇帝的寬容接納政策下,匈奴人逐漸增多,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匈奴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關中人口百餘萬,其中匈奴和漢族人口幾乎各佔一半。

到了西晉,賈后亂政,引起了歷史上的“八王之亂”。趁西晉皇室內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北方遊牧民族大部落迅速進入中原建立自己政權。這就是歷史上“五胡亂華”。隨後,中國進入了“五胡十六國”近300年的戰爭分裂時期。

十六國中,匈奴人建立的國家叫前趙。公元304年十一月,匈奴人劉淵以復漢為名,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縣北)稱王。公元308年十月,正式稱帝。公元309年遷都平陽。公元310年劉淵病卒。長子劉和即位,沒幾天就被庶弟劉聰弒篡。公元313年劉聰奪取洛陽,俘殺晉懷帝,隨後滅掉位於長安的西晉殘餘勢力。公元318年七月,劉聰(漢昭武帝)死,其太子劉粲繼位。八月,大臣靳準發動平陽政變,殺了劉粲。這時,鎮守長安的漢中山王劉曜發兵攻打靳準。劉曜軍行至赤壁(今山西河津市西北的赤石川)便稱帝,改國號為趙(前趙)。之後,氐族人石勒起兵反劉曜,且自稱趙王(後趙)。此後,前趙皇帝劉曜和後趙皇帝石勒常相攻伐,公元328年,二趙大戰於洛陽城西,劉曜飲酒過量,兵敗被擒,漢趙主力被消滅。公元329年,後趙軍乘勝西進,前趙太子劉熙棄長安而奔於上邽(今甘肅天水)。九月,後趙石虎攻克上邽,殺劉熙及其文武百官,漢趙亡。由匈奴建立的政權消失了。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烏桓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劉勃勃自認為自已是末代的匈奴王,隨後,建國大夏,意思我們夏朝後代,匈奴人是從夏朝過來。並把自已劉姓改為赫連。以顯示自己匈奴王血統。隨後,在鄂爾多斯修建統萬城作為國都(今天屬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境內),這就是今天的“白城子”。公元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公元428年,從今天呼和浩特武川縣強大起來的鮮卑政權北魏俘虜了赫連昌。赫連昌弟弟赫連定在平涼(今甘肅平涼)自稱夏皇帝。公元431年北魏再俘赫連定,大夏亡國。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蹟。

接下來說北匈奴。北匈奴戰敗後,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此立足後,又出沒於天山南北進行掠奪。公元2世紀初,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斐岑接任。公元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阿蘭人屬突厥系遊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北匈奴在阿蘭國寄人籬下生存。到了公元360年左右,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在阿蘭國休整後,北匈奴恢復了元氣,暫時居住在頓河草原一帶。在匈奴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時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裡,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衣獸皮,食獸肉,住草棚,沒有文字,沒有禮儀。他們從來不洗浴,羅馬人避之惟恐不及。

匈奴人對頓河以西東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自殺,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隨後追擊,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東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人多得無法計數。但羅馬帝國官吏對這些流民也進行殘酷壓迫,導致哥特人紛紛起義。378年,瓦倫斯調集大軍欲在阿德里亞堡一舉消滅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裝騎兵面前,羅馬方陣步兵潰不成軍,瓦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僅僅幾十年內,一些日耳曼人王國相繼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在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征戰過程中,匈奴人很少參與,他們大部分輾轉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不久,北匈奴推選出烏爾丁為單于。在烏爾丁單于率領下,匈奴人佔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烏爾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都能征服。

公元400年,北匈奴在烏爾丁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意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腹地轉移。

 到了奧克塔爾任單于時期,北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當時稱潘諾尼亞)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匈奴帝國,都城建於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單于之位。盧加在公元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以確保邊境的安寧。

這些北匈奴人真正強大始自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單于之後。與他的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來懲罰他們的,只能捱打,不能反抗。

公元445年,阿提拉掌權後,馬上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這就英國前身。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投降。

鞏固了東北方後,阿提拉在公元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與匈奴人簽訂和約,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

至此,北匈奴又在歐洲建立起自己強大的帝國,疆域東到裡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阿提拉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公元450年,阿提拉派使者去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

他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僕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天法國)發動進攻。經過一番攻城略地,最終匈奴軍主力開始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停止爭鬥,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伺機與敵決戰。

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展開決戰。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雙方陣亡將士達16.5萬人(一說30萬)。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匈奴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 積聚力量。

公元452年,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阿提拉率領匈奴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意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隨後,匈奴人揮師直搗羅馬城。西羅馬皇帝慌忙請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荷諾利亞公主送來,他還會再次前來攻打。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

公元453年夏天,阿提拉暴病而亡。匈奴人攔住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乾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使後世的盜墓者得不到線索。阿提拉的墳墓至今仍是個謎。

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打起了內戰。趁此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又被迫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後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公元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死在戰場上,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下去。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匈奴人將歐洲從落後的奴隸時代推進了封建時代,這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和世界歷史的進程,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濃重的一筆。

留下來的匈奴人後代,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組成了一個今天的國家叫匈牙利(一部分奧地利人也有匈奴人的血統)。匈牙利今天的文化傳統還與鄂爾多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歐洲人大部分國家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但匈牙利人卻和中國人一樣,是姓在前,名在後。還比如,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鄂爾多斯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大部分和“信天游”非常類似。再比如,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幾乎就是中國陝北和鄂爾多斯地區的複印件一樣。再比如,匈奴利人說話的尾音與陝北口音、鄂爾多斯口音非常相似,不仔細聽,真是他鄉遇故知了。

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

蒙古人並不是匈奴人後裔,僅有部分匈奴人血統。蒙古人是從大興安嶺走出,在今蒙古國翰南河畔成長、壯大起來的遊牧民族。

鮮卑族崛起於大興安嶺一帶。這個民族或許和蒙古族是同一個祖先。青海的土族是鮮卑吐谷渾部的後裔。

匈奴人,從鄂爾多斯誕生、強大,改變了中西方文明,但鄂爾多斯卻沒有一座他們的博物館。也沒有一部研究他們的著作。在大力發展鄂爾多斯文化和旅遊事業今天,匈奴文化的寶庫還沒人開發。

來源:(郝道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