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由來

在文獻之中,匈奴一詞的出現時在戰國中後期的事情,那麼在此之前為什麼就沒有出現匈奴問題呢?

匈奴的由來

匈奴問題,說到底是農耕與遊牧民族之間的衝突問題。那麼在戰國中後期之前,難道就沒有農耕與遊牧之間的衝突嗎?當然是有的,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犬戎之亂就是。但是,為什麼在此前的文獻中沒有留下類似後來匈奴人等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大規模南下的記載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用南下,在戰國之前的中原腹地也是農耕與遊牧犬牙交錯。

在學歷史的時候,可能大家都學過,農耕與遊牧的分工被稱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但是,這種大分工發生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分工進行過程中,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也並不是立即就脫離接觸了的。根據記載,在春秋時期的中原,就有許多遊牧民族,他們都被稱為戎人。見於記載的就有陸渾之戎、犬戎、驪戎、長狄、赤狄等等。比如陸渾之戎就住在洛陽城南一百多裡的地方。要知道春秋時期,這可是周天子的眼皮兒底下。這些所謂的蠻夷戎狄,就其血緣來說,和中原的農耕民族其實非常接近。比如,驪戎和周天子就是同姓,他們都是姬姓的。判斷是否是戎人,其實就是看其生產生活方式,農耕的生產方式,接受以周天子為首的禮樂聞名,就被看成華夏族。而以遊牧生產為主,不接受禮樂聞名的約束,就被看成是戎人。

匈奴的由來

在春秋時期,也有農耕與遊牧民族的衝突。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之間會有矛盾,會有衝突。這是因為,農耕民族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勞動解決自己生活的全部所需,而遊牧民族則不然,他們需要和農耕民族進行產品交換才能滿足生活所需。但是,農耕民族並沒有交換的急迫性,也就是說,在交換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對等。一旦發生交換無法正常進行的時候,衝突就在所難免。春秋時期農耕與遊牧的衝突也十分激烈,號稱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衛國和邢國都曾經一度被狄人所滅。所以才會有那些霸主們所倡導的“尊王攘夷”口號的出現。

匈奴的由來

到了戰國,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日益凝聚為一體。而中原地區原有的遊牧民族,要麼已經融合到中原農耕民族之中。當然,說融合冠冕堂皇一些。比如,春秋後期,衛莊公有一次站在城頭上,看到遠處有一批戎人,衛莊公說我們是姬姓國家,怎麼能夠容忍戎人的存在,就消滅了這撥戎人。還有一些遊牧民族,就逐漸退出了中原地區,被驅逐到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去了。也就是說,到了戰國時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犬牙交錯的局面終結了。農耕與遊牧之間的距離逐漸拉開了。

匈奴的由來

就在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逐漸凝聚而為一體的時候,退到草原之上的遊牧民族也和草原上的原有民族逐漸融合,在草原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族統一體,這就是匈奴。戰國初年以前之所以沒有匈奴人的記錄,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在草原上是分散的,另一方面來說,他們還有相當多的人也還在中原地區,沒有來到草原。因而,到了戰國中後期,北方的匈奴與中原各國之間的衝突開始加劇,為了防範他們秦、趙、燕等國紛紛在自己的北邊修起了長城。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情了。

順便說一句,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人也宣稱自己是黃帝子孫,這並不是沒有依據的。因為相當多的匈奴人,其祖先本來就是在中原地區遊牧的民眾,後來被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給驅逐到草原之上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