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心臟病也分真假?這些護心要點,值得掌握

原來心臟病也分真假?這些護心要點,值得掌握

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一切為了人民幸福

關注

有時呼吸費力、感覺氣不夠用,有時覺得胸口如被大石壓,甚至呼吸困難。少數患者甚至覺得胸痛。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黃興福醫生解釋,這都是胸悶氣短的表現,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症狀之一。

真假心臟病

真心臟病:大部分的胸悶氣短還是因為有病,而且以內科疾病為主,最多見的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兒童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縱隔腫瘤;青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自發性氣胸、縱隔腫瘤、風溼性心臟瓣膜病;老年人發生胸悶多數提示患有肺氣腫、冠心病、心衰等。病理性胸悶必須引起重視,以免延誤必要的治療。患者應該到醫院進行胸部透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生化等檢查以及肺功能測定,以便臨床醫師進一步確診。

心理病:一部分胸悶氣短是功能性的,即“不是真有病”。它可能是因為在門窗密閉、空氣不流通的房間內逗留較長時間,或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與別人發生口角、爭執,或處於氣壓偏低的氣候中,尤其是目前社會工作、生活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出現胸悶、疲勞的感覺。經過短時間的休息、開窗通風或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思想放鬆、調節情緒,很快就能恢復正常,不必緊張、也不必治療。

植物神經紊亂:有些十六七歲的姑娘,還可能因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胸悶氣短,也不必治療,保持心情舒暢、愉快樂觀,加強體育鍛煉、心平氣順,便可自然安康。

頸心綜合徵: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病專科主任醫師李鬆介紹,頸心綜合徵是頸椎病變引起的心臟不舒服,症狀像心絞痛但並非心臟器質性的毛病,患者常感覺心慌、胸悶,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卻沒有異常。對於這類患者,除了配合醫生的治療外,在生活上也要做些調整。拿睡覺來說,建議選擇中央略凹進的枕頭,高度最好是在11cm~15cm,睡覺時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略向後仰。如果習慣側著睡的話,應讓枕頭與肩膀同高。睡覺時別躺著看書,也不能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平時還可以配合做些頸椎保健操,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放鬆頸部韌帶肌肉,增強頸部肌肉對疲勞的耐受能力。但要提醒的是,在急性發作期患者不要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更是要嚴禁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或過伸過屈運動,如仰頭擱物或晾晒衣物。

心臟不好的九個表現

第一,一躺下就氣短。

患者平臥幾分鐘後出現氣短,坐起後才可稍微緩解。此時應考慮患者可能出現了心衰。這是由於平臥時迴心血量增多,導致氣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現氣短。此時應及時到心內科就診,同時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胸口沉重如有大石。

就是平常所說的“胸悶”,若排除情緒因素及其他臟器如呼吸系統功能改變,此時應考慮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如胸悶持續數分 鐘不能緩解,甚至出現胸口劇烈疼痛,則很可能出現了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簡稱“心梗”)。應儘快撥打120,趕往最近醫院,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先自行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藥。

第三,衣服和鞋子突然變緊。

衣服、鞋子變緊,不少人第一反應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對心臟疾病患者來說,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損。這是由於心排出量(心室每 分鐘射出總血量)血下降,腎臟血流量減少,排出體外水分減少,出現下肢浮腫、體重增加(尤其3天內增加超過2公斤),需及時就醫。

第四,食慾不振。

心臟功能受損的患者除了有食慾不振的表現,還可能出現腹脹、噁心嘔吐、便祕、上腹痛等症狀,多是由於右心功能衰竭,胃腸道淤血引起。

第五,頭昏頭暈。

頭昏頭暈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睡眠差、頸椎病、高血壓等是較常見原因。但伴隨血壓明顯偏低的頭暈頭昏,可能是心功能受損等所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暈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況,此時應迅速就醫。

第六,焦慮不安。

正常人焦慮不安大多與情緒有關,而有人在情緒穩定時仍覺心悸、心慌、坐立不安,這要考慮是否存在心臟疾病。心率增快、心律不齊是心慌焦慮常見原因,多由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導致,應早期干預,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

第七,咳嗽不止。

多數人感冒會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且咳嗽在白天黑夜不會有很大差別。但一些人沒有發燒等其他類似感冒症狀,唯獨咳嗽不 止,夜間多於晚上,平臥時比坐起時明顯,此時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損傷。這可能是肺淤血使氣道受到刺激,可伴隨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帶血絲,急性發作時甚至 可出現粉紅色泡沫樣痰。

第八,容易疲勞或終日乏力。

很多心臟病患者起病便是以乏力或易疲勞開始,多是由於左心功能受損,心排出量降低,不能滿足外周組織灌注所致。

第九,少尿且下肢浮腫。

出現少尿和下肢浮腫,很多人常認為是腎臟出了問題。實際上,心臟功能受損會導致腎臟血流不足或體靜脈壓力過高,常出現少尿及下肢浮腫等。腎臟長期缺血,可致腎功能惡化,出現蛋白尿,血肌酐上升,並形成心衰加重的惡性循環。

這些護心要點需牢記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熊長明教授教您一套可以變得更“睿智”的護心法則。

“心臟的跳動與大腦皮層活動之間關係密切。”熊長明教授介紹,一般情況下,當大腦接收到心臟泵血信號後,掌管學習、情緒及記憶的區域會輸出更多信號,幫人們完成各項“任務”。可有時,偏偏會有些“敵對分子”來擾亂這種和諧局面,比如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三個主要風險因素,它們會導致通向大腦的動脈血管壁內斑塊堆積,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流量,大腦會因缺乏“營養”,逐漸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相反,心臟健康的人,由於沒有這些危險因素,泵給大腦的血液不會受到“阻攔”和“汙染”,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大腦自然更具活力和創造力。

可見,心臟健康對維持大腦思維和意識有積極影響,熊長明教授說,要做到這些,就需要記住以下護心要點。

不吸菸。

研究證實,菸草裡的大量有害物質能導致血管痙攣,不管抽菸多少,都會直接損傷血管。建議有抽菸習慣的人,必須戒菸,這不僅是保護心臟的關鍵,也是重獲健康的第一步;不吸菸的人儘量遠離二手菸。

不超重。

肥胖會加重心臟的負荷,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向心性肥胖”(俗稱“梨形身材”)的人,更應將限腰圍當作必修課。建議當女性腰圍超過80釐米、男性腰圍超過85釐米時就應考慮適當減肥,並嚴格控制好體重。

不高脂飲食。

適當的脂肪攝入能為人體提供必需能量,但有些“壞”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要避而遠之,比如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多存在於酥皮點心、炸薯條、奶茶等中。日常除了少吃這些零食外,還應適量少吃動物的腦子、脊髓、內臟、魷魚、墨魚等高膽固醇食物。

少吃或不吃培根。

研究顯示,過多食用加工肉類會使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72%。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將培根、火腿等加工肉製品列為一級致癌物。這是因為它們中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更高,且通常用醃製、熏製等手段延長保質期,這一過程會增加更多有害物質。建議日常吃紅肉要有節制,平均每人每天攝入不要超過75克;或儘量用白肉(禽類、魚肉)代替。

少吃鹽。

研究顯示,鹽是威脅心臟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如果所有人每天減少攝入半茶匙鹽,冠心病將明顯減少。專家建議,每天每日攝鹽量應控制在6克以內,多用蒸煮等烹調方式,少用醬油味精等調味品、減少外出就餐次數,都是控鹽的最好方法。

少吃糖。

大量吃精製糖可能會導致人體攝入能量過高,增加高血壓發病率,容易引發心臟病、中風。建議少喝甚至不喝碳酸飲料,少吃烘烤麵包、快餐和加工食品,烹飪中少放糖等。

學會擺脫壓力。

壓力會提高人體的應激激素水平,引起血壓上升、心率加快,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生活中要學會自我放鬆,讓自己快樂。假期不妨去近郊旅行,接觸大自然來釋放壓力;此外,經常開懷大笑,能讓人心情愉悅,弱化壓力對身心的影響。

堅持適量運動。

運動能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提升心肌供血和供氧能力。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最安全有效的運動就是步行,每天健步走1個小時,感覺微微出汗即可。每週3~5次、每次半個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跳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熊長明教授提醒,心血管疾病發病趨於年輕化,建議養成定期體檢,時常監測血壓、血脂和血糖的習慣,尤其是40歲以上、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發現異常要及時就醫。

(來源:人民健康網綜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