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檢查沒問題,為何卻一直出現胸悶、心悸?醫生終於說了大實話

心血管病 睡眠 心臟病 中醫 養生 39健康網 2018-12-09

心腦血管疾病對人類的威脅有多大?僅說中國,目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超過2.3億,心梗、腦梗、腦卒中、中風……造成的死亡佔整體死亡人口的45%,也就是說100個去世的人中,有45個是由於心腦血管疾病不幸離世,每小時死於心腦血管病的人數達400人。

“當醫生將注意點放在如何提高心腦血管病患者的預防和治療時,卻驚訝的發現,這類疾病患者往往伴有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一旦忽視,將為後續的治療埋下隱患。”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醫科主任樑東輝教授介紹,有資料顯示,患有缺血性心臟病和心梗的患者常處在不良的情緒中,65.7%顯示焦慮或抑鬱,而高血壓導致腦出血病例中有72.4%的患者易由情緒因素而誘發。

身體檢查沒問題,為何卻一直出現胸悶、心悸?醫生終於說了大實話

精神心理因素又是促進心腦血管病發生髮展的危險因素,這兩類疾病相互影響,共同導致疾病的惡化。

六旬老年心臟手術很成功,卻說早知不做手術

老李在決定做心臟病手術前,狀態一直都不錯,手術完成後,也挺成功,臨床檢查各項指標均恢復到正常,可手術一個月後,老李就又被家人用輪椅推到了醫院,看到精神萎靡的老李醫生都嚇了一跳,大多數心臟手術病人這個時候基本都已行動自如了,老李卻連抬頭的力氣都沒有。

一看到醫生,老李眼淚盈眶,緊緊拉著主治醫生的手,喃喃自語道;“希望退回到手術前的狀態,如果再一次選擇他寧願不做手術。”主治醫生也感到詫異,經過耐心溝通,老李吐露心聲。

身體檢查沒問題,為何卻一直出現胸悶、心悸?醫生終於說了大實話

手術後時不時會出現疼痛,虛弱、行動不便,口乾,每天一堆藥需要服用,感覺自己已經成了廢人,別的事不說,就連吃飯睡覺這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一個晚上能睡2個小時就不錯了!

樑東輝表示,臨床上特別是心腦血管這類的慢性疾病,經歷過急救、手術的打擊,加上患病以後身體的不適宜,和對疾病的預後不瞭解,總是害怕不知道哪一天又要再次去看急診,還會不會要再次手術等的顧慮,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這類病人往往表現為心情不好、傷心落淚,對以前特別感興趣的事,現在不喜歡了,還有就是睡眠出現障礙、無法解釋的疲乏、無力甚至食慾喪失等等,都意味著心腦血管病患者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樑東輝教授說道。

中年男子身體檢查沒問題,為何卻一直出現胸悶、心悸、頭暈

52歲的王先生出現心慌、胸悶、胸背部疼痛、四肢乏力的問題已經兩年了。為了治療疾病,僅今年就跑了5家醫院多次就診,可每次都是反覆進行全面心臟檢查後,並未提示有任何明確器質性的病變,即使吃了藥後也並沒有明顯的改善。

這讓王先生很痛苦也很迷茫,自己明明身體這麼難受,為什麼醫生就是檢查不出得了什麼病呢?

身體檢查沒問題,為何卻一直出現胸悶、心悸?醫生終於說了大實話

樑東輝教授指出,在心腦血管科經常可以看到以“胸悶、心悸、頭暈等症狀”就診的“精神障礙”患者,我們稱之為精神障礙相關的“心腦疾病症狀”,其根本的原因可能是抑鬱,焦慮或軀體化障礙。患者出現身體不舒服,多個部位疼痛、麻木、疲倦乏力等,但做了很多的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結果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醫務人員沒有客觀、中肯的評價病情和預後,有意或無意地加重了患者精神負擔,或者因為缺乏溝通、交流的能力、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誤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嚇出來的心病”“被嚇暈的”等,正是以上種種原因,造成心腦血管病與抑鬱、焦慮障礙共病率越來越高

心腦血管病患者要“心身同治”

目前,大醫院強調過細,過專的分科,導致醫學的整體性被分割,致使大量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因軀體症狀分散於各個科室。

身體檢查沒問題,為何卻一直出現胸悶、心悸?醫生終於說了大實話

樑東輝指出,而醫生則“有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注重解決軀體疾病,不能及時識別和有效治療患者的心理精神問題,甚至被誤診或誤治,這或許也是我國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複發率高,併發症多的“四高一多”的原因之一。

如何解決?“必須在防治心腦血管病,即在給予患者軀體藥物治療的同時,重視其精神心理的治療。”樑東輝教授介紹,也就是所謂的“心身同治”,包括:開設心腦血管病專病門診,按照病種建立患者檔案,選擇“心身同治”優化治療方案,督促患者規範合理用藥;指導其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菸、缺少睡眠和緩解壓力等);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包括控制血壓、血脂、血糖、肥胖等);針對有精神心理問題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各種行為干預;定期在院內或科內開展心腦血管健康教育講座,傳播心腦血管健康知識,普及中醫養生保健常識;把中醫“治未病”思想以及“七情調攝養生法”、“食療藥膳養生法”貫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等等。(通訊員:伍曉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