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糖尿病足的治療

心血管病 睡眠 健康 糖尿病學堂 2017-08-02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看到這樣的題目,有些糖尿病的老病號就會想:開玩笑,糖尿病是什麼?我早就知道。不就是血中葡萄糖含量過高,超過正常限度,從尿中開始向體外排出嗎?與腳潰爛有什麼關係?其實這是表面現象。糖尿病是一種代謝障礙性疾病,對人體的損害是全身性的。這個過程比較緩慢,往往經過多年的潛移默化才表現出嚴重後果。這些後果可以統稱為糖尿病的併發症,血管損害就是其中一種主要損害。血管受到損害以後,組織和器官得不到充分的養分供應,必然出現一系列問題,初期可能是功能不全,發展致嚴重階段就是壞死。血糖升高導致血液粘度增加,可導致動脈內血栓形成;血液中過多的糖結合了血紅蛋白,可影響輸氧的能力,使組織器官處於缺氧狀態;血糖過多導致了細胞中有毒代謝產物增加,使細胞受到損傷,進而影響血管功能;高血糖刺激血管內膜增生,導致管腔縮小,彈性降低,可嚴重影響血液供應量;糖代謝異常導致了脂代謝的異常,可導致動脈硬化的發生並加速其進程。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體的動脈系統可逐漸受到損害,影響到血液的供應。下肢相對於心臟是偏遠地區,後勤供應線長,受到影響的機會自然很多,而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地處"最邊疆"的腳趾的問題,然後是整個的腳部,於是就出現了"糖尿病足"的概念:最初晚上睡覺時感覺腳發涼,熱水泡不管用,棉被捂一夜也不管用;而後走路時小腿疲勞,只能走走停停;再往後是下肢疼痛;最後是足趾局部皮膚水皰、破潰、感染、潰瘍、變黑(壞疽)。隨著病變的逐漸發展,這種從腳趾開始的壞疽可以逐漸向上發展,嚴重者可引起整條肢體的壞死,此時已經威脅到人的生命,截肢保命就成了唯一措施。據統計,糖尿病足住院者佔全部糖尿病住院病人的10%,其中3%需截肢。50歲以上的年齡段中,與正常人相比較,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高出40倍。

糖尿病與糖尿病足的治療

那麼,糖尿病足出現後,是否一定要截肢呢?當然不是。截肢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藥物治療原發病是主要的措施,可延緩血管病變的發展。但如果藥物作用不大,血管外科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糖尿病與糖尿病足的治療

既然糖尿病足是腳部血液供應不夠所引起的,通過人工搭橋將血液引到腳部不就能解決問題了嗎?是的。這是很多年來外科醫生經常進行的一種傳統手術方式。搭橋時必須越過病變狹窄的血管,從大腿根部直到腳腕,否則就會影響到遠處的血液供應,一般來說,橋搭得越遠,保護遠端肢體的效果就越好。搭橋就是搞建築,材料哪裡來?最容易想到的是人造血管。多年應用下來,發現人造血管短距離應用效果不錯,如果太長,則內部血栓形成導致阻塞的機率較高;在跨越膝關節的地方人造血管也常常被壓癟而引起阻塞。另一種材料就是病人自身的材料了,貫穿下肢全長的大隱靜脈是最理想的。但應用中發現大隱靜脈也有一定缺點,就是口徑比較小,血液供應量常常不夠大,而且相當多的病人大隱靜脈本身也有問題,獲得一條腿的長度有困難。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弗雷得曼博士將兩種材料結合應用,膝上一段採用人造血管材料,跨越膝蓋和膝下的一段採用大隱靜脈,稱做序列性旁路術,既滿足了血液供應量,又減少了阻塞的機率,適應面寬,在國際上得到了迅速推廣。我們在應用中發現,兩段移植物的接頭與遠端的接頭是手術的關鍵,於是在這兩個部分進行了改進。兩種材料的接頭本來是共同接在人的動脈上,改成了人造血管自己接在動脈上,由大隱靜脈再接在人造血管上,對提高局部血流通暢度有一定好處;遠端腳腕部的接頭進行了擴大,把與動脈伴行的靜脈改變血流方向,使大隱靜脈注入點由一點變成了兩點,腳踩兩隻船,創造形成了共同流出道技術,帶動了血流量。

糖尿病與糖尿病足的治療

由於腳部重新獲得了足夠的血液供應,腳趾潰爛區奄奄一息的細胞和組織很快恢復了活力,潰瘍可以迅速癒合。病人感到腳暖和多了,走路小腿也不疼了。對於足趾或部分腳面都已經壞死的情況,當然死去的不可能復生,但由於血液供應充沛,壞死區的邊緣不再繼續向上蔓延,正常和不正常組織之間的分界線越來越明顯,最後,壞死的足趾可以自己脫落,難以脫落時採用手術方法將壞死部分切除也就可以了,避免了"因腳失腿"的高位截肢,充分保留了肢體的功能,對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有非常大的好處。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