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新鄉北關街,相當於如今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是一城繁華之所在。

——《衛河記憶》(主編:李寶琴)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民國時期的民樂橋(也稱北關大橋等),該橋距今有900餘年歷史,在清代以前,是衛河上僅有的一座南北通行的石拱大橋。 圖片來源:《衛河記憶》

1

衛河之濱,豫北“汴梁”

在今勞動橋北不遠處,即新鄉舊城的北門所在地。

北門裡東側曾有一座橋,由當時知縣邵博於宋政和元年(1111)所建,人民感念其德,稱之為“邵公橋”。

彼時,橋下衛水輕漾,橋上車馬輻輳,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每每行至此處,必紛紛讚歎:此乃新鄉版的“清明上河圖”。

邵公橋曾有過很多名字,比如“北關橋”。在衛河南岸有條東西走向的街,叫北關大街。勞動橋南,是該街的西入口。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勞動橋頭北關大街西入口 攝影:王嘉俊

在清代,北關大街每天都有集市,街東頭的大王廟香火很旺,每月初一、十五,以及農曆時令都有相關的廟會。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金龍四大王廟 來源:平原晚報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北關大街從西向東,路南排列有銀行、劉家鞋店、老葉小賣鋪、小酒館、煙糖店、熊家肉店、老鄭飯店、糕點店門市、張家白鐵鋪、老耿乾果店、老劉五金土產商店、布莊;

路北是一段靠近衛河的碼頭,以賣蒸饃、丸子湯等為主的地攤,再向東是個賣糧油的地方、裁縫鋪和現存的百年藥店。

每當夜幕降臨,北關街各商業店鋪和小攤販都點起電石燈和汽燈,也有一些蠟燭和馬燈,高燈下亮,行人光影,加上招徠客人的吆喝聲,好一派繁華氣象!

這裡貨物齊全,堆積如山,任憑顧客自由挑選,直到滿意而去。當時人說:“北關是新鄉最熱鬧的繁華街,比哪條街的貨色都齊全,就像一幅活著的清明上河圖’”……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攝影:王嘉俊

自明代以來,北關就成為達官顯貴置業興家之地。衛水兩岸有亭臺、別墅13處,如曲水園、竹園、依水園、釣臺、鶴園等。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解放初期的北關街和衛、遊家的門樓。 攝影:李西良

北關大街上的各大行號都是前門設店,後門建有泊位,供貨船停靠裝卸貨物。特別是遊、衛兩家的豪宅大院,一連數院,建築近半條街。還有南邊的李家,樓房均為磚木結構,多為四合院,三合樓,楹柱出簷,木格走廊,雕樑畫棟,十分考究。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李家大院門樓 攝影:王嘉俊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李家大院內部 攝影:王嘉俊


北關大街的東頭因臨近飲馬口,是新鄉東碼頭,每天北關大街多有從天津運入的食鹽、海味、布匹、糖果;從懷慶府運來的“四大懷藥”:地黃、牛膝、山藥、菊花;從道口轉運來的南方特產,再通過碼頭運出當地的農副產品,包括趙村的薰棗、小冀的白布、孟營的麻刀紙、潞王墳的石灰、西南的氈帽,以及雞蛋、油料、小麥、雜糧等,街上遍佈商販售賣小麥、棉花、紅花、花生、紅薯、藍靛、甘蔗、西瓜、土鹽、石灰、綢緞、大麥糖等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基本滿足新鄉地區人口的日常生活需要。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白帆倒影 攝影:李西良

2

那年夏至,兩個洋人

光緒二十三年(1897),是甲午戰敗後的第三年,那年的6月21日是夏至,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北關大街的商家最喜歡夏至,日長夜短,天不黑透不關門。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今天,守在街邊老商鋪過活的人 攝影:李佳豪


就在這天,有兩個洋人出現在街上。他們身穿朝廷官服,站在衛府門前,嘰裡咕嚕地說了一通。片刻後就被請進衛府,看熱鬧的路人紛紛擠進了衛家。

原來,這二人一個叫海沙地、一個叫博嘉甫,都是比利時的工程師,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命來新鄉城勘定盧漢鐵路的路線。

當時衛府坐鎮的是衛少裕,其父是衛榮光。

衛榮光,歷任安徽按察使、山西代巡撫、江蘇巡撫、浙江巡撫,官從二品。這樣一個相當於副部長級的官員,過六十大壽時僅以油條招待客人,清廉之風被稱為“三根油條”,以至於後來新鄉城裡的老百姓對衛家很是尊敬,紛紛去石榴園祭奠衛榮光。(石榴園在北關大街西一里,當年衛大人在衛河南岸堤坡上開闢出三四畝大小的花園,栽種了從京津兩地帶來的石榴樹苗。幾年後,這裡形成了大面積的石榴樹林,人們稱這一帶為石榴園。)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2019年5月初的石榴園 攝影:洪雪


進入衛府後,海沙地對衛少裕說,張之洞大人奉慈禧皇太后之命修建盧漢鐵路,盧漢鐵路北通京城,南抵漢口,途徑新鄉,對衛家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博嘉甫十分贊同,衛家在衛河河畔,水陸方便,如若加上鐵路之功,更是方便轉運。建議路線經過北關大街,就設在衛家門前。

衛少裕卻勃然大怒,堅決不同意鐵路路過家門。當年慈禧太后說鐵路是不祥之物,如今鐵路橫跨衛河,會破壞衛家風水。

洋人走後,衛少裕立馬給張之洞寫了一封書信,大意如下:

張大人和先祖衛榮光都曾治理山西,百姓對張大人很愛戴,先父生前最後任職山西巡撫,為大清朝嘔心瀝血。而今得知張大人督辦盧漢鐵路,途徑新鄉,是念先祖舊情,理應感激,但考慮田宅風水,建議勘測專家將鐵路線路更改一小段,讓先祖福德能繼續福廕當地百姓云云。

張之洞看信後,就讓盧漢鐵路新鄉段線路重新規劃,新鄉車站另選其址。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1904年,道(口)清(化)鐵路通車,新鄉城內有了第一條鐵路。


1905年,1月盧漢鐵路通達新鄉,8月,全線通車,新鄉車站位於建國路西側,離衛家所在的北關大街足足遠了四公里。

盧漢、道清鐵路交匯,只要買一張車票,不論南下北上,皆可免去週轉之苦。況且車站離北關不過四五里,商貿轉運有衛河碼頭也著實方便。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現在的北關街 攝影:王嘉俊

衛少裕看到自己能使火車改線,神氣得不行。通車之日,他把衛家大院的門上重置匾額,上書“太史第”三個餾金大字。還把當年的兩位洋人又請到家中,令家丁在門口鑼鼓齊奏、鞭炮齊鳴,慶祝衛家的生意從此越做越大。

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衛少裕費勁力氣改變的鐵路,竟是衛家衰落的開始。

鐵路通車以後,沿北關大街經石榴園、姜莊街、中山大街(新華街)至火車站,開闢一條新的通道。

然北關大街依舊人來人往,槽子船、大煤船仍然日行百里往返天津,但是道清鐵路已然取代了部分航船的功能,天津的洋貨海貨先到車站,再運到北關,北關市集已經成了二道販子聚集之地了。新鄉最繁華的區域,開始向火車站周邊轉移。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北關街老石階 攝影:王嘉俊

衛少裕第一次憂心忡忡,他不知道資本該流向哪裡,是隨這沉沉的衛河一路向北,還是搭上呼嘯的列車由北向南?……

3

繁華成昨,雲煙成雨

在歲月長河中,北關大街曾承載了新鄉的一城繁華,如今,不僅繁華成昨,隨著地面上的老磚和屋頂上的舊瓦越來越少,這裡藏著的記憶也正在慢慢消散。

在西頭,“908歲”的邵公橋於1984年機械船進行衛河清淤時被拆除了中孔,僅剩幾座橋墩,在去冬的雪色下像一位垂垂老者。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邵公橋殘存的橋墩 攝影:李佳豪

在中間,始建於明代的奶奶廟,在歷經500多年的風雨後被修葺一新,但在朱門之後,貌似並沒把當年的煙火氣重新聚攏住。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奶奶廟 攝影:王嘉俊

在東頭,聽著衛水流淌,在通向和平橋的北關街東段,兩側密集停放的汽車仿似堵住了人們對那些舊時光的念想。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北關大街東段 攝影:王嘉俊


曾經,街邊的衛河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一脈,是有世界聲譽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她自新鄉蜿蜒北上,直達京津,曾運載過皇帝的龍舟,曾潤澤過百姓的生活!

而與北關街淵源頗深的兩條鐵路,則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格局中,把新鄉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今天,金龍四大王廟後面,歷史老牆與現代廣廈隔衛河相望。 攝影:王嘉俊

如今,新鄉已是豫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是京廣、鄭濟、鄭太三大高鐵彙集地。她雖不沿邊,卻搭上中歐班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雖不靠海,卻畫上米字形高鐵的東北一撇。還有新日韓鐵海聯運國際班列,直達山東半島,擁抱藍色海洋……新鄉依然挺立在時代潮頭。

然而,歷史釀造的記憶總讓人敬重與啟思,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先輩們蹣跚而堅定的身影中,朝著理想,奮而前行。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今天的遊家書屋 攝影:王嘉俊


新鄉需要再努力一把,一起把北關大街管好、護好,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珍惜歷史的磚瓦,讓人們在奔夢路上,隨時找到給心靈“放假”的地方。

北關大街:新鄉市的“王府井”和“南京路”

攝影:洪雪


請看,北關的石榴花已化累累果,芳香四溢,等你來嗅……

(王嘉俊 曹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