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澎湃新聞於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線,是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後的第一個成果,是全國第一個由傳統媒體整體轉型的互聯網新興媒體。當下,媒體融合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已從相加走向相融的深度融合。那麼,澎湃是如何在融合轉型的浪潮中找尋獨特路徑的?

近期在騰訊媒體研究院的內部分享會上,澎湃互動新聞中心總監張凌為我們再現了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以獨特的個人視角還原了澎湃新聞在轉型中的關鍵決策,以下為部分內容實錄。

見微知著,“我”的轉型

媒體融合話題已經談了很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澎湃新聞或多或少已經被研究過,為了將這個話題說出新意,我們可以另闢蹊徑,從最微觀的角度——個人角度來談談澎湃新聞在過去和未來的轉型。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2014年,伴隨著邱總的文章《我心澎湃如昨》,澎湃新聞上線了,我也從傳統的報人轉變成了新媒體人。最初如同在傳統報業時一樣,我負責採編工作,效力於時事新聞中心。我從事的工作和之前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傳播的介質發生了變化,技術發生了變化。我依舊需要尋找選題,只是要尋找適合網絡傳播的選題,我還是要盯著記者去採訪,還是要看稿子,還是要審核。不同的是,我的工作時長更長了。在傳統報業至少晚上可以休息,但在互聯網時代,我的上班時間是7×24小時,不能休息。

後來我轉調至運營崗位,擔任互動新聞總監。澎湃不像其他的媒體機構那樣有自己的新媒體中心,我們通過互動中心來做所有的內容分發。互動中心除了運營自己的網站客戶端以外,還需要運營社交平臺,以及新聞頻道以外的板塊(問吧、問政)。

目前來說,我的工作更偏向內容運營而不是內容生產。澎湃重視原創新聞,更多的時候是在做加法,即怎麼把原創內容傳播得更好,吸引到更多的用戶。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會去研究產品,比如“問吧”之後的“問政”——在大家已經有微博、微信的情況下,吸引大家來澎湃新聞做政務發佈,去年我們又做了政協頭條。

我從採編轉崗到運營,後來又轉崗到研究產品。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新媒體的容量非常大,需要學習的東西也非常多。澎湃新聞絕大多數的同事也都像我一樣從傳統媒體轉型過來,他們對於自己能轉型到什麼方向,往什麼空間發展,都不太篤定。這是從我的個人經歷角度以小見大,回顧澎湃新聞轉型的大致路徑。

再造內容生產流程

澎湃新聞發展現狀

目前澎湃新聞共有五個新聞頻道分類:視頻、時事、財經、思想、生活。三個互動中心:“問吧”、“問政”、“湃客”。共計8個原始頻道,85個欄目,並且我們一直在進行動態調整。其中“問政”、“湃客”與“媒體”以後會整合成一個澎湃號。湃客包括三個專業創作者平臺 “鏡相”、“眼光”、“有數”,分別聚焦於非虛構寫作、數據新聞和即時的攝影攝像作品。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在實際運作當中,我們又發現了更多的用戶需求,所以在開通頻道幾個月之後,我們又開通了“眾生”欄目。為了應對用戶需求的增多,這個頻道也即將迎來升級。在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的機構媒體中,澎湃處於較為上端的位置,我們給它的定位是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原創性平臺。

原創一直是澎湃的核心競爭力,2018年澎湃全網點擊量Top10的稿件裡面,原創稿件佔比是70%。有人會問:以後到達了5G時代,是不是新聞媒體也不需要了?並非如此。有些信息是可以替代的,但是還有一部分不可以。比如澎湃人物之前刊登了一篇講述漁民在海上漂流8天的非虛構文章,它在網上的傳播度非常高,說明人們喜歡這樣的文字。我們追尋新聞中的藝術品,媒體應該做的是去深度挖掘,去闢謠,讓大家更冷靜、更客觀地看待熱點事件。

媒體融合後的採編及管理新模式

在2014年澎湃成立之初我們配了並行的報紙,在報紙優先還是新媒體優先的問題上,澎湃一開始就沒有任何的徘徊和遲疑,基於傳播技術和傳播格局的判斷,在戰略層面上確定了全員轉型的戰略。

在產品佈局上澎湃直接切入移動客戶端,在設計澎湃新聞產品時以移動優先。為了讓用戶在手機端獲得舒適體驗,澎湃不斷進行迭代,保證每星期有一次小迭代,每月有一次大迭代。

在內容生產上澎湃要求全員強化互聯網思維,尤其是在議題設置和內容呈現上,要順應互聯網傳播特性,創新表達方式和報道形式,提升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傳統報業的內容生產較為簡單:去採訪然後形成文字。但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就要考慮“這個內容是不是適合做直播?是不是要用短視頻的方式?”所有東方早報的記者、編輯們都要去嘗試改變自己的思維。

在採編流程的重構上澎湃迅速成立了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24小時採編發機制。以前我做時事新聞總監的時候,早上6點到下午2點我一直在單位進行審稿工作。但現在我們實行小組欄目制,一個小組可以在澎湃上有多個欄目,內容更垂直、隊伍更專業、考核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目前的澎湃包括經營中心、技術中心和行政各部門。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澎湃成立五週年以後,進入到了一個大破大立的階段。舉例來說,澎湃的時事新聞中心原來是一個非常細化的體系,有法制小組、政治小組、教育小組等等。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每個組的記者都想生產有深度、有影響力的稿子,總是想要再核實,想要進行更多的採訪。這就導致在新聞出來之後,我們經常只能去做第二落點,第一落點往往被人捷足先登。

所以我們重新調整了架構,把原來的法制組、教育組等等全部合併起來,然後把它拆分成兩個大的組別:一個叫紀實新聞組,一個叫調查組。紀實新聞組要求第一時間跟進最新熱點,深度調查組去做進一步調查的工作,這其中的架構調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解讀“澎湃式”24小時工作制

澎湃新聞的直播欄目《上直播》是24小時工作制的代表。以《龐青年現身南陽工廠,公開講解水氫汽車原理》為例,新聞出來當晚記者就動身趕赴南陽,第二天早上到達工廠現場時,已經迎來了輿情的高峰。而現場的企業又把關特別嚴,於是我們的記者嘗試了爬牆等各種方式進入到核心區,在現場蹲守近兩個小時,直到龐青年意外出現。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龐青年一出現,前方的記者便立即要求連線直播,最後龐青年不僅迴應了我們的問題,還和我們的記者一起坐上了那輛水氫車,講解了其中的原理。這次直播因為視角獨特,收穫了大量網友的關注。

其他案例: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巴黎聖母院大火致標誌性尖塔倒塌》——聯繫拍客前往現場開啟直播,在國際新聞面前,響應無時差;直播同時,插入動新聞、360全景視頻等多種新媒體產品。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直擊Z112列車上的春節歸家旅程》——春運首日48小時直播回家,13名記者全景、全程伴隨式直播記錄;多維內容呈現多樣視角,並突出互動性;直播同時,各部門合作還製作了100個短視頻。

媒體融合:從“轉型”到“賦能”

圍繞“四化” 積極打造全國性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平臺級產品

經過這幾年的媒體融合轉型,大部分傳統主流媒體已經實現了形式上的新媒體化,無論是報紙、電視、廣播還是雜誌,都有了自己的新媒體產品或新媒體矩陣。但是,媒體融合轉型還遠沒有完成。目前,媒體融合主要是基於傳播技術和傳播介質的轉型,而基於思維觀念、運作模式、產業鏈條等方面的更廣闊、更深刻的媒體融合才剛剛開始。

之前的媒體融合主要針對傳統主流媒體,其關鍵詞是轉型。而接下來的媒體融合不但包括體制內的媒體,也包括商業網站、技術公司、自媒體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其關鍵詞則是賦能。這些在媒體產業鏈上不同屬性、不同階段、不同分工的媒體或機構,都有融合的可能和必要,只有互相賦能才可以取長補短,從而分別做大、做強、做好。

澎湃新聞將如何去做?我們將來會圍繞四化,積極打造全國性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平臺級產品:

流化在內容建設和管理上,圍繞2019年的重大宣傳報道任務,切實體現黨媒應有的責任擔當、主動作為、積極創新,提升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平臺化如推出創作大賽,加強視頻平臺建設,壯大問政平臺,發展媒體智庫等。

澎湃新聞:媒體融合中的全員轉型與生產流程再造|德外薦讀

全球化澎湃新聞將利用目前在海外已有的知名度和口碑,全力拓展海外報道面和受眾面,努力成為全球知名的全媒體內容供應商和傳播平臺。

生態化。進一步進行迭代升級、內部孵化以及資本運作。實現內容+、數據+、傳播+、技術+、品牌+,努力打造一個覆蓋互聯網內容生產和傳播,包含線上線下的澎湃生態體系。

媒體融合,轉型永遠是正在進行時,因為它一直在變。在澎湃新聞的融合轉型之路上,“變”的是堅持徹底轉型,在內容生產、語言表達、產品運營和公司運營上,堅持探索並遵循互聯網規律,不斷創新,努力開拓新型主流媒體的現代互聯網發展之路。“不變”的是全面承襲傳統媒體的導向管理要求,堅守嚴謹的專業立場。

細數澎湃新聞的發展,我們做對了的地方在於:澎湃正確地選取了一個入場時間,搶佔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堅持專注於時政與思想的原創新聞客戶端的準確定位,進行特立獨行的品牌傳播;通過流程再造成功轉移陣地,並且有魄力進行整體的轉型。同時我們也應該進行反思,比如我們在開發初期比較輕視技術,導致在產品初期用戶的用戶體驗不佳,此外盈利模式還很傳統,這都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優化克服的缺陷。未來,澎湃新聞將持續進行媒體深融,擴大自身影響力,打造全國性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平臺。

編者按:

來源:騰訊媒體研究院

作者:張凌

文中有刪節。

推薦閱讀

有收穫就點個“在看”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