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廈門集美的唐宣宗遺蹟:“皇渡庵 ”“皇帝井”“龍泉井”

新唐書 唐憲宗 道光 晉江 唐穆宗 清朝 師拾史事丨臨億麟 2019-04-04
探尋廈門集美的唐宣宗遺蹟:“皇渡庵 ”“皇帝井”“龍泉井”

位於今天的廈門市集美區後溪鎮前進村蘇營社,有兩座庵並列稱“皇渡庵 ”、兩口古井稱“皇帝井”與“龍泉井”。據民國《同安縣志》記載,相傳唐宣宗李忱登基前曾雲遊入閩過蘇營村時汲取此井甘泉,釀酒烹茗。皇帝井井水甜潤清澈,冬暖夏涼,常年湧泉不斷,大旱不涸。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他在唐穆宗長慶中(821-824年)被封為光王。他的哥哥穆宗和3個侄兒敬宗、文宗、武宗依次登基坐上龍椅,他不但沒有登上皇位,還受到武宗皇帝的忌擠。開成三年(838年),李忱只好“尋請為僧,行遊江表間”。據有關資料,李忱的母親蕭太后是福建晉江東石蕭厝人(另一說是其哥嫂),李忱是為尋親而來閩南。此事在《新唐書》還可以找到蛛絲馬跡。據傳,蘇營邊上的苧溪當年溪寬水深,直通大海。李忱在暮色茫茫中棄舟從這裡登岸,可這裡前不搭村後不挨店,只好借宿在溪邊養鴨的蘇公、陳婆搭建的草寮。次日一早,李忱到井邊遊玩,用手捧著井水喝了幾口,連連稱讚道:“好水!好水!”隨後,他便提了幾桶井水回到草棚釀酒烹茗。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段佳話,便尊稱這口井為“皇帝井”,那間草棚後來被翻建為“皇渡庵”"。

探尋廈門集美的唐宣宗遺蹟:“皇渡庵 ”“皇帝井”“龍泉井”

唐宣宗遁跡閩南時也曾在今廈門同安多處留跡。明代同安文人林霍《銀城懷古賦》有“夕陽為唐宣宗遁跡之山,龍窟乃宋幼主經過之地”的文句;明代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遊真寂寺》有“觀瀑尚留歸海句,澡身猶見浴龍灣”的詩詠。這些文章詩歌,都載敘著唐宣宗在夕陽山(今同安天竺山)的蹤跡。天竺山位於古同安縣之西,山清水秀,當時交通相對閉塞,便於藏身,所以李忱在皇渡庵登渡後最後選擇了在天竺山“居邸三年”。

“皇帝井”與“龍泉井”這兩口古井建於唐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和1997年兩次重修。“皇渡庵”於清初塌圯,道光十年(1830)及道光二十年(1840)西、東兩庵相繼落成,此後多次維修。明代何喬遠《閩書》卷之十一亦載:“苧溪山下,有陳婆陂,陂亦唐宣宗命築雲…可灌田數百頃。”而後蘇公陳婆被裡人奉為“田祖”,於其舊居立廟,四時供祀。

兩百多年前,蘇營的先民赴臺灣開墾,從臺北廣照宮保存的“皇渡庵”古印和木板符令中“龍泉古地”字刻以及楹聯內容看,廣照宮供奉的飛天大聖,確是清代道光年間從同安蘇營遷建後的皇渡庵搬請過海的分靈。自1988年起,臺北廣照宮、同興宮等先後組團到蘇營認根謁祖。

探尋廈門集美的唐宣宗遺蹟:“皇渡庵 ”“皇帝井”“龍泉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