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 黃疸 懷孕 母乳餵養 新生兒之家 新生兒之家 2017-09-18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慾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疸,2~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後重複出現或生後一週至數週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黃疸(別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胎黃)是指新生兒期(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生後28天),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本病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胎齡12周時,羊水中已有膽紅素。這是由胎兒氣管和支氣管樹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結合膽紅素。胎兒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但是體內為低氧環境,必須有更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供給胎兒,才能滿足胎兒的需要。因此胎兒紅細胞破壞後產生的未結合膽紅素,極大部分通過胎盤到母體循環中去清除,故新生兒剛出生時都無黃疸。

出生後,新生兒必須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獲得氧氣,體內的低氧環境得到改變,紅細胞的需求量減少,於是大量的紅血球被破壞,分解產生未結合膽紅素。新生兒必須自己處理血紅蛋白的代謝產物--未結合膽紅素。但這時新生兒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統發育不成熟,葡萄糖醛酰轉移酶在足月兒要3~5天、未成熟兒要5~7天才成熟,不能把過多的膽紅質處理後排出體外,只能堆積在血液中。這種膽紅質象黃色的染料一樣,隨著血液的流動,加諸各種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把新生兒的皮膚和鞏膜染成黃色,就發生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早期症狀有哪些

(一)病史

1、黃疸出現時間: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者應首先考慮新生兒溶血病,其次再考慮鉅細胞病毒感染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黃疸最常見,ABO溶血癥亦應除外;4~7天者以敗血症、母乳性黃疸較多見;7天后出現黃疸者則敗血症、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母乳性黃疸、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等均有可能。

2、黃疸發展過程:新生兒溶血病最快,其次為敗血症,新生兒肝炎及膽道閉鎖發展較慢且持久。

3、糞便及尿的顏色:糞色甚淺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兒肝炎或膽道閉鎖可能。

4、家族史:家族有蠶豆病患者應考慮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應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產史(胎膜早破、產程延長提示可能有產時感染)、臨產前母親用藥史等。

(二)臨床症狀:

1、生理性黃疸輕者黃疸先見於面、頸,然後可遍及軀幹及四肢,一般稍呈黃色,鞏膜可有輕度黃染,但手心足底不黃,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第4周,大小便顏色正常,尿中無膽紅素。糞色甚淺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兒肝炎或膽道閉鎖。

2、黃疸色澤輕者呈淺花色,重者顏色較深,但皮膚紅潤,黃裡透紅。

3、黃疸部位多見於面、頸、鞏膜、軀幹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

4、生理性黃疸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

5、早產兒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可略延遲1~2天出現,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可延至2~4周。

6、病理性黃疸常在出生後24h內出現,持續時間在2周以上,早產兒在3周以上;黃疸在出生後消失復現並進行性加重。重症的黃疸可以合併核黃疸。除此以外,由於發生原因不同,常有引起黃疸的原發病的伴隨症狀。

新生兒黃疸對寶寶健康有什麼影響

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黃疸是不用擔心的。但是,如果寶寶的膽紅素水平太高(因為沒有采取任何治療措施控制黃疸,而且膽紅素水平持續升高),可能會對寶寶的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傷害。極少數發生黃疸的新生寶寶發展成一種叫做核黃疸(也叫膽紅素腦病)的疾病,這種病會導致寶寶耳聾,發育遲緩或出現一種腦性癱瘓。

如何區分生理與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

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佈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

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週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

4.小兒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新生兒黃疸如果有以下特點之一,則要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1.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後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黃疸;

2.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

3.黃疸進展快,即在一天內加深很多;

4.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

5.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症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於25.7μmol/L(1.5mg/dl)。

常見的幾種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1、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這樣一來,一些父母會十分緊張,擔心孩子會發生ABO溶血,其實要說明的一點是: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道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

2、感染性黃疸: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鉅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3、阻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黃疸: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瞭。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膽紅素可達10-30mg/dl,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膽紅素明顯下降達50%,若再次哺乳,膽紅素又上升。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如何預防

1.準媽媽如果曾經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藥。

2.準媽媽如果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黃疸嬰兒者,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並採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的監護,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

3.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為O,父親血型為A、B或AB),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應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癥的發生。

4.嬰兒出生後就應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及時瞭解黃疸的出現時間及消退時間,發現黃疸應儘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瞭解黃疸的進退。   5.新生兒注意保暖,早起開奶。

6.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溼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新生兒黃疸如何治療

西醫藥治療

1、光照療法:將寶寶脫光衣服躺在嬰兒床裡放在藍色的熒光燈下用單面光或雙面光照射,照射時會將寶寶的眼睛遮蔽,以免損傷視網膜,會陰、肛門部用尿布遮蓋,其餘均裸露。這種方法通常可以緩解黃疸,因為紫外光能把膽紅素轉變成一種更容易通過寶寶的尿液排出體外的東西。持續24--48小時(一般不超過4天),膽紅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療。還有一種治療方法就是將寶寶用光纖毯(毯式黃疸治療儀)包裹起來。

新生兒黃疸主要的治療手段就是藍光照射,安全性很好,部分嬰兒可能出現皮疹和腹瀉等副作用,停止照射後即消失。但如果寶寶的黃疸比較嚴重,或者經過光照療法後膽紅素水平仍持續升高,寶寶就需要進行換血療法。

2.換血療法:適用於溶血性黃疸。是患兒嚴重溶血時搶救生命的重要措施。通過換血可達到換出致敏紅細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體,阻止繼續溶血;降低膽紅素,防止核黃疸發生;糾正溶血導致的貧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在廣泛採用光療以後,換血已大為減少。

3.阻止腸內膽紅素的再吸收:提前餵奶,及時建立腸道菌群,分解腸內膽紅素為尿膽原,儘快排出胎糞,可以減少腸內膽紅素,防止其再吸收,從而減輕黃疸的程度。有人給活性炭0.75g,每4小時1次以減少腸壁再吸收未結合膽紅素(腸肝循環),與光療聯合應用效果較好。

4.酶誘導劑:常用苯巴比妥誘導肝細胞的微粒體提高活力,轉化未結合膽紅素為結合膽紅素,劑量為4~8mg/kg/日,連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較緩,3~7日才顯療效。可加用尼可剎米(可拉明)100mg/kg/日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療效。但遇黃疸較嚴重時應予光療並作進一步檢查,以防夾雜病理性黃疸。

5.白蛋白:輸注血漿或白蛋白可使血清中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附著於白蛋白,從而減少未結合膽紅素與腦細胞結合的機會,降低核黃疸的發生率。在換血1~2小時前,先注入白蛋白lg/kg/次,連用2~4次,或用血漿25ml,每日1~2次,可換出較多的膽紅素。

6.腎上腺皮質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活躍肝細胞酶系統,加強葡萄糖醛酸與膽紅素結合的能力。一般口服強的鬆每日1~2mg/kg。對較重黃疸病例可靜點氫化可的鬆5~10mg/kg,或用地塞米松每日0.4mg/kg,待黃疸消退時減量,以至停藥。由於皮質激素常有不良副作用,一般不作常規處理。在普遍應用光療以後,更不需激素療法。

7.錫~原卟啉:是血紅素加氧酶的抑制劑,能阻止血紅蛋白的分解,從而減少膽紅素的形成。目前該藥已在人工合成,今後可望應用於臨床。

中藥治療

1、溼熱型黃疸可見到小兒皮膚黃而鮮明,其色如枯色,伴見發熱、煩躁、啼哭、口渴、嘔吐、尿黃、便祕等症狀,常用茵陳、梔子、大黃、黃芩、車前子、竹茹、陳皮等中藥治療,伴見高熱、煩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並且有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此型-般病情較重,多為核黃疸病人。中成藥可灌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湯藥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梔子、黃連、茵陳、菖蒲、大黃、鉤藤等藥,水煎服。若患兒已昏迷則中藥灌不進去時,可用茵陳、梔子、大黃、甘草煎湯,保留灌腸,一日一次。或採用鍼灸,西藥搶救等辦法綜合治療。

2、瘀滯型黃疽可見面目及全身發黃,黃色較深且晦暗,並逐漸加重,身體消瘦,飲食減少,大便溏稀,並伴有皮膚出血而見瘀斑瘀點等,中醫認為此為熱邪深入,傷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療要活血化瘀,養肝健脾,中藥可用柴胡、赤芍、白芍、當歸、桃仁、紅花、川芎、佛手、陳皮、茯苓、山藥、雞血藤等藥物。脾溼型黃疸的小兒皮膚髮黃,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無華,體質消瘦,乏力納少,大便溏軟,四肢欠溫,治療可用健脾化溼、和中之法,中藥可用茵陳、白朮、乾薑、黨蔘、山藥、茯苓、佛手、菖蒲、鬱金、焦山楂等,中成藥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劑等。

3、現代的中藥製劑茵梔黃口服液,其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已經成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安全製劑,被廣大患者接受。輕中度黃疸,每次5ml,2-3次/日;重度黃疸每次5ml,2-3次/日聯合光療。大多數生理性黃疸都不需要治療。如果是病理性黃疸就需要治療了,光照療法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新生兒黃疸如何護理

1.讓寶寶胎便儘早的排出:在早期時我們要儘早給新生兒餵養,讓胎便儘早的排出,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黃素,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乾淨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增多。怎樣看胎便是否排乾淨呢?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乾淨了。

2.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攝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攝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洩。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攝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3.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直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臟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4.注意清潔: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保持清潔,防止破損感染。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藥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