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新生兒 體育 擊劍 不完美媽媽 黃金 墨仔媽媽育兒 2019-08-14
"

最近有些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五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八個月了還不會爬行,俯趴的時候不停哭鬧,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寶寶太懶了不願意練習?或者是不是發育有問題啊?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寶寶偷懶哦,也不是寶寶發育有問題,而是有些特殊的“小情況”阻礙了寶寶的技能升級,而他們不會說,父母也不懂。

那麼這個特殊的“小情況”就是原始反射在“搗亂”。

"

最近有些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五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八個月了還不會爬行,俯趴的時候不停哭鬧,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寶寶太懶了不願意練習?或者是不是發育有問題啊?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寶寶偷懶哦,也不是寶寶發育有問題,而是有些特殊的“小情況”阻礙了寶寶的技能升級,而他們不會說,父母也不懂。

那麼這個特殊的“小情況”就是原始反射在“搗亂”。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原始反射是什麼

原始反射是由腦幹控制的自動及刻板的動作,這些反射是負責管理胎兒及新生兒的肢體運動,它們需要被抑制及整合,從而使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適當的發展。嬰兒需要透過進行有韻律的身體律動,不斷重複不同的反射模式,使原始反射得到整合。

這段專業解釋中的重點有兩個:

1、天生自帶的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生存:比如吸吮反射,一出生就會吃奶,比如抓握反射,一出生就會握緊拳頭,再比如覓食反射,一出生就能找到媽媽的乳房,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如非對稱性頸緊張反射,身體呈擊劍運動員的姿勢,保證自己不會因為翻身被捂住口鼻產生窒息。

2、需要被運動整合抑制

原始反射需要被大運動的發展抑制整合,然後在相應的月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寶寶的主動的能被大腦控制的動作。

反正,如果大運動發展落後,原始反射就不會完美的退居二線,而是時不時的冒出來充當寶寶的保護者。

所以,寶寶不會翻身,不會爬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原始反射的影響,當然,前提是寶寶的發育是正常的,沒有病理性原因。

"

最近有些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五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八個月了還不會爬行,俯趴的時候不停哭鬧,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寶寶太懶了不願意練習?或者是不是發育有問題啊?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寶寶偷懶哦,也不是寶寶發育有問題,而是有些特殊的“小情況”阻礙了寶寶的技能升級,而他們不會說,父母也不懂。

那麼這個特殊的“小情況”就是原始反射在“搗亂”。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原始反射是什麼

原始反射是由腦幹控制的自動及刻板的動作,這些反射是負責管理胎兒及新生兒的肢體運動,它們需要被抑制及整合,從而使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適當的發展。嬰兒需要透過進行有韻律的身體律動,不斷重複不同的反射模式,使原始反射得到整合。

這段專業解釋中的重點有兩個:

1、天生自帶的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生存:比如吸吮反射,一出生就會吃奶,比如抓握反射,一出生就會握緊拳頭,再比如覓食反射,一出生就能找到媽媽的乳房,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如非對稱性頸緊張反射,身體呈擊劍運動員的姿勢,保證自己不會因為翻身被捂住口鼻產生窒息。

2、需要被運動整合抑制

原始反射需要被大運動的發展抑制整合,然後在相應的月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寶寶的主動的能被大腦控制的動作。

反正,如果大運動發展落後,原始反射就不會完美的退居二線,而是時不時的冒出來充當寶寶的保護者。

所以,寶寶不會翻身,不會爬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原始反射的影響,當然,前提是寶寶的發育是正常的,沒有病理性原因。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哪些原始反射會影響寶寶翻身和爬行呢

1、影響爬行的迷路反射

迷路反射是又叫前庭由於頭部位置及重器受到刺激,經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傳到脊髓束,產生軀幹、四肢肌張力發生變化的反射,又稱軀幹四肢緊張性迷路反射。

大白話就是:這個反射會使四肢隨著頸部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當寶寶低頭也就是下巴靠近胸部時,四肢蜷縮。當寶寶抬頭也就是下巴離開胸部時,四肢往身體後方打開

這個反射的最明顯的表現特徵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寶寶俯趴時像個小飛機,四肢展開,落下,展開,落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飛機手”、“飛機腳”

寶寶學習爬行的時候,是從匍匐爬行開始的,肚子貼著地面,兩隻腳的大拇指蹬地面的同時配合胳膊把自己推出去,但是如果迷路反射沒有被抑制,寶寶的腳丫子就像小飛機一樣舉起來,無法貼著地面,腳踝非常緊張,匍匐爬行時呈現出錯誤的“紅軍過草地”式的爬行姿勢。

"

最近有些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五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八個月了還不會爬行,俯趴的時候不停哭鬧,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寶寶太懶了不願意練習?或者是不是發育有問題啊?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寶寶偷懶哦,也不是寶寶發育有問題,而是有些特殊的“小情況”阻礙了寶寶的技能升級,而他們不會說,父母也不懂。

那麼這個特殊的“小情況”就是原始反射在“搗亂”。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原始反射是什麼

原始反射是由腦幹控制的自動及刻板的動作,這些反射是負責管理胎兒及新生兒的肢體運動,它們需要被抑制及整合,從而使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適當的發展。嬰兒需要透過進行有韻律的身體律動,不斷重複不同的反射模式,使原始反射得到整合。

這段專業解釋中的重點有兩個:

1、天生自帶的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生存:比如吸吮反射,一出生就會吃奶,比如抓握反射,一出生就會握緊拳頭,再比如覓食反射,一出生就能找到媽媽的乳房,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如非對稱性頸緊張反射,身體呈擊劍運動員的姿勢,保證自己不會因為翻身被捂住口鼻產生窒息。

2、需要被運動整合抑制

原始反射需要被大運動的發展抑制整合,然後在相應的月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寶寶的主動的能被大腦控制的動作。

反正,如果大運動發展落後,原始反射就不會完美的退居二線,而是時不時的冒出來充當寶寶的保護者。

所以,寶寶不會翻身,不會爬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原始反射的影響,當然,前提是寶寶的發育是正常的,沒有病理性原因。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哪些原始反射會影響寶寶翻身和爬行呢

1、影響爬行的迷路反射

迷路反射是又叫前庭由於頭部位置及重器受到刺激,經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傳到脊髓束,產生軀幹、四肢肌張力發生變化的反射,又稱軀幹四肢緊張性迷路反射。

大白話就是:這個反射會使四肢隨著頸部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當寶寶低頭也就是下巴靠近胸部時,四肢蜷縮。當寶寶抬頭也就是下巴離開胸部時,四肢往身體後方打開

這個反射的最明顯的表現特徵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寶寶俯趴時像個小飛機,四肢展開,落下,展開,落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飛機手”、“飛機腳”

寶寶學習爬行的時候,是從匍匐爬行開始的,肚子貼著地面,兩隻腳的大拇指蹬地面的同時配合胳膊把自己推出去,但是如果迷路反射沒有被抑制,寶寶的腳丫子就像小飛機一樣舉起來,無法貼著地面,腳踝非常緊張,匍匐爬行時呈現出錯誤的“紅軍過草地”式的爬行姿勢。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2、影響翻身的擊劍反射

擊劍反射在嬰兒出生後的數週內,能阻止新生兒由仰臥滾向俯臥或由俯臥滾向仰臥。當嬰兒仰躺著的時候,他的頭會轉向一側,擺出擊劍者的姿勢,伸出他喜歡的那一邊的手臂和腿,彎曲另一邊的手臂和腿。

寶寶出現擊劍反射的時候,一隻胳膊是橫向姿態,但是翻身時是需要胳膊貼床向上,身體才能翻過來,此外,這個反射會影響寶寶身體兩側的肌張力,也會對翻身造成一定的困難。

"

最近有些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五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八個月了還不會爬行,俯趴的時候不停哭鬧,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寶寶太懶了不願意練習?或者是不是發育有問題啊?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寶寶偷懶哦,也不是寶寶發育有問題,而是有些特殊的“小情況”阻礙了寶寶的技能升級,而他們不會說,父母也不懂。

那麼這個特殊的“小情況”就是原始反射在“搗亂”。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原始反射是什麼

原始反射是由腦幹控制的自動及刻板的動作,這些反射是負責管理胎兒及新生兒的肢體運動,它們需要被抑制及整合,從而使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適當的發展。嬰兒需要透過進行有韻律的身體律動,不斷重複不同的反射模式,使原始反射得到整合。

這段專業解釋中的重點有兩個:

1、天生自帶的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生存:比如吸吮反射,一出生就會吃奶,比如抓握反射,一出生就會握緊拳頭,再比如覓食反射,一出生就能找到媽媽的乳房,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如非對稱性頸緊張反射,身體呈擊劍運動員的姿勢,保證自己不會因為翻身被捂住口鼻產生窒息。

2、需要被運動整合抑制

原始反射需要被大運動的發展抑制整合,然後在相應的月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寶寶的主動的能被大腦控制的動作。

反正,如果大運動發展落後,原始反射就不會完美的退居二線,而是時不時的冒出來充當寶寶的保護者。

所以,寶寶不會翻身,不會爬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原始反射的影響,當然,前提是寶寶的發育是正常的,沒有病理性原因。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哪些原始反射會影響寶寶翻身和爬行呢

1、影響爬行的迷路反射

迷路反射是又叫前庭由於頭部位置及重器受到刺激,經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傳到脊髓束,產生軀幹、四肢肌張力發生變化的反射,又稱軀幹四肢緊張性迷路反射。

大白話就是:這個反射會使四肢隨著頸部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當寶寶低頭也就是下巴靠近胸部時,四肢蜷縮。當寶寶抬頭也就是下巴離開胸部時,四肢往身體後方打開

這個反射的最明顯的表現特徵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寶寶俯趴時像個小飛機,四肢展開,落下,展開,落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飛機手”、“飛機腳”

寶寶學習爬行的時候,是從匍匐爬行開始的,肚子貼著地面,兩隻腳的大拇指蹬地面的同時配合胳膊把自己推出去,但是如果迷路反射沒有被抑制,寶寶的腳丫子就像小飛機一樣舉起來,無法貼著地面,腳踝非常緊張,匍匐爬行時呈現出錯誤的“紅軍過草地”式的爬行姿勢。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2、影響翻身的擊劍反射

擊劍反射在嬰兒出生後的數週內,能阻止新生兒由仰臥滾向俯臥或由俯臥滾向仰臥。當嬰兒仰躺著的時候,他的頭會轉向一側,擺出擊劍者的姿勢,伸出他喜歡的那一邊的手臂和腿,彎曲另一邊的手臂和腿。

寶寶出現擊劍反射的時候,一隻胳膊是橫向姿態,但是翻身時是需要胳膊貼床向上,身體才能翻過來,此外,這個反射會影響寶寶身體兩側的肌張力,也會對翻身造成一定的困難。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如何抑制整合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需要有一個過程,即:激發、運用、抑制、整合。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充分練習俯趴和爬行。

1、首先是俯趴

0-6個月是寶寶的黃金俯趴期,很多家長會忽視俯趴,寶寶頭兩個月不是躺著就是抱著,不讓寶寶俯趴的原因是怕壓到寶寶胸脯。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寶寶出生後一小時後就可以俯趴,只不過俯趴的時間可能只有一秒鐘而已。

通過俯趴可以鍛鍊寶寶背部、胸部、上臂肌肉群的力量,增強脖頸力量,從而促進脊椎的發育,發展手部力量和靈活性,使寶寶逐漸掌握平衡,增強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俯趴的辦法:

  • 讓寶寶趴在家人胸口
  • 讓寶寶俯趴在嬰兒車裡出去遛彎
  • 寶寶俯趴著看繪本
  • 寶寶俯趴時,在他的左/右側上方放一面鏡子,邊趴邊看鏡子裡的自己
  • 飛機抱也是一種俯趴方式
  • 讓寶寶趴在糖果枕上,降低俯趴難度
  • 家長和寶寶一起趴著玩
  • 總之,能趴著就別躺著抱著。

如果寶寶俯趴時哭鬧,就立刻停止俯趴,安撫寶寶,觀察寶寶俯趴哭鬧的原因,一般有兩種:

  • 寶寶由於俯趴技能不夠成熟,單次俯趴時間過長,趴累了,趴怕了,以後再俯趴時就不配合了。所以,俯趴時要循序漸進,不要急功近利。
  • 寶寶趴著無聊,很多家長一直讓寶寶俯趴在床上,乾巴巴的趴著,也不換地方,寶寶當然不樂意了,經常換地方俯趴,增加俯趴樂趣,寶寶才會喜歡上俯趴。
"

最近有些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五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八個月了還不會爬行,俯趴的時候不停哭鬧,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寶寶太懶了不願意練習?或者是不是發育有問題啊?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寶寶偷懶哦,也不是寶寶發育有問題,而是有些特殊的“小情況”阻礙了寶寶的技能升級,而他們不會說,父母也不懂。

那麼這個特殊的“小情況”就是原始反射在“搗亂”。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原始反射是什麼

原始反射是由腦幹控制的自動及刻板的動作,這些反射是負責管理胎兒及新生兒的肢體運動,它們需要被抑制及整合,從而使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適當的發展。嬰兒需要透過進行有韻律的身體律動,不斷重複不同的反射模式,使原始反射得到整合。

這段專業解釋中的重點有兩個:

1、天生自帶的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生存:比如吸吮反射,一出生就會吃奶,比如抓握反射,一出生就會握緊拳頭,再比如覓食反射,一出生就能找到媽媽的乳房,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如非對稱性頸緊張反射,身體呈擊劍運動員的姿勢,保證自己不會因為翻身被捂住口鼻產生窒息。

2、需要被運動整合抑制

原始反射需要被大運動的發展抑制整合,然後在相應的月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寶寶的主動的能被大腦控制的動作。

反正,如果大運動發展落後,原始反射就不會完美的退居二線,而是時不時的冒出來充當寶寶的保護者。

所以,寶寶不會翻身,不會爬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原始反射的影響,當然,前提是寶寶的發育是正常的,沒有病理性原因。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哪些原始反射會影響寶寶翻身和爬行呢

1、影響爬行的迷路反射

迷路反射是又叫前庭由於頭部位置及重器受到刺激,經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傳到脊髓束,產生軀幹、四肢肌張力發生變化的反射,又稱軀幹四肢緊張性迷路反射。

大白話就是:這個反射會使四肢隨著頸部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當寶寶低頭也就是下巴靠近胸部時,四肢蜷縮。當寶寶抬頭也就是下巴離開胸部時,四肢往身體後方打開

這個反射的最明顯的表現特徵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寶寶俯趴時像個小飛機,四肢展開,落下,展開,落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飛機手”、“飛機腳”

寶寶學習爬行的時候,是從匍匐爬行開始的,肚子貼著地面,兩隻腳的大拇指蹬地面的同時配合胳膊把自己推出去,但是如果迷路反射沒有被抑制,寶寶的腳丫子就像小飛機一樣舉起來,無法貼著地面,腳踝非常緊張,匍匐爬行時呈現出錯誤的“紅軍過草地”式的爬行姿勢。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2、影響翻身的擊劍反射

擊劍反射在嬰兒出生後的數週內,能阻止新生兒由仰臥滾向俯臥或由俯臥滾向仰臥。當嬰兒仰躺著的時候,他的頭會轉向一側,擺出擊劍者的姿勢,伸出他喜歡的那一邊的手臂和腿,彎曲另一邊的手臂和腿。

寶寶出現擊劍反射的時候,一隻胳膊是橫向姿態,但是翻身時是需要胳膊貼床向上,身體才能翻過來,此外,這個反射會影響寶寶身體兩側的肌張力,也會對翻身造成一定的困難。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如何抑制整合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需要有一個過程,即:激發、運用、抑制、整合。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充分練習俯趴和爬行。

1、首先是俯趴

0-6個月是寶寶的黃金俯趴期,很多家長會忽視俯趴,寶寶頭兩個月不是躺著就是抱著,不讓寶寶俯趴的原因是怕壓到寶寶胸脯。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寶寶出生後一小時後就可以俯趴,只不過俯趴的時間可能只有一秒鐘而已。

通過俯趴可以鍛鍊寶寶背部、胸部、上臂肌肉群的力量,增強脖頸力量,從而促進脊椎的發育,發展手部力量和靈活性,使寶寶逐漸掌握平衡,增強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俯趴的辦法:

  • 讓寶寶趴在家人胸口
  • 讓寶寶俯趴在嬰兒車裡出去遛彎
  • 寶寶俯趴著看繪本
  • 寶寶俯趴時,在他的左/右側上方放一面鏡子,邊趴邊看鏡子裡的自己
  • 飛機抱也是一種俯趴方式
  • 讓寶寶趴在糖果枕上,降低俯趴難度
  • 家長和寶寶一起趴著玩
  • 總之,能趴著就別躺著抱著。

如果寶寶俯趴時哭鬧,就立刻停止俯趴,安撫寶寶,觀察寶寶俯趴哭鬧的原因,一般有兩種:

  • 寶寶由於俯趴技能不夠成熟,單次俯趴時間過長,趴累了,趴怕了,以後再俯趴時就不配合了。所以,俯趴時要循序漸進,不要急功近利。
  • 寶寶趴著無聊,很多家長一直讓寶寶俯趴在床上,乾巴巴的趴著,也不換地方,寶寶當然不樂意了,經常換地方俯趴,增加俯趴樂趣,寶寶才會喜歡上俯趴。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2、其次是爬行

如果6個月前寶寶的俯趴很充足,在之後練習爬行時就會更容易,原始反射會影響到爬行,卻又需要練習爬行來抑制它。

6-13個月是寶寶的黃金爬行期,很多感統專家都強調讓寶寶爬夠500個小時,也就是每天累計爬行2-3個小時。

爬行可以幫助寶寶發展身體的左右協調、上下協調、交叉協調的能力,而擊劍反射影響到的就是雙側身體發育,經歷了充分爬行的寶寶,走路都不用大人扶,邁步開走就非常穩。

6-7個月為匍匐爬行,8-13個月為手膝爬行,在這期間:

  • 鼓勵寶寶在家裡自由爬行
  • 帶寶寶到戶外爬行,比如早教中心,商場,別怕髒,隨身攜帶洗手液,爬完可以立刻給寶寶洗手。
  • 使用正確的姿勢爬行,避免出現紅軍過草地式爬行、掌膝爬行、小熊爬行等錯誤爬行姿勢,造成身體兩側肌肉用力不均勻。
  • 爬樓梯、爬臺階、爬斜坡。
"

最近有些媽媽給我留言說,寶寶五個月了還不會翻身,八個月了還不會爬行,俯趴的時候不停哭鬧,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寶寶太懶了不願意練習?或者是不是發育有問題啊?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寶寶偷懶哦,也不是寶寶發育有問題,而是有些特殊的“小情況”阻礙了寶寶的技能升級,而他們不會說,父母也不懂。

那麼這個特殊的“小情況”就是原始反射在“搗亂”。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原始反射是什麼

原始反射是由腦幹控制的自動及刻板的動作,這些反射是負責管理胎兒及新生兒的肢體運動,它們需要被抑制及整合,從而使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適當的發展。嬰兒需要透過進行有韻律的身體律動,不斷重複不同的反射模式,使原始反射得到整合。

這段專業解釋中的重點有兩個:

1、天生自帶的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生存:比如吸吮反射,一出生就會吃奶,比如抓握反射,一出生就會握緊拳頭,再比如覓食反射,一出生就能找到媽媽的乳房,

有的原始反射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如非對稱性頸緊張反射,身體呈擊劍運動員的姿勢,保證自己不會因為翻身被捂住口鼻產生窒息。

2、需要被運動整合抑制

原始反射需要被大運動的發展抑制整合,然後在相應的月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寶寶的主動的能被大腦控制的動作。

反正,如果大運動發展落後,原始反射就不會完美的退居二線,而是時不時的冒出來充當寶寶的保護者。

所以,寶寶不會翻身,不會爬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原始反射的影響,當然,前提是寶寶的發育是正常的,沒有病理性原因。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哪些原始反射會影響寶寶翻身和爬行呢

1、影響爬行的迷路反射

迷路反射是又叫前庭由於頭部位置及重器受到刺激,經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傳到脊髓束,產生軀幹、四肢肌張力發生變化的反射,又稱軀幹四肢緊張性迷路反射。

大白話就是:這個反射會使四肢隨著頸部位置的改變而變化。當寶寶低頭也就是下巴靠近胸部時,四肢蜷縮。當寶寶抬頭也就是下巴離開胸部時,四肢往身體後方打開

這個反射的最明顯的表現特徵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寶寶俯趴時像個小飛機,四肢展開,落下,展開,落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飛機手”、“飛機腳”

寶寶學習爬行的時候,是從匍匐爬行開始的,肚子貼著地面,兩隻腳的大拇指蹬地面的同時配合胳膊把自己推出去,但是如果迷路反射沒有被抑制,寶寶的腳丫子就像小飛機一樣舉起來,無法貼著地面,腳踝非常緊張,匍匐爬行時呈現出錯誤的“紅軍過草地”式的爬行姿勢。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2、影響翻身的擊劍反射

擊劍反射在嬰兒出生後的數週內,能阻止新生兒由仰臥滾向俯臥或由俯臥滾向仰臥。當嬰兒仰躺著的時候,他的頭會轉向一側,擺出擊劍者的姿勢,伸出他喜歡的那一邊的手臂和腿,彎曲另一邊的手臂和腿。

寶寶出現擊劍反射的時候,一隻胳膊是橫向姿態,但是翻身時是需要胳膊貼床向上,身體才能翻過來,此外,這個反射會影響寶寶身體兩側的肌張力,也會對翻身造成一定的困難。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如何抑制整合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需要有一個過程,即:激發、運用、抑制、整合。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充分練習俯趴和爬行。

1、首先是俯趴

0-6個月是寶寶的黃金俯趴期,很多家長會忽視俯趴,寶寶頭兩個月不是躺著就是抱著,不讓寶寶俯趴的原因是怕壓到寶寶胸脯。

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寶寶出生後一小時後就可以俯趴,只不過俯趴的時間可能只有一秒鐘而已。

通過俯趴可以鍛鍊寶寶背部、胸部、上臂肌肉群的力量,增強脖頸力量,從而促進脊椎的發育,發展手部力量和靈活性,使寶寶逐漸掌握平衡,增強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俯趴的辦法:

  • 讓寶寶趴在家人胸口
  • 讓寶寶俯趴在嬰兒車裡出去遛彎
  • 寶寶俯趴著看繪本
  • 寶寶俯趴時,在他的左/右側上方放一面鏡子,邊趴邊看鏡子裡的自己
  • 飛機抱也是一種俯趴方式
  • 讓寶寶趴在糖果枕上,降低俯趴難度
  • 家長和寶寶一起趴著玩
  • 總之,能趴著就別躺著抱著。

如果寶寶俯趴時哭鬧,就立刻停止俯趴,安撫寶寶,觀察寶寶俯趴哭鬧的原因,一般有兩種:

  • 寶寶由於俯趴技能不夠成熟,單次俯趴時間過長,趴累了,趴怕了,以後再俯趴時就不配合了。所以,俯趴時要循序漸進,不要急功近利。
  • 寶寶趴著無聊,很多家長一直讓寶寶俯趴在床上,乾巴巴的趴著,也不換地方,寶寶當然不樂意了,經常換地方俯趴,增加俯趴樂趣,寶寶才會喜歡上俯趴。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2、其次是爬行

如果6個月前寶寶的俯趴很充足,在之後練習爬行時就會更容易,原始反射會影響到爬行,卻又需要練習爬行來抑制它。

6-13個月是寶寶的黃金爬行期,很多感統專家都強調讓寶寶爬夠500個小時,也就是每天累計爬行2-3個小時。

爬行可以幫助寶寶發展身體的左右協調、上下協調、交叉協調的能力,而擊劍反射影響到的就是雙側身體發育,經歷了充分爬行的寶寶,走路都不用大人扶,邁步開走就非常穩。

6-7個月為匍匐爬行,8-13個月為手膝爬行,在這期間:

  • 鼓勵寶寶在家裡自由爬行
  • 帶寶寶到戶外爬行,比如早教中心,商場,別怕髒,隨身攜帶洗手液,爬完可以立刻給寶寶洗手。
  • 使用正確的姿勢爬行,避免出現紅軍過草地式爬行、掌膝爬行、小熊爬行等錯誤爬行姿勢,造成身體兩側肌肉用力不均勻。
  • 爬樓梯、爬臺階、爬斜坡。
寶寶翻身爬行落後一大截,不是懶也不是笨,而是原始反射在作亂

家長要充分抓住這7個月的珍貴的爬行時光,給寶寶未來發育創造有利的條件。

如果俯趴足夠充分,迷路反射會在4個月左右被抑制,擊劍反射會在6個月左右被很好的抑制,寶寶翻身的時候才能更順利,從左側翻向右側,從右側翻向左側,從仰臥翻到俯趴,再從俯趴翻到仰臥,都難不倒寶寶。

學習爬行時,寶寶的姿勢才能更準備,爬起來更輕鬆。

所以,要想寶寶大運動發展不落伍,就從寶寶俯趴開始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