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毒飯們的呼喚,Sir時刻記在心。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這不,一早都沒和她打招呼,Sir就穿起衣服,屁顛地跑去電影院。

看《心理罪》。

110分鐘,有緊張,有刺激,但,也有一些不對勁。

廢話不說,趕緊聊它——

《心理罪》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遺憾,這部國產懸疑片,還是差一點及格

豆瓣5.6,低於Sir之前預期。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看之前,Sir是有期待的。

IP夠硬——改編自雷米犯罪推理小說,《心理罪:畫像》。

點子夠新——在傳統推理基礎上,引入了一種新手段,心理畫像。

通過作案者遺留在現場的各種證據和痕跡進行分析,刻畫作案人犯罪心理進而服務於偵查工作。

要知道,以心理畫像為基礎的推理故事,在國產懸疑片中並不多見。

以下涉及部分劇透

請謹慎閱讀!!


電影一開始,就用一起醫院殺人案,做了一次心理畫像破案的示範。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美麗的女法醫喬蘭(萬茜 飾,美麗二字是Sir親手加的),驗屍後發現死者內臟被取出,傷口被重新縫合但手法笨拙。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老警察邰偉(廖凡 飾),憑直覺和多年經驗判斷:凶手,就在圍觀的人群中。

看得出,他不打算打草驚蛇。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不料。

大學剛畢業的天才心理畫像師,方木(李易峰 飾),卻打亂了邰偉的抓捕計劃,突然闖進現場,叨逼叨一通。

雖然結論一樣,但顯然他的推論更專業、更準確。

他不僅看出凶手就在人群中,還看出了凶手是想當醫生但沒天賦的護工……

一秒破案。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這樣高效、精確的心理畫像,屌不屌?

不太……屌。

跟Sir之前的期待不同,《心理罪》中的心理畫像,太輕易。

沒有增加推理的精彩程度,反而大大降低了破案難度

懸念,被這個所謂的先進技術,給捯飭沒了。

難道是因為方木的天才人設?

不,英劇的神探夏洛克也是天才。但看看人家的推理,既有大量細節,還有清晰的推理過程。

因為,合格的懸念大多追求的,都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窮水復”,恰恰是最必要的。

這樣抽絲剝繭,最後出現的“又一村”,才能讓觀眾饒有興趣。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而《心理罪》的破案高手,與其說是天才,更像是……

開掛

直接拋出結果,粗暴簡化過程

比如,僅僅從屍體體內少了大量血液,還有傷口和其他細節,就直接推測……

凶手對血液有特殊的偏好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神,是很神。

但這麼直接粗暴的“神”,還不如說是,神棍

再看同樣表現心理畫像的韓劇,《信號》。

根據犯人注重形象,但沒擦指甲油。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推理出,犯人的日常工作,要求保持手部整潔。

再根據作案手法需要動用注射器、手術刀,並熟悉精神病院地形。

確認犯罪嫌疑人是一位女護士。

層層深入,但凡有結論,必有推導公式。

此外。

所謂的心理畫像可以準,但應該也沒準到……那個份上。

Sir理解,它雖然是一門技術,但畢竟不是神技。它還是要通過手頭的多個線索,用專業的整合邏輯,來不斷縮小罪犯的範圍。

而方木畫像時,幾乎全靠一張嘴嘚吧嘚,處處透出一種“沒錯,就是他”的篤定。

老實說,這種篤定太沒理由,不像邏輯高手,倒像算命先生。

通過心理畫像確定的嫌疑人或犯罪過程,應該只會具備粗略的範圍性,但在《心理罪》中,被演成了精確的唯一性

天才破案,頂多是學霸考試,不能是開卷作弊啊。

其實,這宗《心理罪》的核心案件,還是蠻讓人不明覺厲的。

它來自原書的開篇故事,“血之魅”,設定相當聳人聽聞——

人血牛奶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正如上面方木推理的那樣:

凶手殺人,不是為命,而是為血。這血,還是用來喝的……

一個有點魔幻感的詭異引子,懸念足。

而且隨著劇情發展,案件背後還藏著案件。

凶手,不止一個。

是一個還是兩個?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在這樣有追求的故事原型之下,《心理罪》的故事結構並不無腦,甚至可以說複雜、精細。

全程節奏也保持緊張,不少情節讓觀眾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可話說回去,這種“緊張感”,也敗給了這近乎草率的推理方式,讓本來不明覺厲的案子,飛速破梗。

凶手的鎖定,就是方木一句話的事。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這種天才設定,不僅傷害了故事,還傷害了人物——

這次,廖凡本身的演技看不出什麼突破,用力點都體現在了動作戲和……吵嘴架上。

但也許不該怪他過分用力,問題似乎還是出在“逆天人設”上。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廖凡飾演的邰偉,在片中,屢次對新人方木發飆。

原意,Sir猜應該是為了體現老警察對於稚嫩新人的人格調教,這種先抑後揚,往往方便後期的互相成長與治癒。

本來這種設定,是靠近一些經典心理犯罪片套路的——不僅揭露凶手的心病,也揭露社會和普通人的心病,促成觀眾反思。

《七宗罪》,罪犯就是通過對警察人性弱點的把握,才完成了最終罪案計劃的精巧設計。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冰血暴》第一季,殺手也是通過對懦弱男主的人性誘導,最終引發男主為走出人生困境,鋌而殺妻。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可惜,說好的雙男主,由於方木的逆天存在,導致邰偉的存在感驟減——

凶手,方木找的;

人質,方木救的;

破案過程,只有方木看得懂;

抓捕凶手的關鍵時刻,還是方木立的功……

這種情況下的老警察,只能打幾場野架、做天才的跟屁蟲,不發飆有鬼啊!

邰偉對案件的破解無能,讓他男主的身份顯得可疑。

也讓廖凡為之付出的演技,顯得無效而過分用力。

此外,就算排除方木開掛,片中也有一些硬bug(網友挑的不說了,Sir說自己看到的幾處)——

在抓捕罪犯陷入僵局的關鍵時刻,罪犯卻為了一個響著嬰兒哭聲的手機,就從陽臺上縱身跳下,摔死。

……你不是就愛血麼,什麼時候嬰兒定製鈴聲也愛了?牽強。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第二個,方木孤身犯險去抓凶手,不用麻醉劑,反而給凶手注射了力氣大增的藥劑,牽強。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還有那場緊張的電腦追蹤戲,Sir也看傻了——怎麼就發現了罪犯最終的藏匿點是在蝙蝠島?

運動時長不知道,運動空間又不限定,憑什麼通過多點跟蹤,就可以確定終點?

……麻煩看懂的同學解釋下。

也許這些bug本來有空做得更圓。但為了推進而推進的緊湊,給人形成了一種“沒時間解釋了”的倉促感

時長110分鐘,真不夠嗎?

不,為了完成更高的命題——人物心理的治癒,必須加入一些生活支線。

而這些看起來無關破案的支線,並不算很廢:

比如,方木和初戀女友陳希(李純 飾)的愛情戲(為了打開方木的自閉心結)。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犯罪心理學專家喬教授(張國柱 飾)對方木進行的深度催眠戲。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還有方木和邰偉兩人,挖心掏肺的互相治癒戲。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看得出,《心理罪》的野心並不止於票房——

童年陰影,是弱點;成長傷痛,是弱點;自閉的人際關係,是弱點……

死者、凶手、方木、邰偉……都是一個個生活的失敗者。

符合最終命題:每個人心中,都有心理罪。

一部高級懸疑片,弱化正義和邪惡的僵化對立,通過扭曲離奇的小案件,揭開人性共有的陰暗面。

這個立意,沒什麼錯。

只可惜,不知是因為這些病太套路,還是生活支線的戲太套路,沒法給觀眾造成深刻的心靈撞擊。

仍然屬於——你說我有病、果然我就有病、然後大家一說開了,好像病就不存在了——您信麼,反正我沒信。

案件,沒有深度挖掘,一張嘴,就是答案。

人物,沒有合理救贖,一張嘴,就是病因。

這張治癒的嘴,其實口才也不咋滴,很“文藝”,很耳熟,比如——

打破你面前的鏡子

你要是不走進陽光,就會被黑暗給吞噬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唉,如果現實裡的心理醫生靠這混,十有八九要失業。

再說說李易峰

演技的老毛病都在,不過,也有進步。

其中兩場戲都有亮點。

一場是和廖凡的怒目對峙,不再呆板,出現了少見的爆發力。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另一場則是痛哭戲,有情緒,有細節,迷妹們看到了,怕是要心疼。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雖然是鮮肉人設,他並沒有過分耍帥。

最關鍵的是,小鮮肉選擇去挑戰這種角色,總比演少爺總裁、幾生幾世的渣戲,來得值。

即使沒有質的飛越,但至少是一種量的積累

最後總結一下——

這部《心理罪》,嚴格來說不算渣片。

看得出導演野心、編劇用心、剪輯細心。眼界夠,態度夠,就是輸給了手軟。

但Sir知道,它可能不會是最軟的一部。

《心理罪》系列小說一共5部,電影版權賣給了不一樣的4家公司。

未來的產品……註定會長得參差不齊。

據說,包括今天這部《心理罪》,總共有6部該系列的電影要上。

9月底,鄧超主演的另一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也要上映。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Sir很想找一種看好它的體位,但目前還只能觀望。

趁有的還沒拍,有的後期還在做,Sir勸一句——

這可是犯罪心理片,是紅海。

觀眾這些年,被很多優秀同類片反覆教育,嘴刁著呢。

邏輯、人性兩條腿,都得立得穩;

智商和情商的平衡點,還得踩得準。

否則,很難說這一波波來的……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Sir很想找一種看好它的體位,但目前還只能觀望。

趁有的還沒拍,有的後期還在做,Sir勸一句——

這可是犯罪心理片,是紅海。

觀眾這些年,被很多優秀同類片反覆教育,嘴刁著呢。

邏輯、人性兩條腿,都得立得穩;

智商和情商的平衡點,還得踩得準。

否則,很難說這一波波來的……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到底是“心理罪”,還是中國觀眾的心理陰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伍迪艾倫坡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