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是個體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是個體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3夜中關於課題分離這個話題如同走在天平上一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偏掉,如何把握一種中庸的狀態是最重要的,既然要實現課題分離,那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被討厭的狀態,畢竟走少有人走的路,總會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和看上去的討厭。

真正瞭解個體和整體論

阿德勒說他的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並不是說作為單個人一些狀態的個體,如個體的脾氣、態度、身體等,如現在經常有人說的男人總是會犯下半身的錯誤,貌似言外之意則是身體犯了錯,而思想的本質卻並不想犯錯,但阿德勒並不這樣看。

個體在這裡的意思則是不可分割的,即人的理性和感性、意識和無意識這些不能分割,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是個體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3夜中關於課題分離這個話題如同走在天平上一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偏掉,如何把握一種中庸的狀態是最重要的,既然要實現課題分離,那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被討厭的狀態,畢竟走少有人走的路,總會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和看上去的討厭。

真正瞭解個體和整體論

阿德勒說他的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並不是說作為單個人一些狀態的個體,如個體的脾氣、態度、身體等,如現在經常有人說的男人總是會犯下半身的錯誤,貌似言外之意則是身體犯了錯,而思想的本質卻並不想犯錯,但阿德勒並不這樣看。

個體在這裡的意思則是不可分割的,即人的理性和感性、意識和無意識這些不能分割,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面對青年的對於個體是不是分割開來的疑惑,哲人指出: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做“整體論”。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阿德勒走的太遠,提出的要求也很高,對於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他提出了一個理念:共同體感覺。

如同阿德勒名言:對他人有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命。

這種共同體的感覺倒是很少有心理學家如此提出,因此這樣的理論也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對於阿德勒來說,他也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終極目標實在太難了。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是個體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3夜中關於課題分離這個話題如同走在天平上一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偏掉,如何把握一種中庸的狀態是最重要的,既然要實現課題分離,那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被討厭的狀態,畢竟走少有人走的路,總會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和看上去的討厭。

真正瞭解個體和整體論

阿德勒說他的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並不是說作為單個人一些狀態的個體,如個體的脾氣、態度、身體等,如現在經常有人說的男人總是會犯下半身的錯誤,貌似言外之意則是身體犯了錯,而思想的本質卻並不想犯錯,但阿德勒並不這樣看。

個體在這裡的意思則是不可分割的,即人的理性和感性、意識和無意識這些不能分割,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面對青年的對於個體是不是分割開來的疑惑,哲人指出: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做“整體論”。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阿德勒走的太遠,提出的要求也很高,對於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他提出了一個理念:共同體感覺。

如同阿德勒名言:對他人有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命。

這種共同體的感覺倒是很少有心理學家如此提出,因此這樣的理論也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對於阿德勒來說,他也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終極目標實在太難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若是看電影《阿凡達》就可以明白什麼叫做共同體感覺,在潘多拉星球上納美族人生存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共同體的感覺,這些巨大生物對於生命和非生命非常珍重,把這些看作自己的一份,把整個星球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是共存亡,追尋的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

只不過這樣的共同體感覺太過於宏大,一般人倒真的難以達到如此境界,這也是為什麼哲人說的要真正學會阿德勒並實踐他的心理學,至少也需要十數年的時間,不是僅僅知道就能真正學會了,而是要不斷的體驗和反思。

在這種體驗和反思中,那就需要尋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則是要定好自己的位。

尋找自我的位置

2002年中國曾經有一本《定位》的書很暢銷,雖然說的是營銷方面的認知,對於個人來說,如何定好位也是一門學問。

想要尋找到共同體的感覺,並不一定是完全喪失自我的去刻意為所有人著想,那就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了。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是個體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3夜中關於課題分離這個話題如同走在天平上一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偏掉,如何把握一種中庸的狀態是最重要的,既然要實現課題分離,那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被討厭的狀態,畢竟走少有人走的路,總會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和看上去的討厭。

真正瞭解個體和整體論

阿德勒說他的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並不是說作為單個人一些狀態的個體,如個體的脾氣、態度、身體等,如現在經常有人說的男人總是會犯下半身的錯誤,貌似言外之意則是身體犯了錯,而思想的本質卻並不想犯錯,但阿德勒並不這樣看。

個體在這裡的意思則是不可分割的,即人的理性和感性、意識和無意識這些不能分割,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面對青年的對於個體是不是分割開來的疑惑,哲人指出: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做“整體論”。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阿德勒走的太遠,提出的要求也很高,對於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他提出了一個理念:共同體感覺。

如同阿德勒名言:對他人有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命。

這種共同體的感覺倒是很少有心理學家如此提出,因此這樣的理論也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對於阿德勒來說,他也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終極目標實在太難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若是看電影《阿凡達》就可以明白什麼叫做共同體感覺,在潘多拉星球上納美族人生存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共同體的感覺,這些巨大生物對於生命和非生命非常珍重,把這些看作自己的一份,把整個星球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是共存亡,追尋的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

只不過這樣的共同體感覺太過於宏大,一般人倒真的難以達到如此境界,這也是為什麼哲人說的要真正學會阿德勒並實踐他的心理學,至少也需要十數年的時間,不是僅僅知道就能真正學會了,而是要不斷的體驗和反思。

在這種體驗和反思中,那就需要尋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則是要定好自己的位。

尋找自我的位置

2002年中國曾經有一本《定位》的書很暢銷,雖然說的是營銷方面的認知,對於個人來說,如何定好位也是一門學問。

想要尋找到共同體的感覺,並不一定是完全喪失自我的去刻意為所有人著想,那就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另外兩種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第一是如同暴君一樣,殘暴蠻橫、不顧別人的感受,只考慮自己。第二是破壞社會和諧,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而喜歡單獨行動,即使遲到或爽約也不反省,自私任性的人。

而第三種則是一味追求認可欲求的人,按哲人的解釋則是以認可欲求的束縛看似在看著他人,實際上眼裡只有自己,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也是另一種自我為中心。

曾經有一個經典小品,小品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老好人,一味的順應他人,對於他人求助,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辦都答應,似乎是辦的好事,結果卻在這種追求他人認可的過程中也變成一個自我為中心的人,忽視了妻子的感受,對自己的生活也造成影響。

所以要有一種被討厭的勇氣存在,學會在更廣闊的天地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對於共同體感覺來說,自我面對的是整個共同體,而不是單獨的他人,所以需要放準這樣的定位,如對於某些事自己無法幫忙也幫不上了,就不需要以他人認可為依據,學會說不就可以了。

不因為拒絕別人就說明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而是要了解價值這件事是相對主觀的,按哲人的話來說: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若後面再加上一句,我在,則必有價值了。

前者是以哲學的思想來看,後者是以心理學的思想來看,而阿德勒則是把哲學和心理學在此處小小揉合了一下,算是一種略唯心主義的價值觀了。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是個體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3夜中關於課題分離這個話題如同走在天平上一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偏掉,如何把握一種中庸的狀態是最重要的,既然要實現課題分離,那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被討厭的狀態,畢竟走少有人走的路,總會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和看上去的討厭。

真正瞭解個體和整體論

阿德勒說他的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並不是說作為單個人一些狀態的個體,如個體的脾氣、態度、身體等,如現在經常有人說的男人總是會犯下半身的錯誤,貌似言外之意則是身體犯了錯,而思想的本質卻並不想犯錯,但阿德勒並不這樣看。

個體在這裡的意思則是不可分割的,即人的理性和感性、意識和無意識這些不能分割,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面對青年的對於個體是不是分割開來的疑惑,哲人指出: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做“整體論”。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阿德勒走的太遠,提出的要求也很高,對於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他提出了一個理念:共同體感覺。

如同阿德勒名言:對他人有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命。

這種共同體的感覺倒是很少有心理學家如此提出,因此這樣的理論也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對於阿德勒來說,他也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終極目標實在太難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若是看電影《阿凡達》就可以明白什麼叫做共同體感覺,在潘多拉星球上納美族人生存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共同體的感覺,這些巨大生物對於生命和非生命非常珍重,把這些看作自己的一份,把整個星球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是共存亡,追尋的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

只不過這樣的共同體感覺太過於宏大,一般人倒真的難以達到如此境界,這也是為什麼哲人說的要真正學會阿德勒並實踐他的心理學,至少也需要十數年的時間,不是僅僅知道就能真正學會了,而是要不斷的體驗和反思。

在這種體驗和反思中,那就需要尋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則是要定好自己的位。

尋找自我的位置

2002年中國曾經有一本《定位》的書很暢銷,雖然說的是營銷方面的認知,對於個人來說,如何定好位也是一門學問。

想要尋找到共同體的感覺,並不一定是完全喪失自我的去刻意為所有人著想,那就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另外兩種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第一是如同暴君一樣,殘暴蠻橫、不顧別人的感受,只考慮自己。第二是破壞社會和諧,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而喜歡單獨行動,即使遲到或爽約也不反省,自私任性的人。

而第三種則是一味追求認可欲求的人,按哲人的解釋則是以認可欲求的束縛看似在看著他人,實際上眼裡只有自己,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也是另一種自我為中心。

曾經有一個經典小品,小品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老好人,一味的順應他人,對於他人求助,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辦都答應,似乎是辦的好事,結果卻在這種追求他人認可的過程中也變成一個自我為中心的人,忽視了妻子的感受,對自己的生活也造成影響。

所以要有一種被討厭的勇氣存在,學會在更廣闊的天地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對於共同體感覺來說,自我面對的是整個共同體,而不是單獨的他人,所以需要放準這樣的定位,如對於某些事自己無法幫忙也幫不上了,就不需要以他人認可為依據,學會說不就可以了。

不因為拒絕別人就說明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而是要了解價值這件事是相對主觀的,按哲人的話來說: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若後面再加上一句,我在,則必有價值了。

前者是以哲學的思想來看,後者是以心理學的思想來看,而阿德勒則是把哲學和心理學在此處小小揉合了一下,算是一種略唯心主義的價值觀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這樣的價值觀確實很有價值,若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去思考和實踐,那估計會少了許多憂鬱症和因一時不理性而自殺的事件發生了。

面對這樣的觀點,青年人表現出無法理解狀態,畢竟存在是客觀的,而價值的判斷主觀性太強烈,同樣一顆鑽石,對於生活在日常狀態的人來說,可能很貴重,對於在沙漠中快渴死的人來說,一杯水的價值絕對比一顆鑽石高。

要理解這種觀念,重點不在於用行為和有用的標準,而是用存在本身出發。如病危狀態的母親,雖然年歲大了,什麼也做不了,可能創造不了多少社會價值,但是她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的安慰,這就是存在的價值所在。

"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是個體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心理特徵相結合而產生的士氣狀態。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第3夜中關於課題分離這個話題如同走在天平上一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偏掉,如何把握一種中庸的狀態是最重要的,既然要實現課題分離,那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被討厭的狀態,畢竟走少有人走的路,總會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和看上去的討厭。

真正瞭解個體和整體論

阿德勒說他的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並不是說作為單個人一些狀態的個體,如個體的脾氣、態度、身體等,如現在經常有人說的男人總是會犯下半身的錯誤,貌似言外之意則是身體犯了錯,而思想的本質卻並不想犯錯,但阿德勒並不這樣看。

個體在這裡的意思則是不可分割的,即人的理性和感性、意識和無意識這些不能分割,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面對青年的對於個體是不是分割開來的疑惑,哲人指出: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做“整體論”。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阿德勒走的太遠,提出的要求也很高,對於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他提出了一個理念:共同體感覺。

如同阿德勒名言:對他人有貢獻就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方法。

阿德勒認為他自己敘述的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還包括國家或人類等一切存在:在時間軸上還包括從過去到未來,甚至也包括動植物或非生命。

這種共同體的感覺倒是很少有心理學家如此提出,因此這樣的理論也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和接受,對於阿德勒來說,他也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終極目標實在太難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若是看電影《阿凡達》就可以明白什麼叫做共同體感覺,在潘多拉星球上納美族人生存的方式可以說是一種共同體的感覺,這些巨大生物對於生命和非生命非常珍重,把這些看作自己的一份,把整個星球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是共存亡,追尋的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

只不過這樣的共同體感覺太過於宏大,一般人倒真的難以達到如此境界,這也是為什麼哲人說的要真正學會阿德勒並實踐他的心理學,至少也需要十數年的時間,不是僅僅知道就能真正學會了,而是要不斷的體驗和反思。

在這種體驗和反思中,那就需要尋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則是要定好自己的位。

尋找自我的位置

2002年中國曾經有一本《定位》的書很暢銷,雖然說的是營銷方面的認知,對於個人來說,如何定好位也是一門學問。

想要尋找到共同體的感覺,並不一定是完全喪失自我的去刻意為所有人著想,那就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另外兩種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第一是如同暴君一樣,殘暴蠻橫、不顧別人的感受,只考慮自己。第二是破壞社會和諧,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而喜歡單獨行動,即使遲到或爽約也不反省,自私任性的人。

而第三種則是一味追求認可欲求的人,按哲人的解釋則是以認可欲求的束縛看似在看著他人,實際上眼裡只有自己,失去了對他人的關心,也是另一種自我為中心。

曾經有一個經典小品,小品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老好人,一味的順應他人,對於他人求助,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辦都答應,似乎是辦的好事,結果卻在這種追求他人認可的過程中也變成一個自我為中心的人,忽視了妻子的感受,對自己的生活也造成影響。

所以要有一種被討厭的勇氣存在,學會在更廣闊的天地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對於共同體感覺來說,自我面對的是整個共同體,而不是單獨的他人,所以需要放準這樣的定位,如對於某些事自己無法幫忙也幫不上了,就不需要以他人認可為依據,學會說不就可以了。

不因為拒絕別人就說明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而是要了解價值這件事是相對主觀的,按哲人的話來說: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若後面再加上一句,我在,則必有價值了。

前者是以哲學的思想來看,後者是以心理學的思想來看,而阿德勒則是把哲學和心理學在此處小小揉合了一下,算是一種略唯心主義的價值觀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這樣的價值觀確實很有價值,若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去思考和實踐,那估計會少了許多憂鬱症和因一時不理性而自殺的事件發生了。

面對這樣的觀點,青年人表現出無法理解狀態,畢竟存在是客觀的,而價值的判斷主觀性太強烈,同樣一顆鑽石,對於生活在日常狀態的人來說,可能很貴重,對於在沙漠中快渴死的人來說,一杯水的價值絕對比一顆鑽石高。

要理解這種觀念,重點不在於用行為和有用的標準,而是用存在本身出發。如病危狀態的母親,雖然年歲大了,什麼也做不了,可能創造不了多少社會價值,但是她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的安慰,這就是存在的價值所在。

《被討厭的勇氣》第4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電影《沒完沒了》中,葛優飾演的韓冬面對躺在床上的植物人姐姐,對小芸說的:我得讓姐姐活著。你說我把金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沒錢我就沒姐姐了。她躺在那兒,好歹我還算有個家。

阿德勒心理學中的這些理念看上去比較平淡,或真的去實踐之,可能會受到很多打擊,這也是為什麼哲人說的,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只有真正能夠面對人生,即使他人的不理解和討厭,也堅持以自己的堅持走下去,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