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沒有做好這兩件事,孩子才會自卑、抑鬱、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 玩具 早期教育 心理 心理相先生 2019-01-17
心理學:父母沒有做好這兩件事,孩子才會自卑、抑鬱、缺乏安全感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提出了著名的潛意識理論,從此揭開了人類自我意識無法撼動的另一半人性,而發展心理學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一個人生命最初的時間就是他潛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孩子是不會表達,沒有語言能力的,於是發生在他身上的絕大部分情感、體驗是沒有辦法進入思維,進而進入意識的,所以會自動化地進入潛意識。

於是父母在這個時期的養育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父母在這個時期給孩子傳遞的情感和行為極有可能會內化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在潛意識層面發揮作用,影響他們後來的心理,甚至影響他們一生。

心理學:父母沒有做好這兩件事,孩子才會自卑、抑鬱、缺乏安全感

既然養育一個孩子這麼重要,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1、給孩子被愛的感覺,以及家裡很安全的感覺

“給孩子被愛的感覺,以及家裡很安全的感覺”,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從諮詢的實際案例來看,諸多的心理問題莫不與此相關,比如自卑、缺乏安全感、人際關係糟糕、親密關係無法建立等。

有一大部分孩子,他們在童年時期會經常體驗到來自父母言語上的貶低或打擊、情感上的忽視、行為上的體罰,這些行為給孩子傳遞了父母不愛他或者不夠愛他,他在家裡也是不安全的信息,當然站在大人的角度,理性的思考,事實不是這樣的,可我們面對的是孩子,面對的是孩子的心理感受,其一,他們的理性思維並未完全發展起來,其二,人類這個物種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感性的,理性只是我們的一種工具罷了。

所以讓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感覺很重要,而不是大人感覺自己做到了,那些對孩子經常貶低、忽視、體罰的行為,是給孩子將來的自卑、焦慮、抑鬱埋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會發芽、會長大,會成為羈絆他們一生的心理問題。最可怕的是成年之後的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但卻總是讓他們很不舒服,因此為人父母,應該慎重對待孩子的心理感受。

心理學:父母沒有做好這兩件事,孩子才會自卑、抑鬱、缺乏安全感

給予孩子很重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心理現狀也很重要。

2、生命的力量之源乃是自信,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自信(自我效能感)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生命的力量之源就是自信,自信是滋養一個人的重要能量,那不妨就從培養孩子的自信開始。在講述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自信之前,我們先解釋一個心理學術語——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心理學家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是感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來的理論,被廣泛用運於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各個領域,班杜拉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在各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也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在一個小嬰兒幾米遠的地方有個玩具,孩子想要,如果這時候大人快步走過去拿給孩子,那麼孩子會認為大人太厲害了,可是如果讓孩子自己慢慢爬過去,自己拿到那個玩具,那麼在孩子的意識裡,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

孩子越小,越是訓練、增強他的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而當無數次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彙集一起的時候,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就會出現一股洶湧而出的生命力,這股生命力將是他人生路上的面對困難的重要動力。

心理學:父母沒有做好這兩件事,孩子才會自卑、抑鬱、缺乏安全感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更是一次父母的重生。心理學上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照見的是父母內心,願我們能慎重對待這一次重生,照出鏡中理想的自己。

作者簡介:心理相先生,一名溫暖的心理諮詢師,關係助推者,心理健康教師,致力於探索心理,讓有緣人成長和發展的更好。微信公眾號:心理相先生,可免費諮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