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正念的收益包括,但不僅限於:

  • 緩解壓力,體驗更大的平靜
  • 探索身心關係
  • 鏈接我們的感受
  • 擴展我們對自己的感覺,超越我們的恐懼和自我判斷
  • 找到真正的幸福
  • 發現可以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內在能量
  • 喚醒我們的洞察力和智慧
  • 將我們的世界觀從孤立和混亂轉變為鏈接、清晰和慈悲
  • 在看待事物的基礎上,拓寬我們的視野,加深我們的勇氣

哈佛、牛津大學為什麼設立正念中心?快來認識心理學的第三波浪潮

科學研究證實,正念認知療法對抑鬱症復發的預防效果和抗抑鬱藥物效果相似。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如何開始正念的練習呢?本文將詳細介紹練習正念的7個最重要的態度。

正念之花的盛開離不開好的土壤,

正念的土壤就是正念需要培育的7個態度。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01.非評判

非評判不是指放棄我們的判斷力。

用英文來解釋就更容易瞭解兩者的差別。

非評判(non-judgmental)指的是非主觀的,無偏見的。

判斷力(judgment)人們分析決斷的能力。

只有擁有了非評判的覺察能力,

才能真正的覺察事情真實的存在的能力。

從而具備更好的判斷力。

什麼是評判?

比如,看到一隻梅花鹿,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廚師可能想的是梅花爐怎麼做菜好吃,

畫家想的可能是用什麼樣的筆法去表現梅花鹿的神韻,

孩童想到的可能是如何和梅花鹿一塊玩耍。

這是職業的評判。

再比如同樣是對美女的評判。

春秋戰國時的楚靈王喜歡腰細的,所以就有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

唐朝的時候以胖為美,所以有了“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認為胖胖的楊貴妃才是美的標準。

中國人以雙眼皮為美,韓國人喜歡單眼皮。

可見對美的標準,總是千姿百度,缺乏統一的標準。

這是文化的評判。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或多或少的,都會不同程度的受到自己的職業背景、學歷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

所以,魯迅說,同一部《金瓶梅》,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史,

評判之心就是我們自己戴著的有色眼鏡,或縮窄我們的視野,或扭曲了事情本來的樣子,也是我們痛苦的根源之一。


02.耐心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耐心也是一種美德,生命如花,需要呵護,需要光陰的滋養。

我有一個朋友對小孩的成長很焦慮,在他小孩很小的時候,九個月就去早教班學走路,結果努力學了四個月,在一歲兩個月的時候終於學會了走路。

他不知道的是,沒有學過走路的小朋友,首先在地上爬爬,在一歲零兩個月的時候,大多數小孩都能自己走了。

焦慮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類避免收到傷害的進化的產物。

心理篇:戰鬥or逃跑?其實你的壓力可以改變

人們產生焦慮很大程度是沒有耐心看到時空的延展性。

從焦慮中重獲安寧平靜是人類的智慧。

我們的先人老子就很有智慧,他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也就是說再大的風雨也有停歇的時候,萬物生長自有其規律。

我們是選擇揠苗助長,還是靜待花開呢?


03.初心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此時此刻的豐富體驗就是富饒的生活本身,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以為的知道的想法,或者是信念妨礙了我們去看到事情的真相。

我們更傾向於對一些平凡之事想當然,無法理解平凡中蘊藏的非凡,

就像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的人很多,但是引起思考的人發現了萬有引力的人卻只有牛頓。

我們可以把培育初心當成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實驗。

某日,如果你看到某個熟人時,能否用新鮮的眼光再來打量一下這個人,看到Ta的本真,或者是你可以看看你的孩子,你的配偶,你的同事,我們可以用這樣的眼光再去重新打量,也許我們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04.信任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我們要對自己和自己的體驗情感,要建立一種最基本的信任,這也是冥想訓練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所以說身體知道答案。

古龍在“七種武器”的“孔雀翎”中描寫的一個關於信任的故事。

孔雀翎是一種早就不存在的暗器。

朋友高力向秋鳳梧借了孔雀翎,並且信心十足地殺了強敵,這才發現孔雀翎其實早已丟失,已經失效。

秋鳳梧告訴她,孔雀翎早就沒了,他借給高立的只是信心,真正的勝利並不是你用武器爭取的,一定是用你的信心,無論多可怕的武器都比不上人的信心。

人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安心老師說,“信任自己,要懂得對三件事說不,不自傷,不自憐,不自我批評”。

要區別這裡的不自我批評,不是不反省,一意孤行,而是不要太多地糾纏在自己的過失或錯誤上難以自拔。

因為信任我們的心胸會更加的寬廣和接納,信任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力氣。


05.不爭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我們所學習到的每件事肯定是有強烈的動機和目的才會去學習,包括我們現在要學習的正念。

但是正是這種目的性,且成為學習正念的障礙。

爭就是去達成,設立目標,去實現它,這就是Doing模式。正念是進入Being模式,也就是存在模式

活在Doing模式中,我們就會批評自己會削弱正念的培育。

參見“心理的力量”的往期文章“心理篇:Doing or Being,錯誤的思維模式可能是你痛苦的根源”

比如:如果我們在學習正念的過程中總是責怪自己,抱怨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做到正念,這樣的觀點,反而是真正的影響了正念的學習。

其實正念的學習和老子的無為觀點很相似,

老子說“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說要遵循事物的規律,不去妄為,就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的。

正念的培育不需要刻意的去達成什麼事情,你只需要開放自己的感官和知覺就好了。

正念就是要自然地達成,不爭是一種態度,停一停,去感受事情本來的樣子。


06.接納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

對喜歡的事情趨之若鶩,欣喜雀躍,

對不喜歡的事情唯恐避之不及,跑得比兔子還快。

這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

然而如果用這種態度去處理心理問題,恰恰是心理問題,痛苦的根源。

接納意味著看見事情,此刻的本來面目,

如果你頭疼,接受你的頭疼,

如果你身體過重,為什麼不接受他?就把肥胖當成是對身體的一種描述,

對有一些不好的消息,我們遲早都要和他達成共識並接納她。不過要做到真正的接納,通常是要經歷感情的否認和憤怒階段之後,

一些階段也是實現對事情接納的一個自然的過程,不要去責備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需要浪費很多的精力,對事實加以否認和抵抗。 我們那樣做是我們本質上是想強迫事態,按照我們喜歡的方式存在,這會製造更多的緊張,事實上會妨礙積極的改變的可能。

我們可能忙於否認強迫和掙扎,以至於沒有多少能量留下來用於療愈和成長。

而我們所擁有的,所剩無幾的東西,由於我們缺乏覺知和意圖而消散,

接納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得喜歡一切事物,或者萬事萬物都必須採取被動的一個態度,要放棄你的價值觀和原則,也不意味著你對事物滿意,或者甘於忍受事情,不得不這樣。

在冥想練習中,我們迎接每一個來臨的時刻,淺然的與之相處,以此來培育接納。


07.放下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傳說在印度有一種特別聰明的猴,要想抓住它,必須用一種更聰明的方法,獵人們通常會在椰子上挖一個洞,洞足夠大,猴子可以把手放進去,他們在另一端挖兩個略小一點的洞,穿一根鐵絲,然後把椰子固定在樹的根部。

接著他們在椰子裡塞進一根香蕉並躲起來。猴子跑下來,伸手進椰子裡抓住香蕉。這個洞的挖法非常聰明,伸手進去的時候可以,但是攥起拳頭卻出不來。如果想要自由的話,猴子只需要放下香蕉,但遺憾的是大多數猴子都不會放手。

在冥想練習中,我們只是讓體驗如實的呈現,並在練習中時時刻刻的觀察他。

放下是一種讓事情任其自然並接納事情本來樣子的方法。

當我們觀測到內心去抓起和推開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醒自己要有目的的去放下那些衝動,並且看看這樣做的話會發生什麼。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評判自己的體驗時,我們可以放下這些評判的念頭。

除了以上正念練習的七個基本態度之外,還有很多的品質也是需要在正念之中培養,包括:不傷害,慷慨,感恩,忍耐,寬恕,慈悲,隨喜,和淡定等態度。

在很多層面,他們與剛才所探索的七個態度不是隔離的,他們會從自然中呈現出來。

對正念的七個態度,需要一點一點的去培育。

作為人類,這些品質早已經安注於我們的內在,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隨後就可以領略到他們是如何影響每一天的品質。”


主要參考書目

  • 多舛的生命(卡巴金)
  • 道德經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8周正念之旅
  • 安心正念課

心理學家提出獲得內心寧靜,遠離焦慮和抑鬱的7個重要的態度


關注wx公眾號“心理的力量”,獲得更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今日頭條# #青雲計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