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心理學 德國 不完美媽媽 Momself 2019-07-13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想請教@李鬆蔚 老師一個婆媳關係的話題。

可能跟大多數人的問題不一樣,我跟我婆婆沒什麼矛盾,外人看上去都很羨慕。

婆婆是一個謹小慎微的女人,幫我們照顧孩子,平時做事情都很在意,生怕引起我們(主要是我)的反感。人很好,但處久了也有點累的。

婆婆每天早上六點就起來幹活,平時大家都早起還好,週末我想睡一會懶覺,婆婆起來了,我就覺得沒法再躺了。我讓她多睡一會兒,她總說她習慣了。但她這種習慣讓我很難受,不知道是不是我太過敏了?

我閨蜜學過一點心理學,她說婆婆是在用幹活的方式表達隱性的攻擊,侵佔我的家庭邊界。我不知道有沒有那麼嚴重?我知道我可以強硬地阻止她,但我又擔心我跟她這樣表達以後,她會很委屈。

——匿名用戶



前段時間參加一個節目,談到邊界感的話題,準備的東西正好用得上。

邊界是一個很微妙的話題,當我們說「侵佔」邊界的時候,我們站在誰的角度上定義了這個邊界呢?往往只取決於單方面的界定。但是,一旦用到「侵佔」這個詞,好像就已經明確地知道誰對誰錯,誰是入侵方,誰是受害者。

如果同時去看雙方的立場,這件事就沒這麼簡單。有可能雙方都沒有做錯什麼。沒有誰刻意地想「侵佔」誰的界限,只是雙方有一些基礎假定不同。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有一次參加培訓,中德雙方教師聯合講課。我們中方老師跟德國老師住同一個酒店。第一天早上去餐廳吃早飯遇到他們,幾個德國人坐在同一張圓桌,桌子有一大半空位。當時我想過跟他們坐到一桌,多聊一聊,但我很有「邊界感」,所以我跟他們點點頭,就坐了另一桌。根本都沒嘗試走近過。

我認為這是禮貌:人家有人家的邊界,我過去是一種打擾。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之後其他中方老師過來吃早飯,也自覺地跟我坐到同一桌。然後就變成了德國人聊德國人的,中國人聊中國人的,很默契。連續兩天都是這樣。第三天,我看到一位中國老師徑直走過去,跟德國人坐了一桌。我有點驚訝,還在想她是不是太冒失了。她告訴我們:「德國老師也想跟我們多聊一聊,他們還在猜,中方團隊是不是對他們有意見。為什麼每天吃早飯都故意躲開他們呢?」

這一下,我是真的震驚了。

你看,我的角色像不像這個提問裡的婆婆?我在刻意地保持距離,維持我心目中的某種「邊界」,但在對方看來,反而構成了另一種「冒犯」。

我們現在說到「邊界」,就會變得很謹慎,有時候是過度謹慎了。也不敢多做,也不敢少做,好像生怕自己一旦哪裡做得多一點或者少一點,就變成了別人眼中一個很不得體的人,一個冒犯者。

要我說呢,其實可能都在相互的誤解中打轉,不必要。就像你婆婆這樣,她可能也委屈,到處賠著小心,但還是猜不透你要的是什麼,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夠得體了,說不定反而是弄巧成拙。

那怎麼辦呢?兩個字:溝通。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你可能在找一個合適的溝通時機。你會想,這怎麼開口?總不能直接跟婆婆說,您不要每天這麼早起,會讓我有壓力。她會覺得我在雞蛋裡挑骨頭吧?有可能。她的世界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規則,會把你正常的表達當成一種冒犯。

這很重要。看到你們的差異,這是溝通的基礎。

差異沒有正確錯誤之分,你們只是不同。

再舉個例子:打車的時候你坐前排還是後排?就這麼一件小事,人們也有差異。澳大利亞的朋友說,一個人打車要坐到副駕駛位,還要跟司機找話聊。坐在後排一言不發,對司機就是一種冒犯(司機會感覺被當成了傭人)。我聽過之後冷汗直流。我打車一直都默認坐後排,只要司機不開口,我都全程沉默。

我以為這是一種禮貌,不知道無意中得罪了多少司機……

但你說,這就一定是我的錯嗎?

在另一些地方,或者另一些人眼裡,打車直接坐到副駕駛位,反而更有冒犯性。所以必須要溝通清楚。怕的就是「我以為這是禮貌,結果剛好讓別人不舒服」,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劇。

一旦我瞭解澳大利亞人的習慣,下次在這裡打車我也可以坐副駕駛。或者我有特殊原因必須坐後排,我就會解釋,最好就是我們各自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來。我坐在後排,同時讓他知道:我坐到這裡不是不尊重。或者他發現我是外國人,他也能理解,我沒有不尊重他的意思。

我們雙方就可以怡然自樂。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這一切的前提是問清楚:「我是一個外國人,我不知道該坐前排還是坐後排?」這種溝通不常見。它不是為了做一個前排和後排的比較,而是在對比「前排後排對你的意義」。本質是在問:「我這樣做,會不會讓你覺得被冒犯?」

這不是一般的溝通,而是元溝通

元溝通(Meta-communication),意思是「關於溝通的溝通」。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溝通,我說過一些話,讓你接收到了一些信息,這是一次溝通。但對於「我們究竟在溝通什麼」這件事,我們卻沒有認真溝通過。

我們很少有機會相互澄清,這是一次成功的溝通嗎?有沒有什麼誤會?我這邊是想傳達我對你的尊重,在你那裡接收到的是什麼?你感覺被冒犯了,那我們就把它說清楚。你我看法不同,有時就差這樣的一個溝通,導致有誤會。這就是元溝通的重要性。

問題在於,我們是不是能保持這種意識?——所謂「冒犯」,往往源於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認知背景。對方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他不知道。只要我們兩個人中有一個先意識到,把這些誤會說出來,也就有了解決的方案。

元溝通不但對別人有效,也會讓自己心態放平。

就在寫這篇回答的同時,剛好發生了一件事:一個跟我不太熟悉的微信好友,把我的微信號推到了我的一個讀者群裡,瞬間就有好些人加我。

我的第一反應也是有點生氣:你怎麼不經我的同意就公佈我的聯繫方式呢?這是洩露我的隱私嗎?——但是緊接著我就想:也許她不是有意冒犯,她只是對微信號在「隱私屬性」上的認識跟我不一致。就像有人也會把我的公號或者知乎賬號推薦給別人一樣,他們判斷這不屬於隱私信息,他們這種做法就是完全善意的。

果然,沒過幾分鐘,這個朋友就興致勃勃地向我報喜,說她推薦我的微信之後,反響特別好。好多人都要加我。還把群裡的討論截圖發給我看。

她真的是充滿善意做這件事的。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看到這一點,就覺得還有點好笑。生活中時不時會有這些矛盾,看到了是誤會,就覺得只有一點點大。看不到是誤會的時候,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沒生氣。我告訴她,我把微信號看成自己的隱私,推薦給別人之前我希望她徵得我的同意。這也是一種元溝通。很多人擔心溝通會得罪別人,他們很敏感自己的攻擊性,因為他們把對方也想象成是有攻擊性的。但如果意識到你們只是看法不一致,你完全不會想到要指責對方,你只是告訴她你的想法。

我鼓勵你多這樣想一想,就會多一點溝通的勇氣。

最後,說到婆媳話題,免不了會有很多人說:這個婆婆已經夠好啦,真正煩人的是這樣或者那樣……她們才不會客客氣氣的,她們會用一百種更無禮的方式侵佔你的邊界。遇到這種人,你說的這些溝通都是紙上談兵吧?

也對。但我仍然覺得,如果你能把婆婆看成「外國人」,你的心態就會好一些。這個說法是劉丹老師的創造。她說,不妨把婆婆想象成來自完全不同國度的人,擁有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帶上這個想法,再去看她做的那些「好事」,你或許就不會那麼憤怒了:也許她沒那麼壞,也許你們只是存在文化差異。她在用她們國家的方式對你好,而在你的文化背景裡,接收到的就是另一回事。

這樣想的目的,不是為了忍讓,而是方便你開啟一段溝通。

用一種不帶傷害性的方式,心平氣和地告訴對方:你尊重她的文化,但你的文化是怎麼接收這些行為的。你的邊界在哪裡,你希望她怎麼做。

「在你的國家是那樣,在我這裡是這樣……」

這就夠了,不需要說服誰或者改變誰。有人問我為什麼總在講溝通,溝通真的能改變一個人嗎?不能,但溝通可以改善一段關係。它的功能在於讓對方清楚你是怎麼想的。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婆婆做了讓人不舒服的事,你可以指責她:「你在侵犯我的邊界!」,逼著她改變。但那樣對方還是不接受你。她的反應很可能是「我沒有!你怎麼會這麼想?」——你說的她沒聽懂,她說的你也聽不進去。很容易讓人憋出內傷。

你不如告訴她:「可能在您的習慣裡,這是一種關心,但我會理解為一種冒犯。」你甚至可以就這個元溝通本身再進行元溝通:「我這樣說是不是會讓您很委屈?我沒有怪您的意思,我只是想讓您知道我們兩個人的想法差異。」

看到了不一樣,就有很多方法來應對不一樣。Papi醬最近說她過年各回各家,不用跟婆婆相處,也是一種應對。有人說,這是不是就不用溝通了?我覺得達到這樣的結果,恰恰需要溝通,而且是更精妙的元溝通。

要讓這個環節裡的每個人都接受這樣的想法,同時也確認「這不是對我的冒犯,這只是一種新的文化」,讓他們以開放的心態融入於這種文化。沒有溝通真的做不到。

回到開頭的例子,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婆婆也覺得不自在。她努力幹活,是在以她的方式討好你。很累的時候或許也想休息,但她無法確認「如果我休息,媳婦會不會不高興?」她只好繼續幹下去。即使你已經讓她休息了,她也不確定你是真的這麼想呢,還是客氣話?——你們在說話,但沒有溝通。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說到這裡我想起來了。關於跟德國人吃早飯這件事,也有一個相似的後續。就是我問德國老師:既然你們不想跟我們保持距離,或者說希望我們加入你們一桌,為什麼你們從來沒邀請我們?

他們的回答是,他們以為「我們是故意躲開的」,所以他們也相信,這時候再來邀請我們會顯得很不識趣,像是在「侵佔」我們的邊界。

所以你看,這是一幕經典的諷刺劇:兩邊都在誤解,都怕衝撞邊界。於是就各自「識趣」地,保持著誤解中的尊重。然後從不溝通。


- END -

撰稿:李鬆蔚

配圖:《喜宴》

心理學博士親答什麼是最聰明的婆媳關係?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