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意義就在於它超越了新疆,它是亞洲幾大古老文明相遇、纏繞而形成的一個花結。翻開新疆歷史,敘述的並非僅僅是新疆往事,而是整個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用三個隱喻可以把新疆大體上說明白麼?

第一個隱喻是一箇中國漢字——“疆”

它隱喻了新疆的地理結構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疆”似乎是為新疆而造。“疆”左邊彎彎曲曲的“弓”字邊,像新疆5600多公里的漫長邊境線,而那片“弓”下之“土”,提示我們在近代被割讓的土地,面積之大,足可立國。又似乎訴說了自西漢開始,中央王朝在新疆的漫長的屯田史。

“疆”字的右邊分別是“三橫兩田”。“三橫”由上至下排列,分別代表三條山脈: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和崑崙山脈。但這是多麼大的“三橫”呀!

第一橫是阿爾泰山脈。那裡是新疆降水最多、植被最好的地方,是新疆最重要的牧場和肉庫,也是馳騁於亞歐大陸北方遊牧部族舔撫傷口、休養喘息的肥地沃土。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新疆的阿爾泰山脈

第二橫,是“天山”。天山承上啟下,與崑崙山和阿爾泰山隔“盆”遙相呼應,東到新疆的東大門哈密,西從伊犁入哈薩克斯坦,綿延數千公里。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新疆的天山山脈


第三橫,是崑崙山。在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是自西向東,崑崙是中華民族的神山聖域,是一座精神之山。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被稱“萬山之祖”的崑崙山

“三橫兩田”中,上“田”為北,是準噶爾盆地;下“田”為南,是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的核心部分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那裡是芨芨草、梭梭和駱駝刺的世界。歷史上曾是傳統的遊牧區,而現在有水和地勢平緩的土地,早已開發成連片的農業區,在深山、淺山和盆地深處半荒漠的地方才是牧區。遊牧和農區的交相混雜,加之以相對發達的交通線和密集的城鎮,是北疆的特點。

有53萬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一盆闐寂燦動的金沙。從盆沿周邊的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帕米爾高原,夏季融化的冰山雪水箭簇般向盆地中心匯聚流淌,大部分最終匯入塔里木河,在眾多的古代漢文典籍中,人們一直以為,塔里木河與黃河相通。沿著盆地四周的河流,共發育出上百塊綠洲,正是這大大小小的綠洲,負載著歷史上的綠洲城市。因為絲綢之路,這些城市披上了一層古代商業文明的薄紗。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天山居中,天山內部縱橫交錯的谷地和南北兩麓的綠洲,集中了新疆最多的草原和可耕地。天山把兩個盆地分隔開來,同時也把新疆一分為二:北面是“北疆”,南面是“南疆”。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就這樣,新疆自然地理的骨架 ——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寫出的一個大大的“疆”字。

第二個隱喻是唐代高僧玄奘的“四主之國”

它隱喻了新疆的文明構成

在《大唐西域記》的序論中,玄奘把當時的亞洲世界分為四部分:

“南象主則暑溼宜象,西寶主乃臨海盈寶,北馬主寒勁宜馬,東人主和暢多人。”

他把南方的印度比喻為“象主之國”;把西邊的波斯、大食和大秦等比喻為“寶主之國”;把北方遊牧圈的草原行國比喻為“馬主之國”;把東方的中原王朝華夏腹地比喻為“人主之國”。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玄奘西行路線


玄奘精煉概括了這四種文明:

1、南方象主之國“躁烈篤學,特閒異術……清心釋累之訓,出離生死之教,象主之國其理優矣”。他的意思是象主之國擅長理論,思想深邃,教人解脫生死,一語道出印度宗教文明的特徵。

2、西方寶主之國“無禮義,重財賄,短制左衽,斷髮長鬢,有城郭之居,務殖貨之利”。缺乏綱常禮教,追逐財富累積,這裡描述的是西亞波斯、阿拉伯國家的商業文明。

3、北方馬主之俗“天資獷暴,情忍殺戮,毳張穹廬,鳥居逐牧”,描述的是粗野、強悍、嗜殺的北方遊牧文明。

4、東方人主之地“風俗機惠,仁義照明,冠帶右衽,機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這是華夏農耕文明的自我表揚,至少,我們是把文質彬彬、禮儀之邦當成社會理想的。

玄奘把世界分成東、南、西、北四國,內心一定假設了一箇中心。這個中心無疑是新疆,無疑是三山之中的天山。

只有站在天山觀察,才會發現“人主”、“馬主”、“寶主”、“象主”四周環列,眾星拱月。

的確,在數千年的時間裡,東亞的農耕文明、北亞的遊牧文明、西亞的商業文明、南亞的宗教文明,圍繞著天山爭奇鬥豔,此消彼長,融會貫通,流佈廣泛。

總體來說,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經營最為持之以恆、綿遠悠長。

“人主之國”的韌性,隱約如歷史之“經線”,一以貫之,氣息深厚。農耕民族的謙遜和溫厚,使之對“寶主”和“象主”的文明兼容幷包。寶主之國的香料、玉石、瑪瑙、琉璃、玻璃珠等奢侈品,曾經風靡長安,石榴、葡萄、蘿蔔、汗血馬、獅子等珍奇物產,使中國人大開眼界,受惠無窮。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絲綢之路示意圖

絲綢之路的意義,首先是中國與西方商業民族建立了聯繫,讓全世界的文明精粹源源不斷流入中華。這條道路,還讓中國人發現了象主之國的宗教文明,僧人絡繹於途,前往印度取經。這三大文明的相遇與薈萃之地,正好發生在天山南路的綠洲諸國。而天山北路的廣闊草原,則盤踞著馬主之國覬覦文明與財富的野蠻力量。

兩千多年來,中央王朝始終是維護文明交流的建設性力量。當人主之國的遠征大軍擊退馬主,控制天山,絲綢之路暢通,世界三大文明體系的交流就進入黃金時期。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唐朝疆域圖

每當人主之國陷於內亂而自顧不暇、力有不逮而廢弛收縮之時,馬主之國便以輕靈、迅疾之態,重回天山。天山的主人在歷史中紛繁變遷,清代塵埃落定,人主之國底定天山,大成中華歷史之錦繡,使西域如中華華麗披風的壯美一角,飄動於時光的長河。

第三個隱喻是日本學者松田壽男的“天山半島”

它隱喻了新疆的交通交流

他在《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中,提出新疆是“天山半島”的概念。

他說:“從被比擬為亞洲屋脊的帕米爾北端起,在向東延伸的沙海正中,有一條宛如半島那樣突出的天山山脈……在其南北兩岸把很多的綠洲像珠子或肉串似地串聯起來。這些綠洲實在可以看作是設在‘天山半島’岸邊的停泊場。”

他認為,多數孤立的綠洲,以貿易之線相互連接了起來,形成天山南北兩條走廊。

因為商業利潤的推動,綠洲內的村落呈現了商業都市的面貌。

亞洲腹地是浩瀚的死亡沙漠,作為一個橫亙沙海的半島,它攜帶數千條冰川,向四周瀉下數百條溪澗,在山麓南北形成上百塊大大小小的綠洲——宛如裙幅華美的褶皺和鑲邊,才給這一地區帶來青蔥的生命氣息。天山南北那些建立在綠洲上的數十個國家,孤立而分散,各有自己的土地、人民、信仰和生活方式,小國寡民,封閉自足。然而從漢代開始,一條橫貫亞洲的偉大道路將它們串聯在一起,得以分享東西方文明的精華。那些埋頭耕種的農夫,成了見多識廣、走南闖北的商戶。

在多元文化的滋養下,疏勒、龜茲、焉耆、高昌、庭州……一個個綠洲城鎮欣欣向榮,成為馳名中外的繁華都會。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吐魯番的綠洲農業

天山半島東西延伸,其寬闊的底部留在中亞,尖銳的頂端指向中蒙邊境的荒漠。半島兩邊的“大道”連接起東亞與西亞的交通。

通常,從底部向尖端的運動是更容易的,我們看到史前民族的東進,各種宗教的東傳,涓涓細流,無不朝東。然而當東方凝聚力量,也可以改變運動的方向,掀起自東徂西的狂飆巨浪,例如漢文化的西進、草原民族的西遷。這座半島太長了,因此具有明顯的漸變和過渡色彩。

在最西端城市喀什還瀰漫著濃郁的中亞風情,愈往東愈弱,到了吐魯番和哈密,體質、習俗、生活已是越來越多的漢風和煦的中土情調。

天山半島的萬千褶皺裡,還分佈著無數隱祕的山谷,形成一條條溝通南北的道路。它們既是北疆遊牧圈與南疆綠洲圈的貿易通道,也是草原騎兵南侵和漢唐大軍北征的路線。

例如車師前後國,一在山北遊牧,一在山南定居,翻越天山達阪的車師古道連接起這個亦農亦牧的部族。它們還是遊牧民族轉為定居民族的道路。

天山半島,以其四通八達的道路系統,將散於亞洲各地的多種文明——人主、象主、寶主和馬主——召集在一起,匯成波濤洶湧的大海,同時又通過這些血管般的道路,散播向四面八方。


新疆歷史——亞洲大陸遼闊的古代史



正如松田壽男所說:“天山路通往亞洲的所有地方,古代亞洲具有代表性的勢力,全都與天山路相聯繫,並以此十字為中軸而進行活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