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疆:曾經的“中央帝國都城”阿力麻裡

1980年,新疆建設兵團農四師六十一團二連的職工正在農田裡耕種,突然他們在農田裡發現了一枚奇特的石塊。石塊上不僅刻有文字,還刻著一個十字架的圖案。今天,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裡,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塊石頭。準確地說,這塊石頭是一塊石碑,高三十六釐米,寬二十五點三釐米。石碑上半部刻著一個十字架和三行文字,十字架圖案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它可能與基督教有關。

專家解讀,石碑上所刻的字是古敘利亞文,記錄的是關於景教教徒的姓名和他的身份。

那麼,景教又是一種什麼宗教呢?景教正是古代基督教的一個派別,起源於今天的敘利亞。大約在公元五到六世紀,由敘利亞人從波斯傳入中國新疆。

在梳理了景教石碑的出土情況後瞭解到,不僅在新疆伊犁州先後出土過多個此類石碑,在整個中亞七河流域,一共出土了六百多件敘利亞文景教石碑。專家們通過對碑文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石碑是景教教徒死後所立的墓碑,從其中一塊石碑上專家們發現了石碑上的銘文註明墓主人的籍貫為阿力麻裡。

走進新疆:曾經的“中央帝國都城”阿力麻裡

阿力麻裡遺址出土的元代青花鳳頭流扁執壺

01

阿力麻裡究竟是一個什麼地方呢?

翻開塵封的歷史長河,阿力麻裡躍然紙上。根據記載,阿力麻裡曾經是中亞地區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在全盛時期綿延周圍25公里左右,被歐洲人譽為“中央帝國都城”,中亞樂園。它不僅是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更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薈萃之地,在世界史佔有重要地位。

曾經三次來到阿力麻裡的波斯歷史學家志費尼,在他撰寫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評價阿力麻裡說,“察合臺的宮闕成了全人類的核心。”這簡直令人難以想象,它究竟有多麼繁華和富裕,使得歷史學家能給予如此之高的評價。

“阿力麻”,突厥語為蘋果之意,“裡”,突厥語為城之意,可見阿力麻裡當時的蘋果樹數量之多,名氣之大。

阿力麻裡最早是一個叫葛邏祿部落所建立的王城。葛邏祿部落是一個說突厥語的遊牧民族,最早遊牧於阿爾泰山南部,8世紀中葉遷徙至錫爾河流域、七河流域、伊犁河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葛邏祿部一度臣服於突厥汗國的統治。由於這個部落地處東西突厥之間,常隨東西突厥之興衰而叛附不常。

西突厥汗國於657年被唐朝滅亡之後,葛邏祿部依附於唐朝逐漸強盛起來。一百多年後,唐帝國經歷了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對中亞的控制一落千丈,失去了西域千里之地。

這時,蒙古高原的回鶻人大規模地向西遷徙,其中一支向西進入葛邏祿部地區,建立起回鶻新王朝史稱喀喇汗王國。

大約在公元1041年起,喀喇汗王朝正式分裂為東西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佔有河中地區及費爾幹西部,後附屬於塞爾柱帝國;東喀喇汗王朝以喀什為活動中心,居住在阿力麻裡的葛邏祿部人,於是臣服於東喀喇汗國。

葛邏祿部是中亞一個小國家,這樣的小國生存之道就是在大國之間尋找平衡。

公元1125年,當遼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滅亡之後,遼國貴族耶律大石率部逃亡到今天的中亞地區建立國家,自稱菊爾汗,他希望恢復重建一個強大的遼國,因此歷史上稱耶律大石建立的王朝叫做西遼,西方史籍多稱為喀喇契丹。

耶律大石的軍隊一路向西,先征服了東喀喇汗國,隨後又大敗西喀喇汗國。西喀喇汗國大汗逃回撒馬爾罕,向塞爾柱帝國求援。塞爾柱帝國是公元十一世紀在中亞、西亞建立的伊斯蘭國家,並最終形成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公元1141年,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號召了近十萬多騎兵,浩浩蕩蕩向東開拔。據說僅僅整合和檢閱完這些部隊,他就整整地花費了六個月的時間,聯軍的第一個目標是進攻葛邏祿部。葛邏祿人大驚,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

塞爾柱使者來到了耶律大石的行營,拿出桑賈爾寫給耶律大石的書信,十分傲慢地宣讀起來。信中,桑賈爾稱自己的軍隊能用箭截斷敵人的鬚髮。耶律大石聽完塞爾柱使者讀完書信後,下令拔下他的一撮鬍鬚,然後給他一根針,讓他當場示範針穿透鬍鬚,結果使者無法做到。耶律大石說,細小的針尚且不能截斷鬍鬚,箭又怎麼能截斷鬚髮呢?於是,他下令進兵,在位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北面的卡特萬草原與桑賈爾糾集的中亞聯軍決一死戰,這就是世界著名的“卡萬特戰役”。

當時的塞爾柱帝國威震西亞、中亞,它的軍隊中個個都是天生的勇士,在軍隊人數上也超過西遼至少三萬多人。面對強敵,耶律大石很鎮定,他仔細觀察了對手的佈陣情況後,充分利用了草原依山的戰場地形,將塞爾柱軍隊誘入長長的峽谷之中,居高臨下地擊潰了聯軍。對此,《遼史》有詳細的記載。聯軍的陣亡者橫屍數十里,損失慘重。桑賈爾帶殘兵僥倖奪路而逃,從此一蹶不振。耶律大石成功地征服了西喀喇王朝,達到了他事業上的巔峰時期。

卡特萬戰役在西方影響很大,當時正是十字軍東征時期。西方盛傳,東方有一位約翰王打敗了塞爾柱國的國王哈里發,這位傳說中的約翰王,目前西方學者都認為應當是指西遼的耶律大石。這一戰讓契丹人揚名世界。現在在中亞的很多地區,稱謂中國依然是契丹。

實際上作為一名名傳千古的契丹族後人,耶律大石最大的願望是東征復國,但他向東的征戰並不順利,倒是一路向西的開疆拓土戰功連連。

西遼的疆域東起今天新疆吉木薩爾境內,西至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鹹海,北至新疆塔城市塔爾巴哈台山西端,南抵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耶律大石以楚河、伊犁河流域作為西遼帝國的政治中心,阿力麻裡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對於變化了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耶律大石的政權經營實行兼收幷蓄,有容乃大的儒家治國原則。遼國本是一個漢文化色彩非常濃郁的王朝,通曉了漢文化的耶律大石把在中原實行的很多制度都搬到了西域。整個西遼時期的西域實際上是中原文化和制度的恢弘。

耶律大石創立西遼之前,西域正經歷著信奉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同信奉佛教的于闐、高昌回鶻之間的血腥宗教戰爭。耶律大石統一西域以後,嚴禁宗教間的相互攻擊和宗教戰爭。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他在位共二十年,西遼帝國一共傳了五位君主。

走進新疆:曾經的“中央帝國都城”阿力麻裡

阿力麻裡遺址出土的元代青花瓷

公元13世紀初,在蒙古草原上發生了一件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那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崛起。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們在漠北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建立起強大的蒙古政權。

直到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率兵攻滅西遼,西遼故地順理成章地併入了蒙古汗國。阿力麻裡也迎來了更加輝煌的發展時期。

歷史上關於察哈臺汗國的記載並不多,但在新疆各地出土的察哈臺汗國的錢幣卻大大補充了史書記載的不足,反映出當時的經濟繁榮程度和社會安定狀況。

那麼察哈臺汗國又是怎樣一個國家呢?

公元1225年,蒙古汗國在兼併中亞和南俄以後,成吉思汗開始冊封諸子。其中西遼原屬地包括天山南北路即今河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封給了二太子察合臺,察合臺由此建立了察合臺汗國,以阿力麻裡城為首都,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

當時的阿力麻裡城得以迅速發展,是中亞地區著名的大都市,地處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

察合臺汗國立國四百五十年裡,幾乎每一位汗王在位期間,都會發行自己王名的貨幣。從出土的數千枚錢幣上,人們發現表明的造幣地點涉及有9處以上,其中,阿力麻裡是造幣最多的地方。這和它始終是汗國政治、金融中心所在地大有關係。

對於阿力麻裡城市的情況,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記述較為詳細。成吉思汗曾詔丘處機到他的中亞行宮,一去一回,丘處機兩次經過阿力麻裡。他提到城內有中原傳來的汲水器,不由地讚頌城裡的中原人心靈手巧。另外,阿力麻裡種植了大量的棉花,這種棉花鮮潔細軟,可為線、可為繩、為帛、為綿,可做成禦寒的衣服,可見當時阿力麻裡的農業和紡織業都很發達。

當年,在阿力麻裡這座國際大都市裡,突厥語民族、蒙古人、漢人等其他民族民眾共同生活,它受到伊犁河水的滋潤,天山為它阻擋了來自南疆沙漠的乾熱風,形成了一個豐美溼潤的草原生態環境。

隨著蒙古汗國的領域從草原地區逐步向更加廣闊的農耕地區擴張,蒙古貴族們開始分化,為了搶奪更加有利的發展地域,戰亂四起,地處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阿力麻裡首先深受其害。察合臺王國後來的王位繼承者們,為了爭奪領地於1346年分裂稱東、西兩個察合臺王國。由於阿力麻裡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經濟條件,東察合臺汗國首府依舊設在這個古城。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汗的後裔。公元1348年在阿力麻裡,年僅18歲的他登上了汗位,成為東察合汗國的第二位可汗。

東察合臺汗國的大部分時期正是中原的明朝。元朝被朱元璋滅亡後,蒙古貴族退回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由於經歷了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崩潰,各種勢力紛爭和各地的統治者都明顯趨向於保守。

吐虎魯克·鐵木尓登基之時,元朝正在換亂的改朝換代中,趁著元朝統治者無暇西域時,這位凶猛善戰的可汗統一了諸部,曾兩次出兵把察合臺領地重新統一起來,恢復了過去蒙古人在一地區的統治權。

當然,人們產生了疑問,作為一個蒙古汗王,吐虎魯克·鐵木尓為什麼會修建一個伊斯蘭教式的陵墓呢?它究竟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的轉變呢?

實際上,蒙古軍隊每次對新領地的征服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有被當地宗教同化的情況。在吐虎魯克·鐵木爾登上汗位之前,他就身處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內,時刻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他意識到察合臺家族一直遊移在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之間,未能作出最終的選擇,這種局面並不利於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對東察合臺諸部和將來要擴張的領土上,以軍事征服作為主要手段,輔之以接受當地的宗教來減少敵對面。在他的命令下,察合臺諸部十六萬蒙古族部眾按照天山南路伊斯蘭教教長的吩咐,將帽子扔到了河裡,然後又從河裡拿起帽子戴在頭上,表示皈依了伊斯蘭教,完成了東察合臺蒙古人伊斯蘭教化的重要轉折。

在東察合臺汗國伊斯蘭教化的同時,西察合臺汗國也在其君主的領導下,走上了伊斯蘭教化的道路,是伊斯蘭教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也是中國和世界宗教史上的大事件。

在東察合臺汗國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吐虎魯克·鐵木爾的名字始終是與阿力麻裡城的興衰聯繫在一起的。在他最初的治理下,阿力麻裡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使者和商旅往來不絕。但這場強迫蒙古貴族信仰伊斯蘭教的鬥爭卻產生了另一種後果。

公元1359年前後,阿力麻裡的基督教徒等組織了反對強制改信伊斯蘭教的行動。正在征途中的吐虎魯克·鐵木爾汗返回阿力麻裡,鎮壓了城裡的騷亂,至此,伊斯蘭教成為阿力麻裡城唯一的宗教。

大約在公元1363年至1364年,年僅三十六歲的吐虎魯克·鐵木爾汗在阿力麻裡病逝,葬於現今霍爾果斯市東北十餘公里處。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病逝以後,他的後代都在極力地傳播伊斯蘭教,由於地處整個汗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阿力麻裡不可避免地在王位繼承,宗教及權利的爭奪中,一次次地被戰火毀壞,又在短暫的和平中艱難地重建。

公元十六世紀六十年代以後,信奉了伊斯蘭教的察合臺汗國貴族後裔退居於南疆綠洲地帶,從此,這個被遺棄的中央帝國都城逐漸走向了衰落,只留下一片廢墟和廢墟旁映著夕陽晚霞的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陵墓成為見證阿力麻裡古城的最顯著的遺址。

歷史造就了阿力麻裡,時間又將之毀滅。沒有一座都城像阿力麻裡消失得這樣徹底。昔日的城堡、沙場已杳無蹤跡,阿力麻裡如何從輝煌走向沒落並沒有清晰的歷史記載,只能留給人們猜測。

02

阿力麻裡,如此赫赫有名的歷史名城,它到底會隱身何處呢?

為了找到這座名城,201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物局,邀請陝西省文物保護院對阿力麻裡遺址區域進行科技勘探。他們首先通過衛星多光譜遙感探測技術對遺址區域進行密度、溼度、溫度和碳性的探測,然後再利用傳統勘探手段,進行分析總結,終於在霍城縣西北的克幹平原上發現了它的蹤跡所在。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阿力麻裡會給人們再次展示它曾經的兼容幷蓄,它曾經的繁花似錦,它曾經的風雨飄搖……

03

一部草原的歷史是血與火的歷史,更是融合與發展的歷史。如今的阿力麻裡古城遺址地上除了一座陵墓,其他已基本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的薰衣草田地。每當夏季,那些淡紫色的薰衣草花浪起起伏伏輕柔地撫慰這片曾經因為戰亂而流血的土地。花的清香噴薄欲出,淡到了極處,卻又深深地刻在人們心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