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新華書店 連環畫 文學 小說 遼東網 2017-05-30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資料圖片

多年以來,無論在撫順還是外地,每當看到“新華書店”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我都會感到無比親切,只要時間允許,就會走進去轉上一圈。即使沒有自己心儀的書籍,也會關注一下暢銷書的動態,這已然成了習慣。只是近年來撫順南站地區改造正在進行時,再尋覓新華書店的蹤跡,只能到中房或天朗店了。雖然現在買書看書的渠道很多,大小書店和網絡購書競相打拼,但我依然對新華書店情有獨鍾,因為我從小就和新華書店結下了深厚的淵源。

在我紛雜的記憶裡,對於新華書店的記憶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我剛上小學,每天揹著書包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那時候小學生是半天課,剩下半天寫完作業就是玩了。和我經常一起玩的同學有個叫小慶的,穿衣打扮挺有文藝範兒,聽說他爸爸是文化局的幹部,媽媽在新華書店工作。他有時會帶我們去他家裡玩,又認識了他的媽媽,是一位美麗、善良、慈祥的阿姨。

後來知道他媽媽叫陳淑榮,原來在發電廠工作,1957年左右調入新華書店。當年也就30歲出頭,我們都叫她陳姨,知道陳姨在新華書店工作,每天和讀者打交道,都有點崇拜她了。因為有了小慶同學這層關係,進出新華書店就逐漸多了起來,有時跟著他從前門進去,有時他又帶著我們從後門進去,名義上是他找媽媽,實際上是領我們去找個角落看一會書。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文革時期的新華書店

據史料顯示,撫順新華書店的前身是東北書店撫順支店,1948年11月1日撫順解放,11月7東北書店撫順支店即宣告成立,全部書籍6折出售,開業僅幾天的時間,毛主席《新民主主義論》等書即售罄。到1953年即開始出售《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在那個年代,這家書店絕對是這類書籍銷售的主渠道,後來即被納入遼寧省新華書店的序列。

那時候,東四路臨街門市大多以二三層的小樓居多,當年的新華書店並不大,是座三層小樓,東邊不遠處還有個撫順縣的新華書店,毗鄰中央大街是一個外文書店和文物商店,因而構成了那時的圖書文化圈。進到店裡,環境很整潔,圖書擺放有序,安安靜靜的,和外面嘈雜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文革”時期的毛選單行本

記得當年新華書店一樓主要是些政治書籍,像馬恩列斯著作、《毛澤東選集》以及毛主席著作的單行本,還有中小學教材和一些長篇小說等,厚厚的《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紅巖》等小說就是最早在新華書店知曉的。二樓是一些工具書還有領袖畫像、年畫、小人書等。除了馬恩列斯這些外國大鬍子領袖像以外,毛、劉、周、朱、陳、林、鄧這些偉人像我也是在新華書店認識的。

小人書更是我最喜歡的,雖然上學以前就常在姥姥鄰居家的小人書鋪看過許多,但那時候還不識字,上學後認識了許多字,看起來更過癮了。三樓是庫房。有時候我們會淘氣地避開門衛的視線,悄悄地邁上狹窄的樓梯,走過黑暗的走廊,時而被腳下成捆的書籍拌了一跤,找到散包的書籍,就快速翻閱,記得有幾本《十萬個為什麼》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看的。要是遇到小人書,就更高興了,找個地方看一會兒,看完放回原處,這樣的經歷想起來至今還歷歷在目。小時候要是能用積攢的零花錢買一本書,在同學們眼裡可是一件值得羨慕的事,對自己則是最幸福的事,有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外諺語選》就是花0.51元在新華書店買的,至今還在我家的書櫃裡。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資料圖片

“文革”期間,新華書店雖然沒有停業,但首當其衝的受到了衝擊,凡是有所謂封、資、修色彩的書籍一律下架,就連小人書也未能倖免。據史料記載,1966年8月24日當天,“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在南站廣場集中燒燬了市圖書館、新華書店的大批書籍,還有的被廢品收購站成車拉走。當時的新華書店,除了馬恩列斯著作擺在書架以外,發行量最大的是一本紅寶書—《毛主席語錄》,據說全國新華書店共發行了10億冊,這個發行量是中國單冊發行史上無法打破的記錄。原來老百姓喜歡的年畫也蕩然無存,被一批批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和“文革”中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的畫像以及主席詩詞、語錄印刷品替代,新華書店成了紅色海洋。那時候陳姨和他們店裡的同事工作更忙了,還不時有人求她們買一時斷貨的“紅寶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吹散了人們壓抑許久的陰霾。又是新華書店率先站到了傳播改革開放聲音的前沿,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輔導材料開始,一大批宣傳改革開放的文獻補充到了政治類書籍之中。進入八十年以後,一批古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開始解禁並再版發行,我還在新華書店買回來一本重印的長篇小說《紅日》,才1.15元。一些傳統小人書也再版出現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而且價格依然親民,薄的1角錢左右,厚一點的也就2角多錢,好在那時的平均工資都不高。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80年代撫順新華書店

1985年,據說是藉助四路步行街改造的契機,在東四路新華書店原址上一座嶄新的新華書店拔地而起。主體四層結構,恢宏大氣,毛主席題寫的“新華書店”四個紅色立體大字,佔外體牆面1/5的位置,熠熠生輝,給東四路步行街增添了文化色彩。這時候我已在市郵電局工作,離新華書店很近,沒事去新華書店轉一轉就更勤了。但我還是喜歡小人書,在那個時期陸續買回來一些《呼家將》、《聊齋》、《紅樓夢》等成套的小人書,至今收藏著,閒暇時翻看一下,又像是回到了童年。據說當時新華書店一些珍貴的書籍、畫冊相當緊俏,有一組《金陵十二釵》畫冊一般人買不到,都被一些書畫家所收藏了。

可以說,那個時期是新華書店的鼎盛時期,人們徜徉在步行街都會去新華書店尋覓精神食糧。廣大讀者始終把新華書店看作是最優秀的文化品牌,視為學習、工作、生活的智庫。凡是想讀黨和國家的理論書籍、歷史悠久的文化著作、著名作家的傳世之作,以及大中小學的教材等,都會不約而同地彙集到新華書店。那個年代全社會的讀書氛圍主要是靠新華書店來實現的,新華書店影響了幾代人。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1980年全國書市開幕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作者80年代在新華書店買的長篇小說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作者80年代在新華書店選購的部分“小人書”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經濟社會發展提速,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戰略,引發了圖書發行體制的深刻變革,圖書批發零售不再由新華書店一家專營,而是允許私營經濟進入圖書市場。一時間,大小書店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除了常規類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學等書籍以外,中小學教材、輔導資料還有各類考試的輔助教材鋪天蓋地而來,令人目不暇接,也給老字號的新華書店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儘管新華書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還是舉步維艱。近年來,原來步行街上那幢新華書店的標誌性建築,隨著南站大酒店周邊地區改造工程而不復存在,不免令人唏噓。

值得欣慰的是,新華書店的品牌價值在圖書發行領域是無可比擬的,依然在市民文化生活中佔有主導作用,老百姓依賴新華書店、信任新華書店。現在瀋陽新華書店在撫順成立了中房店和天朗店,讓撫順市民再次感受到新華書店還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沈撫同城化戰略在文化領域的成功實踐。使80年前成立於延安的新華書店,繼續在撫順延伸下去。體現出的是新華書店80年風雨砥礪,不忘初心,繼續陪伴著億萬讀者一起成長的使命和願景。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東四路新華書店舊址正在重新規劃建設中

姜斌:新華書店情愫

新華書店天朗店

新華書店,是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是幾代中國人心中留下回憶的地方。時至今日在我的心裡,存留下的還是那段剪不斷的情愫。無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每每走過新華書店,還是會想起新華書店給我帶來的快樂。儘管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讀書和買書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電子閱讀普及,購書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但新華書店,依然是人們心目中的“共和國第一書店”,一代又一代人走進新華書店,開啟與知識的相遇,實現人生的夢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