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咳嗽,治法卻大不相同——論肝火犯肺和脾溼犯肺型咳嗽的證治

肝火犯肺和脾溼犯肺,是臨床上常見的兩種肺部犯病的證候,且都為實證。所不同者,一為肝肺實火,一為睥肺痰溼也。現將其病因與證治簡述如下。

同為咳嗽,治法卻大不相同——論肝火犯肺和脾溼犯肺型咳嗽的證治

1.肝火犯肺:肝屬木,肺屬金,所以此證又叫木火刑金證。其因或由患者素有肝火,不得消除,或由肝氣鬱結,久而不解,化火犯肺所致。臨床表現除咳嗽陣作,痰少而稠,或咳咯鮮紅色血液外,尚有胸脅隱痛或灼痛,煩熱口苦,急躁易怒,或更有頭眩目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等。

治宜瀉肝清肺,方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海蛤殼、桑皮、白芨各15克,粳米(布包煎)30 克,地骨皮、黃芩、麥冬、知母各12克,沙蔘18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 劑,取汁600毫升,並以此汁加青黛9 克,再煎5分鐘,分3次服,其效頗佳。

方中以青黛、黃芩瀉肝火;海蛤殼、桑皮、知母、地骨皮清肝熱,化稠痰,止咳嗽;白芨止血;麥冬、沙蔘滋陰潤肺;粳米、甘草養胃和脾。

同為咳嗽,治法卻大不相同——論肝火犯肺和脾溼犯肺型咳嗽的證治

2.脾溼犯肺: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若飲食不節,脾失健運,聚溼生痰,上逆犯肺,則成脾溼犯肺證。此證臨床上多表現為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於咯出,胸悶氣緊,脘痞納差,口乾不飲,口淡或口中發甜,舌淡苔白厚膩,脈弦滑或濡緩等。其治當燥溼化痰、降氣止咳。

方宜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味:蘇子(炒)、白芥子(炒)、萊菔子(炒)各9克,半夏15克,茯苓、陳皮、前胡、杏仁各12克,枳殼18克,炙甘草 3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背部發冷者,加乾薑12克,五味子9克,細辛6克;痰聲漉漉而喘者,加麻黃9克,射干12克。

方中蘇子降氣行痰;白芥子暢膈除痰;萊菔子消食化痰;半夏燥溼化痰;陳皮利氣降痰;茯苓滲溼化痰;枳殼寬胸理肺;杏仁、前胡止咳祛痰,降氣平喘;甘草調和諸藥,補脾和胃;乾薑、細辛、五味子溫化痰溼,斂肺潤肺;加麻黃、射干降氣平喘、祛痰利咽。

同為咳嗽,治法卻大不相同——論肝火犯肺和脾溼犯肺型咳嗽的證治

總之,上述兩種證候,前者是先有肝火、後有肺熱之證,後者是先有脾溼中阻,繼而又見痰溼雍滯肺臟之表現。雖皆屬實證,但治法卻大相庭徑,喜愛套方給自己治病的不可不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