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旅遊小區: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豔、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旅遊小區: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豔、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旅遊小區: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豔、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官灘溝旅遊區屬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25公里處的和平鎮境內,面積為342公頃。是以森林自然生態為主的新型旅遊區。官灘溝系明代肅王牧馬場舊址,舊稱“肅府官灘”,現留有“牧馬官灘”界牌一座。區內兩山夾一溝谷,幽谷旁通。山形雖無興隆山之峻奇,但充滿山林野趣,進入官灘溝使人感覺到滿目青翠,明朗開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6.2%,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現人工針葉林,次生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色彩變化豐富,森林環境絢麗多彩,十分宜人。谷內溪水清澈,終年不斷,為優質礦泉水,現已被開發利用。

三、道教文化

傳入興隆山的宗教是道教,始於東漢桓帝永壽年間,四川鶴鳴山人在興隆山傳播張道陵道教理論,始有人在興隆山修行,此後,歷代綿延不絕。縱觀歷史,道教為興隆山宗興隆山道觀發祥於何時,尚無準確文字記載。據道士武宗賢回憶,興隆山自在窩有本《神仙綱鑑》說,東漢張道陵傳道時,興隆山就有了廟宇。而另一種說法是始於兩晉。“唐宋時香火興旺,稱”洞天福地“(《棲雲筆記》)。

興隆山道觀均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唐前無考,宋有秦致通、李致享為全真派第17代。其輩次為:懷玄抱真,道合無為,養素守默,保光圖和,致虛沖陽,承化弘先。清乾隆、嘉慶年間劉一明為全真龍門派(龍門派由王重陽弟子丘處機所創)第11代弟子。其輩次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旅遊小區: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豔、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官灘溝旅遊區屬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25公里處的和平鎮境內,面積為342公頃。是以森林自然生態為主的新型旅遊區。官灘溝系明代肅王牧馬場舊址,舊稱“肅府官灘”,現留有“牧馬官灘”界牌一座。區內兩山夾一溝谷,幽谷旁通。山形雖無興隆山之峻奇,但充滿山林野趣,進入官灘溝使人感覺到滿目青翠,明朗開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6.2%,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現人工針葉林,次生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色彩變化豐富,森林環境絢麗多彩,十分宜人。谷內溪水清澈,終年不斷,為優質礦泉水,現已被開發利用。

三、道教文化

傳入興隆山的宗教是道教,始於東漢桓帝永壽年間,四川鶴鳴山人在興隆山傳播張道陵道教理論,始有人在興隆山修行,此後,歷代綿延不絕。縱觀歷史,道教為興隆山宗興隆山道觀發祥於何時,尚無準確文字記載。據道士武宗賢回憶,興隆山自在窩有本《神仙綱鑑》說,東漢張道陵傳道時,興隆山就有了廟宇。而另一種說法是始於兩晉。“唐宋時香火興旺,稱”洞天福地“(《棲雲筆記》)。

興隆山道觀均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唐前無考,宋有秦致通、李致享為全真派第17代。其輩次為:懷玄抱真,道合無為,養素守默,保光圖和,致虛沖陽,承化弘先。清乾隆、嘉慶年間劉一明為全真龍門派(龍門派由王重陽弟子丘處機所創)第11代弟子。其輩次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旅遊小區: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豔、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官灘溝旅遊區屬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25公里處的和平鎮境內,面積為342公頃。是以森林自然生態為主的新型旅遊區。官灘溝系明代肅王牧馬場舊址,舊稱“肅府官灘”,現留有“牧馬官灘”界牌一座。區內兩山夾一溝谷,幽谷旁通。山形雖無興隆山之峻奇,但充滿山林野趣,進入官灘溝使人感覺到滿目青翠,明朗開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6.2%,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現人工針葉林,次生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色彩變化豐富,森林環境絢麗多彩,十分宜人。谷內溪水清澈,終年不斷,為優質礦泉水,現已被開發利用。

三、道教文化

傳入興隆山的宗教是道教,始於東漢桓帝永壽年間,四川鶴鳴山人在興隆山傳播張道陵道教理論,始有人在興隆山修行,此後,歷代綿延不絕。縱觀歷史,道教為興隆山宗興隆山道觀發祥於何時,尚無準確文字記載。據道士武宗賢回憶,興隆山自在窩有本《神仙綱鑑》說,東漢張道陵傳道時,興隆山就有了廟宇。而另一種說法是始於兩晉。“唐宋時香火興旺,稱”洞天福地“(《棲雲筆記》)。

興隆山道觀均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唐前無考,宋有秦致通、李致享為全真派第17代。其輩次為:懷玄抱真,道合無為,養素守默,保光圖和,致虛沖陽,承化弘先。清乾隆、嘉慶年間劉一明為全真龍門派(龍門派由王重陽弟子丘處機所創)第11代弟子。其輩次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興隆山道眾除了每日誦經、焚香、接待施主外,還按照傳說中”神“的誕辰日期舉行較大的道教活動。如農曆正月初九日紀念玉皇大帝,正月十九日紀念丘處機誕辰;二月十五日紀念太上老君;二月十九日紀念觀世音菩薩;三月初三日紀念無量祖師;三月二十日紀念三教教主;四月初八日紀念釋迦牟尼;四月二十八日紀念藥王;六月初六日祀奉山神。祭日活動以全真派為主,有時正一派(陰陽)也加入其行列。正一派道教活動以”高功“為大,高功穿法衣(紅色,有黃色八卦,後背有太極圖),餘均穿黑色道袍。樂器以鼓、鈸、鑼、嗩吶、鐃為主,沒有簫各行其是笛,氣氛比全真派熱烈,樂曲也更為動聽。演奏時除規定的樂譜青天歌、漢東山、朝佛祠、將軍令、太子降香、觀音辭外,吹奏民間歌曲繡荷包、放風箏、孟姜女等。

興隆山東省道教有一特殊規定:平日焚香、誦經只敲磬和各廟銅鐘,不敲混元閣巨鍾。只有大的祭奠活動時,先敲混元閣巨鍾,再敲各殿小鐘,祭奠活動才能開始。

"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談及蘭州的避暑聖地,我們不得不說到位於榆中縣的興隆山,距離縣城只有幾公里。興隆山下,一路農家樂,既可以避暑玩樂,也可以品嚐農家美食。

一、興隆山簡介

興隆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公里的榆中縣境內,1982年建立,1988年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301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勝地,在一片綠海碧濤之中,著名的興龍山景區、棲雲山景區、馬銜山景區、官灘溝景區、及三十餘處景點,宛如珍珠鑲嵌在翠玉之上,光彩奪目。

興隆山保護區歷史悠久,早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人在此隱居修行。到了唐、宋時,這裡更是殿宇富麗,稱為“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餘年,起造建築七十餘座,著書三十餘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櫺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於這裡揭竿起義。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興隆山風景區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晝熱夜涼,初夏乾旱,盛夏多雨;初秋陰雨稍多,深秋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聖地。

景區內有著豐富的植被資源,在冷溼的氣候條件下,景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陰坡、半陰坡生長著山地暗針葉林,青海雲杉為建群種,這些雲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蓋度達70%,林內陰暗潮溫,溝谷中溪水常流;陽坡、半陽坡生長著落葉闊葉林,以山楊、白樺、遼東櫟為建群種,由於過去屢遭砍伐,形成比較低矮的次生林。保護區的森林植被鬱鬱蔥蔥,使興隆山如同黃土海洋中的一座綠色島嶼。保護區有高等植物5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有485種,蕨類植物5種,苔蘚植物16種。比如有細葉杉、粗葉雲杉、山楊、遼東櫟、沙棘、野薔薇、枸子、杜鵑、榛子、繡線菊、山梅花、錦雞兒、忍冬、花楸、懸鉤子等,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黨蔘、大黃、益母草、蒲公英、木賊、車前子、黃芩、紫胡、羌活等。

其中雲杉林是景區的重點保護對象,海拔2200~2700米的陰坡、半陰坡為細葉雲杉林,平均樹高20.3米,胸徑29釐米,鬱閉度0.7~0.8,木材蓄積量為420立方米/公頃;海拔2700~2800米為粗葉雲杉和細葉雲杉混交林;2800米以上為粗葉雲杉、山柳、樺木、杜鵑混交林、樹形低矮、生長不良。

當然興隆山也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保護區已經發現了57種鳥類,夏候鳥佔多數。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豹、林麝、馬鹿、隼等。其中林麝資源豐富,其蹤跡在林區隨處可見。林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別名香獐、林獐、麝鹿、麝,屬於鹿科,雄麝所產麝香是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

二、主要景點

興隆山保護區素來有“甘肅名山,蘭州勝地”之稱,人文景觀很多,東西兩山僅古廟建築達70多處,是我國道教勝地之一。這裡的古廟深藏於密林,或依山面崖,或獨立絕壁,十分壯觀。每年從春末到深秋,遊人絡繹不絕。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是雲龍橋,這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過了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簷的建築。廊內雕樑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雲,雲從龍”,這座橋使棲雲、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雲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雲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雲龍橋最初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毀壞又重修。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肅布政使岑春煊撥銀重建,知縣陳昌把它改名為“雲龍橋”。雲龍橋是興隆山古建築之一,也是興隆山的標誌之一,列入省級文物保護。1981年,政府撥款進行改建,因為當時橋身已經傾斜。1985年,蘭州市園林局重新彩繪此橋,將陳昌所題的對聯刪字後,由甘肅書法協會副會長趙正書寫,懸在亭前。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當地還有一個關於雲龍橋的傳說:清乾隆年間,道士劉一明雲遊到此,被山中的美景吸引住了。同時他又看到,經明末戰亂之後,山裡的香客已經絕跡,只留下寂靜的空山。谷內原有一座臥橋,當時已被洪水沖毀,只剩下兩個橋墩。劉一明觸景生情,無限感傷,立志要把此山修整一番,恢復“興隆”勝蹟。於是他行醫治病,為興隆山募集資金。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山上修建了百十座殿閣亭樓,還架起了一座宏偉的木拱橋,當時取名“迎善橋”,意思是迎接八方的善士。從此,興隆山的香火四季不衰。後來山洪暴發,橋又被衝跨,劉一明非常惋惜,束手無策。他有一個徒弟叫唐童,一天在邊採藥,見有人落水,便不顧一切地下水搭救,救上岸一看,是個又瞎又聾的老婆婆。唐童沒有嫌棄老人,而是替她換好衣裳,找來許多食物給她吃。老婆婆覺得唐童善良,就送給他一根三寸長的麥秸,說遇到河流擋路,它可以當橋。唐童接過麥秸,正要道謝,老婆婆忽然不見了。唐童想驗證老婆婆的話,來到河邊,把麥秸放在河上,轉眼間就成了一座精美的橋。從此,這座橋再也沒有被洪水衝跨過。

跨過雲龍橋就是大佛殿了,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簷,雕樑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雲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

正殿裡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大殿內的塑像,泥身金妝,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是甘肅平涼藝人的傑作。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戎馬一生,英勇善戰他高超的用兵策略和顯赫的一代武功,威震歐亞,功澤華夏。在中國的戰略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一九三九年,成陵文物為避免日軍劫掠,民國政府應伊克昭盟盟長的請求,決定迅速西遷,並委託鄧寶珊、高雙成、何兆國等高級官員組成遷陵專使。五月十七日,根據歷史學家的建議,尊重成吉思汗生前1226年攻打西夏時曾在興隆山屯兵、整軍、療養的前因,決定將成吉思汗靈遷往甘肅興隆山。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遊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並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繫,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於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再現。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蔣介石官邸:一九四二年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為迎接蔣介石來蘭,抽調了專門的工程設計人員,在此修建了一所小巧玲瓏、結構獨特、莊嚴深邃的小別墅,這就是有名的蔣氏行宮。一樓設有客廳、候見室、侍從室、會議室;二樓有會議室、機要室、臥室、化妝室和衛生間。

滑索:興隆山滑索總投資三十五萬元,巧妙地利用了東、西山景區的自然落差,為滑索滑行提供了原動力,簡稱“飛降”“空中飛人”等,跨度三百三十五米,落差二十六米,從高山滑下,彷彿騎在鳳凰頂背上,騰雲駕霧般的伴著風聲,松濤聲,可以真正體驗一下久違的瀟灑與刺激,舒心與愜意!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旅遊小區:馬銜山旅遊小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為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馬銜山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豔、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榆中八景;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

官灘溝旅遊區屬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蘭州市東南25公里處的和平鎮境內,面積為342公頃。是以森林自然生態為主的新型旅遊區。官灘溝系明代肅王牧馬場舊址,舊稱“肅府官灘”,現留有“牧馬官灘”界牌一座。區內兩山夾一溝谷,幽谷旁通。山形雖無興隆山之峻奇,但充滿山林野趣,進入官灘溝使人感覺到滿目青翠,明朗開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6.2%,隨著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現人工針葉林,次生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喬、灌草錯落有致,季相色彩變化豐富,森林環境絢麗多彩,十分宜人。谷內溪水清澈,終年不斷,為優質礦泉水,現已被開發利用。

三、道教文化

傳入興隆山的宗教是道教,始於東漢桓帝永壽年間,四川鶴鳴山人在興隆山傳播張道陵道教理論,始有人在興隆山修行,此後,歷代綿延不絕。縱觀歷史,道教為興隆山宗興隆山道觀發祥於何時,尚無準確文字記載。據道士武宗賢回憶,興隆山自在窩有本《神仙綱鑑》說,東漢張道陵傳道時,興隆山就有了廟宇。而另一種說法是始於兩晉。“唐宋時香火興旺,稱”洞天福地“(《棲雲筆記》)。

興隆山道觀均由全真派道士主持。唐前無考,宋有秦致通、李致享為全真派第17代。其輩次為:懷玄抱真,道合無為,養素守默,保光圖和,致虛沖陽,承化弘先。清乾隆、嘉慶年間劉一明為全真龍門派(龍門派由王重陽弟子丘處機所創)第11代弟子。其輩次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寶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光生,萬古續仙號,三界都是親。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興隆山道眾除了每日誦經、焚香、接待施主外,還按照傳說中”神“的誕辰日期舉行較大的道教活動。如農曆正月初九日紀念玉皇大帝,正月十九日紀念丘處機誕辰;二月十五日紀念太上老君;二月十九日紀念觀世音菩薩;三月初三日紀念無量祖師;三月二十日紀念三教教主;四月初八日紀念釋迦牟尼;四月二十八日紀念藥王;六月初六日祀奉山神。祭日活動以全真派為主,有時正一派(陰陽)也加入其行列。正一派道教活動以”高功“為大,高功穿法衣(紅色,有黃色八卦,後背有太極圖),餘均穿黑色道袍。樂器以鼓、鈸、鑼、嗩吶、鐃為主,沒有簫各行其是笛,氣氛比全真派熱烈,樂曲也更為動聽。演奏時除規定的樂譜青天歌、漢東山、朝佛祠、將軍令、太子降香、觀音辭外,吹奏民間歌曲繡荷包、放風箏、孟姜女等。

興隆山東省道教有一特殊規定:平日焚香、誦經只敲磬和各廟銅鐘,不敲混元閣巨鍾。只有大的祭奠活動時,先敲混元閣巨鍾,再敲各殿小鐘,祭奠活動才能開始。

蘭州榆中縣道教仙山興隆山,風景獨特,成吉思汗曾在這裡修養

你總有一個來到興隆山的理由,春天萬物生長,繁華盛開;夏天避暑驅熱;秋天萬紫千紅、色彩斑斕;冬天銀裝素裹。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如果你秋天去到了興隆山,走的時候別忘了撿一兩片紅葉,畢竟回到了城市裡很難再見到這麼紅的樹葉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