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金東門”的虎頭鞋

興化 刺繡 美女 黃河 文化 不完美媽媽 泰州文話 2019-06-15
興化“金東門”的虎頭鞋

陳賽蘭在製作虎頭鞋 興化·孫榮慶

素有“金東門”之稱的興化東部地區,是一個由明清古民居群組成的街區。因上官河水運便捷,自明後期至民國期間,工商業發達,店鋪林立,行人如流,叫賣聲不絕於耳。

興化市現存的40多處國家、省、市文物,金東門就佔30多處。鄭板橋故居、趙海仙洋樓、上池齋藥店、成家大司馬府、東嶽廟等眾多省級文保單位,如星宿般鑲嵌其中。自2006年起,興化市投資對“金東門”破舊店鋪、名人故居、住戶小巷進行“修舊如舊”,集中展示了興化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再現400年前商賈雲集之景。位於“金東門”城內八字橋西側的興化“金童玉女虎頭鞋製作坊”就是其中一家。

虎頭鞋是童鞋的一種,因鞋頭繡花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據有關史料記載,虎頭鞋早在唐代就已成為宮廷和民間裝飾的一種藝術形式,並歷代傳承。虎頭鞋的做工比較複雜,僅“虎頭”上就有刺繡、拔花、打籽等多種針法。虎頭鞋還被視作一種吉祥物,民間傳說具有驅鬼避邪的功能。

關於虎頭鞋,興化金東門城內八字橋西側、“金童玉女虎頭鞋製作坊”匠人陳賽蘭還講了一個典故:“相傳黃河岸邊有個姓石的船工,他樂於助人,免費為兩岸人擺渡過河。有一天,一位老奶奶冒雨過河,請人為兒媳接生。

誰知她剛走到河邊,風一刮、雨一淋,頭像炸開似的疼。

石姓船工看見,將老奶奶攙扶到屋裡休息,自己替老奶奶去請接生婆。雨過天晴,老奶奶的兒媳生了個大胖小子。老奶奶千恩萬謝,送了一張畫給船工,畫上畫的是一個正在繡虎頭鞋的俊俏姑娘。

船工看了很歡喜,就將畫貼在自己的茅屋裡,不料有一天卻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做好飯菜等他。

原來畫中姑娘是天帝的女兒,天帝派她下凡與船工結為夫妻。過了些年,船工添了個兒子,取名石虎。幾年過去了,人們知道船工娶畫上美女的事。

一天,縣官來到渡口,見船工的妻子貌美,想霸佔為妾。

船工的妻子見縣官起了歹意,便收起了凡身,回到畫上,縣官搶走了畫並把畫貼在了床頭。

可是,不管縣官怎樣用甜蜜的語言,畫上的美人就是不下來。這邊,小虎在家一直哭著要媽媽,送畫的老奶奶告訴船工,讓小虎的姑姑做雙虎頭鞋,小虎穿上它,就一定能找到媽媽。

按照老奶奶的囑咐,小虎的姑姑連夜做好虎頭鞋,小虎一試,身輕如燕,立刻向縣衙門飛雲。見到了縣官,虎頭鞋卻變成了老虎、咬死了縣官,船工的妻子見小虎來救她,趕忙從畫上跳下來,帶著小虎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當然,這是個神話傳說。

但是說到對虎頭鞋的熱愛,陳賽蘭說,這都源於婆家的薰陶。陳賽蘭婆家人都是製作虎頭鞋的巧人,嫁到婆家以後,最讓他高興的就是學做虎頭鞋。

陳賽蘭的回憶說明瞭興化傳統手工業的興盛。據《興化市志》記載:清末民初,興化的鞋帽刺繡工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1956年,城區有“嘉祿”、“天祿”、“翔雲”、“金童”、“泰和”等鞋帽店,“前店後作(作坊)、自產自銷” 的個體鞋匠遍佈城鄉。興化當時有鞋帽皮革生產合作社,主要生產布鞋、帽等。

陳賽蘭說,受長輩的影響,年輕時代就喜歡親自動手,24歲就開始製作虎頭鞋。一隻只虎頭鞋,儘管非常“迷你”,但鞋面、鞋底、襯裡、繡花、緄邊等十幾道工序毫不含糊,全部按照正常大小的鞋子製作完成。

虎頭鞋要一針一針地縫製、頗費功夫。陳賽蘭說,一雙虎頭鞋,最少要一天才能完成。做硬底虎頭鞋,首先要納鞋底。鞋底需要好幾層,這樣孩子穿上腳才舒服。

虎頭鞋的選料很講究,鞋的料子要以紅、黃、綠等顏色為主,每雙鞋子還要各有不同,眼睛、眼珠、虎鬚、虎尾等處還要考慮與鞋面鞋幫色彩協調。縫製的線都是蠶絲製成,而虎頭棉鞋的製作工藝則更加煩瑣。

陳賽蘭說:“虎頭鞋是用傳統方式製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眼看著自己年齡漸漸大了,怎麼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一直是我的心事。我只有一個女兒,上班時間又緊,幾乎沒有時間來幫助做虎頭鞋。同時想做虎頭鞋的人必須心靈手巧、細心認真,要能耐得住性子。

夏天手上不能流汗,冬天不能有凍瘡、開裂,因為縫虎頭鞋用線很細,流汗容易打滑,而開裂的皮膚容易割線,所以也是非常講究的。”

虎頭鞋是我國的一種民俗,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產物,自古至今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可她現在一直沒有合適的傳人,為將“興化虎頭鞋做大做強,並不斷增加科技含量,使興化虎頭鞋的美譽度進一步提高,她想把這門傳統技藝毫無保留地將它傳承下去,讓“興化虎頭鞋”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保存下來,發揚光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