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路過了誰,誰又丟失了你呢?”


喜馬拉雅艱難尋路


當互聯網開始大規模的普及時,傳統大眾媒體的支柱之一 ——廣播,遭到了時代洪流前所未有的沖刷,依靠向汽車場景的移步,其才得以勉強延存。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在互聯網+電臺模式的探索之下,原本夕陽產業般的廣播,居然奇蹟般的受到了年輕群體的追捧。

福兮禍所依,受困於互聯網的廣播,又依靠互聯網煥發了第二春。

但禍兮福所伏,而今,以喜馬拉雅為代表的音頻平臺,似乎又重新遭遇到了新的發展問題。

從喜馬拉雅的“地震”說起

5月24日,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喜馬拉雅”)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公司註冊資本減少314餘萬元,縮減5.22%。

此外,包括小米副總裁洪峰在內的12名董事退出,僅剩喜馬拉雅FM CEO餘建軍一人。

喜馬拉雅官方對此迴應稱:此次變動是因為公司搭VIE結構(意指投資企業持有具有控制性的利益,但該利益並非來自於多數表決權。由於我國在互聯網、新聞傳媒、教育等特定領域對外資進入存在限制或禁止,加之美國證監會和香港證券交易所承認VIE架構,VIE架構成為了我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重要途徑。)

不過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大多對此只有一個疑問:還能不能好好聽喜馬拉雅了?

按常理來說,一般企業的上層變化,並不會即刻性的直接影響到企業機器的普通運作。

簡單來說,“權利的遊戲”無關庶民,這個廣播我們依然可以照樣聽下去。

喜馬拉雅艱難尋路


但如果仔細觀察卻也不難發現,此次喜馬拉雅的上層地震,牽出的不止是單純的公司架構問題,平臺的“未來”或許才是我們真正要好好聊一聊的話題。

為什麼這麼說?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僅今年一月以來,喜馬拉雅就有多達數十條的開庭信息,且多數案由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

可以說,版權問題才是影響喜馬拉雅未來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在國家日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今天。

我們未來還能不能好好的聽喜馬拉雅,也正取決於此。

喜馬拉雅艱難尋路


或許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想要看清未來,就先要了解現在和以前。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喜馬拉雅總用戶規模突破4.7億 ,喜馬拉雅fm同時支持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車載終端、臺式電腦、筆記本等各類智能手機和智能終端。平臺內共有600萬主播,覆蓋財經、音樂、新聞、商業、小說、汽車等328類上億條有聲內容,行業佔有率超73%,同時佔據了市場上70%暢銷書的有聲版權。


喜馬拉雅艱難尋路


在不斷做大平臺的同時,喜馬拉雅也加快了其邊緣延伸與開發的腳步。

2016年12月3日,喜馬拉雅FM開啟了國內首個內容消費節"123知識狂歡節",號召重視知識的價值,並將在狂歡節前向所有用戶派發總價值2億元的"知識紅包"。

馬東、吳曉波、湖畔大學等850位"知識網紅"、超過2000個精品課程參與活動,所有用戶都能夠以5折或更低門檻獲取到上述大咖的付費課程。

喜馬拉雅艱難尋路


此外,喜馬拉雅FM還打造了內容消費行業首個會員日——6.6會員日,成為了"123知識狂歡節"後又一次全平臺的大狂歡。

可以看出,儘管被詬病平臺過於“亂”和缺乏產品自身的定位,但喜馬拉雅還是以其強大而豐富的內容優勢,當之無愧的坐上了音頻平臺的頭把交椅。

在一定意義上,就像我國最高學府北大沒有官方認定的校訓一樣,不設自身定位的發展形勢,其實就是喜馬拉雅有“聽”無類般收割用戶的優勢所在。

作為內容平臺,音頻平臺和視頻平臺一樣,核心都是內容。

無傾向性的內容接受和輸出,讓喜馬拉雅在“亂”的同時實現了“大”。

毫無疑問,內容成就了喜馬拉雅。

可如今,又恰恰是亂而大的內容,孕生蔓延出了反噬力量,直接威脅著喜馬拉雅的發展。

喜馬拉雅艱難尋路


直白來說,就像淘寶和拼多多在平臺成立之初,不甚嚴格的門檻在造成假貨氾濫的同時,豐富的產品和低廉的價格,也同時吸引了大量的用戶,幫助平臺實現了快速成長。

對喜馬拉雅而言,寬泛的內容蘊存,也同樣給了“假貨”較大的進駐縫隙。

愈演愈烈的版權問題,已經可以對喜馬拉雅造成觸及筋骨的傷害。

然而,這一點恐怕也是喜馬拉雅如今最大的困頓之處。一方面,嚴格正視版權問題,是平臺長遠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但另一方面,貿然施以重壓,也極可能動搖平臺的根基。

我們知道,越大的手術,術後需要調養恢復的時間就越是漫長。對於尚稱不得體格穩健的喜馬拉雅而言,儘管病因和治癒方式已經明確,但治療方案在具體實施中,還需謹慎。

或許,喜馬拉雅在面對版權問題時的躊躇,以及應對相關爭議之時的“冷處理”選擇,正是出自以上考慮。

可無論如何,一個商業平臺在發展過程中的“困頓”,就像孩子骨骼快速發育時所產生的“陣痛”一樣,是身體成長所發出的一個信號。

誠如當年在互聯網的狂風中借勢重新起航一般,知識產權問題帶給喜馬拉雅的內容“危機”,只要應對得當,一樣會成為其平臺乃至整個音頻產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最後,筆者想說,無論是填補孤獨、痛苦、疲憊、悲傷……的雞湯,還是增益知識、拓寬眼界的養料,亦或白噪音般的時間背景樂,直擊聽覺的音頻內容,曾滋養過信息匱乏的過去,也正療愈著紛繁浮躁的現在。

專一的聽覺感觸,或許正是這個花花世界裡少有的一處單純,“廣播”的魅力似乎就在於此,僅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也都會希望這份“聲音”可以順利傳遞到未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