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禁書"《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老少戀"在中國可能常常會遭到些許的"非議",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這是挑戰中國人倫理道德觀念的行為。在國外也許對於這樣的行為要開放理解的多,在中國描寫這類題材的作品可能是不會登上大雅之堂的。然而,在西方這部曾經這部淪為禁書的作品,終於在西方解禁。當然,這是一部非常有爭議的作品,在西方也一樣,有人對它有著極高的評價,有的人則是對它嗤之以鼻。筆者知道這部作品也是在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有這樣一部說不出來什麼滋味的作品。

筆者只想從文學的角度來分析這部作品,其中大尺度的描寫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對於其中不健康的價值觀與描寫當然要予以積極的批判。但是話又說回來,《金瓶梅》也有一些不太合理的描寫,也不影響它成為一部"奇書",不妨礙它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明代文學史上還有專門的篇章來討論這部"奇書"。總之,該批判的還是要批判,但是其中的"精華"我們也是要充分認識到的。

《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洛麗塔》

《洛麗塔》(Lolita),又譯為《洛莉塔》、《洛麗泰》、《羅莉泰》,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箇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準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

《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評論家阿爾弗雷德·埃佩爾指出:"《洛麗塔》故事的簡潔……欺騙、神迷及變異主題均類似於童話故事;其地點、母題的重現及主要人物的出場亦令人回想起那些原型童話故事的設計。"

善於挑戰的"禁書"

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於是遭到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一直到1982年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1955年9月,歷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於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稱:“《洛麗塔》無疑已是圖書世界的一樁新聞……”

《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所有的讀者對於這部書最大的詬病就是“情色描寫”,但是世界性爭議的DH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有帶有些許這樣的描寫,也沒有影響他們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作為讀者我們需要的就是避開糟粕,從而看到精華。

所有的文學的源頭歸結到《詩經》和“楚辭”一樣。因為,在“希臘神話”與《聖經》之後出現的文學作品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也就是這兩部作品是源頭,是所有西方文學的開端。那麼作者下面就要為各位分析《洛麗塔》所有的文學因素的源頭在哪裡?為什麼“古希臘神話”和《聖經》是《洛麗塔》的源頭:

"禁書"《洛麗塔》與"希臘神話"我疾聖經郎有何淵源

1、 慾望原罪

“SIN”這個東西在《聖經》中是常常被提到的。所謂“SIN”就是“原罪”。西方人是遵從“人性本惡”的,“人性本惡”的源頭西方人都寫在《聖經》中。“在人類探索“我是誰”的永恆追問中,慾望是一個不斷被提及的問題。從《聖經》時代開始,“原欲”和“原罪”就被並置在一起。”我們都知道那個《聖經》的故事的,在“失樂園”事件中,從慾望通向罪感是由“智慧”而引發的,羞愧而非內心覺悟構成了贖罪之路。亞當與夏娃在吃掉了象徵“智慧”的蘋果之後有了羞恥的感受。上帝為了懲罰亞當和夏娃就把他們趕到塵世裡,咒罵他們,說從今往後,亞當必須累得滿頭冒汗才能活下去,夏娃必受分娩之苦。“慾望”的罪惡就是從夏娃對那顆“又紅又大”的蘋果開始的。因為慾望,所以身為慾望纏身的“人類”必須要受到上天的懲罰。

《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我們回到《洛麗塔》中,悲劇是由面對慾望所採取的一系列愚蠢舉措所導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對洛麗塔的依戀可能真的起源於“慾望”或者還夾雜著愛情。然而與“失樂園”不同的是,《洛麗塔》的贖罪之路不是由於羞愧,而是由於智慧所產生的內心自省。從有罪到贖罪的過程是整個小說中男主人公的寫照。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開篇》

亨伯特有罪,洛麗塔有罪。亨伯特不該愛上這個未成年的女生,而洛麗塔也不該有著超出年紀的成熟與曖昧情感。但是,作為源頭的《聖經》就告訴我們了這些罪惡是從何而來,這些罪惡似乎有些逃避不了的。因為在源頭上,我們就是有罪的。

2、“厄勒克特拉”

《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希臘神話中的一些故事經常被近現代的一些心理學家作為分析案例,又或者成為一種專有名詞來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模式進行命名。我們都知道的就是《俄狄浦斯王》,而“俄狄浦斯情結”說的就是“戀母情節”。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殺父娶母的悲情故事,其實和“俄狄浦斯情結”相對應的就是“厄勒克特拉情結”,所謂“戀父情節”。

戀父情結,譯作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是指女兒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結。這一名稱來源於希臘神話中厄勒克特拉公主的故事。在厄勒克特拉的父親阿伽門農出征特洛伊時,厄勒克特拉的母親克呂泰墨斯特拉與阿伽門農的堂兄埃奎斯托斯通姦並一起統治國家。待阿伽門農凱旋而歸時,克呂泰墨斯特拉與姦夫合謀殺死了阿伽門農。不能原諒母親殺死父親的罪行的厄勒克特拉於是與弟弟俄瑞斯特斯聯手殺死了母親與姦夫。我們從這個神話故事中看到了嚴重對母親產生了仇視心理。《洛麗塔》中的洛麗塔也帶有這樣的情感:洛麗塔是一個長於美國的“時尚”女孩,她父親去世早,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具有很叛逆的性格,母女關係一直不好。自己媽媽對洛麗塔的評價是:尋釁生事的、吵吵鬧鬧的、愛找岔子的、多疑的、不耐煩的、動輒生氣的、愛打聽閒事的、無精打采的、不聽話的和固執的,好的形容詞一個都沒有。可見自己作為母親和女兒她們之間的相互不待見,也說明洛麗塔確實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洛麗塔的性格和行為是眾多美國小女孩的縮影,尤其是在亨伯特帶著她環美旅行中,她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亨伯特說的“是她誘惑了我”。

洛麗塔對於亨伯特的出現喚醒了他對父親的期盼,她主動去接近亨伯特似乎除了好奇之外就是在報復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報復就像厄勒克特拉和弟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的行為一樣。她對母親懷有仇恨,對於父愛又充滿期待與渴望。面前的亨伯特可以是父親,可以是她暫時的愛人,也可是她“厄勒克特拉情結”外化而復仇的工具一樣。亨伯特成了一種工具,一種報復的工具。這樣的特別的情節與邏輯乍一看會非常突兀,其實在很早的希臘神話中就已經體現了,作者只是進行現代化的加工與改編,是它更加具有平淡中的衝擊力量。

3、 "宙斯愛少女"

《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當時我們在學習《西方文學史》的時候,開篇講到希臘神話就說西方希臘神話裡的神具有著人性,或者有著人的缺點。他們和中國的神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好比赫拉很愛嫉妒,雅典娜很驕傲一樣,就連身為眾神的領袖都是不例外的。宙斯位高權重,同時又容貌英俊,身材挺拔,自然是風流成性,擁有許多的情人。他的很多情人都是受到了宙斯的蠱惑,甚至是清純的少女。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說就是“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見到後,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溫順的公牛,來到歐羅巴面前,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後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希臘神話裡宙斯以各種各樣的形態的動物模樣來凡間“勾搭”少女,並留下了很多半人半身的私生子。我們可以從這樣神話推測到上古時代西方人們現實的生活有是什麼樣子了。

筆者說這裡,恐怕各位就不會難以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老少戀”了。因為這件事情在西方文學中早有淵源。

"那是-個同樣的孩子——同樣的少女林同樣蜂蜜樣的肩膀,同樣象綢子一樣柔嫩的脊背在願樣的一頭栗色頭髮之"——《洛麗塔》

亨伯特因為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初戀的死亡留在他心裡深深的陰影,成年後的男主人公也只對少女有感覺。這樣的行為筆者給它一個名詞叫“審美定格”,他感受不到成年女性的美麗,而只能欣賞少女。他的欣賞能力是停留在十幾歲的時候,或者這樣的依戀是他對衰老的一種對抗。亨伯特依然眷戀那段時光,他將洛麗塔看成他的初戀,完成他少年時期的夢想。他就像“宙斯”一樣,對青春、對鮮活的東西總是充滿嚮往。

4、悲壯的悲情

“那麼,再見了,我的洛麗塔。就讓我發動引擎,擦熱槍筒,裝上子彈,讓這樁悲情的滑稽鬧劇來個圓滿收場吧,有一天,當我們在另一個世界再次相逢的時候,我發誓,就像發誓要把這些‘黑乎乎的傢伙’射入他的胸膛一樣,就是上帝也無法把我倆分開!”

《洛麗塔》與'希臘神話',《聖經》有何淵源

西方人是並不熱衷於濃濃大團圓結局的喜劇的,他們覺得悲劇才是崇高的。希臘神話中我們看到的了普羅米修斯、阿喀琉斯、阿伽門農等等人的悲劇。西方人熱衷於悲劇,悲劇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希臘神話傳遞給我們的就是一種破碎與崇高的魅力。這點《洛麗塔》同樣如此,對於洛麗塔和男主人公的倫理道德差距,他們註定不會有著好結果。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男主人公似乎不僅對洛麗塔是一種邪惡的念頭,而存在著愛的。在洛麗塔已經不再是那個青春,動人的美少女的時候,他依然依戀洛麗塔。他為了洛麗塔殺死了曾經傷害洛麗塔的人了,還留了一筆錢給她。男主人公用死亡來了結自己與洛麗塔之間的關係。他不能原諒自己,他開始懺悔,他知道自己與洛麗塔之間的不容於世間。沒有這段悲劇的結尾,筆者也許從頭到尾都在鄙視這個中年男人。他開槍了結的時候,這個男人身上就帶著希臘神話中那股悲劇色彩而崇高的力量。拋開那些糟粕,那些偏見,整體的《洛麗塔》的情感力量在筆者眼中是動人的。一股傳承古典悲情力量的感受就在筆者心中迴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