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簡介:全球性的去中心化浪潮不斷演進,在人性、資本和技術的多重驅動之下,去中心化進程如火如荼,“沉默的大多數”走到了前臺……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來源 | 小商幫科技

作者 | 左刀

1、

2016年11月,美國大選前夕,雖然希拉里陣營受到了“郵件門”的影響,但根據路透社與益普索集團的聯合民調預估,希拉里贏的概率為90%,而特朗普只有10%。

希拉里代表的精英階層幾乎沒有人會認為希拉里會在這場對決中敗北。

但殘酷的現實是,在經過了一個漫長而又戲劇性的夜晚後,特朗普上演了“黑天鵝事件”,11月9日,美國媒體公佈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8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獲得了超過270張選舉人票,擊敗民主黨對手希拉里。

實際上,在後續的統計中人們發現,非洲裔選民中88%支持希拉里,8%支持特朗普,拉美裔選民中,65%支持希拉里,29%支持特朗普,此外,18—29歲的年輕人、亞裔選民、白人主要支持希拉里,女性選民中,54%支持希拉里,而42%支持特朗普。從這些數據來看,似乎希拉里要贏得大選是必然的事情,但問題出在哪裡呢?

特朗普成功的祕訣,在於“沉默的大多數”。

據美國媒體的統計,缺乏大學學歷的白人男性對特朗普的支持格外熱心,人數比例超過七成,而僅有三成左右支持希拉里。在製造業工人居多的郡縣,特朗普與希拉里的白人男性支持率對比是70%比26%,在失業率最高的121個郡縣,相應數據是60%比37%。這給了特朗普在中西部工業城市“推翻藍牆”的底氣。

在投票制之下,以往這些“沉默的大多數”通常會在主流媒體的宣傳和引導之下,跟隨主流媒體的口徑進行選擇,但這一次卻出現了不同。

根據事後Facebook爆出的數據醜聞來看,通過社交媒體,大量關於特朗普的宣傳新聞以及關於希拉里的負面新聞被傳播給了這些“沉默的大多數”,真真假假,通過不斷的洗腦,他們不再以主流媒體作為參考,而是選擇相信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最終,幫助特朗普形成了大逆轉。

沉默的大多數在政治中的威力第一次被顯現的如此充分,以至於做足功課的精英階層代表希拉里,在稀裡糊塗中丟盔棄甲。

據說,義務小商品市場是極少數準確預測到了選舉結果的地方,因為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在被激發之後,開啟了瘋狂訂購陣營小旗的舉動,而特朗普的小旗訂購量明顯大於希拉里。

2、

“沉默的大多數”,在全社會“去中心化”的思潮中,走到了歷史的前臺。這至少有著技術和社會兩個層面的推動力。

一方面,隨著社交媒體和個性化推薦算法的興起,原來沒有發言權的人群,開始有了發聲的渠道,他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吸引粉絲,可以通過短視頻來展現自我,可以通過自媒體來表達觀點,而這些人群,擁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在如今算法為王的時代,更容易在粉絲數量上大幅超越傳統的精英人群。典型的代表是:那些草根明星們,動輒在快手,抖音上擁有幾千萬的粉絲,而代表精英階層的科學家和高知人群由於“不說人話”、“不接地氣”、“不吸引眼球”而很少被人關注,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在這種模式下不斷被顛覆。

另外一方面,隨著當今社會思想的不斷開放,撫養成本攀升導致獨生子女的不斷增加,每個人更加關注自我的感受,以往自上而下的權威屢屢被挑戰,個性化和話語權成為了這個時代更為重要的人權。典型的現象,就是女權主義的興起:女性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越來越多的女性擁有了和男性同等的權利,在眾多的情感自媒體的宣傳之下,現代女性不再願意成為“生育機器”而更多選擇愉悅自我,她們甚至可以公然叫出“小鮮肉”,“小奶狗”這些過往女性羞於說出口的詞彙,而這些明顯帶有對男性性別侮辱的詞彙,在現代部分男性看來也無不可。

與此相對應的是,全球除了貧困區域之外的主流國家和地區,生育率都處於下滑的狀態,平均智商越高的種群,生育率越低(參考小商幫科技的歷史文章《科學技術和科技公司的發展,與社會產生了哪些矛盾?》),這已經是一個種群的概念,以往所謂的精英種群生育率在不斷下滑,而被忽視的非洲地區,生育率全球最高。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平均智商最高的亞洲人和歐美人,生育率全球最低

平均智商最低的國家,生育率全球最高

網絡直播也成為了眾多人群選擇增粉和變現的重要手段,而在幾年前,網紅們還會擔心找不到男朋友,但現在,全社會已經接收了網紅這一“職業”,顏值高,能賺錢的網紅們,不僅成為網絡上的紅人,更是現實中發家致富的典範,並頻頻被大型互聯網公司邀請,參加各種“高端”活動,典型者如張大奕,通過網紅職業,現在開啟了公司的上市之路,並受到了馬雲的接見。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走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央,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的財富,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不是像他們的父輩那樣,默默無聞或者甘於貧窮。

全社會的“去中心化”浪潮正在不斷形成,為了迎合這種需求,去中心化的技術手段不斷推陳出新。

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在這些年吸足了眼球,在泡沫破裂之後,區塊鏈的概念接踵而至,區塊鏈的技術,本身就是一種“去中心化”思潮的體現:不需要一箇中心來當節點,網絡本身可以形成一種沒有中心的機制,理論上,無法被篡改,也不受任何一箇中心節點的控制。

區塊鏈技術本身,代表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潮,比特幣們只是去中心化浪潮中,技術層面的一種體現。

比特幣誕生後,突破了國家和種族的藩籬,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你接受比特幣,就可以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沒有繁瑣的外匯管制,沒有複雜的匯率計算,沒有漫長的匯款,沒有地域的限制。

不僅僅是比特幣,在所謂的互聯網紅利逐步消失時,“沉默的大多數”被當成了新大陸,給投資人和創業者帶來了更多的驚喜。

拼多多在五環之外,通過微信拼團的方式迅速崛起,將傳統的搜索貨物,變成了“貨找人”,這對中心化的淘寶和京東造成了威脅。

趣頭條在五環之外,通過紅包賺錢的方式,消費了大量人群的時間,並藉由這些人的流量和時間,吸引了廣大廣告商的注意力。

而微博的下沉戰略,通過明星八卦,短視頻和突發社會事件傳播,也給它帶來了用戶人數的上漲和廣告收入的飛漲。

如今,“下沉”已經成為了趨勢,投資人和創業者開始紛紛擁抱五環外的人群,哪怕這些產品被精英人群指責為“低俗”、“沒有價值觀”也在所不惜。

在這種“下沉”的趨勢下,影響力較大的影視作品也開始紛紛走起了“流量”路線,這類作品只需要流量明星來吸引3線以下“腦殘粉”觀看掏錢即可,豆瓣評分這種精英階層的東西,並不能影響他們的傳播量。

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投資人和拍攝方需要賺的是快錢,他們並不在乎這類影視作品對受眾造成的影響,一如“小時代”那樣極為扭曲的價值觀,可能對大量年輕人造成的心理扭曲。

按照知乎作者“花痴女王”的統計,2000~2009年區間,8~9分的劇比例遠遠要多於5分以下,可到了2010以後,這個比例就倒了過來,到了2017年和2018年,8分以上的劇數量大幅下滑: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絕大部分大火的網絡劇,在豆瓣的評分都慘不忍睹,但這並不影響投資人和拍攝方賺到了真金白銀,畢竟,拍攝《大明王朝1566》這樣的高分作品,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收益。

2010年之後,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之下,影視作品也開始不斷“下沉”,為了滿足“沉默的大多數”人口的喜好,影視作品開啟了刷流量不要質量的模式。精英階層在豆瓣上給低分以宣洩不滿,但只要“沉默的大多數”買單,投資人和拍攝者誰在乎呢?

下面是幾部點擊量號稱百億以上的影視劇豆瓣評分,大家隨便看看(第一部是號稱被釘在金鷹獎恥辱柱上的大作):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筆者某次與一位畢業於頂尖名校的投資人聊天時,對方直言不諱的說,現在如果還要在2C的產品上融資的話,你的產品最好low一點,否則沒辦法吸引人來用。

當我說,如果涉及到低俗、假冒偽劣、約炮等理念時,越有影響力的產品,是否越毒害這個社會時,這位投資人說,首先要有人用,要掙錢,價值觀太正的東西沒人用,其他都可以通過後期來洗白。

想想也是,快手和趣頭條的老闆都畢業於清華,拼多多的老闆畢業於浙大,微博的老大畢業於北大,他們背後的投資人也大多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們都是聰明人。

在當今的社會,只有走到前臺的那些人,才有資格跟你說社會責任、公益和價值觀,哪怕他在演戲。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3、

對於商業機構而言,要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最需要討好的不是精英階層,而是“沉默的大多數”。

根據部分財經媒體統計,中國截止目前為止,本科以上的人群佔總人群大約在4%左右,也就是說,本科以下的人群高達96%,你所看到的1,2線城市到處都是精英,在知乎985和211遍地走的情況,在現實的中國其實只佔了極小的比例。

96%的人群中,絕大部分在過去主流的社會媒體中沒有發聲的機會,沒有自我展示的機會,缺乏賺錢的渠道和能力,直到去中心化時代到來後,技術改變了這一切。

快手和抖音讓小哥哥小姐姐們有了一夜爆紅的可能,他們在嘗試了這種僅僅需要顏值或者博人眼球就可以吸粉做廣告並賺錢的方式之後,再也不願意從事任何“來錢慢”的工作;而碎片化的閱讀甚至讓農婦們組建了自媒體矩陣,在各種奪人眼球的新聞標題後,這些農村大姐們編制了數量巨大的10萬+,每人月收入在幾千至幾萬不等。

這一切能夠成功的基礎,就是他們的視頻和文章,通過算法分發,精準的推給了“沉默的大多數”,以滿足他們碎片化的時間消耗需求。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詡為精英階層的各種專家們,如果擁有幾十萬的粉絲,好不容易弄出一篇10萬+,都會為此歡欣雀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如果靠做自媒體活著的話,月收入遠不及那些農婦,更遑論那些農婦的包工頭們。

這被稱為基於算法推薦的“feed流”,字面上的意思是:通過算法,精準的找到你需要的“飼料”,平臺像喂飼料一樣不斷給你餵食,滿足你的需求。

這種“千人千面”,在滿足了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正在逐步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進入熱搜,獲得10萬+,平臺瘋狂推薦的,絕大部分是要滿足“沉默大多數”人胃口的產品,因為他們的人口基數相比精英階層要大得多。

當你打開各類瀏覽器時,映入眼簾的往往是那些非常“接地氣”的內容,他們大多數狗屁不通,靠誇張的標題吸引眼球。

比如我剛剛打開的某瀏覽器,推送的是這些內容: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而某博的頭條推薦首頁,在當前時刻展示的是這些: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什麼內容能夠吸引眼球,什麼東西能夠引起全民討論的熱潮,只要能形成流量,能賺錢,我們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就做什麼。

直接的結果就是: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短,越來越碎片化,不斷被推薦而來的,各種奪人眼球的“feed流”所侵襲,思考越來越浮於表面。對於信息的處理很多時候只停留於“知道”,而“反思”卻越來越少。

而正是由於各種“反思”,讓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智商不斷提升,但在近百年的科技大發展中,這種反思越來越少,思維“反芻”退化之後,人類的智商受到了影響。

互聯網公司們為了爭奪“沉默的大多數”人的時間,產品越來越碎片化,越來越娛樂化,信息流的推薦也越來越精準,讓你欲罷不能,如果沒有管控,越來越低俗的趨勢已經顯現。

根據Questmobile和中金公司的研究表明:2018 年上半年中國人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增加到5小時,在過去2年漲幅達 66.7%,其中大部分時間由移動社交、短視頻、拍照、遊戲佔據。移動社交是中國人耗時最長的互聯網應用,而2017年起,短視頻類APP異軍突起,成為了人們手機使用時長的主力。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研究還表明,2017-2018年,今日頭條系的應用在中國人手機使用的時間上翻了一倍,這得益於AI技術在個性化定製信息方面的應用,通過分析APP用戶的信息,包括其個人屬性、行為習慣、在平臺上的使用偏好,匹配一系列的信息關鍵詞後,平臺得以建立起合乎AI設定的邏輯的“用戶畫像”。

娛樂和算法不僅爭奪了用戶的使用頻率,還延長了用戶的時長,成功的讓大部分人成為了手機的奴隸。

你很難想象,這些碎片化和過度娛樂化的內容塞滿了大部分人幾乎所有空閒時間後,會對整個人類社會造成多大的災難。

4、

1983年,新西蘭科學家詹姆斯·費林發現,人類智力呈上升趨勢。從1983年往前的半個世紀,發達國家年輕人智商持續增長,每年提高0.3%左右。這一觀點引起熱議,後被稱為“費林效應”,支持者認為,近親通婚減少、營養充足供給、教育事業發展等是主要原因。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開始反對費林效應。比如《明天,都是傻瓜?》就提到,芬蘭民眾智商在1996~2009 年間下降了2~5分。法國成年人小範圍測試也顯示,過去10年人們智商下降了3.8分。出現類似情況的還有英國、丹麥和澳大利亞。

瑞典于默奧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和愛爾蘭科克大學,在對比了19世紀末和當今人類的大腦反應速度後發現,人類智商正以每10年1.23分的速度下滑。美國哈特福德大學的研究結論更悲觀:到2110年,智商將每年降低8分。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最新發表的結論是,關於智商在大腦反應時間方面的考量,即神經元“接線”質量——人類自1890年以來下降了13-14分,這是巨大的變化!

研究者認為,人類智商的普遍下降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過大但不反思且沒時間反思,造成的思維力下降,久而久之影響整體的智力水平,另外一方面,有人認為隨著高知女性的“覺醒”,她們越來越不願意生育,導致了後代智商水平的下降。

這100多年,正是全球科技大爆炸的年代,人類獲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信息也呈現出大爆炸的特點,人類留給自己的反思時間越來越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種信息獲取的速度和自我娛樂的速度被加快。太多的時間,被個性化推薦的feed流所填充,被個性化推薦的各類短視頻所填充,被各種簡短有趣的小遊戲所填充。在每天被填充的時間中,唯獨缺少了思辨、反思的時間。

按照目前“去中心化”,以滿足“千人千面”為主要目的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人類的智商有加速下跌的可能性。

那些聰明的投資家和創業者們,絲毫沒有考慮過對此帶來的社會影響,他們的眼中只有快錢,他們在加速填滿每個人的時間,讓他們欲罷不能,讓他們的眼眶佈滿血絲。

5、

在《機器人總動員》這部電影中,地球成為了垃圾場,所有人類到了太空飛船上,被人工智能的機器“圈養”著,他們甚至逐步喪失了運動的能力,每天在舒適的椅子上進入虛擬世界中,被虛擬現實帶來的假象所愉悅,每天,都有機器人給他們進食,人類被養的白白胖胖,跟現在人類養的豬一樣。


“沉默的大多數”逆襲,精英階層被擊敗?


這一切,在現在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幻想: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滿足千人千面個性化需求技術的高速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將在5G和物聯網之下的飛速發展,三維實景在5G技術下的流暢展現,更多的“沉浸式”技術,將會更大程度的刺激人類的感官,甚至在未來通過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的手段,讓人類很容易得到超過毒品的快感,欲罷不能。

當投資人和創業者只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討好人性的弱點,為了拼命爭奪“沉默的大多數”人的時間而無所不用其極時,總有那麼一天,絕大多數的人類會成為人工智能所“圈養”的低智商動物。

在更遠的將來,當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被濫用,當芯片更多的植入到人體中之後,現代的“人類”這樣的族群,還會存在嗎?

來源 | 小商幫科技

作者 | 左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