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

峨眉山景區迎來“新物種”——王潮歌導演最新作品《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雲之上”情境體驗劇場、“雲之中”園林劇場、“雲之下”實景村落劇場組成了具有顛覆意義的戲劇創作。117畝大型劇場群、50萬片瓦片、6大表演空間、395個房間、4355件老物件共同翻湧起戲劇國潮。

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後,王潮歌作為總構想、總導演、總編劇帶著“只有”系列向我們踏步走來,她挑剔地創作,極致地輸出,暴烈地溫柔,她想傾盡所有讓觀眾去感受,感受戲劇革命即將到來,感受中式審美即將爆發。

此次《只有峨眉山》的創作與呈現可以明顯地看出王潮歌導演的努力和勇敢,同時也存在可以共同欣賞和探討的意義。

"

峨眉山景區迎來“新物種”——王潮歌導演最新作品《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雲之上”情境體驗劇場、“雲之中”園林劇場、“雲之下”實景村落劇場組成了具有顛覆意義的戲劇創作。117畝大型劇場群、50萬片瓦片、6大表演空間、395個房間、4355件老物件共同翻湧起戲劇國潮。

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後,王潮歌作為總構想、總導演、總編劇帶著“只有”系列向我們踏步走來,她挑剔地創作,極致地輸出,暴烈地溫柔,她想傾盡所有讓觀眾去感受,感受戲劇革命即將到來,感受中式審美即將爆發。

此次《只有峨眉山》的創作與呈現可以明顯地看出王潮歌導演的努力和勇敢,同時也存在可以共同欣賞和探討的意義。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傳統VS創新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這方面,王導絕對是排名靠前的,《只有峨眉山》所有場景,所有的配樂,都大量地運用到了國風元素:竹影、老宅、粗布衣裳、長笛、鐘聲甚至是佛教的萬字符等,無處不體現著傳統之藝術感染力和震撼。

對於種種美好的呈現,王導選擇了最嚴苛最吃力也是最浪費運氣的出品準則——一切都要渾然天成。能把燈光、音樂、臺詞等設計結合得恰到好處實屬不易,有時候就差那一點感覺然後便全線崩塌。但在《只有峨眉山》,你會在“雲之上”聽到京劇與現代樂器結合卻又不失磅礴大氣的背景音樂,你會在“雲之中”看到古典之美與現代科技結合產生的雲霧繚繞的神仙氛圍,你會在“雲之下”看到流轉的光影以舊屋為屏幕安靜地流淌,你會驚奇地發現各種高科技的手段和傳統固執的風格在這裡的結合異常和諧,不突兀,不做作,恰如其分。

王潮歌導演每一次的作品都與上次的截然不同,這是作為一個優秀藝術創作者的自我約束,也是中國戲劇創新之路的一個特別漂亮的行為準則。

每一次的創新對於導演本身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舉動,就像“雲之上”的廢墟空間,像把一個村子搬進了室內,頓時會出現一種空間錯亂的美。半截兒的牆,下面有桌子,椅子,板凳,但上邊兒的牆和瓦已經都沒有了,演員就站在那個斷壁殘垣上表演,廢墟感一下子就出來了,現實、破敗,這時候的表演已經是一種特別超前的觀念了,它已經脫離了藝術本身,是與行為藝術的綜合體,沒有任何語言卻要做到有極強的感染力。

"

峨眉山景區迎來“新物種”——王潮歌導演最新作品《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雲之上”情境體驗劇場、“雲之中”園林劇場、“雲之下”實景村落劇場組成了具有顛覆意義的戲劇創作。117畝大型劇場群、50萬片瓦片、6大表演空間、395個房間、4355件老物件共同翻湧起戲劇國潮。

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後,王潮歌作為總構想、總導演、總編劇帶著“只有”系列向我們踏步走來,她挑剔地創作,極致地輸出,暴烈地溫柔,她想傾盡所有讓觀眾去感受,感受戲劇革命即將到來,感受中式審美即將爆發。

此次《只有峨眉山》的創作與呈現可以明顯地看出王潮歌導演的努力和勇敢,同時也存在可以共同欣賞和探討的意義。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傳統VS創新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這方面,王導絕對是排名靠前的,《只有峨眉山》所有場景,所有的配樂,都大量地運用到了國風元素:竹影、老宅、粗布衣裳、長笛、鐘聲甚至是佛教的萬字符等,無處不體現著傳統之藝術感染力和震撼。

對於種種美好的呈現,王導選擇了最嚴苛最吃力也是最浪費運氣的出品準則——一切都要渾然天成。能把燈光、音樂、臺詞等設計結合得恰到好處實屬不易,有時候就差那一點感覺然後便全線崩塌。但在《只有峨眉山》,你會在“雲之上”聽到京劇與現代樂器結合卻又不失磅礴大氣的背景音樂,你會在“雲之中”看到古典之美與現代科技結合產生的雲霧繚繞的神仙氛圍,你會在“雲之下”看到流轉的光影以舊屋為屏幕安靜地流淌,你會驚奇地發現各種高科技的手段和傳統固執的風格在這裡的結合異常和諧,不突兀,不做作,恰如其分。

王潮歌導演每一次的作品都與上次的截然不同,這是作為一個優秀藝術創作者的自我約束,也是中國戲劇創新之路的一個特別漂亮的行為準則。

每一次的創新對於導演本身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舉動,就像“雲之上”的廢墟空間,像把一個村子搬進了室內,頓時會出現一種空間錯亂的美。半截兒的牆,下面有桌子,椅子,板凳,但上邊兒的牆和瓦已經都沒有了,演員就站在那個斷壁殘垣上表演,廢墟感一下子就出來了,現實、破敗,這時候的表演已經是一種特別超前的觀念了,它已經脫離了藝術本身,是與行為藝術的綜合體,沒有任何語言卻要做到有極強的感染力。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創新的路極為難走,但王潮歌導演每一次都拼盡全力去實現想要的創新。“藝術創作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為此我願意獻出我的生命。”王導的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因為我們親眼看得到並且紀錄片也記錄在內——王導帶著眾位工作人員待著安全帽在現場排練的模樣至今都會讓我感動不已。

創新對於王潮歌導演來說,已經習以為常,面對克服來自創新的凶險這件事,她也習以為常,這是一種奇特的魅力。

陳舊VS前衛

《只有峨眉山》中的故事來自延續千年的職業背夫,來自百年曆史的川主鎮高河村,來自改革開放20年後的普通村莊......人是“陳舊”的,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的表達方式卻是前所未有的。

“浸沒式戲劇”一詞來源於英國,意為改變傳統的演員在臺上觀眾在臺下的觀看方式,令演員和觀眾都可以隨意移動。隨著“浸沒式”戲劇趨於流行的形勢,同類戲劇開始層出不窮,質量參差不齊。但實際上,質量再高的“沉浸式”戲劇,都只能把人的身體帶入劇中而已。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在王潮歌導演看來,只流於形式的作品並不能滿足她的需求,她一次又一次站在觀眾的角度思索如何才能讓戲劇勾你的魂魄,你的身體我要了,心也不能少。

區別於市場中已經叫爛的“身體浸沒式”戲劇,從《只有峨眉山》開始,王潮歌導演會引領大家“精神浸沒”。

在《只有峨眉山》觀看錶演便知道,普通觀眾是無法脫離戲劇本身的,當你踏進這片天地,你就變成了絕對的主角,你的悲喜,你的離合都將在這場合裡一一出現。現實與虛幻開始交加,就開始不容易自拔。

"

峨眉山景區迎來“新物種”——王潮歌導演最新作品《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雲之上”情境體驗劇場、“雲之中”園林劇場、“雲之下”實景村落劇場組成了具有顛覆意義的戲劇創作。117畝大型劇場群、50萬片瓦片、6大表演空間、395個房間、4355件老物件共同翻湧起戲劇國潮。

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後,王潮歌作為總構想、總導演、總編劇帶著“只有”系列向我們踏步走來,她挑剔地創作,極致地輸出,暴烈地溫柔,她想傾盡所有讓觀眾去感受,感受戲劇革命即將到來,感受中式審美即將爆發。

此次《只有峨眉山》的創作與呈現可以明顯地看出王潮歌導演的努力和勇敢,同時也存在可以共同欣賞和探討的意義。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傳統VS創新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這方面,王導絕對是排名靠前的,《只有峨眉山》所有場景,所有的配樂,都大量地運用到了國風元素:竹影、老宅、粗布衣裳、長笛、鐘聲甚至是佛教的萬字符等,無處不體現著傳統之藝術感染力和震撼。

對於種種美好的呈現,王導選擇了最嚴苛最吃力也是最浪費運氣的出品準則——一切都要渾然天成。能把燈光、音樂、臺詞等設計結合得恰到好處實屬不易,有時候就差那一點感覺然後便全線崩塌。但在《只有峨眉山》,你會在“雲之上”聽到京劇與現代樂器結合卻又不失磅礴大氣的背景音樂,你會在“雲之中”看到古典之美與現代科技結合產生的雲霧繚繞的神仙氛圍,你會在“雲之下”看到流轉的光影以舊屋為屏幕安靜地流淌,你會驚奇地發現各種高科技的手段和傳統固執的風格在這裡的結合異常和諧,不突兀,不做作,恰如其分。

王潮歌導演每一次的作品都與上次的截然不同,這是作為一個優秀藝術創作者的自我約束,也是中國戲劇創新之路的一個特別漂亮的行為準則。

每一次的創新對於導演本身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舉動,就像“雲之上”的廢墟空間,像把一個村子搬進了室內,頓時會出現一種空間錯亂的美。半截兒的牆,下面有桌子,椅子,板凳,但上邊兒的牆和瓦已經都沒有了,演員就站在那個斷壁殘垣上表演,廢墟感一下子就出來了,現實、破敗,這時候的表演已經是一種特別超前的觀念了,它已經脫離了藝術本身,是與行為藝術的綜合體,沒有任何語言卻要做到有極強的感染力。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創新的路極為難走,但王潮歌導演每一次都拼盡全力去實現想要的創新。“藝術創作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為此我願意獻出我的生命。”王導的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因為我們親眼看得到並且紀錄片也記錄在內——王導帶著眾位工作人員待著安全帽在現場排練的模樣至今都會讓我感動不已。

創新對於王潮歌導演來說,已經習以為常,面對克服來自創新的凶險這件事,她也習以為常,這是一種奇特的魅力。

陳舊VS前衛

《只有峨眉山》中的故事來自延續千年的職業背夫,來自百年曆史的川主鎮高河村,來自改革開放20年後的普通村莊......人是“陳舊”的,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的表達方式卻是前所未有的。

“浸沒式戲劇”一詞來源於英國,意為改變傳統的演員在臺上觀眾在臺下的觀看方式,令演員和觀眾都可以隨意移動。隨著“浸沒式”戲劇趨於流行的形勢,同類戲劇開始層出不窮,質量參差不齊。但實際上,質量再高的“沉浸式”戲劇,都只能把人的身體帶入劇中而已。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在王潮歌導演看來,只流於形式的作品並不能滿足她的需求,她一次又一次站在觀眾的角度思索如何才能讓戲劇勾你的魂魄,你的身體我要了,心也不能少。

區別於市場中已經叫爛的“身體浸沒式”戲劇,從《只有峨眉山》開始,王潮歌導演會引領大家“精神浸沒”。

在《只有峨眉山》觀看錶演便知道,普通觀眾是無法脫離戲劇本身的,當你踏進這片天地,你就變成了絕對的主角,你的悲喜,你的離合都將在這場合裡一一出現。現實與虛幻開始交加,就開始不容易自拔。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於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不難看到,王潮歌導演所有的作品都與人民息息相關。有人民的地方就面臨著陳舊或是衰敗的自然輪迴,但《只有峨眉山》展現給我們的是不懼陳舊,不懼蒼老,不懼命運曲折離奇,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瓦解它們,或者享受它們。

這完全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王潮歌導演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我們可能自己永遠都不能打開的前衛之門。

表象VS深度

《只有峨眉山》的外觀設計、舞美設計、服裝設計等等,皆是由中國頂尖的專業人員製作完成。這裡的表象可以令人讚歎到什麼程度呢?好似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山頂的雲霧被搬到了這裡,好似“雲中有朵雨做的雲”的那片雲飄來了這裡,好似萬年寺的鐘聲就從這裡發起,好似天上人間,好似夢間幻境。

《只有峨眉山》的表象是集成中式大美,是鏈接傳統與現代,是振聾發聵也是無聲無息,是點到為止也是無始無終。

"

峨眉山景區迎來“新物種”——王潮歌導演最新作品《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雲之上”情境體驗劇場、“雲之中”園林劇場、“雲之下”實景村落劇場組成了具有顛覆意義的戲劇創作。117畝大型劇場群、50萬片瓦片、6大表演空間、395個房間、4355件老物件共同翻湧起戲劇國潮。

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後,王潮歌作為總構想、總導演、總編劇帶著“只有”系列向我們踏步走來,她挑剔地創作,極致地輸出,暴烈地溫柔,她想傾盡所有讓觀眾去感受,感受戲劇革命即將到來,感受中式審美即將爆發。

此次《只有峨眉山》的創作與呈現可以明顯地看出王潮歌導演的努力和勇敢,同時也存在可以共同欣賞和探討的意義。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傳統VS創新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這方面,王導絕對是排名靠前的,《只有峨眉山》所有場景,所有的配樂,都大量地運用到了國風元素:竹影、老宅、粗布衣裳、長笛、鐘聲甚至是佛教的萬字符等,無處不體現著傳統之藝術感染力和震撼。

對於種種美好的呈現,王導選擇了最嚴苛最吃力也是最浪費運氣的出品準則——一切都要渾然天成。能把燈光、音樂、臺詞等設計結合得恰到好處實屬不易,有時候就差那一點感覺然後便全線崩塌。但在《只有峨眉山》,你會在“雲之上”聽到京劇與現代樂器結合卻又不失磅礴大氣的背景音樂,你會在“雲之中”看到古典之美與現代科技結合產生的雲霧繚繞的神仙氛圍,你會在“雲之下”看到流轉的光影以舊屋為屏幕安靜地流淌,你會驚奇地發現各種高科技的手段和傳統固執的風格在這裡的結合異常和諧,不突兀,不做作,恰如其分。

王潮歌導演每一次的作品都與上次的截然不同,這是作為一個優秀藝術創作者的自我約束,也是中國戲劇創新之路的一個特別漂亮的行為準則。

每一次的創新對於導演本身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舉動,就像“雲之上”的廢墟空間,像把一個村子搬進了室內,頓時會出現一種空間錯亂的美。半截兒的牆,下面有桌子,椅子,板凳,但上邊兒的牆和瓦已經都沒有了,演員就站在那個斷壁殘垣上表演,廢墟感一下子就出來了,現實、破敗,這時候的表演已經是一種特別超前的觀念了,它已經脫離了藝術本身,是與行為藝術的綜合體,沒有任何語言卻要做到有極強的感染力。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創新的路極為難走,但王潮歌導演每一次都拼盡全力去實現想要的創新。“藝術創作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為此我願意獻出我的生命。”王導的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因為我們親眼看得到並且紀錄片也記錄在內——王導帶著眾位工作人員待著安全帽在現場排練的模樣至今都會讓我感動不已。

創新對於王潮歌導演來說,已經習以為常,面對克服來自創新的凶險這件事,她也習以為常,這是一種奇特的魅力。

陳舊VS前衛

《只有峨眉山》中的故事來自延續千年的職業背夫,來自百年曆史的川主鎮高河村,來自改革開放20年後的普通村莊......人是“陳舊”的,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的表達方式卻是前所未有的。

“浸沒式戲劇”一詞來源於英國,意為改變傳統的演員在臺上觀眾在臺下的觀看方式,令演員和觀眾都可以隨意移動。隨著“浸沒式”戲劇趨於流行的形勢,同類戲劇開始層出不窮,質量參差不齊。但實際上,質量再高的“沉浸式”戲劇,都只能把人的身體帶入劇中而已。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在王潮歌導演看來,只流於形式的作品並不能滿足她的需求,她一次又一次站在觀眾的角度思索如何才能讓戲劇勾你的魂魄,你的身體我要了,心也不能少。

區別於市場中已經叫爛的“身體浸沒式”戲劇,從《只有峨眉山》開始,王潮歌導演會引領大家“精神浸沒”。

在《只有峨眉山》觀看錶演便知道,普通觀眾是無法脫離戲劇本身的,當你踏進這片天地,你就變成了絕對的主角,你的悲喜,你的離合都將在這場合裡一一出現。現實與虛幻開始交加,就開始不容易自拔。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於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不難看到,王潮歌導演所有的作品都與人民息息相關。有人民的地方就面臨著陳舊或是衰敗的自然輪迴,但《只有峨眉山》展現給我們的是不懼陳舊,不懼蒼老,不懼命運曲折離奇,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瓦解它們,或者享受它們。

這完全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王潮歌導演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我們可能自己永遠都不能打開的前衛之門。

表象VS深度

《只有峨眉山》的外觀設計、舞美設計、服裝設計等等,皆是由中國頂尖的專業人員製作完成。這裡的表象可以令人讚歎到什麼程度呢?好似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山頂的雲霧被搬到了這裡,好似“雲中有朵雨做的雲”的那片雲飄來了這裡,好似萬年寺的鐘聲就從這裡發起,好似天上人間,好似夢間幻境。

《只有峨眉山》的表象是集成中式大美,是鏈接傳統與現代,是振聾發聵也是無聲無息,是點到為止也是無始無終。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但當我們剝開表象,深入內裡,發現的是滿載著的豐富的靈魂。

“雲之上”與小姑娘一起爬上金頂的老奶奶說:活自己只能活一個角落,活別人,能活整個世界;峨眉山年邁的背夫說:其實我們人人都是背夫;“雲之下”想去深圳為死去的兄弟繼續修路的小夥子說:我一分錢都不要也要把路修完;一直不肯生孩子的農村媳婦兒說:我想離開這兒,我想每天洗頭,我想去那個香的世界......

沒有絕對悲慘的人生,也沒有絕對欣喜的生活,我們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樣,活得就不一樣。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因為某個演員的一個眼神而心裡有所震撼,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因為短短几個字的臺詞淚流滿面,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因為偶然間從演員那裡得到的一張小紙條興奮不已,此時,就應該意識到,王潮歌的戲劇並不簡單。

導演自己是一個三觀極正充滿自信的人,她也願意把自己的思維投放在作品當中,在《只有峨眉山》,王導就給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鄉愁並不是阻礙想出去奮鬥的人的羈絆,恰恰相反的是,有時候鄉愁越濃,就越不知鄉愁的歸處。在作品的呈現中,也完全打破了大家對鄉愁的一貫想法,而是每個作品都帶有思辨的氛圍,這才是生而為人應該有的需要為人生思考的模樣。

王潮歌導演不怕碰觸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縱觀碰觸現實主義的作品,以一種積極向上陽光明媚的姿態展示出來的少之又少,但王潮歌導演說:我們應該被祝福,我們應該有地方安放情感,我們應該覺得人間值得走一遭。

把一個人看透是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把王潮歌的作品看透也相當有難度。要不怎麼有人會說——走進去的人都找到了自己,走出來時又都紅著眼眶,走進去的人也許帶著迷惘,但走出來的人都想重新看一看生活。

規矩VS顛覆

極致的熱愛才會產生極致的作品,藝術創作對於王導來說有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地位,這樣的地位致使了無論什麼事情,王導都要親自下場。親自下場不是為了“打擊”別人,而是為了“幹掉”自己——“我每天都在打敗自己然後再爬起來。”

當你覺得創作的過程中某件事物已經到達頂峰的時候,會赫然發現王導已“揮刀上場”,毫不留情地砍向了自己,之前的“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又見”系列情境體驗劇,都已被她親手封殺。這個叫“只有”系列的戲劇幻城,又將是一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

峨眉山景區迎來“新物種”——王潮歌導演最新作品《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雲之上”情境體驗劇場、“雲之中”園林劇場、“雲之下”實景村落劇場組成了具有顛覆意義的戲劇創作。117畝大型劇場群、50萬片瓦片、6大表演空間、395個房間、4355件老物件共同翻湧起戲劇國潮。

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後,王潮歌作為總構想、總導演、總編劇帶著“只有”系列向我們踏步走來,她挑剔地創作,極致地輸出,暴烈地溫柔,她想傾盡所有讓觀眾去感受,感受戲劇革命即將到來,感受中式審美即將爆發。

此次《只有峨眉山》的創作與呈現可以明顯地看出王潮歌導演的努力和勇敢,同時也存在可以共同欣賞和探討的意義。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傳統VS創新

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這方面,王導絕對是排名靠前的,《只有峨眉山》所有場景,所有的配樂,都大量地運用到了國風元素:竹影、老宅、粗布衣裳、長笛、鐘聲甚至是佛教的萬字符等,無處不體現著傳統之藝術感染力和震撼。

對於種種美好的呈現,王導選擇了最嚴苛最吃力也是最浪費運氣的出品準則——一切都要渾然天成。能把燈光、音樂、臺詞等設計結合得恰到好處實屬不易,有時候就差那一點感覺然後便全線崩塌。但在《只有峨眉山》,你會在“雲之上”聽到京劇與現代樂器結合卻又不失磅礴大氣的背景音樂,你會在“雲之中”看到古典之美與現代科技結合產生的雲霧繚繞的神仙氛圍,你會在“雲之下”看到流轉的光影以舊屋為屏幕安靜地流淌,你會驚奇地發現各種高科技的手段和傳統固執的風格在這裡的結合異常和諧,不突兀,不做作,恰如其分。

王潮歌導演每一次的作品都與上次的截然不同,這是作為一個優秀藝術創作者的自我約束,也是中國戲劇創新之路的一個特別漂亮的行為準則。

每一次的創新對於導演本身都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舉動,就像“雲之上”的廢墟空間,像把一個村子搬進了室內,頓時會出現一種空間錯亂的美。半截兒的牆,下面有桌子,椅子,板凳,但上邊兒的牆和瓦已經都沒有了,演員就站在那個斷壁殘垣上表演,廢墟感一下子就出來了,現實、破敗,這時候的表演已經是一種特別超前的觀念了,它已經脫離了藝術本身,是與行為藝術的綜合體,沒有任何語言卻要做到有極強的感染力。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創新的路極為難走,但王潮歌導演每一次都拼盡全力去實現想要的創新。“藝術創作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一部分,為此我願意獻出我的生命。”王導的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因為我們親眼看得到並且紀錄片也記錄在內——王導帶著眾位工作人員待著安全帽在現場排練的模樣至今都會讓我感動不已。

創新對於王潮歌導演來說,已經習以為常,面對克服來自創新的凶險這件事,她也習以為常,這是一種奇特的魅力。

陳舊VS前衛

《只有峨眉山》中的故事來自延續千年的職業背夫,來自百年曆史的川主鎮高河村,來自改革開放20年後的普通村莊......人是“陳舊”的,故事是“陳舊”的,但我們的表達方式卻是前所未有的。

“浸沒式戲劇”一詞來源於英國,意為改變傳統的演員在臺上觀眾在臺下的觀看方式,令演員和觀眾都可以隨意移動。隨著“浸沒式”戲劇趨於流行的形勢,同類戲劇開始層出不窮,質量參差不齊。但實際上,質量再高的“沉浸式”戲劇,都只能把人的身體帶入劇中而已。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在王潮歌導演看來,只流於形式的作品並不能滿足她的需求,她一次又一次站在觀眾的角度思索如何才能讓戲劇勾你的魂魄,你的身體我要了,心也不能少。

區別於市場中已經叫爛的“身體浸沒式”戲劇,從《只有峨眉山》開始,王潮歌導演會引領大家“精神浸沒”。

在《只有峨眉山》觀看錶演便知道,普通觀眾是無法脫離戲劇本身的,當你踏進這片天地,你就變成了絕對的主角,你的悲喜,你的離合都將在這場合裡一一出現。現實與虛幻開始交加,就開始不容易自拔。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於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不難看到,王潮歌導演所有的作品都與人民息息相關。有人民的地方就面臨著陳舊或是衰敗的自然輪迴,但《只有峨眉山》展現給我們的是不懼陳舊,不懼蒼老,不懼命運曲折離奇,我們可以換一種角度瓦解它們,或者享受它們。

這完全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王潮歌導演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我們可能自己永遠都不能打開的前衛之門。

表象VS深度

《只有峨眉山》的外觀設計、舞美設計、服裝設計等等,皆是由中國頂尖的專業人員製作完成。這裡的表象可以令人讚歎到什麼程度呢?好似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山頂的雲霧被搬到了這裡,好似“雲中有朵雨做的雲”的那片雲飄來了這裡,好似萬年寺的鐘聲就從這裡發起,好似天上人間,好似夢間幻境。

《只有峨眉山》的表象是集成中式大美,是鏈接傳統與現代,是振聾發聵也是無聲無息,是點到為止也是無始無終。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但當我們剝開表象,深入內裡,發現的是滿載著的豐富的靈魂。

“雲之上”與小姑娘一起爬上金頂的老奶奶說:活自己只能活一個角落,活別人,能活整個世界;峨眉山年邁的背夫說:其實我們人人都是背夫;“雲之下”想去深圳為死去的兄弟繼續修路的小夥子說:我一分錢都不要也要把路修完;一直不肯生孩子的農村媳婦兒說:我想離開這兒,我想每天洗頭,我想去那個香的世界......

沒有絕對悲慘的人生,也沒有絕對欣喜的生活,我們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樣,活得就不一樣。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因為某個演員的一個眼神而心裡有所震撼,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因為短短几個字的臺詞淚流滿面,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因為偶然間從演員那裡得到的一張小紙條興奮不已,此時,就應該意識到,王潮歌的戲劇並不簡單。

導演自己是一個三觀極正充滿自信的人,她也願意把自己的思維投放在作品當中,在《只有峨眉山》,王導就給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鄉愁並不是阻礙想出去奮鬥的人的羈絆,恰恰相反的是,有時候鄉愁越濃,就越不知鄉愁的歸處。在作品的呈現中,也完全打破了大家對鄉愁的一貫想法,而是每個作品都帶有思辨的氛圍,這才是生而為人應該有的需要為人生思考的模樣。

王潮歌導演不怕碰觸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縱觀碰觸現實主義的作品,以一種積極向上陽光明媚的姿態展示出來的少之又少,但王潮歌導演說:我們應該被祝福,我們應該有地方安放情感,我們應該覺得人間值得走一遭。

把一個人看透是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把王潮歌的作品看透也相當有難度。要不怎麼有人會說——走進去的人都找到了自己,走出來時又都紅著眼眶,走進去的人也許帶著迷惘,但走出來的人都想重新看一看生活。

規矩VS顛覆

極致的熱愛才會產生極致的作品,藝術創作對於王導來說有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地位,這樣的地位致使了無論什麼事情,王導都要親自下場。親自下場不是為了“打擊”別人,而是為了“幹掉”自己——“我每天都在打敗自己然後再爬起來。”

當你覺得創作的過程中某件事物已經到達頂峰的時候,會赫然發現王導已“揮刀上場”,毫不留情地砍向了自己,之前的“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又見”系列情境體驗劇,都已被她親手封殺。這個叫“只有”系列的戲劇幻城,又將是一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戲劇國潮新起點《只有峨眉山》,要你身也要你心

那麼想要達到這種要求下的表演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應該是由最好的演員來表演的吧?不,不是!沒有參與制作的所有人可能都不會想到,那些讓你紅了眼眶的演員其實一個月前只是過著最平凡生活的農民而已。是什麼令他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成為一個能夠深入人心的演員的呢?

除了編導們一點一點規矩而細心的指引之外,還有他們自身對於想要改變和顛覆的慾望。《只有峨眉山》帶給這些普通人最直接的東西一個是完全改變了的人生軌跡,另一個是顛覆自己內心而得來的樂趣。而顛覆本身就是藝術家的使命,而規矩和顛覆也有可能不是相互矛盾的詞。

從素人到可以感染觀眾的演員,從一次次被“砍到”到一次次又爬起,大家都在做著藝術家在做的事情,沒有理由不為自己驕傲一下。

倘若您真的來到了《只有峨眉山》,倘若您一進到“雲之中”就有人拉著你的手問你為什麼而來,不要逃避,認真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也認真地回答自己的問題,仔細的看看他們的臉,也仔細地看看自己的臉。發現了什麼都沒有什麼可意外的,因為站在你面前的,是已經顛覆過的人,他們將給予你指引。

王潮歌導演的作品會永遠在一個你想不到的地方等著你,如果想開啟戲劇國潮之旅,不妨就從這部《只有峨眉山》開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