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首都,為何從秦地到了燕地?

秦帝國與西漢帝國都是定都關中即秦地,秦帝國本就是從關中崛起當然定都關中,西漢帝國定都關中則是婁敬那句話幫劉邦下定決定。婁敬說“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主要是考慮到定都關中一則關中經濟富庶、易守難攻,二則關中處於大帝國的西北部,不會“四面受敵。後來的西魏、北周、隋唐也是以關中即秦地為首都,甚至張良、韓信等人分析項羽失敗,也認為項羽不該放棄富饒的關中而選擇偏遠落後的彭城。

婁敬說的那些理由,其實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關中經濟富庶,而不是關中地理位置重要,例如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就曾把首都建立在”四戰之地的洛陽,而且照樣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王莽時期經過綠林軍、赤眉軍的洗劫,秦地殘破,劉秀只能把首都建在洛陽。後來荀彧勸說曹操建設兗州根據地也是說“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後來的大帝國,秦地關中殘破則遷都到魏地河內,關中秦地繁榮則定都秦地,秦地與魏地相互搭配,甚至變成“兩京”制度。曹魏定都洛陽,一則是關中殘破,二則是繼承東漢傳統。後來西晉、北魏都以洛陽為首都,也是如此。

秦地的再次繁榮是在北魏一分為二之後,宇文泰在“後三國”時代力量如同劉備,佔據著當年馬超故地,要對抗佔據著赤壁之戰前曹操那樣實力雄厚的高歡集團,不得不對關中勵精圖治。在宇文泰父子的經營下,秦地再次煥發了生機,具備與高歡父子一戰之力。本來高歡父子實力明顯佔優,卻不料高洋之後北齊出現”代代昏君“,這就導致北齊竟然被北周消滅。宇文泰實行的是”八柱國十二將軍“的股份制,”大股東(上柱國)宇文泰、李虎的子孫先後建立起周朝(史稱北周)、唐朝,大將軍楊忠(後來也封為上柱國)的子孫建立起隋朝。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以秦地為中心,也是繼承了宇文泰的“關隴集團股份制”傳統。

帝國首都,為何從秦地到了燕地?

唐朝末年長安、洛陽都被戰火毀壞,朱溫挾持天子甚至毀壞洛陽,把自己的老巢開封變成帝國中心。關中、河內都殘破,開封等地處於大運河中心繁榮起來。後來的“五代”除了後唐都把首都放在開封,趙匡胤建立起宋朝也把首都放在開封。這主要是從經濟上考慮開封的地位,畢竟帝國首都需要大量後勤補給,江南的財富運到開封已經不容易,再運到殘破的洛陽甚至長安已經超出正常能力範圍。其實開封作為大帝國首都也不錯,“四戰之地”作為首都如果是進攻則方便出兵,如果是防禦焉不知沒有攻不破的城池?

趙匡胤的不思進取與崇文抑武,毀掉了商鞅變法以來中國的尚武精神。本來宰相應該是文武搭配,“出將入相”或者“調和文武”才是宰相之才,趙匡胤卻說“宰相需用讀書人”,造成軍功貴族被猜忌。宋朝喪失了尚武精神,也就導致靖康之變甚至崖山之變,中原地區變成女真人、蒙古人的天下。北魏當年遷都魏地的洛陽,金朝、元朝則遷都燕地的燕京(遼朝的南京,今天的北京)。此時燕地一則從耶律德光時期開始就處於遊牧王朝控制下,屬於遊牧王朝的腹地,二則“北控大漠南制中原”便於建立起的王朝兼顧塞北與中原,燕地成為金朝、元朝的政治中心。

帝國首都,為何從秦地到了燕地?

明朝初年也曾“軍功拜相”,開國“六國公”有5人是軍人,唯一的文人國公李善長也是軍功拜爵,宰相徐達、李善長都是因為軍功而進入決策層。短期內明朝能夠“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甚至大將軍藍玉在開國皇帝任內就能建立起堪比衛青、李靖的戰績,也與明朝初年“重視軍功”的尚武精神密切相關。等到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再次出現“讀書人宰相”,明朝也成了宋朝的“再版”。朱元璋也曾考慮遷都,但直到朱棣才正式完成遷都,明朝政治中心從朱元璋發跡的吳地遷到朱棣發跡燕地,後來被清朝沿襲。

燕地取代秦地、魏地、吳地成為大帝國的政治中心,這說明“北方邊患”成為大帝國的首要威脅,甚至金朝、元朝、清朝這些大帝國本就是“北方邊患”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北控大漠,南制中原”,使得燕地逐漸重要起來。至於大帝國的經濟中心安史之亂以來就在江南,這也難不倒大帝國,“南糧北運”的大運河與海上航線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安祿山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發動的一場叛亂不僅使得經濟中心南移到吳地,而且自己的老巢成了此後多少大帝國的首都。北方邊患,讓大帝國不得不“天子守邊”,這才能保證對塞北大漠的有效控制。燕國人也沒想到,自己不僅開闢的遼東變成大帝國的一部分,而且自己的首都成了大帝國的首都。

歷史其實很有趣,經濟與政治相權衡,需要兼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