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概況

西伯利亞是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至傑日尼奧夫角,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興安嶺,面積約1300萬平方千米,除西南端外,幾乎全在俄羅斯境內。西伯利亞依據地形可分為三部分: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西伯利亞"意為"寧靜之地",名稱源自蒙古語"西波爾"(泥土、泥濘的地方),古時西伯利亞就是一片泥濘的地方,住在這裡的蒙古先民以地形為這個地方取了名字,當俄羅斯人來時,將此音譯為"西伯利亞",也有人認為"西伯利亞"之名源自鮮卑人。

西伯利亞所蘊藏的資源十分豐富,西西伯利亞平原是俄羅斯的糧倉。

2018年1月中旬,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奧伊米亞康村測得攝氏零下67度的極寒天氣,幾乎追平1933年測到的-69℃記

歷史變遷

早在石器時代以前,西伯利亞已經有人居住。末次冰期時代氣候寒冷,所以當時的水位比較低。現時的白令海峽,當年有一條陸橋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現時美洲原住民的大多數人口都是透過這條陸橋從西伯利亞來到美洲的。

西伯利亞概況

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亦是古代不少強悍民族的搖籃。匈奴、鮮卑、突厥、韃靼、蒙古及女真等等各種民族都是從西伯利亞崛起的。

(一)遠古及先秦時期中國對西伯利亞等廣大地區的地理髮現考

早在遠古時中國中原地區,就與西伯利亞遠東地區有著廣泛的經濟聯繫、文化聯繫,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並不是"被歷史遺忘了的新土地",從雅庫特南部到雅庫特最北部的北極圈地區及北冰洋沿岸的情形,即已被考古發現所證明。早在舊石器晚期,約1.5萬年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即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即已經有原始人類活動。此時冰河期結束,在古人類的狩獵活動中打製了石核等壓制石器,從黃河流域到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昂哥拉河、葉尼塞河支流的阿爾丹河都有舊石器晚期的遺址分佈,這些遺址和黃河流域的河套地區、山西的峙峪、河北虎頭樑等遺址有許多共同點。

發現50萬年前北京猿人頭蓋骨的我國考古學家賈蘭坡在他的《中國細石器的傳統、起源與分佈》文章中考證:以細石器為代表的工藝傳統無論從時代、數量和分佈的集中情況來看,都說明是起源於我國華北地區並逐漸擴展到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這些都是兩萬年前華北的古獵人在追逐野獸的過程中,把他們掌握的這種技術帶到雅庫特地區,如雅庫特地區從勒拿河到堪察加和白令海峽一帶的久克臺文化,也包含著華北 地區特有的船底形稜形石核等文物,新石器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中原的用玉石生產的斧、錛、鏟、刀的製品和技術也傳播到雅庫特地區的昂哥拉河流域,在該流域的基特伊古墓區其中一個古墓中竟多達36件。

考古還發現該時期中原和東北亞地區有著共同的圖騰崇拜,如仰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彩陶上畫有蛇的圖案,器物上畫有蛇的各種姿態。而雅庫南部的貝加爾湖地區發現了一個帶孔的大石板上,雕刻著三條大頭蛇象。有趣的是雅庫地區的民間傳統也和中原的圖騰一樣,如黃帝父親稱有熊國君亦稱有熊氏,而雅庫地區鄂溫克、鄂倫春、基里亞克,把兄稱為父母輩的高稱呼,稱"大人"。

以上為遠古時期中原與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聯繫的考古發現。

有關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的情形兩千年前的古文獻亦有大量記載:據公元前的《屍子》記載:"北極左右有不釋之冰。"此指北極之"永久凍土帶"和北冰洋。又據屈原《招魂》記載:"北方不可以止些,層冰峨峨,飛雪千里些。"漢王逸注:"言北方常寒,其冰重累峨峨如山。"又據《神異經》記載:"北方有層冰萬里,厚百丈;有溪鼠在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千斤,可以作脯。"其記述即為北冰洋中的冰山,重千斤,其形如鼠,即為北極地區之"海象"。

這說明遠古時中國人即已初步瞭解東北亞雅庫(包括北極北冰洋)等廣大地區。

(二)漢唐對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的地理髮現和唐朝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管轄考

到了漢代,大將霍去病親自率大軍"約輕齎,絕大幕......,度難侯,濟弓盧......,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翰海在此當指北海(今貝加爾湖),即登臨貝加爾湖相臨沿岸的山峰,此為東北亞雅庫地區之南面,這樣雅庫的南面早在漢代即已被漢朝大軍所至,但是霍去病大捷而歸,漢朝並未統治當地。

漢以後的唐代繼續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進行了偉大的地理髮現。貝加爾湖漢代稱北海,而唐代已稱其為小海,即認識到貝加爾湖不是北部的海洋而是一個陸地環繞的湖泊,故名曰小海。據《新唐書.回鶻傳》記載:都播,北瀕小海(貝加爾湖),骨利幹處翰海(貝加爾湖)北,又北度海(貝加爾湖)則晝長夜短。說明都播北瀕小海(貝加爾湖),而骨利乾地處翰海,又稱小海(貝加爾湖)之北,並且這個小海是可以渡過的。小海(貝加爾湖)南北為西伯利亞地區中南部。

對有別於小海(貝加爾湖)真正的北海北冰洋《新唐書·回鶻傳》記載:有"俞折"部,據岑仲勉考證:此部居雅庫地區最北部的克萊瑪河入海口處北冰洋岸。

對有別於小海(貝加爾湖)的真正的北海北冰洋,《新唐書》還記載:在東北亞雅庫等地區的西北部的駁馬,"直突厥之北,距京師萬四千。......北極於海"。此處在突厥北面距離長安一萬四千裡,是指駁馬的中心地帶距京師一萬四千裡,而中心地區到北極於海還有一段距離。從地理方望看,從唐人將貝加爾湖稱小海,將海洋稱大海、海來看,北極於海的海即指北冰洋。

更為有趣的是唐人將東北亞地區東南部的鄂霍次克海亦稱之為小海。如,《新唐書·東夷傳》記載:"流鬼在京師萬五千裡,直黑水靺鞨東北,少(小)海之北,三面皆阻海,......"這明確的指出,流鬼即勘察加半島及外興安嶺南脈與北脈交錯大陸架形成的海灣是小海(灣)不是大海。還明確指出另外一面海,即今人所稱的白令海。這樣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兩個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已被唐人所知。

唐朝政府統治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諸部族,多以朝貢形式進行統治。如大漢、都播,中部駁馬、東部流鬼,"皆奉貂馬入朝",唐朝皆"厚禮其使"。並按唐代的行政制度在骨利幹置玄闕州隸翰海都督府、俱羅勃部置燭龍州。結骨部置堅昆都督府(都播亦在此),隸燕然都護等羈縻州郡。唐朝對這些都督府、州的酋長還按唐朝的職官制度授職。如堅昆酋長利發趁酒醉要求唐太宗封官,唐太宗封其為利發左屯衛大將軍,即為都督。封流鬼(勘察加半島)王子可也餘莫貂皮三譯騎都尉。

唐朝封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酋長官職,在薩彥嶺處現存突厥墓碑文中可得到證實。突厥碑文載,受唐朝官職有以下幾種:

1)都督碑文中有一墓主稱,勇敢的闕都督、俱祿.都督。此外尚有三個墓碑及一個摩崖之墓主及摩刻人稱都督。 一個墓碑墓主稱將軍都督。

2)職使:墓碑有職使即唐代刺使譯音。

3)長史:有墓碑言長史。

4)將軍:有一墓碑稱"我是達干將軍",另有兩個墓碑及一摩崖墓主亦號將軍。

這些墓碑所記錄被唐朝所冊封職官的酋長及上述唐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偉大的地理髮現,都證實唐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轄。這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這對唐以後的五代時期及遼、元、明、清歷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進一步進行地理髮現和進行有效的行政管轄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三)元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的地理髮現和行政管轄考

元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地理大發現。元代疆域遼闊,以前的此疆彼界盡被掃除,元人形容其時"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此疆域遼闊、交通便利的條件下,元王朝建立前的蒙古汗國及元王朝為了更有效管轄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曾對北極地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探險、調查、考察及測量。

第一次對北極區的探險是在蒙古汗國征服林木中百姓後,太宗十三年(1241年)窩闊臺派和瑞到北海調查,往返數年,到達北冰洋岸,"得日不落山"。

第二次對北極地區的探險是在和瑞調查北極十年後進行的。忽必烈的母親唆魯禾貼尼,利用其封地吉利吉思、欠欠州離"北海"(北冰洋)近之便利,"派遣三個異密帶著一千個人乘坐一條船",前往昂可剌河(葉尼塞河)入北冰洋處,某個到處是白銀的地方,"他們將很多銀子運到岸邊,但未能裝上船。這支軍隊中,有三百多人沒有返回,留下的人都死於瘴氣和潮溼。但三異密都順利歸來"。

第三次對北極地區的探險是在完州人劉好禮為五部斷事官時,曾親到其所管轄昂哥剌部考察"盎吉剌日不落,只一道黑氣遮日"的極地之景。

西伯利亞概況

西伯利亞初夏

劉好禮見到的極地之景,即為在現代科學稱之為"剪切帶"造成的,此景可在1995年4月-5月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中得到生動的印證:"最可怕的還是'剪切帶'的危險。考察隊正在北冰洋洋麵上向北步步推進,突然間'轟隆隆......''劈劈啪......'如悶雷似爆竹地一陣巨響,冰層斷裂、撞擊、擠壓、翻騰的巨大響聲從四面八方響起,由遠而近滾滾而來。在隊伍行進正前方,一條黑色的煙柱升騰而起,在半空中形成漏斗狀,如同煙柱頂著一團烏雲。這是當地時間4月29日中午,中國考察隊進到北緯89度附近的時候,冰層下面兩股不同的洋流相會,巨大的能量的釋放把冰面撕拉得支離破碎。"

由此可見劉好禮的"一道黑氣遮日"是有根據的。

第四次對北極地區的探險是在大天文學家郭守敬為使其編的授時歷更準時,在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在全國範圍搞測量。建議應在"遠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測驗。該建議被採納。郭守敬主持了這次對北極地區的測量及探險。《元史·天文志》稱這次測量及探險為"四海測驗"。郭守敬選精通天文測量技術人員14人及大量一般測量人員。領導其在南北長1.1萬里,東西寬六千里的廣大區域每隔16°設一測景所,全國設27個,最北的北海測景所,地點為昂可剌河入"北海"(北冰洋)處的北極圈附近。進行了包括"北極出地"、"夏至日影長"、"晝夜長短"三項天文地理的測量。此次測量為元代改歷之重要依據。郭守敬主持的這次北海測驗,其內容之多,地域之廣,精度之高及參加人員之多,是時不惟在中國,在世界亦屬前所未有。

第一次和瑞等人深入北冰洋岸進行的探險、調查,由葉尼塞河流域東面到勒拿河流域的廣大林木中百姓部落(雅庫部落亦在其中),因此地帶西起貝加爾湖周圍山地,東北至大興安山、外興安嶺及其外興安嶺北支諾斯山,為深林密菁,人口稀疏,蹊徑稀少的山地,路途艱難,故往返需三年。而第二次探險的三異密是乘船去不可能用三年時間,第三次探險的劉好禮為嶺北五部斷事官有公務在身,不可能有三年探險時間,第四次探險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進行實地測量時間是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一年內進行的,那麼這後三次探險的路線為何路線呢?按當時的情形,只能自謙州越過薩彥嶺到唆魯禾帖尼過冬地吉利吉思(阿巴乾草原),沿謙河、昂可剌河(葉尼塞河)到北極較便利。 此道已被考古所發現:"在查庫爾河谷和克木池克河之間,有一條建築得很好的古路,寬六碼,高出周圍草原的地平面之上,路兩邊都有壕溝。路面和英國的公路一樣平,也象英國用碎石築的公路一樣好。......這裡所說的兩個地點之間道路筆直,相距約50英里。我們不能相信任何規模的商業需要建築這樣驚人的道路。它的目的依然是費解的。道路經過的地方不需築路就能運輸。這裡土地是堅硬的草原,適宜於任何交通運輸;所以築路是一種浪費勞力的蠢事。......以它的現狀我們所能推測的是這個地區必定曾一度非常重要,有更多的旅行隊習慣使用這條大道,在蒙古和西伯利亞之間,存在一種更大的交通量......古道的大部分能適用於車輛運輸。"

據《元史》卷二0亦記載:"海至北境十二站大雪。"

考古發現說明無論對北極地區探險,還是斷事官劉好禮進行行政管轄,以及郭守敬主持到65°N處進行測量,及征戰、戍守都需要有一條寬廣堅實的大道。亦說明此二次探險及一次天文測量應走此路線。

正是多次對北極地區及北冰洋進行探險,才使元人對北極地區、北冰洋,有了一個清晰的地理概念。如據《元史·地理志》記載:"謙河(今葉尼塞河)注於昂可剌河(安加刺河)北入於海(北冰洋)",按元人的觀念不是安加剌河注於葉尼塞河,而是葉尼塞河注於安加拉河。安加拉河是主流,因安加剌河水量大,故整條河命名昂可剌河,而謙河僅為支流。可見元人對昂可剌河及支流北注北冰洋的地理方望是何等清晰。

元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行政管轄範圍廣大,"漢唐極盛有不及焉,蓋嶺北、遼陽之邊,唐所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

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分屬嶺北、遼陽二省管轄,雅庫西部的吉利吉思等五部及雅庫皆隸屬嶺北省管轄。嶺北省為元朝"祖宗根本之地"。在政治上佔有重要地位。

雅庫地區西部的吉利吉思等五部為:益蘭州(突厥語,意為蛇,在今葉尼塞河上游,烏魯克木河南)、謙謙州、烏斯(今葉尼塞河上游烏斯河地)、撼合納(突厥語,意為布囊,今葉尼塞河上源貝克木河谷地帶)。昂可剌部(自葉尼塞河中游至下游至北冰洋岸廣大地區)附屬於吉利吉思。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任命劉好禮為吉利吉思等五部斷事官,下設經歷、知事官,將此地區置於元朝直接統治之下。斷事官治所在益蘭州。至元十年以後,西北叛王叛變,至元十七年劉好禮逃回朝。至元三十年,元軍又收復吉利吉思等五部屯兵駐守,恢復了元朝對吉利吉思等五部的管轄。元朝的嶺北五部斷事官管轄範圍廣大,南起貝加爾湖西部唐努山、薩彥嶺、阿爾泰山,北至"北海之地"(北極地區、北冰洋岸)。

東北亞雅庫地區中南部分佈著巴兒忽、火裡、禿麻、不裡牙惕等部落。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此地區為"巴爾忽地面",其境廣袤達四十日路程,屬大汗政府。此為元代"八里灰田地"(八里灰為

巴爾忽之異譯),元朝在此設置火裡禿麻牧場,是太僕寺所領全國十七道國家牧場之一。

雅庫地區中南部亦為嶺北省管轄。遼陽省的極北部的雅庫地區與相鄰的遼陽省南部同屬遼陽行省管轄,省治鹹平(今遼寧開原)。

雅庫南部與之相鄰的遼陽省北部的統軍機構徵東招討司,即設在黑龍江入海口處的弩兒哥(即明代的奴兒干),與骨嵬(庫頁島)隔海相望。

雅庫地區在遼陽行省極北部,據《開原新志》記載:有一種北山野人(北山即指外興安嶺)乘鹿出入。又據《遼東志》記載:"北山野人"呈給明朝政府的貢品,有海貂皮、海騾皮、海獾皮、殳角(海象牙)魴須、好剌(諸色鹿),要之大都是北海產品。可推見他們在元朝時居住在自外興安嶺東端的小海(鄂霍次克海),往北到北極圈、北冰洋岸的雅庫地區,向元朝政府進貢,受元朝遼陽行省管轄。

又據《開原新志》記載:"北海之南、大江之西"居住著一種野人,"住平土屋,屋脊開孔,以梯出入。臥以草鋪"。據《遼東志》記載:此種野人"與吉里迷為鄰",與吉里迷不同類。據《明實錄》載:此類土著部落頭領,多為"女真野人頭目"。野人女真即清之鄂溫克即雅庫特一種轉音,鄂溫克,不僅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及外興安嶺,亦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北至北冰洋的雅庫地區。從明朝初年永樂等朝《實錄》記載:野人女真(鄂溫克、雅庫特)嚮明朝政府進貢,即可知野人女真不過因循元朝舊制,即可推見野人女真向元朝政府進貢受遼陽行省管轄。

最後說明一下,元人的北海測影所向北達到了北緯63度,不等於元人在東經70度到140度一160度的巨大跨度內都達到過北緯63度。政治地理學和國際法學認為,某國的臣民先到過某地,但未在那裡長期留守、居住,管理統轄,考察.便不等於某地便已是某個國家、政權的疆土地盤,不等於已把某地"劃入了"某國的"版圖"。因為那樣的事例在探險史、地理髮現史、旅行史上是屢見不鮮的。[1]

(四)明代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管轄考

繼元之後明代東北地區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奴兒干都司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自永樂元年(1403年)邢樞等招撫建州、海西,野人酋長"悉境來附",奴兒干地區首領把剌答哈來進貢,明朝政府設奴兒干衛,任把剌答哈為指揮同知。此後復增設至131衛加明初設的兀良哈三衛計,134衛並設奴兒干指揮使司以轄之。

奴兒干都司設治於黑龍江下游,距海口一百五十公里的特林明朝政府派駐都司的官兵,少至五百,多達二三千,每二年更換一次。

自永樂九年至宣德八年(1411-1433年),明朝政府特派太監亦失哈等多次考察奴兒干地區,並建有永寧寺及《敕修永寧寺記》和重修永寧寺兩石碑。

奴兒干都司管轄範圍廣大,奴兒干都司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但是也有人認為,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達到外興安嶺以北至北極圈、北冰洋岸的雅庫地區,如"北山野人"。北山即外興安嶺南支及外興安嶺北支諾斯山延伸至白令海岬的雅庫等廣大地區,此種野人乘鹿,以捕海產進貢。《明會典》記載:"野人女真去中國遠甚,朝貢不常。"這是說雅庫地區的北山野人並非不朝貢,而是朝貢不常。按《明會典》載,建州海西女真一年一貢,三年一貢的應是野人女真,

(五)後金及清前期對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管轄考

後金及清前期繼承明朝舊制,在完成對外興安嶺以南的統一後,進一步加強對東北亞雅庫地區的統治。

對東北亞雅庫地區西面的貝加爾湖及葉尼塞河上中游地區,清政府先是招撫,進而進行了統一戰爭。據《清太宗實錄》記載:1637年(崇德二年),索倫領袖葉雷臣屬於清後,又率眾西逃。皇太極命寧古塔駐軍,卦爾察兵、蒙古兵等軍隊,七百餘人追捕。

《清太宗實錄》崇德二年六月辛丑(1637年7月25日)記載:"是日,敘追殺喀木尼漢部落葉雷功。.....爾(俄爾多木)至博穆博果爾處,率博穆博果爾追之,行一月追及......至溫多河(勒拿河的支流維提姆河,此處部落向蒙古汗進貢,而蒙古汗向清朝進貢),追獲葉雷等,皆殺之。"又據曹廷傑《東北邊防輯要》卷下《徵索倫》第二至三頁考證:"崇德四年,太宗文皇帝諭曰:葉雷復逃,錫庫特追至北海,閱七月始還。知此次追兵直抵北海,其路實由今黑龍江西北,經俄羅斯尼布楚城,至北海溫多地方也。......(另一路)當日進兵,應由蒙古恰克圖入今俄羅斯,楚庫柏興,經柏海爾湖何爾爾城去伊聶謝柏興也。時俄人略地尚未至柏海爾湖,故大敵所及,如入無人之境。"

1639年索倫族領袖博穆博果爾背叛清朝,清軍對黑龍江上游再次用兵。

據《清太宗實錄》卷五三載:崇德五年,十二月己未(1641年1月23日):"......與齊洛臺地方,獲博穆博果爾。"同年十二月庚申(1641年1月24日):"......至甘地,獲其弟及家屬,又越十四日,至齊洛臺(赤塔)地方,遂獲博穆博果爾,及其妻子家屬,共男婦幼稚九百五十六名口,馬牛八百四十四。"曹廷傑《東北邊防輯要》卷下《徵索倫》第四頁考:"今俄柏爾海(貝加爾湖)西北二千餘里,有堪斯克,尼布楚西南數百里有(乞塔)。齊洛臺即乞塔轉音。錫庫特兵自蒙古北邊追躡,越兩月十三日,至今堪斯克地,裡道頗合。自甘地越十四日,至齊洛臺。今堪斯克急行十四日,亦可至乞塔。然則當時追兵,當由蒙古車臣汗北邊,向西追至其地,又回而東南追至乞塔也。"據曹廷傑考證,可知清軍曾到達貝加爾湖西北二千餘里的甘地(堪斯克地方)。這樣東北亞雅庫地區西邊的葉尼塞河中下游地區在沙皇俄國東侵前已由清朝政府所涉足。

對雅庫地區,清政府進行了招撫,據乾隆元年《盛京通志》卷三四《人物》記載:招撫雅庫地區,努山起了很大的作用。"努山,原為長白山東之巴海人,善騎射,勇毅過人,在攻克撫順時(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奪幟取城,功第一,而讓功於他人。後奉使黑龍江,收奇勒裡國入版圖。"時間約天命初年。奇勒裡非黑龍江下游使犬部,而是外興安嶺以北的勒拿河流域到濱大東海鄂霍次克海北部的雅庫地區的使鹿部即鄂溫克部,也即是明代野人女真之一部。關於使鹿部在外興安嶺以北的勒拿河流域的雅庫地區,在《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一書第53-55頁的調查材料中也可得到印證:"根據鄂溫克老人們的記憶,他們在勒拿河時總共有十二個氏組,後來遊動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僅是其中的四個,即布利拖天氏族、卡爾他昆氏族、索羅共氏族和給利氏族。以後又從勒拿河流域遷來了一個索羅拖斯氏族,從布利拖天氏族中分化出一個新的固德林氏族,從索羅共氏族中分化出瑪羅夫、特吉孟、恩快衣、索木孫等四個分支。在離勒拿河遊獵到黑龍江時,這四個氏族除了都有自己的氏族長外,還有一個部落長率領著。......關於索羅拖斯氏族的來歷就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遊獵在漠河一帶的一個鄂溫克老獵人,帶著自己的姑娘,回到了久別的勒拿河故鄉,探望自己的親友。他們在一個索羅拖斯姓的親友家裡做客一個時期,他的姑娘就被這家大孩子深深的戀愛著了。一對年輕的情人,朝夕相處,真是有著說不盡的喜悅和幸福。但是他們從來是把自己的喜悅心情埋藏在心裡,不曾在自己的大人面前透露過,而大人們也竟是沒有覺察到。不久,老獵人又領著自己的姑娘返回漠河一帶了。從勒拿河到漠河,路途相隔是這麼遙遠,這對於正在熱戀著的一對情人來說,是沒有比這感到更痛苦的。那年輕人常常為此而坐臥不安,心神不寧。他考慮再三,決定要去親自找尋那個姑娘。當出發時,他什麼也沒多帶,只帶了三根針和筋線,準備修補襪子。他在一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天,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總之,修補襪子的三根針都用斷了,全身的力氣都使盡了,他才走到額爾古納河西岸的一個村子。村人們瞭解到他的情況,都非常同情他,給了他許多援助,才使他得以再一次的振作起精神,渡過額爾古納河,來到漠河一帶,最後找到了他所心愛的那個姑娘。這樣在歷盡千辛萬苦以後的一天,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和那個姑娘結成了夫婦,在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了。據說,他們先後共生了四個孩子,這就是以後成為索羅拖斯氏族的最早的四個兄弟。"

這些材料表明在沙皇俄國東侵前使鹿部(雅庫特、鄂溫克)分佈的範圍廣大,北起北冰洋、南越外興安嶺南支到黑龍江流域,自由地徜徉往來於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美麗壯觀的山水之間。

以上史料、資料都表明後金政府通過招撫,通過統一戰爭,將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納入後金管轄。

據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底至崇德元年(1636年)初,《清太宗實錄》記載:"東北濱海之國,率皆效順";"今東、西、北三方,鹹稟聲教,無纖芥之可虞,上餘明國一路耳"。

崇德元年二月,後金政府第一次對外宣佈:後金國,"東漸於海,西柢湯古忒 ,北至北海,各國歸附,"。

到崇德七年六月,皇太極更詳細地總結了以往通過戰爭、招撫統一東北及東北亞雅庫等廣大地區。皇太極鄭重宣佈:"予纘承皇考太祖皇帝之業,嗣位以來,蒙天眷佑自東北海濱,

迄西北海濱,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 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

"使犬、使鹿之邦","產黑狐、黑貂之地",除一部分地域在黑龍江流域外,其它部分在葉尼塞河流域、勒拿河流域的烏第河北側的外興安嶺西北支、東北支--諾茲山(深入東西伯利亞海、白令海的金山哈達)。

綜上所述,清代對東北及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的管轄,是歷代中央王朝、地方政府,與東北及西伯利亞遠東廣大地區部族長期來往,或局部管轄、全部管轄的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同時地理髮現亦為漸進過程,亦為由近及遠、由粗到細、由模糊到清晰的累進過程。

這就是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談判前,及談判時中方反覆提出"以雅為界"的重要歷史依據,亦為中方提出"以雅庫為界"的根本原因。[2]

土地歸屬

唐朝平定室韋、勿吉後佔據了外東北大部分,屬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外東北在遼朝屬上京道,後為金朝版圖。元朝大部分歸遼陽行省,1218年蒙古滅西遼,1219年"林中的百姓"(西伯利亞南部)併入蒙古版圖,1271年蒙古大汗國成為元朝。元朝的疆域空前遼闊,今天的西伯利亞大部分,往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邊,往東一直到西伯利亞東邊的白令海和勘察加半島,外蒙古、外東北、庫頁島,都在元朝統治範圍內,屬於元朝的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西伯利亞汗國(1460--1598),又稱失必兒汗國,是16世紀時位於亞洲西伯利亞的一個汗國,由蒙古人及突厥人所建立,是屬於從大蒙古帝國之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克里米亞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的四個汗國之一。

15世紀,西伯利亞南部為蒙古遊牧部族地。明朝外東北地區歸奴爾幹都司和女真族。

17世紀外東北地區納入清朝版圖,17世紀前期俄羅斯侵入外興安嶺和以北地區、黑龍江地區,外東北的少數民族拒絕向沙皇納

西伯利亞概況

西伯利亞地圖

貢,俄羅斯人進行殘酷鎮壓,康熙帝組織軍民抵抗,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

1689年,中國跟沙俄簽署第一份關於邊界的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中明確表示整個外東北皆是中國領土。其中貝加爾湖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部分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清政府設立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轄區管理外東北。

沙皇俄羅斯強迫中國清政府簽訂1858年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割讓外東北---------黑龍江北、烏蘇里江東、庫頁島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俄羅斯,中國還失去了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的海洋資源和出海口。

1919年,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政府發表致中國國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廢除沙俄對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這令當時中國對外東北的主權恢復有了一絲的希望。但自斯大林上臺後,蘇聯開始否認之前的宣言,拒絕將這片領土歸還給中國。

1924年5月31日,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叫《中蘇協定》。 主要內容:一、廢除中俄間一切不平等條約;二、蘇聯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租界、租地;三、蘇聯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四、蘇聯取消帝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五、中東鐵路同意由中國贖回。六、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權。但是這個條約並未得到有效的落實,外東北依舊掌握在俄國手裡,外蒙古也最終獨立。

西伯利亞的最後歸屬

17世紀,俄國從西方擴張,併吞了眾多小國,擴張到西伯利亞東部;滿族征服了蒙古本部,擁有了西伯利亞南部,建立了清朝。俄國和清朝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在西伯利亞衝突了。通過戰爭和《尼布楚條約》,劃分了西伯利亞的勢力範圍。後來又通過1858年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外東北。俄國一直向東擴張到西伯利亞最東端,甚至擁有了阿拉斯加,後因"消化"不了而賣給美國。之後,雖然日本想爭奪西伯利亞,但西伯利亞一直穩穩地掌握在俄國手中。在蘇德戰爭中,西伯利亞成為了蘇聯心理上的支柱和事實上的大後方。

人口

人口約4000萬。俄羅斯人佔80%以上,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約佔5%,其他有科米人、雅庫特人、圖瓦人等。人口沿鐵路線分佈。西伯利亞主要城市有新西伯利亞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等。

西伯利亞--更象是一個形象的區域範圍而不是一個地理名詞。整個烏拉爾山以東,整個亞洲大陸的北部,很多人,特別是外國人,通常叫做西伯利亞。那些從來沒有到過這裡的人,對於這一廣闊的區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澤,有一種成見,總是把它和雪域、嚴寒、空曠、野蠻聯繫起來。

而實際上西伯利亞是形式多樣的。可根據某些條件將其分為一些區域:西部和北部西伯利亞,阿爾泰,圖瓦,哈卡斯,薩彥和外貝加爾地區,雅庫特,甚至最北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列入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面積從西至東7000公里,從北至南3500公里,1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20個法國的面積。

逸聞趣事

西伯利亞上面產生過以下的事件或者事故:通古斯大爆炸;古代殺手:西伯利亞地盾;火鷹巢;北極點正向西伯利亞地區移動;世界上最大的地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