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67 最早中國夏王都


文|寒山憶雪


3850年前左右,少康復國後的二十多年時,夏王國已經「收復」了嵩山東南的山南地區(鄭許一帶),並且得到汾渭盆地東羌各部的支持。再加上河內己姓方國、豫東南風姓方國重新回到「夏聯盟」中來,嶄新的夏王國本部面積,恢復到了4萬平方公里,人口回到了50萬以上的規模。加上盟友的勢力,則達到了15萬平方公里,接近200萬的人口規模。

而此時的岱北夷部族,本部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0-50萬左右,與夏王國不相上下。如果再加上玄夷、陽夷、萊夷等部族,整個東夷部族也達到了15萬平方公里的領地面積、200萬左右的人口規模,與夏王國為首的中部聯盟不相上下。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如果時間再往前推幾十年,兩大聯盟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夏王國要擊敗岱北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還將重蹈都邑淪陷、幾乎亡國的覆轍。

不過夏王國新掌握了上古高新技術——青銅技術。武裝了青銅器的夏國軍隊,沿著古濟水順流而下,直搗岱北夷的核心領地——岱北平原。

只有石制武器的岱北夷軍隊,完全不是夏軍的對手。按照史籍(傳說)的記載,少康親率的軍隊先是攻打岱北夷中的「過國」,打敗並殺死其國君——澆。少康的兒子——杼率領的軍隊,攻滅岱北夷中的「戈國」,而夏國貴族伯靡率領的軍隊,則攻破了岱北夷首領國——古寒國的都邑,殺死了古寒國國君——寒浞。

這些地名的位置已經無法考證,不過這並非是重點,我們只需要知道,作為古東夷人首領的岱北夷部族,被夏王國為首的聯軍徹底打敗,部眾離散。而失去了霸主之後的古東夷人各部,重新回到了各自為政的狀態,東夷聯盟瓦解,暫時失去了對夏王國的威脅。

古寒國被攻滅後,部眾四散。其中一支南逃進入玄夷的領地,與古徐國為鄰,稱作「幹人」(邗人,音寒)。周朝建立後,邗人蔘與「九夷伐周」失敗後,與古徐國一樣被迫南遷,先居住在淮河中游,現在的蘇北泗洪盱眙一帶,再南遷至現在的揚州一帶。春秋末期,邗國被吳國攻滅,在今天,留下了「邗江區」這一地名。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打敗岱北夷、瓦解了古東夷聯盟後,夏國似乎又重新恢復了霸主之位。不過,和禹、啟父子建立的霸權、後相恢復的霸權不一樣,經歷過超大規模而且漫長的大部族聯盟戰爭後,夏國的軍事貴族階層進一步壯大,夏國君主對嵩山南北領地內各部落的控制力度進一步增強,形成了早期王國的體系。

除此以外,在長期的戰爭中,夏國與各個盟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他們相互的關係逐漸從盟友轉變為穩定的宗藩關係。夏國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為夷羌聯盟地區唯一的宗主上國,而不僅僅只是霸主。

此時的夏國,可以在稱號中增加一個字,稱作「夏王國」了。

從3850年前左右開始,在隨後的300多年裡,夏王國將他的勢力範圍基本穩定在了汾渭盆地、中原、豫東、河內地區,除中原的夏國人以外,還涵蓋關中東羌部族、運城陝原盆地的古虞部族、河內的河北夷、豫東古東夷人。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以東羌為主,部分東夷人為輔,夏王國範圍內的族群,逐漸融合成語言、風俗相同的族群。

這個族群尊崇夏王國的榮耀,自認為夏王國的臣民,自稱為「夏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華夏人),東亞地區最早的超越部族之上的民族出現了。

夏王國的王權統治,除了塑造出漢民族前身——夏民族(華夏)以外,還塑造出漢文化的前身——夏文化(古華夏文化)。

打敗並瓦解東夷聯盟後,黃河中下游大規模而持久的戰亂不再出現了。隨著家羊、小麥和青銅技術傳入中原和山東,形成夏稻冬麥或者夏粟冬麥一年兩熟農業模式,稻麥稷黍菽五穀齊備,農業產量翻倍,人口也繼續增長。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少康以洛陽盆地為根據復國成功,所以也將夏王國的都城定在了洛陽盆地,眾多的人口和「發達」的上古農業,逐漸供養出一座超大的都邑。

自3900年前左右,嵩山以東的「新砦古城」衰落之後,3850年前左右,洛陽盆地突然興起了一座超大型的都邑,也就是考古上著名的「二里頭遺址」。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二里頭之所以被稱作遺址而不是古城,是因為二里頭並沒有發現城牆或者壕溝的痕跡。不過,沒有城牆不代表不是都邑,後世強盛王國的都邑也都沒有城牆,比如商王國的都邑「大邑商」(殷墟)、周王國的都邑豐京鎬京、秦王國的都邑咸陽,都沒有發現城牆的痕跡。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夏王國的王都(二里頭遺址)在興建之初,都邑範圍就遠超只有70萬平米的先夏都邑(新砦古城),達到100-200萬平米,接近傳說中的「冀都」——陶寺遺址中期大城的規模。

而到3700年前左右,夏王都的面積已經擴大到400多萬平米(其中城北有100多萬平米被洛水沖毀),南北、東西大約2公里見方,是陶寺古城面積的2倍,也是當時夷羌聯盟地區面積最大的超級城邑。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夏王都的中心還存在著一個宮殿區,面積超過12萬平米,相當於六分之一個故宮的大小。雖然遺址顯示,夏王國的宮殿只是在泥土高臺上修建的大型茅草房,在現代人看來太過簡陋,但在當時,這樣的房屋已經足以稱作廣廈了。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比如,其中的「1號宮殿」,泥土高臺基座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殿堂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面闊8件,南北進深3間,面積達到346平米,相對於故宮太和殿面積的七分之一。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與現代動輒百餘平米的民居不同的是,在當時的時代,民居的面積往往只有10-30平米。這樣看來,1號宮殿的確可以稱作宮殿了。

除了宮殿以外,夏王都還有集中的作坊區,製作陶器、綠松石,冶煉青銅禮器。

在早期引進外來技術,學會製作青銅武器之後,夏人工匠們逐漸將青銅技術與夏人的「傳統文化」相結合,製作出與原先的陶鼎、陶爵等器型一樣的青銅鼎、爵等禮器。可謂是用「洋人」的技術,來開創屬於夏人的文明。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一禮俗文化成為上古夏民族的特色,後世的商周兩代繼承這一文化,將青銅禮器文化發揚光大。

如此大面積的都邑、大規模的宮殿,其背後必然存在一個規模不小的貴族階層,以及早期初現成熟的政府體系。維持這樣一個王國,必然需要一個官吏群體,當然,這些官吏往往也是由貴族擔任。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貴族兼任的官吏階層,以及龐大而略顯複雜的管理體系,必然催生文字的產生。

按照常理推測,3850年前-3700年前之間,最早的漢字已經出現,掌握這些文字的也只有夏王國內極少數的精英,可能只有幾十人到幾百人左右。與古埃及文字刻在石頭上、蘇美爾文字刻在泥板上不同的是,夏王國的文字,最初可能是刻在竹片和木片上的。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早期漢字或許可以稱作「竹木文」,經過夏王國中後期200多年的發展,被滅夏的商王國繼承,又經過商王國前期300多年的發展,到3300年前左右,已經形成非常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甲骨文雖然被稱作甲骨文,但不僅僅只刻在龜甲牛骨之上。甲骨文中的「冊」字已經反映,竹木簡書寫早已存在。只不過竹木簡容易腐爛不易保存,所以今天最早只能看到刻在甲骨和印在青銅禮器上的文字。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而最早的殷墟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這讓人們不由得懷疑,在商王國中期之前,就已經存在一個數百上千年的上古漢字孕育成長期。

有人會說,夏王國時期就出現文字的說法,純屬推測,並無考古實據證明。

不過考古學者許宏先生髮現,甲骨文中的「酉」字,原型來自於釀酒專用的尖底瓶的形象。而這種尖底瓶,從仰韶文化一直到二里頭文化都很常見,反倒是商王國時代,這種尖底瓶在中原地區幾乎消失。所以「酉」字很有可能創造於夏王國時代,也側面佐證了夏王國時代出現文字的可能性。


大禹並非夏朝的建立者,真正的夏王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史籍(傳說)記載中,夏王國的歷史似乎只有早期的禹到少康,和末期的夏桀,中期似乎一筆帶過,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

這與夏王朝年代久遠有關。我們對歷史並不熟知的人,往往對一個朝代只瞭解初期和末期,比如西漢早期的劉邦、文景二帝和漢武帝,末期的王莽,再比如明朝早期的朱元璋、朱棣,末期的崇禎,而對王朝中期幾乎一無所知。

而實際上,夏王國的歷史,在少康與桀之間,一樣有精彩的故事,其中不少與族群的變遷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夏王國的中期,到底有什麼樣精彩的故事呢?下節繼續解讀。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 寒山噴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