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邑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底蘊深厚,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的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民始安居,為紀其功,夏啟建都於此,命名為安邑。《晉書·地理志》及太康《地道記》記載,“虞舜舊都安邑及鳴條地”;《帝王世紀》及《通典》記載,“安邑為堯舜舊都,後為夏禹都”。最早的安邑城,在夏縣禹王城遺址,戰國時期曾是魏國都城;北魏時期,分設北安邑與南安邑,公元494年,南安邑成為“安邑縣”;直至1958年,安邑縣、解縣、運城鎮合為“運城縣”,不再保留縣級建制。

安邑作為運城的歷史古鎮,年代久遠,地位重要,傳承有序,規模宏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魏都故地說安邑

01

魏都的淵源

2015年,運城市鹽湖區新建了一所公立小學,名為魏風小學。此命名令許多人不解,不知何故以此命名。其實,此“魏風”之名大有考究,容我慢慢道來。

魏風小學的命名源自戰國七雄之魏國。三十六計裡“圍魏救趙”“隔岸觀火”等典故均與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關。如果我問魏國的都城在哪裡,相信會有人回答“大梁”。李白的《俠客行》也說過,“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因此大梁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魏國都城。事實上,魏國不止大梁一座都城,大梁乃魏國的新都。


"

安邑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底蘊深厚,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的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民始安居,為紀其功,夏啟建都於此,命名為安邑。《晉書·地理志》及太康《地道記》記載,“虞舜舊都安邑及鳴條地”;《帝王世紀》及《通典》記載,“安邑為堯舜舊都,後為夏禹都”。最早的安邑城,在夏縣禹王城遺址,戰國時期曾是魏國都城;北魏時期,分設北安邑與南安邑,公元494年,南安邑成為“安邑縣”;直至1958年,安邑縣、解縣、運城鎮合為“運城縣”,不再保留縣級建制。

安邑作為運城的歷史古鎮,年代久遠,地位重要,傳承有序,規模宏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魏都故地說安邑

01

魏都的淵源

2015年,運城市鹽湖區新建了一所公立小學,名為魏風小學。此命名令許多人不解,不知何故以此命名。其實,此“魏風”之名大有考究,容我慢慢道來。

魏風小學的命名源自戰國七雄之魏國。三十六計裡“圍魏救趙”“隔岸觀火”等典故均與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關。如果我問魏國的都城在哪裡,相信會有人回答“大梁”。李白的《俠客行》也說過,“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因此大梁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魏國都城。事實上,魏國不止大梁一座都城,大梁乃魏國的新都。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

安邑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底蘊深厚,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的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民始安居,為紀其功,夏啟建都於此,命名為安邑。《晉書·地理志》及太康《地道記》記載,“虞舜舊都安邑及鳴條地”;《帝王世紀》及《通典》記載,“安邑為堯舜舊都,後為夏禹都”。最早的安邑城,在夏縣禹王城遺址,戰國時期曾是魏國都城;北魏時期,分設北安邑與南安邑,公元494年,南安邑成為“安邑縣”;直至1958年,安邑縣、解縣、運城鎮合為“運城縣”,不再保留縣級建制。

安邑作為運城的歷史古鎮,年代久遠,地位重要,傳承有序,規模宏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魏都故地說安邑

01

魏都的淵源

2015年,運城市鹽湖區新建了一所公立小學,名為魏風小學。此命名令許多人不解,不知何故以此命名。其實,此“魏風”之名大有考究,容我慢慢道來。

魏風小學的命名源自戰國七雄之魏國。三十六計裡“圍魏救趙”“隔岸觀火”等典故均與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關。如果我問魏國的都城在哪裡,相信會有人回答“大梁”。李白的《俠客行》也說過,“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因此大梁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魏國都城。事實上,魏國不止大梁一座都城,大梁乃魏國的新都。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那麼魏國的舊都在哪裡呢?

在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附近,有一所名為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的高校。在校門不遠的花叢中,有兩通石碑默默佇立,常被過往的學生忽略。

三月的春花含苞待放,給人以無限生機。我小心翼翼地撥開花枝,走到這兩通被冷落的石碑前。只見一通石碑刻著“安邑古城遺址”六個大字,下面小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立”。

另一通石碑便有些飽經風霜了。全身傷痕累累,字跡模糊,若不細細辨認,會誤以為這是一通無字碑。經我細細辨認,石碑上刻著“魏豹城”三個大字,下面還有一段小字:“該城系魏文侯所築,為魏國邑城,後因韓信擒魏豹於此,故稱‘魏豹城’,總面積234257平方米。”落款是:“1962年運城縣人委會公佈。”1986年又經運城市人民政府重新確認。可見深受當地政府重視。

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就是歷史上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邑城。知道了這些,魏風小學校名來歷也就不難理解了。

02

靜默的城牆

綠柳如煙春似夢,遙看草色煥新容。我沿著植物園蜿蜒的土路前行,兩邊草木茂盛,春意融融。由於事先在網上搜尋了有關魏豹城遺址的資料,於是按圖索驥,終於曲徑通幽,一段隱於歷史雲煙中的古城牆遺址映入眼簾。這段城牆歷經歷史的風雨沖刷,現今已是平庸無奇,再無當年之雄偉。乍一看,這坑坑窪窪、長滿苔蘚的土牆,都不如農家小院的圍牆氣派。誰能想到,幾千年前的它,卻有著萬夫不敵的霸氣,起著保家衛國的作用。

"

安邑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底蘊深厚,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的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民始安居,為紀其功,夏啟建都於此,命名為安邑。《晉書·地理志》及太康《地道記》記載,“虞舜舊都安邑及鳴條地”;《帝王世紀》及《通典》記載,“安邑為堯舜舊都,後為夏禹都”。最早的安邑城,在夏縣禹王城遺址,戰國時期曾是魏國都城;北魏時期,分設北安邑與南安邑,公元494年,南安邑成為“安邑縣”;直至1958年,安邑縣、解縣、運城鎮合為“運城縣”,不再保留縣級建制。

安邑作為運城的歷史古鎮,年代久遠,地位重要,傳承有序,規模宏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魏都故地說安邑

01

魏都的淵源

2015年,運城市鹽湖區新建了一所公立小學,名為魏風小學。此命名令許多人不解,不知何故以此命名。其實,此“魏風”之名大有考究,容我慢慢道來。

魏風小學的命名源自戰國七雄之魏國。三十六計裡“圍魏救趙”“隔岸觀火”等典故均與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關。如果我問魏國的都城在哪裡,相信會有人回答“大梁”。李白的《俠客行》也說過,“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因此大梁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魏國都城。事實上,魏國不止大梁一座都城,大梁乃魏國的新都。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那麼魏國的舊都在哪裡呢?

在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附近,有一所名為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的高校。在校門不遠的花叢中,有兩通石碑默默佇立,常被過往的學生忽略。

三月的春花含苞待放,給人以無限生機。我小心翼翼地撥開花枝,走到這兩通被冷落的石碑前。只見一通石碑刻著“安邑古城遺址”六個大字,下面小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立”。

另一通石碑便有些飽經風霜了。全身傷痕累累,字跡模糊,若不細細辨認,會誤以為這是一通無字碑。經我細細辨認,石碑上刻著“魏豹城”三個大字,下面還有一段小字:“該城系魏文侯所築,為魏國邑城,後因韓信擒魏豹於此,故稱‘魏豹城’,總面積234257平方米。”落款是:“1962年運城縣人委會公佈。”1986年又經運城市人民政府重新確認。可見深受當地政府重視。

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就是歷史上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邑城。知道了這些,魏風小學校名來歷也就不難理解了。

02

靜默的城牆

綠柳如煙春似夢,遙看草色煥新容。我沿著植物園蜿蜒的土路前行,兩邊草木茂盛,春意融融。由於事先在網上搜尋了有關魏豹城遺址的資料,於是按圖索驥,終於曲徑通幽,一段隱於歷史雲煙中的古城牆遺址映入眼簾。這段城牆歷經歷史的風雨沖刷,現今已是平庸無奇,再無當年之雄偉。乍一看,這坑坑窪窪、長滿苔蘚的土牆,都不如農家小院的圍牆氣派。誰能想到,幾千年前的它,卻有著萬夫不敵的霸氣,起著保家衛國的作用。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我撫摸那殘垣斷壁,只見夯土層十分均勻整齊,不由感嘆幾千年前的版築技術,竟如此爐火純青。我難抑心中興奮,欲攀巖城牆,感受那“天地之悠悠”的廣闊壯麗。我剛起步,又止步。因為這段魏國古城牆,是中華民族歷史瑰寶的一部分,我們破壞遺址,那可就是歷史的罪人。

03

魏斯的輝煌

微風和煦吹過,樹葉沙沙作響。我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穿越至戰國那個烽火年代。將士的拼殺吶喊不絕於耳,馬革裹屍的畫面夢幻般映在眼前,讓我感受到了那遠久的古戰場的氣息。

此時,一位目光冷峻、高大魁梧的男人從歷史的雲煙中走來。他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著領袖風範。他滄桑的面孔,彷彿向我透露出他值得炫耀的輝煌。

他出生於古魏國封地之芮城,乃魏國貴族。早年他雄才大略,先與趙、韓二國瓜分晉國,後禮賢下士,任用吳起、無忌、西門豹、樂羊等一批才俊,勵精圖治,率先改革變法,興修水利農業,終成戰國七雄之一。魏豹城,是他定都夏朝遺都禹王城時所建的城池。此人便是魏文侯魏斯。

“安邑縣城自後魏始,高四尋,闊半之,圍六裡十三步,池深丈餘。為四門,東曰迎慶,西曰永寧,南曰南薰,北曰拱極。四門重樓,各有角樓,凡四。戌鋪凡九,南城三。”以上是《安邑縣誌》對魏豹城的一段描述。魏豹城在戰國能有如此規模,可以看出魏國國力之強大。

04

魏都的悲歡

魏豹城承載過三代帝王的悲歡離合。魏武侯在此大展宏圖,將魏國百年霸業推向頂峰。他四方征戰,戰果豐碩,稱霸中原。只可惜後期任人唯親、四面樹敵、錯選太子,導致魏國開始衰落。

提到魏惠王,不得不提與魏惠王時代有關的歷史典故。孫臏龐涓幾多交戰、幾多勝負,那古老的魏豹城自有明鑑。直到孫臏殺龐涓於馬陵道,才證明了一句真理:百般算計不如一顆單純的心。恐怕誰也沒想到,魏國迫使商鞅棄魏,卻為秦所用,導致後來魏公子卬被商鞅設計俘獲,魏國不得不獻河西之地,這才舍舊都安邑而遷都大梁。魏國遷都大梁後,魏豹城舊都便成了安邑古城。

歷史似乎不甘令魏豹城平庸。在魏國遷都至滅亡後,一名驍勇善戰的少年又一次開創了魏豹城的傳奇。他便是魏國後裔魏豹。在秦末那個封建高壓的年代,他不畏生死,敢於投奔項羽與秦軍交戰,並借兵數千攻佔魏國舊城二十餘座,被項羽封為西魏王,這種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勇氣就該點贊。

"

安邑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底蘊深厚,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的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民始安居,為紀其功,夏啟建都於此,命名為安邑。《晉書·地理志》及太康《地道記》記載,“虞舜舊都安邑及鳴條地”;《帝王世紀》及《通典》記載,“安邑為堯舜舊都,後為夏禹都”。最早的安邑城,在夏縣禹王城遺址,戰國時期曾是魏國都城;北魏時期,分設北安邑與南安邑,公元494年,南安邑成為“安邑縣”;直至1958年,安邑縣、解縣、運城鎮合為“運城縣”,不再保留縣級建制。

安邑作為運城的歷史古鎮,年代久遠,地位重要,傳承有序,規模宏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魏都故地說安邑

01

魏都的淵源

2015年,運城市鹽湖區新建了一所公立小學,名為魏風小學。此命名令許多人不解,不知何故以此命名。其實,此“魏風”之名大有考究,容我慢慢道來。

魏風小學的命名源自戰國七雄之魏國。三十六計裡“圍魏救趙”“隔岸觀火”等典故均與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關。如果我問魏國的都城在哪裡,相信會有人回答“大梁”。李白的《俠客行》也說過,“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因此大梁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魏國都城。事實上,魏國不止大梁一座都城,大梁乃魏國的新都。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那麼魏國的舊都在哪裡呢?

在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附近,有一所名為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的高校。在校門不遠的花叢中,有兩通石碑默默佇立,常被過往的學生忽略。

三月的春花含苞待放,給人以無限生機。我小心翼翼地撥開花枝,走到這兩通被冷落的石碑前。只見一通石碑刻著“安邑古城遺址”六個大字,下面小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立”。

另一通石碑便有些飽經風霜了。全身傷痕累累,字跡模糊,若不細細辨認,會誤以為這是一通無字碑。經我細細辨認,石碑上刻著“魏豹城”三個大字,下面還有一段小字:“該城系魏文侯所築,為魏國邑城,後因韓信擒魏豹於此,故稱‘魏豹城’,總面積234257平方米。”落款是:“1962年運城縣人委會公佈。”1986年又經運城市人民政府重新確認。可見深受當地政府重視。

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就是歷史上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邑城。知道了這些,魏風小學校名來歷也就不難理解了。

02

靜默的城牆

綠柳如煙春似夢,遙看草色煥新容。我沿著植物園蜿蜒的土路前行,兩邊草木茂盛,春意融融。由於事先在網上搜尋了有關魏豹城遺址的資料,於是按圖索驥,終於曲徑通幽,一段隱於歷史雲煙中的古城牆遺址映入眼簾。這段城牆歷經歷史的風雨沖刷,現今已是平庸無奇,再無當年之雄偉。乍一看,這坑坑窪窪、長滿苔蘚的土牆,都不如農家小院的圍牆氣派。誰能想到,幾千年前的它,卻有著萬夫不敵的霸氣,起著保家衛國的作用。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我撫摸那殘垣斷壁,只見夯土層十分均勻整齊,不由感嘆幾千年前的版築技術,竟如此爐火純青。我難抑心中興奮,欲攀巖城牆,感受那“天地之悠悠”的廣闊壯麗。我剛起步,又止步。因為這段魏國古城牆,是中華民族歷史瑰寶的一部分,我們破壞遺址,那可就是歷史的罪人。

03

魏斯的輝煌

微風和煦吹過,樹葉沙沙作響。我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穿越至戰國那個烽火年代。將士的拼殺吶喊不絕於耳,馬革裹屍的畫面夢幻般映在眼前,讓我感受到了那遠久的古戰場的氣息。

此時,一位目光冷峻、高大魁梧的男人從歷史的雲煙中走來。他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著領袖風範。他滄桑的面孔,彷彿向我透露出他值得炫耀的輝煌。

他出生於古魏國封地之芮城,乃魏國貴族。早年他雄才大略,先與趙、韓二國瓜分晉國,後禮賢下士,任用吳起、無忌、西門豹、樂羊等一批才俊,勵精圖治,率先改革變法,興修水利農業,終成戰國七雄之一。魏豹城,是他定都夏朝遺都禹王城時所建的城池。此人便是魏文侯魏斯。

“安邑縣城自後魏始,高四尋,闊半之,圍六裡十三步,池深丈餘。為四門,東曰迎慶,西曰永寧,南曰南薰,北曰拱極。四門重樓,各有角樓,凡四。戌鋪凡九,南城三。”以上是《安邑縣誌》對魏豹城的一段描述。魏豹城在戰國能有如此規模,可以看出魏國國力之強大。

04

魏都的悲歡

魏豹城承載過三代帝王的悲歡離合。魏武侯在此大展宏圖,將魏國百年霸業推向頂峰。他四方征戰,戰果豐碩,稱霸中原。只可惜後期任人唯親、四面樹敵、錯選太子,導致魏國開始衰落。

提到魏惠王,不得不提與魏惠王時代有關的歷史典故。孫臏龐涓幾多交戰、幾多勝負,那古老的魏豹城自有明鑑。直到孫臏殺龐涓於馬陵道,才證明了一句真理:百般算計不如一顆單純的心。恐怕誰也沒想到,魏國迫使商鞅棄魏,卻為秦所用,導致後來魏公子卬被商鞅設計俘獲,魏國不得不獻河西之地,這才舍舊都安邑而遷都大梁。魏國遷都大梁後,魏豹城舊都便成了安邑古城。

歷史似乎不甘令魏豹城平庸。在魏國遷都至滅亡後,一名驍勇善戰的少年又一次開創了魏豹城的傳奇。他便是魏國後裔魏豹。在秦末那個封建高壓的年代,他不畏生死,敢於投奔項羽與秦軍交戰,並借兵數千攻佔魏國舊城二十餘座,被項羽封為西魏王,這種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勇氣就該點贊。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秦亡後,魏豹在楚漢爭雄時把希望壓在了西楚霸王身上。於是,他便背叛劉邦,在魏國舊都稱王,這便是魏豹城的由來。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派韓信帶兵征伐魏豹,韓信的“木罌”軍從當今臨猗的吳王古渡(一說韓城芝川渡)巧渡黃河,直逼魏豹城。韓信在古安邑縣東大約五里的地方安營紮寨,現人們叫它“韓信城”。而歸附楚軍的魏王豹憑著寬達數丈的護城河堅守“魏城”。當時正值八月雨季,韓信望“城”莫及。但這怎能難住神機妙算的韓信?他一面命老弱病殘士兵擔著“無底”水桶佯裝挑水迷惑魏豹,一面趁著夜色在城東南令精壯士兵挖水溝。魏王豹守著天塹護城河高枕無憂,笑看“多多益善”的韓信還有什麼策略。不久,護城河東南的壕溝挖成“韓信溝”,一夜之間,護城河裡的水通過“韓信溝”流入鹽池。韓信部隊一鼓作氣,奇襲了“魏豹城”,俘虜了魏豹的妻子、母親。從此,河東五十二城納入漢王的版圖。

雖然魏豹見風使舵,是典型的牆頭草,最終兵敗被殺,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不低。太史公在《魏豹彭越列傳》中,稱魏豹是大智慧的人,若是掌握一些權力,便可施展作為。“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

05

水庫的前身

曾經的魏豹城,是一座水中城,四周是碧波盪漾、岸柳拂堤的護城河。兒時的我去禹都市場路過安邑水庫時,看見湖中還有划船的人,心中總感覺深不可測的湖水下面,會隱藏著什麼神祕東西。現如今看來,當時我的想法的確不無道理,它的下面的確隱藏著一段文明的縮影,一個國度的興衰,一段文化的過往。

現今人們站在中條山巔俯瞰安邑這方土地,安邑城鎮因為這兩座湖水,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既有“醉看山色生畫意,照鏡倒影氣詩興”的奇觀,又有“一水圍護飄綠帶,萬星垂照觀玉顏”的妙景。

魏豹城曾經引以為豪、易守難攻的護城河,並未隨著魏豹城的變遷而消逝。在大興水利的20世紀50年代,原來的護城河,被政府改造成了蓄水抗旱的安邑水庫;原來的韓信溝,被改造成了排洪蓄洪的“八一水庫”;原來的魏豹城遺址,則變成了書聲琅琅的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06

“安邑”的變遷

從魏豹城遺址向西而望,便可看見修葺一新的安邑古塔。這座歷經多次大震而不倒的古塔,在安邑人心裡的位置舉足輕重。在當地流傳著一句關於古塔的順口溜,“安邑縣,有個塔,離天只有丈七八。”這塔是安邑人的保護神,默默護佑著一方百姓。其實最讓安邑人驕傲的莫過於它的地名。

"

安邑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底蘊深厚,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的城市。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之後,民始安居,為紀其功,夏啟建都於此,命名為安邑。《晉書·地理志》及太康《地道記》記載,“虞舜舊都安邑及鳴條地”;《帝王世紀》及《通典》記載,“安邑為堯舜舊都,後為夏禹都”。最早的安邑城,在夏縣禹王城遺址,戰國時期曾是魏國都城;北魏時期,分設北安邑與南安邑,公元494年,南安邑成為“安邑縣”;直至1958年,安邑縣、解縣、運城鎮合為“運城縣”,不再保留縣級建制。

安邑作為運城的歷史古鎮,年代久遠,地位重要,傳承有序,規模宏大,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

魏都故地說安邑

01

魏都的淵源

2015年,運城市鹽湖區新建了一所公立小學,名為魏風小學。此命名令許多人不解,不知何故以此命名。其實,此“魏風”之名大有考究,容我慢慢道來。

魏風小學的命名源自戰國七雄之魏國。三十六計裡“圍魏救趙”“隔岸觀火”等典故均與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關。如果我問魏國的都城在哪裡,相信會有人回答“大梁”。李白的《俠客行》也說過,“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因此大梁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魏國都城。事實上,魏國不止大梁一座都城,大梁乃魏國的新都。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那麼魏國的舊都在哪裡呢?

在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附近,有一所名為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的高校。在校門不遠的花叢中,有兩通石碑默默佇立,常被過往的學生忽略。

三月的春花含苞待放,給人以無限生機。我小心翼翼地撥開花枝,走到這兩通被冷落的石碑前。只見一通石碑刻著“安邑古城遺址”六個大字,下面小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立”。

另一通石碑便有些飽經風霜了。全身傷痕累累,字跡模糊,若不細細辨認,會誤以為這是一通無字碑。經我細細辨認,石碑上刻著“魏豹城”三個大字,下面還有一段小字:“該城系魏文侯所築,為魏國邑城,後因韓信擒魏豹於此,故稱‘魏豹城’,總面積234257平方米。”落款是:“1962年運城縣人委會公佈。”1986年又經運城市人民政府重新確認。可見深受當地政府重視。

今天的安邑街道辦事處,就是歷史上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邑城。知道了這些,魏風小學校名來歷也就不難理解了。

02

靜默的城牆

綠柳如煙春似夢,遙看草色煥新容。我沿著植物園蜿蜒的土路前行,兩邊草木茂盛,春意融融。由於事先在網上搜尋了有關魏豹城遺址的資料,於是按圖索驥,終於曲徑通幽,一段隱於歷史雲煙中的古城牆遺址映入眼簾。這段城牆歷經歷史的風雨沖刷,現今已是平庸無奇,再無當年之雄偉。乍一看,這坑坑窪窪、長滿苔蘚的土牆,都不如農家小院的圍牆氣派。誰能想到,幾千年前的它,卻有著萬夫不敵的霸氣,起著保家衛國的作用。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我撫摸那殘垣斷壁,只見夯土層十分均勻整齊,不由感嘆幾千年前的版築技術,竟如此爐火純青。我難抑心中興奮,欲攀巖城牆,感受那“天地之悠悠”的廣闊壯麗。我剛起步,又止步。因為這段魏國古城牆,是中華民族歷史瑰寶的一部分,我們破壞遺址,那可就是歷史的罪人。

03

魏斯的輝煌

微風和煦吹過,樹葉沙沙作響。我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穿越至戰國那個烽火年代。將士的拼殺吶喊不絕於耳,馬革裹屍的畫面夢幻般映在眼前,讓我感受到了那遠久的古戰場的氣息。

此時,一位目光冷峻、高大魁梧的男人從歷史的雲煙中走來。他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著領袖風範。他滄桑的面孔,彷彿向我透露出他值得炫耀的輝煌。

他出生於古魏國封地之芮城,乃魏國貴族。早年他雄才大略,先與趙、韓二國瓜分晉國,後禮賢下士,任用吳起、無忌、西門豹、樂羊等一批才俊,勵精圖治,率先改革變法,興修水利農業,終成戰國七雄之一。魏豹城,是他定都夏朝遺都禹王城時所建的城池。此人便是魏文侯魏斯。

“安邑縣城自後魏始,高四尋,闊半之,圍六裡十三步,池深丈餘。為四門,東曰迎慶,西曰永寧,南曰南薰,北曰拱極。四門重樓,各有角樓,凡四。戌鋪凡九,南城三。”以上是《安邑縣誌》對魏豹城的一段描述。魏豹城在戰國能有如此規模,可以看出魏國國力之強大。

04

魏都的悲歡

魏豹城承載過三代帝王的悲歡離合。魏武侯在此大展宏圖,將魏國百年霸業推向頂峰。他四方征戰,戰果豐碩,稱霸中原。只可惜後期任人唯親、四面樹敵、錯選太子,導致魏國開始衰落。

提到魏惠王,不得不提與魏惠王時代有關的歷史典故。孫臏龐涓幾多交戰、幾多勝負,那古老的魏豹城自有明鑑。直到孫臏殺龐涓於馬陵道,才證明了一句真理:百般算計不如一顆單純的心。恐怕誰也沒想到,魏國迫使商鞅棄魏,卻為秦所用,導致後來魏公子卬被商鞅設計俘獲,魏國不得不獻河西之地,這才舍舊都安邑而遷都大梁。魏國遷都大梁後,魏豹城舊都便成了安邑古城。

歷史似乎不甘令魏豹城平庸。在魏國遷都至滅亡後,一名驍勇善戰的少年又一次開創了魏豹城的傳奇。他便是魏國後裔魏豹。在秦末那個封建高壓的年代,他不畏生死,敢於投奔項羽與秦軍交戰,並借兵數千攻佔魏國舊城二十餘座,被項羽封為西魏王,這種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勇氣就該點贊。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秦亡後,魏豹在楚漢爭雄時把希望壓在了西楚霸王身上。於是,他便背叛劉邦,在魏國舊都稱王,這便是魏豹城的由來。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派韓信帶兵征伐魏豹,韓信的“木罌”軍從當今臨猗的吳王古渡(一說韓城芝川渡)巧渡黃河,直逼魏豹城。韓信在古安邑縣東大約五里的地方安營紮寨,現人們叫它“韓信城”。而歸附楚軍的魏王豹憑著寬達數丈的護城河堅守“魏城”。當時正值八月雨季,韓信望“城”莫及。但這怎能難住神機妙算的韓信?他一面命老弱病殘士兵擔著“無底”水桶佯裝挑水迷惑魏豹,一面趁著夜色在城東南令精壯士兵挖水溝。魏王豹守著天塹護城河高枕無憂,笑看“多多益善”的韓信還有什麼策略。不久,護城河東南的壕溝挖成“韓信溝”,一夜之間,護城河裡的水通過“韓信溝”流入鹽池。韓信部隊一鼓作氣,奇襲了“魏豹城”,俘虜了魏豹的妻子、母親。從此,河東五十二城納入漢王的版圖。

雖然魏豹見風使舵,是典型的牆頭草,最終兵敗被殺,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不低。太史公在《魏豹彭越列傳》中,稱魏豹是大智慧的人,若是掌握一些權力,便可施展作為。“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

05

水庫的前身

曾經的魏豹城,是一座水中城,四周是碧波盪漾、岸柳拂堤的護城河。兒時的我去禹都市場路過安邑水庫時,看見湖中還有划船的人,心中總感覺深不可測的湖水下面,會隱藏著什麼神祕東西。現如今看來,當時我的想法的確不無道理,它的下面的確隱藏著一段文明的縮影,一個國度的興衰,一段文化的過往。

現今人們站在中條山巔俯瞰安邑這方土地,安邑城鎮因為這兩座湖水,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既有“醉看山色生畫意,照鏡倒影氣詩興”的奇觀,又有“一水圍護飄綠帶,萬星垂照觀玉顏”的妙景。

魏豹城曾經引以為豪、易守難攻的護城河,並未隨著魏豹城的變遷而消逝。在大興水利的20世紀50年代,原來的護城河,被政府改造成了蓄水抗旱的安邑水庫;原來的韓信溝,被改造成了排洪蓄洪的“八一水庫”;原來的魏豹城遺址,則變成了書聲琅琅的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06

“安邑”的變遷

從魏豹城遺址向西而望,便可看見修葺一新的安邑古塔。這座歷經多次大震而不倒的古塔,在安邑人心裡的位置舉足輕重。在當地流傳著一句關於古塔的順口溜,“安邑縣,有個塔,離天只有丈七八。”這塔是安邑人的保護神,默默護佑著一方百姓。其實最讓安邑人驕傲的莫過於它的地名。

安邑的前世今生魏都故地說安邑

安邑最早為上古禹王的都城。《帝王世紀》記載,“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只是當時的安邑,其實指的是今天的夏縣。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禹王建都的安邑,在現今的夏縣禹王鄉,今禹王城遺址猶存。從夏桀的荒淫無度、喪權失國起,安邑經歷了1300餘年的歲月,至戰國三家分晉始,夏都安邑便成了魏國的地域。之後,此地便有了兩個安邑,一個是夏禹時建都、魏文侯定都的安邑,即夏縣禹王城;一個是魏武侯時所建的魏都安邑,即“魏豹城”,也就是今天鹽湖區的安邑街道辦事處。

一座不起眼的鄉鎮辦,竟演繹著如此之多的歷史變遷,不得不讓人驚歎。如今,曾經的魏都“魏豹城”的確不復存在了,但曾經榮耀過魏武侯、守護過魏豹及其城池的古城牆,雖已殘垣斷壁、洗盡鉛華,卻仍然堅守在原點,閱盡人間滄桑。

(圖片為資料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