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爽寓言:上帝對亞當和夏娃 的第二次懲罰

夏娃 亞當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寓言 服裝 設計 懷孕 淄博乾宏商貿有限公司 2019-06-04
天爽寓言:上帝對亞當和夏娃 的第二次懲罰

俗話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是說,上帝是人類的主宰,人類的一切行為、思想等等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

上帝對夏娃的第一次懲罰,家喻戶曉。說上帝用泥土造人,起名叫亞當。亞當是孤獨的,上帝決定為他造一個配偶,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來,造成了一個女人,取名叫夏娃。上帝在東方的伊甸,為亞當和夏娃造了一個樂園。園中有棵禁止享用的果樹,叫分辨善惡樹,是上帝為考驗人的信心而設置的。沒想到有一天夏娃和亞當沒有經得住誘惑,偷吃了禁果。。。。。。

一切皆在上帝掌控。上帝得知此事,很生氣,便決定懲罰他們。夏娃領受的懲罰是懷胎和分娩的苦楚,以及受丈夫管束。亞當領受的懲罰是必須終身勞苦才能從土地裡獲得食物,而且最後他們也要歸於塵土。隨後上帝還慈悲地送他們幾件獸皮做衣服,就打發出伊甸園之外了。

上帝送走了亞當和夏娃之後,沒什麼事幹,就去巡遊四方。

話說這一天上帝巡遊時感覺悵悵然,突然心底一沉,還是覺得夏娃和亞當對不起自己。就想,何不現在看看他們痛苦的樣子?來到夏娃亞當領地一看,哇!這亞當和夏娃不得了!!!帶領一群男孩女孩活得很滋潤呀!上帝心想:豈能讓你們如此得意?於是便心生一計:哼,豈能讓你們如此快樂?

天爽寓言:上帝對亞當和夏娃 的第二次懲罰

上帝的計謀是什麼呢?

原來上帝看到僅僅用懷胎和分娩的苦痛以及中日勞苦對待亞當和夏娃還不足以讓他們汲取教訓,遂下了狠心,讓他們養育的孩子也在不同的時期給亞當和夏娃增添苦惱,比如設計了第一逆反期(幼兒期間),第二逆反期(青春期)。但是,上帝畢竟是上帝,還是有些惻隱之心的,於是也為亞當和夏娃設計了一條出路,那就是:做什麼類型的父母,才能減輕孩子逆反期帶來的苦惱。

當時還沒有進入農耕時代,社會分工沒有我們今天這麼複雜。父母的類型也沒設計那麼多。就養育孩子來說,就是兩類--(除了農夫)就是園丁和木匠。

其實,就算是萬能的上帝,在沒看到懲罰結果之前,也不知道對於孩子成長來說是園丁型更好 還是木匠型更好。

那好,我們就和上帝一起來看看園丁和木匠是如何養育孩子的。

從技術含量考慮,木匠一般比園丁稍許高一些,多數可以外出賺些銀子以為家用,所創造的價值也有明顯的區別。我們就先看看木匠型的父母是如何養育孩子的。好木匠,總是要利用一些工具,把器物打造成需要的形狀才能罷手,比如桌子、櫃子等,因此就總是要在原材料上下一些功夫,比如鋸、鑿、刨、接等等。這些日常工作上的習慣做法,如果過渡到養育子女,會是什麼樣子呢?請大家放飛思考的翅膀。。。。。。

再來看看園丁型的父母。園丁,守家護院,勤勤懇懇。。。家裡的花草樹木需要的時候就除草施肥、灑水扶正。。。因為技術含量低,別人家也不太需要,因此也很難賺取外快,還可能經常被鄰居視作無能。

儘管上帝設計懲罰時不知道結果,但是他老人家知道:這兩種類型的家長,結果是不同的。這就夠了,達到了上帝這個慈悲老人的願望。

結果會是怎樣?放飛了思考翅膀的人們,是否找到了答案呢?

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首先,家長和孩子確實是一種關係,很重要的、甚至終生存在的關係。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比較理想的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不是一種主動和被動的關係,更不是操作者和被操作者的關係。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告訴我們,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就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做什麼遠不如父母做好自己更重要!父母對孩子做什麼遠不如父母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生長條件更重要。這樣說來,究竟是園丁型的父母還是木匠型的父母更適合孩子成長,是不是有了答案呢?

看起來還不夠。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的發育,會經歷變化。6歲前,孩子大腦的特點是“吸收式的混亂”,適合無目的的自主探索、廣泛地吸收;6歲後,孩子的注意力變得可控,開始能專注於學習某一個知識,這是一個相對穩定期;而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大腦會再次變得混亂,這次混亂可以稱作是“選擇式的混亂”,有些孩子在思想裡混亂,很少外顯;也有的可能會做出各種出格的舉動,通過試錯,完成選擇。

幼年的混亂,很有意義。它會給孩子自覺學習應對未來困難提供實驗的機會。未來的現實,不是今天我們做家長的能夠預想和控制的,因此,在“混亂中”鍛鍊孩子的應對能力,是最大的意義。青春期的“混亂”也是如此。養育的重點不是學習技能,而是學習應對困難;不是今天會背誦多少首唐詩,而是能解決未來的更多的問題;不是今天很聽話很乖,而是未來遇到重大的考驗和挫折而依然頑強,沒有倒下!

說到父母做好自己很重要,僅僅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不夠透徹,還必須從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多說幾句。

模仿,是人生第一課。孩子模仿他人,離不開是關係親近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而且,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越好,孩子就越願意模仿他們。因此我們說:做好自己就是最重要的教育!

孩子都是精靈。在模仿過程中孩子會做出判斷:如果父母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就更願意模仿;如果父母的行為是刻意引導,甚至是虛偽的他們就不會模仿。所以想讓孩子聽話,首先做好你自己,然後看看你跟他的關係怎麼樣。

童年的玩,是最好的開發!不僅僅是智力,也是情商、創造性、等等很多能力的基礎。因此,才有很多高人(恕我不列舉),寧願讓孩子多玩一年再去學校讀書,而且效果還真的很好。

綜上,我們會理解,為什麼一個技術含量不如木匠的園丁,每天只會灑水除草,就能夠培養出更加有前途、特別是更加心理健康、不畏任何困難而能夠適應不確定的未來的孩子了吧?!

肖天爽寫作於 2017年6月1日

後記:

這是一篇寫於2017年兒童節的文章,當時考慮某些觀點不合時宜,甚至會引起誤解,就沒有發表。今天又到了兒童節,新的文章一時寫不出來,就找出這篇文章看看,覺得也許還行,就發表了吧。個人觀點,請勿隨便應用。做學問,我佩服那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人,也就是傳統文化倡導的---究竟、格物致知。就拿家庭教育來說,僅僅學了一點舶來品,聽了幾次培訓,拿了點資料就以為自己是內行了,就敢公然地給人家做指導了;更有甚者,看到家庭教育有點熱度,自持口才不錯,從成功學、演講學的鼓譟者轉身而成為家庭教育大師,就敢公然地上臺宣講了。。。天呀!這是怎麼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遇到難題查找百度不行,找一些所謂專家諮詢也不行的原因。做學問,最大的問題就是:知其所以然。

{天爽家庭教育急診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