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很多老樂迷們都覺得音樂節是和主流傳媒並行的非主流音樂傳播的形式,在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進入音樂節後,這部分觀眾認為自己愛好的亞文化受到了冒犯,因而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小眾音樂的樂迷和大眾偶像的粉絲們還經常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而發生衝突。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很多老樂迷們都覺得音樂節是和主流傳媒並行的非主流音樂傳播的形式,在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進入音樂節後,這部分觀眾認為自己愛好的亞文化受到了冒犯,因而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小眾音樂的樂迷和大眾偶像的粉絲們還經常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而發生衝突。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最明顯的一個衝突,就體現為本文開頭介紹的,觀賞習慣的差異。很多粉絲都會攜帶燈牌、手幅、熒光棒之類追星用品在演出時揮舞,但小眾樂迷則沒有這個習慣,他們更傾向於跟著音樂的節拍進行pogo,也就是做甩頭、舞動手臂、開火車之類的大幅度身體動作。

這時候,小眾樂迷會認為流量藝人的粉絲們“不懂音樂節的玩法,只會傻傻的往前排擠,不顧他人安全”。而粉絲們則委屈的說,“明明是你們一通亂動還不給我們讓路,你們這些小眾樂迷才是安全隱患”,雙方常常在音樂節的官方微博下爭論不休。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很多老樂迷們都覺得音樂節是和主流傳媒並行的非主流音樂傳播的形式,在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進入音樂節後,這部分觀眾認為自己愛好的亞文化受到了冒犯,因而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小眾音樂的樂迷和大眾偶像的粉絲們還經常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而發生衝突。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最明顯的一個衝突,就體現為本文開頭介紹的,觀賞習慣的差異。很多粉絲都會攜帶燈牌、手幅、熒光棒之類追星用品在演出時揮舞,但小眾樂迷則沒有這個習慣,他們更傾向於跟著音樂的節拍進行pogo,也就是做甩頭、舞動手臂、開火車之類的大幅度身體動作。

這時候,小眾樂迷會認為流量藝人的粉絲們“不懂音樂節的玩法,只會傻傻的往前排擠,不顧他人安全”。而粉絲們則委屈的說,“明明是你們一通亂動還不給我們讓路,你們這些小眾樂迷才是安全隱患”,雙方常常在音樂節的官方微博下爭論不休。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要化解這些矛盾,我們首先要了解音樂節的主辦方為什麼會邀請大眾偶像,流量藝人來音樂節演出。大型音樂節通常由較有實力的音樂廠牌承辦,而廠牌下籤約的藝人,不會侷限於單一音樂類型,而是從流行音樂到電音,再到搖滾民謠,有的大型廠牌甚至還有民樂和新世紀音樂類型的簽約藝人。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很多老樂迷們都覺得音樂節是和主流傳媒並行的非主流音樂傳播的形式,在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進入音樂節後,這部分觀眾認為自己愛好的亞文化受到了冒犯,因而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小眾音樂的樂迷和大眾偶像的粉絲們還經常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而發生衝突。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最明顯的一個衝突,就體現為本文開頭介紹的,觀賞習慣的差異。很多粉絲都會攜帶燈牌、手幅、熒光棒之類追星用品在演出時揮舞,但小眾樂迷則沒有這個習慣,他們更傾向於跟著音樂的節拍進行pogo,也就是做甩頭、舞動手臂、開火車之類的大幅度身體動作。

這時候,小眾樂迷會認為流量藝人的粉絲們“不懂音樂節的玩法,只會傻傻的往前排擠,不顧他人安全”。而粉絲們則委屈的說,“明明是你們一通亂動還不給我們讓路,你們這些小眾樂迷才是安全隱患”,雙方常常在音樂節的官方微博下爭論不休。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要化解這些矛盾,我們首先要了解音樂節的主辦方為什麼會邀請大眾偶像,流量藝人來音樂節演出。大型音樂節通常由較有實力的音樂廠牌承辦,而廠牌下籤約的藝人,不會侷限於單一音樂類型,而是從流行音樂到電音,再到搖滾民謠,有的大型廠牌甚至還有民樂和新世紀音樂類型的簽約藝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廠牌自然希望可以更多的讓自己旗下藝人登臺,常常會選擇廠牌內檔期相合的流量藝人登臺,因為絕大部分藝人在與廠牌簽約時會約定好每年參加音樂節演出的數量和價格,這樣做可以讓主辦方節約大量用人成本。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很多老樂迷們都覺得音樂節是和主流傳媒並行的非主流音樂傳播的形式,在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進入音樂節後,這部分觀眾認為自己愛好的亞文化受到了冒犯,因而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小眾音樂的樂迷和大眾偶像的粉絲們還經常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而發生衝突。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最明顯的一個衝突,就體現為本文開頭介紹的,觀賞習慣的差異。很多粉絲都會攜帶燈牌、手幅、熒光棒之類追星用品在演出時揮舞,但小眾樂迷則沒有這個習慣,他們更傾向於跟著音樂的節拍進行pogo,也就是做甩頭、舞動手臂、開火車之類的大幅度身體動作。

這時候,小眾樂迷會認為流量藝人的粉絲們“不懂音樂節的玩法,只會傻傻的往前排擠,不顧他人安全”。而粉絲們則委屈的說,“明明是你們一通亂動還不給我們讓路,你們這些小眾樂迷才是安全隱患”,雙方常常在音樂節的官方微博下爭論不休。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要化解這些矛盾,我們首先要了解音樂節的主辦方為什麼會邀請大眾偶像,流量藝人來音樂節演出。大型音樂節通常由較有實力的音樂廠牌承辦,而廠牌下籤約的藝人,不會侷限於單一音樂類型,而是從流行音樂到電音,再到搖滾民謠,有的大型廠牌甚至還有民樂和新世紀音樂類型的簽約藝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廠牌自然希望可以更多的讓自己旗下藝人登臺,常常會選擇廠牌內檔期相合的流量藝人登臺,因為絕大部分藝人在與廠牌簽約時會約定好每年參加音樂節演出的數量和價格,這樣做可以讓主辦方節約大量用人成本。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而從收入方面考慮,邀請一些當紅流量藝人蔘與演出無疑是提振音樂節票房的重要手段。就像今年麥田音樂節邀請周杰倫、蔡依林這種咖位的歌壇巨星,大流量意味著大量的粉絲會購票觀看,粉絲們還會在觀演前後去購買偶像的周邊產品。而且,儘管與非主流音樂類型的觀眾有衝突,粉絲們也會毫不遲疑的買票。因此想要盈利的主辦方,大都會讓流量藝人蔘加音樂節。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很多老樂迷們都覺得音樂節是和主流傳媒並行的非主流音樂傳播的形式,在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進入音樂節後,這部分觀眾認為自己愛好的亞文化受到了冒犯,因而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小眾音樂的樂迷和大眾偶像的粉絲們還經常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而發生衝突。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最明顯的一個衝突,就體現為本文開頭介紹的,觀賞習慣的差異。很多粉絲都會攜帶燈牌、手幅、熒光棒之類追星用品在演出時揮舞,但小眾樂迷則沒有這個習慣,他們更傾向於跟著音樂的節拍進行pogo,也就是做甩頭、舞動手臂、開火車之類的大幅度身體動作。

這時候,小眾樂迷會認為流量藝人的粉絲們“不懂音樂節的玩法,只會傻傻的往前排擠,不顧他人安全”。而粉絲們則委屈的說,“明明是你們一通亂動還不給我們讓路,你們這些小眾樂迷才是安全隱患”,雙方常常在音樂節的官方微博下爭論不休。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要化解這些矛盾,我們首先要了解音樂節的主辦方為什麼會邀請大眾偶像,流量藝人來音樂節演出。大型音樂節通常由較有實力的音樂廠牌承辦,而廠牌下籤約的藝人,不會侷限於單一音樂類型,而是從流行音樂到電音,再到搖滾民謠,有的大型廠牌甚至還有民樂和新世紀音樂類型的簽約藝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廠牌自然希望可以更多的讓自己旗下藝人登臺,常常會選擇廠牌內檔期相合的流量藝人登臺,因為絕大部分藝人在與廠牌簽約時會約定好每年參加音樂節演出的數量和價格,這樣做可以讓主辦方節約大量用人成本。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而從收入方面考慮,邀請一些當紅流量藝人蔘與演出無疑是提振音樂節票房的重要手段。就像今年麥田音樂節邀請周杰倫、蔡依林這種咖位的歌壇巨星,大流量意味著大量的粉絲會購票觀看,粉絲們還會在觀演前後去購買偶像的周邊產品。而且,儘管與非主流音樂類型的觀眾有衝突,粉絲們也會毫不遲疑的買票。因此想要盈利的主辦方,大都會讓流量藝人蔘加音樂節。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那麼,亞文化音樂的觀眾應該何去何從呢?畢竟粉絲們的玩法與音樂節常見的pogo不同。主辦方出於利益考慮,邀請流量藝人,那就應該考慮到各方觀眾的心情,做出協調的措施。主辦方在粉絲觀演時和購買周邊可以打出告示,提醒粉絲們不要不顧安全往前排擠,儘量少使用手機和熒光棒,文明觀演。

另外,要注意調整演出時間,將喜歡pogo的樂迷和拿著熒光棒的粉絲分開。在沒有想看的演出時,觀眾們也可以離開舞臺去逛逛附設的市集攤位,休息一下。

"

華晨宇參加成都西博城音樂節作為壓軸藝人登臺,臺下等候多時的粉絲們紛紛拿出熒光棒,瞬間形成了一片紅色的光海,我們可以看出華晨宇的粉絲之多,票房號召力之強。

但是遠觀此景,舞臺上炫目的燈光效果和臺下的紅光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看不清藝人和樂隊的表演,還好華晨宇的高音演唱能夠清晰的傳達給聽眾。很多觀眾也因此抱怨音樂節主辦方不該請流量藝人來演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其實,邀請當紅的流量藝人在音樂節上演出早已是主辦方的常規操作了,但還是有非常多的觀眾不能適應這種做法,因為在內地,原創音樂節最初主要是面向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爵士音樂等比較小眾的音樂流派受眾的,影響力比較大的迷笛音樂節,就是以搖滾為主體類型的,在近年也增加了專門的電音舞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很多老樂迷們都覺得音樂節是和主流傳媒並行的非主流音樂傳播的形式,在流量藝人和他們的粉絲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進入音樂節後,這部分觀眾認為自己愛好的亞文化受到了冒犯,因而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小眾音樂的樂迷和大眾偶像的粉絲們還經常因為對彼此的不理解而發生衝突。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最明顯的一個衝突,就體現為本文開頭介紹的,觀賞習慣的差異。很多粉絲都會攜帶燈牌、手幅、熒光棒之類追星用品在演出時揮舞,但小眾樂迷則沒有這個習慣,他們更傾向於跟著音樂的節拍進行pogo,也就是做甩頭、舞動手臂、開火車之類的大幅度身體動作。

這時候,小眾樂迷會認為流量藝人的粉絲們“不懂音樂節的玩法,只會傻傻的往前排擠,不顧他人安全”。而粉絲們則委屈的說,“明明是你們一通亂動還不給我們讓路,你們這些小眾樂迷才是安全隱患”,雙方常常在音樂節的官方微博下爭論不休。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要化解這些矛盾,我們首先要了解音樂節的主辦方為什麼會邀請大眾偶像,流量藝人來音樂節演出。大型音樂節通常由較有實力的音樂廠牌承辦,而廠牌下籤約的藝人,不會侷限於單一音樂類型,而是從流行音樂到電音,再到搖滾民謠,有的大型廠牌甚至還有民樂和新世紀音樂類型的簽約藝人。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廠牌自然希望可以更多的讓自己旗下藝人登臺,常常會選擇廠牌內檔期相合的流量藝人登臺,因為絕大部分藝人在與廠牌簽約時會約定好每年參加音樂節演出的數量和價格,這樣做可以讓主辦方節約大量用人成本。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而從收入方面考慮,邀請一些當紅流量藝人蔘與演出無疑是提振音樂節票房的重要手段。就像今年麥田音樂節邀請周杰倫、蔡依林這種咖位的歌壇巨星,大流量意味著大量的粉絲會購票觀看,粉絲們還會在觀演前後去購買偶像的周邊產品。而且,儘管與非主流音樂類型的觀眾有衝突,粉絲們也會毫不遲疑的買票。因此想要盈利的主辦方,大都會讓流量藝人蔘加音樂節。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那麼,亞文化音樂的觀眾應該何去何從呢?畢竟粉絲們的玩法與音樂節常見的pogo不同。主辦方出於利益考慮,邀請流量藝人,那就應該考慮到各方觀眾的心情,做出協調的措施。主辦方在粉絲觀演時和購買周邊可以打出告示,提醒粉絲們不要不顧安全往前排擠,儘量少使用手機和熒光棒,文明觀演。

另外,要注意調整演出時間,將喜歡pogo的樂迷和拿著熒光棒的粉絲分開。在沒有想看的演出時,觀眾們也可以離開舞臺去逛逛附設的市集攤位,休息一下。

偶像自帶粉絲和流量參加音樂節被排斥?音樂節“變味”成追星現場

最後,就像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主題一樣,觀眾們在音樂節裡的訴求,大都是欣賞的自由。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徹底從輿論上壓倒另一方,玩的開心,聽的愉快,才是音樂節的最大意義。希望大家都可以不被別人影響,安全的在音樂節現場欣賞到自己喜歡的演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