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長江趵突泉 牽手匯入小清河

航拍小清河源頭睦裡閘。 王媛 攝

"黃河長江趵突泉 牽手匯入小清河

航拍小清河源頭睦裡閘。 王媛 攝

黃河長江趵突泉 牽手匯入小清河

航拍小清河五柳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攝

"黃河長江趵突泉 牽手匯入小清河

航拍小清河源頭睦裡閘。 王媛 攝

黃河長江趵突泉 牽手匯入小清河

航拍小清河五柳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媛 攝

黃河長江趵突泉 牽手匯入小清河

1940年濟南小清河五柳閘老照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睦裡閘前濤聲湧 長江黃河入清河

1904年,對濟南來說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年份。這一年,濟南自開商埠,在老城西側開出一座新城,藉助膠濟鐵路的便利,濟南跑步進入了工業時代。這一年,濟南城北的小清河也迎來了久違的熱鬧,新河道的鑿通,給小清河注入了又一活水,保行船無虞。

1904年,自開商埠的濟南大動作不斷,當地政府開挖了一段新河道,將小清河向西延至睦裡莊。睦裡莊在濟南西郊,位於黃河、玉符河畔,水源豐沛。在此設立的睦裡閘,將玉符河的水引向了東流,導入小清河。從此,小清河多了一道水源保障。

處暑的濟南,剛剛送走一段雨季。走進睦裡莊,遠遠就能聽到水聲。受前些日子的強降雨影響,睦裡莊內的小清河水勢洶湧。河水穿過一座小橋,形成約半米的落差,迴旋著奔騰向低處流去,甚是壯觀。溯源而上,沿著一條石板小路前行,便登上玉符河大堤。遠遠能瞧見一座小房子孤懸大堤之上,那便是小清河的源頭睦裡閘。

睦裡閘可比想象中熱鬧得多。八月下旬的濟南,進入了“秋老虎”肆虐的日子。儘管豔陽高照,垂柳依依的大堤兩側,仍聚滿了在此休閒的村民,這與午後剛進村時的那份寧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跳廣場舞的、打撲克牌的、三五成群坐著閒聊的,睦裡閘儼然成了村民的娛樂休閒中心。站在大堤上遠眺,綠樹如海,水波盪漾,城市的喧囂在這裡戛然而止。

“最近雨水多,水閘提得高,水勢大了,好多人上這來看水。”閘口洩水處,看守睦裡閘的工作人員介紹。原來,隨著近年來濟南水利工程的實施,小清河水位相對穩定,來自南部山區的玉符河水鮮有機會流入小清河。這樣驚心動魄的開閘放水情景,往往只出現在汛期裡。

詢問得知,壩南溼地中有兩支溪流匯入閘下,東向的來自玉符河,西向的來自黃河。這水先是一半綠一半黃,涇渭相擁,既而全部變綠,悠悠流淌,形成了小清河源頭特有的水文景觀。

工作人員說,現在睦裡閘的水,還有一部分是南水北調東線的來水,出自長江。在這道閘口,長江水、黃河水、玉符河水牽手流入小清河。“有了這些水源,未來小清河通航就不用愁了。”

老濟南人黃鴻河幼時常到睦裡莊走親戚。在他的記憶中,30年前睦裡莊前是片大溼地,溝灣縱橫。“秋天,孩子們在水窪裡摳黃鱔、捉螃蟹、踩蓮藕、撈蛤蜊。小拳頭大的螃蟹,十幾歲的孩子半天能捉兩掛,黃鱔半天也能摳七八條。到了冬天,岸邊大溼地裡到處都結了厚厚的冰,睦裡莊周圍放了學的孩子們,拿出自己釘的木板滑車,在冰上滑來滑去。”

如今的睦裡閘雖然沒有原來魚蝦成群的盛景,但是水流清澈,生態環境很好。走在睦裡閘周圍,隨處可見諸如“水源保護地”“河長責任區”之類的告示牌,可見政府對小清河生態保護的重視。走下大堤,一座嶄新的二層小樓矗立在小清河畔,仔細看牌子,原來是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站,它負責全天候自動檢測小清河干流源頭的水質情況。

“睦裡清源”如今是“槐蔭八景”之一,“小河縈九曲,茂木鬱千章”的畫卷就從這裡開始。

眾泉淌出一條河 河中有座五柳島

儘管睦裡閘有小清河“0公里”的標誌碑,但是誰也無法否認,從小清河誕生至今,歷下諸泉才是它源頭活水的主流。

汩汩流淌的趵突泉古有“濼源”美稱,由它流淌出來,並彙集周圍金線泉、五龍潭等兄弟泉眼的泉水而形成的小河名叫“濼水”。濼水從濟南老城西門下流淌出去,沿著西護城河一路向北,最終在五柳島附近匯入小清河。與此類似,黑虎泉群經東護城河、東濼河入小清河;珍珠泉群經大明湖,過匯波門,最終入小清河。

水往低處流。千百年間,歷下古城的汩汩清泉源源不斷匯入小清河,這條不起眼的河道最終獨流入海,此等出身,在世界河流裡也不多見。

歷史上,泉水匯流的小清河可謂“河如其名”。據記載,20世紀初,小清河濟南段有魚40餘種,河蚌、溪蟹、田螺、大蝦是特產。沿河設抽水站13處,用以灌溉菜圃、稻田。兩岸藕池甚多,盛產蓮藕、菱芡。河上多有水閘點綴風景,調節水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柳島的五柳閘。

五柳島,小清河上的第一處河心島,由三座小島組成,其歷史比小清河還要早幾百年。唐武德年間,為控制水流,五柳島上建起了一座五柳閘,因閘旁有五棵柳樹而得名。

1931年5月,小清河工程局任用著名水利學家宋文田設計並主持重建五柳閘壩工程,建雙門船閘及滾水壩,設閘門兩扇,厚近半米,寬約6米,這是山東首次採用現代工程技術和建材修造的內河船閘。當年小清河的貨船能航行到濟南西門橋附近,全靠宋文田的功勞。新中國成立後,濟南多次組織疏浚河道,鼎盛時,五柳閘日過閘船舶多達80餘艘。

站在生產橋觀景臺東望,五柳島像一艘揚帆起航的航船。五柳風帆廣場、賞翠橋、匯錦閣、沐風亭、酌柳橋、曲橋、清代《重修小清河記》石碑、五柳亭、五柳清波等景點點綴其間。

走進五柳島尋覓,水閘早已成了遺址。隔著圍欄可以看到厚重的閘基、半圓的涵洞,還有閘基上那兩隻石雕鎮水獸,雖已斑駁,但威風猶在。不遠處,三棵需要兩三個人才能環抱過來的古柳樹,同樣寫滿了滄桑。

五柳島上的那座中共濟南市委重建舊址紀念雕塑,則給這組小島增添了新的談資。雕塑北側有一個黨史宣傳廊,以老照片影雕的形式展示當年場景。原來,上個世紀30年代,全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中,1931年,國民黨製造了“四五”慘案,槍殺了鄧恩銘、劉謙初等22名共產黨的主要幹部。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倖存下來的學生黨員們獨立堅持鬥爭。1934年5月,在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中共濟南鄉師支部書記趙健民等人在五柳島召開會議,重建了中共濟南市委,濟南從此又有了統一的黨組織。 五柳島見證了濼水入清河的時光記憶,而五柳閘則鐫刻下山東內河航運第一河的榮耀。

張養浩魂歸雲莊 河畔人家守祖訓

五柳島不遠處,張養浩墓已經靜靜矗立690年。張養浩,就是那位吟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元曲大家。

這一代古稱雲莊,是張養浩的祖居之地。雲莊有梨、杏、桃、柿樹,是張養浩祖父張山所植。張養浩把這片樹林命名為“雪香林”,林邊建綽然亭,亭前有云錦池,亭東有處士庵,雲莊正廳則取名為“遂閒堂”。可見,當年他是多麼喜歡這塊充滿田園水鄉特色的土地。

張養浩曾是元朝高官,50歲之後,厭倦官場爾虞我詐的他,辭官回到濟南故里,在雲莊過起自在生活。“我愛雲莊好,溪流轉玉虹。驚飆荷背白,殘照鳥身紅。遠意微茫外,真歡放浪中。終身能若此,甘作灌園翁。”在他筆下,幾百年前的雲莊美景活靈活現。

此後8年間,朝廷7次召他去做官,他都沒有答應。59歲那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朝廷再次召他做官去賑災。這次他沒有拒絕,出發前,他散盡家財,不圖名利,只想給災民辦點實事。

一路西行,餓殍千里,他心情沉重,寫下了《山坡羊·潼關懷古》。四個月後,積勞成疾的他病逝於救災任上。

張養浩去世後,歸葬故里。張家人為他建起了墓園,至今保存完好,張養浩墓已成為省級文保單位。入園沿著小路曲折前行,穿過石質牌坊,可以看到東西兩側各有一塊高大的石碑。西側的石碑下,有一隻高出地面半米多高的馱碑贔屓,石碑上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東側石碑依稀可辨“元御史中丞贈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公墓”字樣。向北走到最裡面便是張養浩墓冢,周邊還有4座張氏親屬墓,墓前有石供桌、石香爐等器物。

張養浩墓所在地現在叫柳雲社區,過去叫張公墳村,他的不少後人都居住在附近,綿延至今已有六七百人之多。

在張養浩後人張宗來看來,張養浩留給他們的更多是精神財富。“不少居民都是養浩公後裔,民風比較淳樸,從小大人就教育要尊老愛幼、謙虛禮讓。吵架拌嘴的情況,相對少很多。”

據他回憶,過去村子一出門是一塊塊的池子,種著藕等水上作物,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區。“上學中午沒事時,我們還會去釣蛤蟆,逮蛐蛐。我家漁網也特別多,撒一次網就能收穫一大笸籮魚。”

和許多張養浩後人一樣,張宗來希望能夠把祖先的墓地和雲莊舊跡打造成歷史文化公園,保護好水生態,傳承家風記憶。

如今,張養浩墓公園內綠樹成蔭,小清河裡的水靜靜東流,雲莊舊址的池塘倒映著人們散步時的身影;附近的工地上,一棟棟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在這裡,一代賢達的風采仍在延續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