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賣不快怎麼辦?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

產品賣不快怎麼辦?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

在這兩次演講中,曹升老師均提到了三個痛點的解決方案:

  1. 產品賣不動怎麼辦?從重度決策到輕度決策。
  2. 產品賣不快怎麼辦?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
  3. 產品賣不貴怎麼辦?從正向營銷到反向營銷。

我們將分三期,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期講了《增長黑客策略一:產品賣不動的解決方案》,本文是第二期。以下,enjoy。

2010 年 4 月 6 日,小米成立了。短短1年時間,小米就完成了從0到1,成長為估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

其後3年時間,小米高速成長為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第一品牌,創造了中國互聯網手機的商業奇蹟。

下面,我們來解剖一下小米的賣得快的底層邏輯:

從2010年到2019年,小米的增長分為三個階段,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

一、賣得快,是小米的生命線

隔行如隔山,雷軍是從互聯網軟件進入硬件行業的。對於為什麼要賣得快,雷軍有深刻的認知。

1. 硬件研發與銷售週期

硬件產品,研發週期長,銷售窗口期短。現金流安全是企業的大敵。

從研發到上市,通常要6到12個月時間,而最佳黃金銷售窗口期一般就3個月左右。所以賣手機,一上來要全面鋪貨,全面開售。

2. 手機成本取決於銷售時間和銷售規模

由於摩爾定律,幾乎每個月元器件價格都在降,同樣的手機價格也在降。

此外,總量賣100萬臺和賣10萬臺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賣手機必須要上規模。

3. 智能手機歷史機遇期極短,也就3年

2010年,國產智能手機佔中國市場份額為16%,佔國際市場份額為0。

到了2013年,國產智能手機佔國內市場份額72%,佔國際市場份額將近1/3。

智能手機產業的窗口期非常短,也就3年行業基本格局就穩定下來了。

以上三點決定了小米必須要賣得快,否則很難生存。

二、小米從0到1:客戶價值再造的兩大策略

小米品牌不大、競爭激烈,如何把分散在全國地域的、換機需求在1年之內的大量潛在消費者壓縮到3個月之內來購買呢?

可以借鑑的思路是:房地產業的賣樓花,把它換成認知營銷的語言,叫心智預售。

顯然,能夠心智預售的產品,和只能現做現賣的產品,二者的客戶價值,在用戶認知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於是,小米在心智預售上,成功地使用了客戶價值再造兩大策略:一是客戶決策引導,二是客戶路徑引導。

1. 客戶決策引導

在小米之前,中國手機市場上大約分為兩種決策:

第一類是品牌決策,多半是價格高的國外品牌;

第二類是低價決策,多半是國產的山寨機。

換成大白話,客戶購買手機的決策驅動力主要分為兩類:前者是高配高價,後者是低配低價。

小米創造性地給消費者提供了第三類決策標準:高配低價。

高配低價,是如何讓用戶認知的?

主要體現在:高性價比和為發燒而生兩個價值點上。

1)高性價比

小米核心關鍵詞是高性價比,高性價比實際上是賣產品功能,以功能營銷為主。

小米高性價比=對標蘋果+質量承諾+互聯網直銷+用戶運營

小米的核心優勢是做互聯網手機,把營銷費用通過互聯網直銷直接補貼給用戶。

高性價比,一分錢一份貨,這實際上是一個最強的消費理由,吸引來的是高慾望的消費者(同時,弊端也是吸引來價格敏感型用戶)。

功能營銷在品牌的角度,給消費者什麼認知?

——質量承諾。

這東西我閉眼都知道,我買它產品肯定不會坑我。我在買之前就知道買的是什麼?買了之後大概率會發生什麼行為?這就叫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實現心智預售和規模化銷售的極強驅動力。

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高性價比是一定要有理由的,沒有理由的高性價比是很麻煩的。客戶要的不是便宜,客戶要是撿便宜,或者有理由的便宜。

2)為發燒而生

“為發燒而生”是價值營銷。

小米早期是以工程師文化、工程師營銷作為切入點和增長槓桿的。

實際上,早期的MIUI不是用戶論壇,是工程師論壇(小米的種子用戶)。小米早期是通過工程師進行口碑傳播的。所以,“為發燒而生”是建立了工程師背書的一個產品價值感,同時將MIUI打造成一個承載品質的口碑傳播平臺。

價值營銷在用戶認知裡面對應的是什麼?

在用戶認知裡面,買奔馳是為了什麼?買個LV包是為了什麼?

——炫耀式消費。

炫耀式消費的核心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人格認同。消費者認同的不是你的產品,他認同的是自己的人格。

消費者要用奔馳車來接待客戶,這代表他的身份,奔馳車只是恰好用來貼標籤的一個產品代表。

炫耀式消費的底層邏輯就是客戶支付意願度,一定是在人格認同這個裡面產生的。

上面高空轟炸“為發燒而生”,下面來告訴消費者“高性價比”,這是什麼?

這是在客戶價值再造層面,把客戶決策引導到小米的品牌上去:一方面是功能營銷,一方面是價值營銷。

通過這兩類營銷,把客戶決策引導到傳統品牌的兩大客戶價值點上去了:一是質量承諾,二是人格認同。

對一般的品牌來說,從0到1的時候打不了這兩個價值點。它只能打低端這個質量承諾,打不了人格認同,因為品牌太小,沒有影響力。

因為小米是重量級創業者,從0到1的階段被極大地壓縮了,從1到10之間就雙管齊下。所以,在這兩個階段,消費者對小米品牌的品牌認知度和銷售轉化率都是比較高的。

2. 客戶路徑引導

所謂客戶路徑,就是商家在哪個場景下能遇到客戶?客戶有消費需求時,在哪個場景下能想到商家?

1)產品三分法

這裡我們先介紹一個增長工具:產品三分法。

產品與商品分離:先用產品進行流量導入,再用商品進行價值變現。

產品與商品分層:體驗產品的是用戶,購買商品的是客戶。

產品與商品分潤:流量型產品,是成本中心,關注CAC獲客成本;價值型商品,是利潤中心,關注LTV客戶終身價值。

產品三分法本質上是一種行為誘導。

小米的商品是手機,為了促進商品的銷售,小米把產品與商品做了分離,建立了一個引流型產品,叫MIUI(手機操作系統)

於是,商品的定位是:“高性價比的發燒友手機”;產品的定位是:“先進用戶(種子工程師)引導型創新”。

在2011年8月16日,小米發佈第一款手機前,這個引流型產品為小米積累了10萬潛在消費者和上億級的社交傳播曝光量。

這兩個指標,把心智預售由一個空洞的營銷概念,做實做透成了實實在在的銷售執行力。

2)產品三分法的底層邏輯

為什麼產品三分法是有效的?

——因為底層邏輯是行為誘導。

那行為誘導又是什麼?

這個我們就要花點時間,展開細說一下:

GMV電商為什麼現在難做了?

因為,GMV電商是流量攔截。攔截誰?高慾望客戶。他們已經對某種商品產生消費需求,需要臨門一腳進行觸發,或者直接進行需求對接。

但是,如果當前消費者慾望並不強,或者像手機這樣消費頻次是低頻的,怎麼辦?

那就用廣告(包括:定位廣告、創意廣告、公益廣告等)進行轟炸,轟炸的結果是心智記憶力大增。

等到消費者需求明確時,一下子就能聯想到廣告上宣傳的品牌,這就是“一詞代表心智”或者“創意啟發情緒”的商業價值。這種方式面對的是中度慾望消費者。

再如何對付那些當下完全沒有慾望的消費者呢?

那就要用互聯網慣用手段——即行為誘導。

比如:瑞幸咖啡的補貼,比如微信的免費使用,比如拼多多在微信群裡鋪天蓋地的混個眼熟,比如大眾點評查一下大眾消費趨勢。。。

小結一下:

  • 高慾望消費,用需求對接;
  • 中慾望消費,用記憶喚醒;
  • 低慾望消費,用行為誘導。

我們大部分商家,只注重需求對接,不注意後二者。可以說營銷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在小米之前,傳統手機營銷=流量攔截+需求對接+功能說服,所以,效率低下。

小米顛覆了傳統手機營銷的模式,開創了小米營銷新模式:小米營銷=用戶運營+客戶決策引導+客戶行為誘導

三、小米從1到10:用戶運營的5種體系

小米在從0到1的銷量,還是相對任務不重(100萬臺量級)。從1到10,以MIUI為核心的產品三分法,就承載不動了(幾千萬臺量級)。

怎麼辦?小米就要建立以用戶動員能力為核心的用戶運營體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上:

1. MIUI論壇-工程師客服

  1. 最初啟動的時候,通過論壇找到一百個種子用戶;
  2. 每週更新迭代,跟工程師用戶之間建立非常密切的聯繫;
  3. 工程師文化支撐了小米從0到1、從1到10的客戶價值和組織能力。

在論壇裡聚集了大量的工程師,只有他們才會提出專業型意見(包括產品bug和產品迭代建議),形成一種工程師文化。

這種工程師文化跟“質量承諾”和“為發燒而生”的整體客戶價值之間是高度相呼應的。

2. 手機論壇-產品型客服

手機論壇是小米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的重要用戶池,手機潛在用戶最終都蓄積在這裡。這裡更多的是產品型客服。

用戶在手機論壇裡面,第一個反應現在手機有什麼問題,第二個希望未來手機朝什麼方向去發展。這裡是一個產品迭代與試錯的思想陣地。

小米早期整個公司是沒有銷售KPI指標的,但比較有意思的是,小米對工程師在手機論壇裡都訂有KPI指標,平均每個工程師每天要回答100多個問題,這就變成一個產品型客服了,只不過這個客服更多是由工程師來擔任的。

在整個手機行業中,只有小米一家形成了這種非常獨特的工程師客服文化,獨樹一幟。

3. 微博-營銷型客服

小米趕上了2010年微博大發展,誤打誤撞地發現微博上的聲量特別大,傳播力特別強,於是他們就把微博打造成活動運營陣地,把它變成具有動員放大能力的流量池。

比如:“新浪微博開賣小米手機2”,在微博上轉發265萬次,漲粉絲37萬,創造了2012年微博最高轉發記錄。

在這裡是營銷型客服,客服在這上面主要任務不是真正解決問題,而是站在營銷的角度去建立用戶關係和管理用戶認知。

小米在這裡也設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KPI:當有用戶投訴或提意見時,15分鐘之內就要快速響應。

這裡更多是懂營銷的客服,不見得對產品的細節掌握那麼多,但是掌握了跟客戶友好互動的情商與技能。

4. 微信-服務型客服

經過多次試錯、調整,小米最終把微信做成一個服務陣地、服務入口,這裡是真正的服務型客服,既要懂業務,又要真正解決客戶問題。

比如:客戶留言說,我這個手機怎麼充不上電?

這種問題光答覆是沒有用的,必須要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5. 同城會-線下客服

小米還建立同城會,到線下去辦活動。這裡的客服,是以粉絲聚會、粉絲互動為主的。原則上沒有直接銷售KPI。

經過以上用戶運營的5種體系的持續性投入,到了2014年末,小米全年銷售6112萬臺手機,在短短3年時間,就取得了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銷量,創造了中國互聯網手機的商業奇蹟。

四、賣得快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好,我們這裡來總結一下:

為什麼小米在從0到1、從1到10兩個階段,能取得這麼大的商業成果?

主要原因,小米找到了賣得快的解決方案,即: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

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的意義何在?

就是從河裡撈魚,改為池塘養魚,為了抓住短時間高強度規模化的銷售窗口期,通過流量運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必須通過用戶運營來實現心智預售。

在從0到1的階段裡,賣得快的關鍵成功要素是什麼?

小米採取了客戶價值再造,包括客戶決策引導和客戶路徑引導兩大再造。

客戶決策引導,主要是在“高配高價、低配低價”的傳統手機營銷手段之外,創造了“高配低價”的第三類客戶價值,具體體現在:

  • 通過“高性價比”的功能營銷,實現質量承諾;
  • 通過“為發燒而生”的價值營銷,實現人格認同。

客戶路徑引導,主要是建立“產品三分法”,通過免費的MIUI論壇,收穫了10萬用戶和過億級的曝光量,為第1部手機小米1的成功銷售,奠定了海量的用戶基數。

從1到10的階段裡,小米賣得快的關鍵成功要素是什麼?

小米以用戶動員能力為核心,建立了用戶運營的5個體系。在中國手機中第一家實現了真正的粉絲運營。這也為小米智能家電的規模化銷售打下了範圍經濟的伏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