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得越高,摔的越重。”

這一年來,小米集團的股價走勢正在踐行這句民間諺語。

當初小米上市之際,估值不斷被炒高,自從最後一輪融資的460億美元估值過後,小米估值先後出現750億美元、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幾個版本的傳聞,儼然和BAT有分庭抗禮之勢。對於這些高企不下的估值,小米方面不置可否。

2018年7月9日,小米赴港上市,在全民關注中迎接大考,然而首日破發交出了一份糟糕的答卷。當天小米開盤價報16.60港元/股,較發行價17港元下跌2.35%。按此計算小米市值約為3714億港幣,兌換成美元約為470億美元。

時至今日,整整一年過去了,小米公司主要業績指標取得了喜人的增長(備註:小米集團在2018年全年營收1749億元,同比增長52.6%,調整後淨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59.5%。),股價卻依然跌跌不休。2019年7月9日收盤後,小米股價報收9.5港元,市值為2283.78港幣,兌換成美元約為292億美元。

小米上市一年市值幾近腰斬 三大利好因素釋放股價回暖信號

按此計算,小米市值幾乎接近腰斬,不但沒有觸底反彈,反而不斷探底,陰霾不斷。

對於小米股價的糟糕表現,業界普遍的觀點認為“小米主要營收來自於硬件,股價自然無法支撐其互聯網概念的定位”。

我對這種觀點不太認可,我們可以看蘋果公司的財報,蘋果主要的營收也是來自於硬件業務,而非應用商店或者流媒體等互聯網軟件服務,但不妨礙蘋果市值登頂全球第一。

2019年7月8日晚間,我在接受《時代財經》等媒體採訪時,談了我的一些觀點看法。在我看來,小米股價表現疲軟,除了自身因素,也受制於大環境不利因素影響。這一年來中國主要的互聯網企業包括阿里、百度、騰訊、京東、微博、愛奇藝等,大多在不同階段市值出現了大幅度波動,甚至騰訊這樣的企業短期內市值蒸發超過1萬億港幣。

現在綜合各方的表現來看,中美貿易大戰正在緩歇,大環境的不利影響正在過去,小米等科技企業真正迎來了觸底反彈的時機。放到小米自身來看,小米還有三個方面的利好因素,刺激其業務增長的同時,贏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利好因素一:“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 多個市場取得領先地位

這幾年伴隨著“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利好東風,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成為全球經濟市場中一道亮眼的風景。他們輸出資本和業務的同時,也輸入中國智慧和企業平臺能力,為全球經濟的高效發展,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在這其中小米相比華為、聯想等前輩,屬於後起之秀,但成績不容小覷,已然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代表。

比如在印度市場,小米印度2018年全年出貨量達4100萬,位列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連續6個季度排名第一。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出貨量比第二、第三名同期出貨量總和還多。

雷軍之前透露過,小米全球化佈局分為幾個階段,最先拿印度試點,接著是東南亞,再到俄羅斯和獨聯體,隨後是歐洲。今年又陸陸續續進入北美。從最近幾個季度的財報來看,小米在多個國家進入行業TOP3,國際化業務的營收很快將達到50%的比例,成為一家貨真價實的“世界500強跨國企業”。

從佈局東南亞三四線小國,再到今天切入的歐美一線國家,小米國際化的進程,必然反饋到資本市場。如果美國市場接下來能夠取得優異的表現,那麼對於小米的股價回暖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利好因素二:技術研發雖無重大突破 但產品表現力強勁

小米股價表現不佳,核心因素到底是什麼,其實就一點:沒有取得核心技術的突破!

這裡的核心技術,主要指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統。目前全球排在小米前面的手機企業三星、華為、蘋果,無一例外均有了自研芯片或者操作系統的能力,並且都已經大規模的應用在了終端手機上來。

只要小米沒有突破芯片或者操作系統,哪怕營收取得再大的增長,也無法成為產業一線企業,股價雖可回暖但無法和上述企業匹敵。

所幸除了上述三家企業以外,和小米處在同一陣營的OPPO、VIVO等也均沒有突破操作系統和芯片,所以小米麵對的競爭局面並不緊張,完全可以依靠產品力上的強勁表現來彌補缺陷。

這兩年小米除了手機,也不斷的發佈其他家電和3C新品,我試用過很多產品,就其產品表現力和性價比來看,小米在同業內依然處於頂級水平。小米依靠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旗下各產品的出貨量依然有大幅度增長的空間。

而一般來說,我們看企業的基本面沒有問題(能夠持續增長),就相當於給資本市場立了一塊壓艙石,有助於保障股價的平穩增長。

利好因素三: AI+IOT概念落地 小米生態鏈初步完成閉環

小米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它還有投資的數百家生態鏈公司。小米和其投資的生態鏈公司,一方面保持了各方的獨立運作,但一方面又經常協作發展,各方攜手正在構建一個基於“AI+IOT”的生態,並且已經初步完成了閉環。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投資公司超過270家,總賬面價值人民幣290億元,同比增長28.6%。自2018年以來,已有10家小米投資的公司成功上市,包括華米科技、雲米科技等。

我之前說過,小米生態鏈的公司未來或將成為助推小米股價大漲的最大功臣。以雲米為例,正在超越家庭物聯網率先佈局“AI+5G+IoT” ,聯手各方,圖謀真正的萬網互聯新時代。今年雲米發佈了AI仿生芯片“悟空”,專注於家庭物聯網領域,從圖像、語音兩個方面進行智慧賦能,有望在雲米全系產品中普及,由此終端算力將得到大幅提升,家電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能自動識別用戶習慣,主動響應用戶需求。

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當你用雲米洗衣機洗完衣服之後,系統將“提前更懂你”,提前把你的晾衣架自動降下來,等你從衛生間走到陽臺後就可以直接晾晒衣服。再比如以雲米互聯網冰箱21Face為例,當你從冰箱裡拿出一盒牛奶,設備會自動判斷剩餘牛奶數量,在你快喝完之前,冰根據你的習慣自動推薦你常購買的牛奶,並且通過京東商城實現一鍵下單。

不難看出,小米生態鏈的這些企業,正在把消費者對IOT美好生活的嚮往,逐步進行落地。這些服務正在接受消費者檢驗,當然最終的價值尚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釋放給資本市場。但無疑,隨著AI+IOT概念落地,生態鏈的企業也將反哺到小米,影響其估值重塑。

寫在最後:到了一定程度,其實一家企業的股價表現與否,與其是否“互聯網概念”的定位關係不大。你看,騰訊和阿里巴巴早就“去互聯網化”,轉而成為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這兩家企業市值不也居高不下,長期維持在4000億美元量級。

在我看來,小米還是少進行一些架構調整的折騰,也不要刻意的在意業界對其概念的定位。踏踏實實的依據消費者基於場景生活的需求,把產品做好,才是根本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