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裡的江湖浪客

小麥 農業 三農 新京報 2017-06-18
麥田裡的江湖浪客

6月13日下午2點,山東省泰安市汶陽縣,麥客劉中晨駕駛著收割機行駛在田間的小路上,當地村民領著他去自家地裡收割。

麥田裡的江湖浪客

6月14日,山東省德州市李屯村,劉中晨收割的時候,他的搭檔老潘在鄰近的田間尋找新的生意。

麥田裡的江湖浪客

6月13日下午2點,山東省泰安市汶陽縣,年輕麥客潘志豪在操作收割機收麥。

麥田裡的江湖浪客

6月13日,山東省泰安市汶陽縣,性格開朗的麥客劉中晨收工後坐在機器上咧著嘴笑,“雖然今天就割了兩三畝田,但只要能掙錢就開心”。

麥田裡的江湖浪客

6月12日,山東省泰安市汶陽縣城的一家飯館內,麥客趙民和劉中晨在商討麥收的路線。

麥田裡的江湖浪客

6月13日,山東省泰安市汶陽縣,清晨5點,年輕的麥客在收割機下熟睡。為了節省開支,麥客們每夜或席地而睡,或擠在貨車駕駛室內湊合一宿。

——現代麥客的“逐麥”人生

麥客,這種古老的職業,曾在北方陝、甘、寧一帶流行,每年麥熟季節,農民專門外出走鄉到戶,替人收割麥子。在農業機械化後,曾經的鐮刀變成收割機,這些開著收割機走南闖北收割小麥的人,被稱為“現代麥客”。

從農業部獲悉,在今年6月12日當天,全國共有27萬臺聯合收割機奮戰在夏收一線。

這是一群在麥田裡為生計奔波的“浪客”,他們從南方出發,一路北上,迎著這滾滾麥浪,“仗劍”江湖。

“逐麥”而生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五六月的北方,又是一年麥子成熟時。

天剛擦亮,42歲的趙民就帶著20歲的潘志豪開著他們的“半截頭”卡車、拉著收割機開始遊曳在鄉間小路上尋找“生意”。

這是一群“逐麥”而生的人,只在麥熟之季才會出現,被稱為“麥客”。每年此時,他們總會開著農機、風餐露宿,似候鳥一般遷徙勞作在我國以產麥為主的田間地頭。

麥客趙民這次一行8人,兩人一車,拉著4輛收割機,從河南老家出發,途經雲南、四川、湖北、安徽、山東,追隨著滾滾麥浪,一路北上收割。

賞金獵人

6月13日清晨5點半,趙民叫醒尚在酣睡的徒弟潘志豪,隨意打發了口早飯,就開著車在汶陽縣附近轉悠開了,他們怕生意被別人搶走,希望儘快找到需要收割麥子的村民,“就汶陽這一個縣,有近兩百輛車在找活兒”。

由於競爭激烈,到處都能看到來自不同省份收割機的身影,其中以安徽、河南、江蘇居多。

直到下午1點多,兩人才接到第一單生意。商量好價錢,趙民就發動機器開工了。他並不會和村民糾纏是否少了一分地,後者有時也不相信麥客的GPS測量儀,總能找到自己田少的理由。

只要誤差不是太大,趙民都可以接受,“錢不是這樣爭來的,靠的是腦子和經驗。就像我這次來汶陽收,每畝地160到180不等,而其他地方每畝只有40到70,這樣每畝我就可以多掙100多元呢,得到了汶陽小麥收割價的信息才是關鍵”。

麥客“江湖”

由於在麥熟時節遭遇雷暴大風天氣,今年汶陽縣裡的小麥多數出現倒伏(麥子發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現象,收割難度變大,麥收的價錢也隨之水漲船高。

類似這樣的消息,並不是所有麥客都知道,趙民也只告訴了哥哥和孩子的乾爹。

黃昏斜夕陽,收割近尾聲。趙民和潘志豪回到鎮上,已是晚上9點多了。跟同行的老鄉會合之後,師徒二人吃上了當天的第一頓熱乎飯。

一行8人,點了滿滿一桌子的菜,一共消費300元。若不是鎮上的飯館多數已歇業,他們不會選擇這家店,“火鍋既不頂飽,價格又偏貴,但只能將就”。

喧鬧的店裡,都是忙了一天的麥客,大家彼此寒暄,但並不會交換各自了解的信息。

後繼有人

潘志豪是趙民今年才收的徒弟,之前在東莞的廠子裡做小工,因為難以維持生計,才又回了老家。

今年5月,住在趙民鄰村的志豪爸爸,拜託他帶兒子出來見世面,想著志豪如果能學會,明年就買臺收割機讓他單幹。

雖說麥客的工作異常辛苦,但收入還是很可觀,一年十幾萬至二十萬不等。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從事這一行,既能掙錢,又帶著點兒古時俠客行走江湖的自由。

像趙民這樣的老麥客,走南闖北十餘年,除了港澳臺之外,已經走遍了全國。

不過,隨著麥客的數量逐年增長,競爭當然也愈發激烈。據趙民透露,僅他所在的河南汝南縣,2017年就有3萬臺外出“工作”的收割機。

“再幹兩年也不幹了,年紀大了,拼不過年輕人。”算上志豪,十四年的麥客生涯,趙民已經帶出了3個徒弟,後繼有人。

□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影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