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沙縣小吃精神”

小吃 沙縣小吃 經濟 烹飪技巧 三明日報 2017-05-17

●王育忠

沙縣小吃歷史悠久,始於漢晉,源自古中原一帶漢民族飲食習俗,是南遷的漢人運用祖先的烹調手藝與當地節俗相結合製作的各種飲食,一直流傳至今。千百年來經過祖祖輩輩勤勞淳樸的沙縣人認真傳承,它既薈萃了中原漢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精華,又融匯了北方漢民族麵食文化及南方閩越先民的米食文化,通過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具有鮮明沙縣地方特色的製作工藝和地方風味特點的小吃,在沙縣民間廣為流傳,被美食專家稱為來自福建農村的鄉土美食,被譽為漢民族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略論“沙縣小吃精神”

毫無疑問,沙縣小吃已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品牌,成為展示沙縣地方飲食文化的重要窗口。沙縣小吃不僅成為沙縣城鄉居民脫貧致富、就業增收的支柱產業,同時也豐富了各地餐飲市場。

沙縣小吃之所以能夠延續一千多年,長盛不衰,而且能夠從一個縣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其奧祕在哪裡呢?我認為,一種飲食只有成為文化以後,才能被傳承和發展;而傳承一種文化,必須要有內在精神,有它的靈魂存在。沙縣小吃作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顯然是有著內在精神,是有靈魂的生命。我在研究沙縣小吃中深刻感受到,它已經形成了特有的“沙縣小吃精神”:

一是傳承創新精神。沙縣小吃具有中原飲食中以麵食為主的特點,它的製作方法既繼承了傳統的工藝,以其精湛的烹調手藝、考究的用料、特殊的加工,形成獨具風味的特色和製作特點;同時它根據現代人的口味,在繼承傳統飲食文化中,不刻板地墨守成規,而是在傳承過程有創新有發展,善於吸收借鑑其它小吃文化的精華,並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漸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具備中式快餐“新鮮味美、品種繁多、經濟實惠、方便快捷”的四大因素,鑄就了精品化和品牌化個性,形成獨特的文化技術體系和文化價值體系。因此,品嚐沙縣小吃可以讓人既體會到慢生活的悠閒,又能夠適應快節奏的便捷,它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又有下里巴人的隨意性,能夠滿足不同的旅遊者和上班族的需求。這就是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一種非常生動的與時俱進的飲食文化現象。這種飲食風格一旦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並普及,就有了文化的特徵。沙縣小吃就體現了傳承與創新兼具的文化精神。

二是誠實守信精神。沙縣小吃製作工藝通過不斷挖掘、研究開發,並通過加強培訓,一些主要品種製作工藝得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能夠把沙縣小吃從家鄉帶出去,走南闖北進入大都市,靠的不僅僅是技術,更不是靠權勢關係網和投機取巧坑蒙拐騙,而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誠實經營,信譽第一。沙縣小吃是由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的,沒有中間流通環節。這就使它必須接受最苛刻的挑剔和最嚴峻的考驗,生產經營得好壞,消費者可以馬上得出評判。因此對小吃這樣的食品,味蕾是檢驗好壞優劣的唯一標準,它容不得使奸耍滑,不允許摻雜造假,必須貨真價實,必須保質保量。市場經濟不僅是自由經濟,更是法治經濟。法治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契約精神的充分體現,必須杜絕假冒偽劣,踐行誠實守信,誠信經營。沙縣小吃之所以走遍天下,靠的就是誠實守信經營。此外,在經營過程中沙縣小吃的經營者都有著強烈的品牌意識,自覺維護食品的品質,保持特色、風味,以最優質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準,共同創造了享譽國內的品牌。所以誠實守信經營是沙縣小吃的精神內核,也是它的命根,它要生存與發展,沒有誠信精神,就不可能走向全國,持久不衰。沒有誠實守信,是絕對不可能把本來不起眼的小吃做得風生水起、名揚天下。

三是開放包容精神。為有效傳承和保護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遺產,把傳統的工藝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沙縣縣委縣政府以強烈的開放意識制定發展戰略,引導和激勵沙縣群眾帶著傳統工藝前往全國各地經營沙縣小吃,使沙縣小吃以其獨特的地方風味和美妙的生產工藝,備受消費者的青睞和餐飲界專家的好評,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品牌享譽全國各地,在當地經濟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帶動了不少地區的群眾參與沙縣小吃的經營,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沙縣小吃有歷史,有淵源,有傳承,但是經營者中很少有人標榜自己所謂“正宗”,當地政府把它作為富民便民利民的飲食產業,在花大力氣開發研究的同時,將普通農民培養成小吃烹飪師,它不僅提升沙縣本地從業者小吃製作水平,還培養了周邊地區的農民學習製作沙縣小吃,允許他們以沙縣小吃的品牌創業,沙縣小吃不僅僅是沙縣人的小吃,只要堅持沙縣小吃的製作工藝,傳承沙縣小吃的理念,誠實守信經營,保質保量滿足顧客的要求,不一定都要求是沙縣人去經營,這體現了沙縣小吃極大的開放包容精神。

四是艱苦創業精神。沙縣小吃貌不驚人,價格不貴,製作工藝簡單,烹調過程便捷快速,非常適合普通勞動者掌握生產流程,以適應普通大眾的消費。它這種務實的風格,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容易產生內心認同,是一種非常平民化的食品,很容易引起精神文化上的共鳴。但是,麵條要一碗一碗煮出來,扁食要一粒一粒捏出來,做沙縣小吃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沙縣人民自古就有勤勞淳樸的文化傳統,也有經商做生意的文化氛圍,目前在外經營小吃的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他們每一天面對的大部分是幾元錢、幾十元錢的小生意,卻沒有因為小吃之“小”不加以善待,就隨隨便便以次充好,輕慢顧客,而是“莫以善小而不為”,始終兢兢業業,以一顆敬畏之心做好每一種小吃,以善良的心,不自欺欺人,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可見,沙縣小吃經營者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群體,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不屈不撓、奮力拼搏、艱苦創業的精神。

筆者以為,在特定的環境下,當許多人具有共同的思想認同後,在一個企業就會形成了共同的創業精神,如“大慶精神”;在一個地方就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如林縣“紅旗渠精神”;在一個團體就會形成了具有特定品質的奮鬥精神,如“女排精神”。這些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是引導人們前進的旗幟和燈塔。這些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實踐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典型特徵,必將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沙縣小吃精神”就有著這樣的特徵,有必要把它提煉出來,弘揚光大。

沙縣小吃精神概括有:“傳承創新、誠實守信、開放包容、艱苦創業”,這四個方面的特質,這些精神特質是在沙縣這塊土地上、由佔全縣總人口四分之一的沙縣小吃經營者集體創造的,是沙縣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沙縣小吃精神”是在艱苦創業中形成的,它與“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女排精神”的內涵有非常相似之處,有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妙,都有著特定環境下歷史積澱的深刻印記。我們不妨這樣來看,在全國的經濟態勢中,福建省是東部發達省份,但是站在福建的角度看,沙縣無疑是處在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窮則思變。正因為經濟落後,沙縣人才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不遺餘力地在發展小吃上創業創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沙縣小吃雖然不是什麼高科技項目,但卻是能夠實實在在實現大眾創業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這對地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沙縣而言,經營小吃無疑是廣大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一條雖然艱辛卻是康莊大道。

清代人袁枚說:“精神為主人,形骸為屋舍。主人漸貧窮,屋舍亦頹廢。”精神之於人,無疑是靈魂和內核。所以,毛澤東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人的精神振奮,必定意氣昂揚,用心於事業,定能百廢俱興。因此,在經營沙縣小吃中逐漸形成的“沙縣小吃精神”,毫無疑問應當成為沙縣人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精神,是一筆值得弘揚於後人的豐厚的精神財富。筆者認為,“沙縣小吃精神”應當成為當代沙縣人求真務實艱苦奮鬥努力拼搏的群體精神,應當成為後代沙縣人繼承發揚不斷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是沙縣人的精神,也應當成為三明人的精神,成為鼓舞更多的三明人投身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精神養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