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過肉夾饃就算到潼關?nonono!

小吃 肉夾饃 醬菜 黃河 吳羽飛和李麟翰 吳羽飛和李麟翰 2017-09-02

眾所周知,潼關的肉夾饃是一絕,大部分西安本地人吃潼關肉夾饃而不是什麼西安肉夾饃,有人說沒吃過臭豆腐不算到長沙,那麼只吃過肉夾饃就算到潼關了嗎?我想說nonono!今天,我們三下鄉小隊就帶大家看看其他的潼關小吃。

top1鴨片湯

所謂鴨片湯其實就是燴裡脊片。據說,這鴨片湯的名字也頗有來歷。相傳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外逃西安,途徑潼關,當地官員備滿漢全席伺候,但慈禧獨對潼關之傳統名菜“膾裡脊片”讚賞有加,說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鴨片”。因之,潼關燴裡脊片從此得名“鴨片湯”,延至今日仍為潼關一大名菜。

top2醬菜

潼關醬菜是渭南市潼關縣的傳統名菜,屬於陝西省名優食品之一。源於唐代貢品。其製作工藝精細,色澤鮮潤、紅中透黃、鹹度適中、微甜脆爽。品種有八寶醬菜、蘿蔔醬菜、連皮醬筍、五香花生、五香麵醬、潼關小菜等三十餘種。一九一五年獲巴拿馬世界名特食品博覽會銀獎。載入《中國土特名產》和《中國土特名產辭典》等。

潼關醬筍創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初由山西省臨晉縣(今臨猗縣境內)陶康村籍姚三才的曾祖父試製成功。其人在陝西潼關縣城開了一個菜店,兼賣油為生。為了減少蔬菜損失,增加收益,常注意鑽研蔬菜的貯存問題,以及淡季的蔬菜供應。先以陶瓷盆罐加鹽試醃萵筍,邊試邊改進,後來又用麵醬醃晒,獲得成功,製出的醬菜味道鮮美,生意興隆,就在潼關石橋西開設了一個專門經營醬菜的店鋪,名曰“萬新合”醬園。由於經營有方,規模不斷擴大,至清嘉慶八年(1803年),資本發展成萬餘兩白銀,專賣醬筍醬菜,相繼增設“萬盛合”、“萬順合”等十多家分號醬園。分佈於潼關、華陰、渭南、西安、咸陽和漢中等地。經營醬筍、八寶醬菜、醬瓜、糖蒜、麵醬和豆醬等醬貨,尤以醬筍和八寶醬菜最負盛名。因產品精良,店鋪增多,皆以“萬”字冠其名。據清代《內文獻》記載:“陝西潼關久著歷史,而城內外潼河沿岸水土優美,所產之醬筍醬菜為全省之冠。清時列為貢品。萬盛源自清道光年間,專制新品,歷百餘年,精益求精。”清代道光年間,曾被列為皇宮貢品,稱為“廷筍”。1915年榮膺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top3 黃河鯰魚湯

自古以來,潼關、黃河沿岸的人大部分以打魚為生,傳說在70年代,幾位漁民在捕魚之後,上灘休息做飯。當時漁民生活還頗為艱辛,大家只挑上幾條不值錢的鯰魚,在就地挖好的土灶上,架起了鍋,填足了柴,做起清燉鯰魚。一切就緒,幾位漁民在地上玩開了“狼吃娃”的遊戲,大家把燉在鍋內的鯰魚忘得一乾二淨。等到想起鍋中燉的魚時,只見鍋面上浮著一層乳白色的汁蓋,而蓋下的魚塊卻全都熬成了小渣渣。不料一嘗,幾人竟不約而同地叫道:“好喝,好喝……”“吃了半輩子魚,還從沒喝過這樣美的魚湯!”潼關黃河鯰魚湯即這樣“創作出來了”。

進入了改革開放年代,聰明的潼關黃河漁民,瞅準了這一契機,不斷地研究構成配方,不斷地完善烹調輔料,形成了這一名吃獨特的烹調工藝,分別以不同形式在黃河邊做起了鯰魚湯的小本生意。90年代,隨著旅遊業的不斷升溫,潼關縣依據黃河的諸多優勢,在此成立了黃河風景區,同時,也使鯰魚湯這一產品越做越大。隨著潼關黃河鯰魚湯知名度的提高,以及黃河風景區的秀美風光,不僅吸引了本省渭南、西安、咸陽,臨近省份如山西、河南、運城、三門峽、洛陽等地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一品佳餚。黃河鯰魚湯成為潼關黃河風景區的一個傳統名吃,而被國內外遊人青睞。

相信大家還知道許多潼關小吃吧,希望在評論中看到好吃的潼關小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