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小吃 麵條 涼皮 青稞 娛至上 娛至上 2017-11-03

青海,人們除了這片青海湖之外,瞭解的並不多。但或許,青海的食物,能夠帶給你一個煙火氣的青海,能夠讓你感受到這個地方的溫度,能夠讓你在那羊肉的味道里感受到另一個青海。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尕面片,一碗麵裡的五味人生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獨特的家常飯。這種面片不是用擀麵杖擀出來的,而是用手揪出來的。尕面片,又叫面片子。尕,其實就是小的意思,在蘭州青海新疆,人們說小的時候,大多都會說尕,就像小姑娘,他們也會叫你尕姑娘一樣。將揉好的軟面先切成粗條,叫“面基基”。然後用潮毛巾蓋上片刻(此時稱“回面”)。“回”好後,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斷,每個大約手指寬,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於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現在從城鎮到農村,尕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種繁多,滋味獨特的麵食了。按尕面片的形狀,配料和烹飪方法不同,有做工細緻纖小玲瓏的“指甲面片”、“雀兒舌頭”;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帶湯而用炸醬拌吃;燴麵片”。回族人民清真麵食中還有和牛羊肉、粉絲、辣椒混炒的“炒麵片”。農村裡還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據世居青海的老人們說,面片乃是長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廣人稀,草原遼闊,交通不便,過去漢、回、藏之間相互來往,奔走於農牧區之間,路程遙遠,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後,日落天黑,往往借水草一隅紮起帳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鍋,不用案板、切刀、擀麵杖等炊具,只要有個碗,冷水拌麵,捏成扁長條形,壓平、拉長後,再捏扁揪斷成小面片入鍋,一頓晚餐就到口了。這種長途跋涉中的快餐,有操作簡單、省時省事的特點,充飢及時,乾脆利落,兼有旅行野炊之樂。如在草原上能找到羊肉下鍋,先煮羊肉,後揪面片,這就是有名的"三石一鍋羊肉尕面片".食畢,銅鍋搭馬背,木碗揣懷中,揚鞭驅馬再趕前程。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狗澆尿,來自動物的靈感

又稱狗澆尿油餅。本地較流行的一種麵食。用青油煎的薄餅。有隻另一點酵子的“半死麵”和不加酵子的“死麵”兩種。將小麥面和好揉勻,擀開,撒上香豆粉,澆少許青油抹勻,捲成長卷。再順面卷方向擰成螺絲狀,切成小段,逐個壓平擀薄。在燒熱的烙饃鍋中倒上約半兩青油,將餅放進,沿鍋邊澆上一圈青油,並不停轉動薄餅,使其火色均勻。待餅上了火色,立即翻過來,再沿鍋邊燒一圈青油,並不斷轉動餅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當進居民廚房灶臺上多使用陶製的小油壺盛放青油,烙餅時,用小油壺沿鍋邊澆油的動作,猶如狗在牆根撒尿的姿勢,故稱“狗澆尿”。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酥油糌粑,那一抹黏糯溫暖的香甜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後,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麵、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並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飢禦寒。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青海老酸奶

這裡所說的酸奶,不是我們常喝的那種工廠加工出來的,而是當地回族人民自己加工自制的酸奶,是盛在小碗中,並在碗口蓋上一塊小玻璃,然後回族人民自己擺在街頭上賣的那種。他們用小碗裝熟牛奶製作酸奶,並特意在碗口滴上幾滴菜油,表層奶皮金黃,油漬點點,潔白如脂,芳香撲鼻,鮮嫩質細,清涼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帶甜,更是涼爽可口。這種自制酸奶味道絕對正宗、口味絕對賽過其它所以品牌的酸奶。酸奶是一種理想的保健飲料,營養勝於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慾,還有抑菌、收斂、鎮靜和催眠的功能,對輕微腹瀉的慢性病人有治療作用。醫學家還發現它能降低膽固醇濃度、預防動脈硬化和腫瘤,避免過早衰老。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沙罐奶茶

用沙罐燉的奶茶。東部農業區各族群眾習慣用青海省大通縣或甘肅窯街燒製的一種不施釉彩、內外粗糙不平的粗陶罐(當地俗稱“沙罐”)“燉茶”。先將茯茶加食鹽燉好,再“調”上牛奶燉熟即成。用砂罐煮茶,一般叫“燉茶”、“煨茶”或“熬茶”。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翻跟頭

民俗食品。兩頭翻出中間切縫的油炸麵食。將發麵擀薄,切成約1寸寬、3寸長的麵條;從中間切一道縫不出兩頭,再將兩頭從中縫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鐘左右即成。幹黃薄脆,適口易存,一般逢年過節時製作。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鍋塌

青海家常麵食。在鍋中燜成的底部似烙餅、上部似蒸饃的麵食品。將發酵好的麵糰揉勻,摶成一個個小饅頭,或把麵攤薄,澆上青油,撒上香豆粉或紅曲粉等,做成一個個小花捲。放進在鍋底擦了青油的熱鍋,倒入少許水,用鍋蓋蓋嚴。然後間歇地用文火燒,以燜為主,以烙為輔,約一小時即熟。貼在鍋底的一面烙成黃黃的硬底,上面則似蒸饃,膨鬆酥軟。過去多用青稞面,現在也用小麥面、豌豆麵或包穀面。可做成單個的,也可在鍋中把好幾個貼到一起,做成一個大鍋塌。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涼粉

青海風味食品。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卻後凝成塊狀,切成條,用醋、油熗辣子、蒜泥、芥末、鹽等佐料拌著吃;也可以和蔥花用油炒熱,再佐以醋、辣子、鹽等調料拌著吃。最有名的是在西寧北大街設攤經營的殷姓老人,人稱“殷涼粉”。去世後其配方祕法沒有傳人。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攪團

青海特色飯食。將豆麵或青稞面等雜麵徐徐撒入沸水,並不斷用擀杖攪動,文火燜燒約20分鐘。吃時配油熗醃菜、辣子、醋、韭辣、炒菜等。酸辣為主。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麻麥

青海風味小吃。用旺火將小麥炒至脆黃,加入適量麻籽,混炒一、兩分鐘即可出鍋。是一種有益消化,增進食慾,質脆味香,人人喜歡的小食品。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麥索兒

青海民俗小吃。將顆粒飽滿、尚青未乾的小麥或青稞,取穗拌鹽水,入鍋燜熟,搓皮簸淨,或在案板上研搓為細條,或用小石磨、水磨磨為長條狀。可拌蒜末、撥熟油食用,別有風味。還可做稀飯饊飯配料。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釀皮

青海地方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麵團,再幾經揉搓,等麵糰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麵糰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麵筋”,再將沉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沉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一致。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飢解餓,也可當菜餚,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羊雜碎

指煮熟的牛、羊的頭、心、肝、肺、腸、胃、蹄等切片,舀原湯汁,加調料,即成。雜碎柔、嫩、爛、脆,湯香味濃。青海最有名氣的“羊雜碎”要數裡離市區25華里處的大通後子河雜碎館。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爆燜羊羔肉

高原一絕。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漸近線的,只有春秋產羔時期才能品嚐到。做法:將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殺剝皮、洗淨切成3~6釐米的方塊,入油鍋爆炒,待皮肉淡黃時加入麵醬、辣面、姜粉、椒粉、精鹽等,再反覆炒至肉塊呈紅色時,加適量涼水,封鍋慢煨,水乾肉爛即成。其肉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芳香柔軟。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甜醅

是青海漢、藏、回、土、撒拉等族人民喜歡的一種傳統甜食。甜溢酒香,味美可口,多以玉麥(即莜麥)、青稞之類為原料。原料易得,釀造方便,既可調節飲食,又可以供賓客,頗為群眾喜愛。有句民諺說:“給嘴解饞,甜醅當先”。甜醅的來歷,跟青海漢、藏、土、人民釀造酩酒有密聯繫,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異流。只是酒麴不同罷了。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較濃,唐朝時就拿它待賓客。杜甫、《客至》詩中說“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舊醅,便是酒醅。釀造甜醅,原料以玉麥為上乘,因玉麥質細無厚皮。嚼食無渣。青稞次之,但須脫皮。酵母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間叫“藥蛋”或“甜曲”。釀造時,首先把玉麥或青稞用水洗淨,放在鍋內注入水,然後加火燒待大滾後,再用文火慢煮,到糧食開口為止。煮好後把糧食撈到面板上,均勻攤開,一直晾冷。將甜醅曲碾成粉,均勻拌在糧食中(每13斤玉麥加球狀甜醅曲多半個)裝入瓷器或陶器內,放在火炕上,覆蓋保溫物(溫度以低於30℃為宜)周圍需保持潔淨,不得有穢氣。約二天----三天,容器面發熱、糧食上生出粉狀略帶綠色白毛即成。西寧群眾中流傳著一首順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兩碗能開胃,三碗四碗頂頓飯”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則能壯身暖胃,增加食慾。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羊腸面

羊腸面是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它以羊腸為主料, 並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淨,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豆麵粉,扎口煮熟,並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蔔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後切豆麵腸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麵條。羊腸麵湯色淡黃,腸段潔淨,肥腸粉白,麵條金黃蔥末浮上,蘿蔔丁沉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麵條悠長爽口,夏天吃涼 冬日可吃熱,實屬實惠之小吃。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焜鍋饃

初來青海的人,異口同聲稱讚“青海人的饅頭花樣多”。青海人不叫饅頭,而稱饃饃。“饃饃”又只是一個總稱。青海農業區和半農業區各族人民常吃的饃饃千姿百態,品種繁多,如花捲、油包、油餅、曲連、油香、爐饃饃、饅頭(祭祖用的大饃饃)、焜鍋饃饃等等。它們是逢年過節,串親訪友經常攜帶的傳統禮品,也是每飯難離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歡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鍋饃饃。焜鍋饃饃是在金屬的焜鍋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眾習稱“焜鍋”。焜鍋是在普通發麵裡捲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糰(藏、回族同胞在和麵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放入焜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裡。焜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單間,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門源名吃奶皮

門源地區獨特的回族名間奶製品,是牛奶煮沸後揚動起泡,再靜止一段時間後由懸起的脂肪沫等凝結而成的物質,是牛奶的精華部分。門源奶皮精選青藏高原純天然、無汙染的優質牧草和雪山泉水養育的犛牛、犏牛的新鮮奶汁為原料,在繼承回族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按照現代營養需要精製而成。富含優質蛋白,脂肪以及鈣、鐵、鋅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門源奶皮白中透黃,油花點點,一張奶皮如同一輪皓月掛空;如同一幅女人的笑臉;如同超薄型白麵大鍋盔。奶皮上面蜂窩滿布,沙孔密集,就像一片蓬鬆的海綿,其味不油不膩,鮮嫩香脆。其狀似餅非餅、似糕非糕、似酥非酥、似柔非柔。美味可口,讓人食之不厭,留戀永久。


青海美食故事,細說地道的青海味道

涼拌鹿角菜

鹿角菜科,褐藻門藻類多細胞體植物,卵式生殖,主要生長在潮帶岩石上。屬青海特產 ,可以涼拌,也屬青海一特色小吃。


青海的小吃還有很多,俺只是想說,其實到了這個地方,要了解它,一定不能用眼睛,而要用自己的胃,自己的手,去感受,感受這裡的人們對於食物的態度。你瞭解到一個地方的人是怎麼吃的時候,你就知道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喜好,好不好相處了。相信每一個愛吃的人,他們都能夠通過食物,去走到一個城市的內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