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小吃 烹飪技巧 豆腐 營養學 看透真相的吃瓜群眾 看透真相的吃瓜群眾 2017-10-16

何為旅遊小吃

小吃,顧名思義,非主食,非正菜,不為充飢,無需耗時,完美契合了旅遊特性。正所謂沒有美食一條街的景區,不是完整的景區。

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在2017年中國金牌旅遊小吃評選上,評委在“大眾早點、夜宵等特色食品”的基礎上補充了“兩可、三不宜”的評選條件,即“可提供現場製作,可供堂食”、“休閒食品和糕點類、大眾主食類、正菜或主菜類等,不宜作為旅遊小吃”。

不錯,快捷、能“拿了走”才能符合邊走邊吃邊玩的旅遊特點,除此之外,還應具備3個必要條件,才能稱之為旅遊小吃,“口味重,耐消化,有故事”。

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旅遊小吃,要能“拿了走”

不是正餐,不為充飢,也就無需做下來細嚼慢嚥,從攤主手裡接過一碗熱騰騰的熱乾麵,邊吃邊走到了隔壁的米粑粑隊伍後面,吃完米粑粑,剛好到豆皮店,買份豆皮,再邊走邊吃,吃得差不多,到了豆漿店,買杯豆漿喝,邊喝邊走,就到了目的地了。

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你說,邊走邊吃對身體不好。好吧,在包子店買了熱騰騰的包子,不趁熱立刻吃等到回家用微波爐叮一下吃?在關東煮店買了熱騰騰的關東煮,不馬上和伴侶喝口湯吃塊蘿蔔暖暖?在烤串店買了剛下架的烤雞肉串,不趁著油脂飽滿的時候吃要等醬凝固成塊狀再吃?排了半個小時隊買了剛烤好的鯛魚燒,不趕緊咬一口魚頭嚐嚐裡面暖暖的豆沙餡?旅遊嘛,豈能以正常作息考慮!

另外,任何旅遊元素,旅遊現象,皆是文化的反應,為什麼武漢人過早(吃早飯)喜歡邊走邊吃?武漢過去是一個港口城市,九省通衢,過去做生意還是碼頭上討生活的,不抓緊時間哪行!所以你看,陝西網紅袁家村,為了打造特色美食一條街,下大力氣遍訪隱居在民間的深藏絕活的特色小吃藝人,就是為了體現當地特色。

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旅遊小吃,要符合“耐消化”

快速食用,必須得“耐消化”,否則一個胃怎能享受一個黃金週!更重要的是,過去中國飲食屬於窮人飲食,一定耐消化,比如“窮人湯”米湯,“窮人肉食”豆腐。米湯中含有大量的煙酸、維生素B1、B2和磷鐵等無機鹽,還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等營養素。而煮熟剩下的米飯其實就是碳水化合物,沒有多少營養。身體底子並不好的張學良,一直食用米湯鮮少斷過,最終高壽101歲。在以前農村,母乳不足時候,許多孩子都是用米湯養活,可見米湯的營養價值。豆腐的營養,從德國一家生產豆漿的企業廣告詞可見一斑,“為什麼幾千年前的中國人能造出長城,因為他們吃大豆”!

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旅遊小吃,一定要“口味重”

中國飲食,現今講究少鹽,因為以前太多鹽。看看我們東北用酸菜抵消白肉油膩的酸菜白肉,看看都是下水製作的百年美味北京炒肝、滷煮、狗不理包子,看看從魯菜的九轉大腸,南京的鴨血湯 ,河南的胡辣湯,兩湖兩廣的臘魚臘肉,到沿海的魚丸,再到川菜的火鍋、毛肚,都是毫無底線的刺激著舌頭和味蕾。為什麼,有精肉細肉誰吃白肉,誰吃滷煮?有大魚大蝦誰吃魚蝦丸?這都是一個區域,一個時期的文化記錄和體現。所以,你可以看到北京後海小吃一條街、上海城隍廟美食街、西安回民小吃街、武漢戶部巷等,始終不缺少當地人的身影。

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旅遊小吃,背後都“有故事”

中國以往營養學,其實是無奈的營養學。中國人好吃好玩好享受,同樣好琢磨,物質匱乏時期,要講究營養, 學會了粗糧細作,油少怕粘鍋,創造了大翻勺、側翻勺的烹飪技巧,為了消化白菜莖,創造了費刀省牙的高超刀工,這背後的故事,如果沒有文化的傳承,現代人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京菜“叫化雞”又叫“富貴雞”,由乞丐與微服私訪時不小心弄得破衣爛衫的乾隆皇帝分享食用的故事而得以流傳,湘菜紅菜薹炒臘肉,由一婦人救老奶奶的感人故事而名揚天下,過橋米線由妻子盡心照顧廢寢忘食考取功名的丈夫的故事而傳承至今。

不是所有特色小吃,都可以稱作旅遊小吃

旅遊小吃,在全域旅遊背景下,迎來了新一輪的生機,為目前經營情況不甚理想的現狀,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追本溯源,旅遊小吃需要僅僅圍繞以上四點開展規劃設計、運營管理。

更多特色小鎮相關基金對接項目合作政策解讀客流導入全案策劃行業數據,在11月25日北京大學首屆旅遊經濟研討會,等你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