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特色美食知多少?

小吃 炒麵 麻花 海蔘 香油 我以我眼觀世界 2019-02-18

朔州名勝古蹟頗多,應縣木塔、崇福寺,內外長城.峙峪舊石器遺址、漢墓群、神頭泉、廣武城.淨士寺等顯示出朔州的古老文明。朔州除了是旅遊的勝地,還有很多有特色的美食佳餚。

三鮮南炒麵

山西朔州特色美食知多少?

三鮮南炒麵

三鮮南炒麵,是榆次的一種高檔麵食。製作時,由於先用面蘿炒麵-次,海蔘、魷魚、玉蘭片又需燴一次,故又謂之“兩出瓢”。三鮮南炒麵為民因初年榆次縣前街“雙盛國”飯館的高廚“計查”師傅所刨,作工精細,工藝獨特。

三鮮南炒麵的製作方法:精粉、食油,海蔘,魷值、玉蘭片、各種輔料調味。將戶麵糰用手拉成龍鬚麵,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後,取出裝盤,上籠蒸幾分鐘,再上飄炒,再裝另盤,然後將玉蘭片、海蔘、魷值上瓢燴,出瓢後澆在面上即可食用。飲食界謂之“兩出瓢”,此麵肥而不膩,味道鮮美。應州牛腰

雁門關外的應縣城內,不僅有一座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而且還有一種名叫牛腰的傳統食品,頗負盛名。

應縣在唐五代以後一度成為北方的經濟、軍事重鎮,遼金時期屬西京道,經濟十分繁榮。後幾經戰亂,逐年荒涼凋敝。但到清代中期,這裡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省區佛教徒到佛教聖地五臺山朝聖的必經之地,且過往遊客、商人甚多。起初當地有麻花,黃糕,麵餅幾樣食品,飯館生意十分清淡。當時應縣城內有個叫於義的飯店掌櫃,因生意不景氣,非常著急。一天他做麵餅時,由於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慚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麵和糖稀和起來,做成了麵糰,但和起來,無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試著捏成小餅放人炸麻花的油鍋裡炸制,撈出一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而且顏色很象煮熟的牛腰。於是他試著又做成牛腰形狀,一起炸好,嘴給客人們品嚐,立刻受到人們的好評。從此幹義就專門做起了這種食品,他的飯鋪也就因此興旺起來,其技藝也代代相傳至今。1900年農曆8月,應州知府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懷仁城裡,特地把牛腰貢給他們品嚐,受到好評,慈禧還真以為是牛腰呢。民國初年,製作牛腰得技藝又傳到於自林先生手裡,內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應縣。至今仍然以一嘗應縣牛樓為快。

應縣涼粉

山西朔州特色美食知多少?

應縣涼粉

應縣涼粉是用馬鈴薯澱粉製成的。是當地別具風味的一種小食。在街頭擺攤叫賣的四季不絕。每到夏日,涼粉攤尤多,街頭巷尾比比皆是。

應縣涼粉不僅上市數量多、而且風昧獨特,其特點;一是含水量較多(澱粉與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沒泡在涼水裡。二是加工精細。三是調味精美。成鹽、醬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蔥等佐料齊備,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乾細絲。色、香、味俱佳。 與之對應出售的還有"滴溜兒""涼皮""拉皮"等。

另外,應縣還有不少別的小吃,那是很多年前,你可以看到應縣人手藝人在遼代街賣的小吃,像麻葉、麻花、麻糖,應縣人做的風味都是比較獨到的。但是,小吃多了,那些街上的小吃文化也消失了。

朔州古老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許多的美食文化,美食往往也寄託了在外遊子對家鄉的一種思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