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記電影《音樂家》根據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真實經歷而改編,在各大院線公映以來受到廣泛好評,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第9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多個獎項提名。影片中質樸強烈的家國情懷、溫暖純真的跨國友誼,令很多觀眾不禁潸然淚下。

電影《音樂家》再現了冼星海生命中最後幾年從延安到莫斯科、再到阿拉木圖的經歷。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冼星海正在蘇聯參加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製作,那時的他化名為“黃訓”。回國之路受阻,冼星海被迫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當時極端寒冷和飢餓的殘酷環境下,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為居無定所、貧病交加的冼星海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在這個過程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純真的友誼。

正是對家國的思念、對戰爭的控訴、對和平的渴望,冼星海在異國他鄉始終牢牢握緊手中反戰的武器,通過音樂帶給人們無窮的力量。在阿拉木圖,他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斯坦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蹟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影片的最後一幕,已經病體難支的冼星海用最後力氣,指揮奏響《黃河大合唱》,用堅定信念奏響了一曲信仰之歌: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通過那鏗鏘的音符,觀眾可以感受到音樂傳遞給冼星海的力量,以及他通過音樂帶給人們、帶給國家的信念。

音樂無國界,冼星海對祖國、對妻女的思念,拜卡達莫夫對音樂、對祖國的熱愛,促使他倆在音樂中產生共鳴。在離開延安前,冼星海以為自己半年就能回家,沒有再抱一下自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兒,殊不知這一別竟成了永別。在哈薩克斯坦,拜卡達莫夫每天都要為一家人的口糧四處奔波,當面對素不相識的“黃訓”時,他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當時的冼星海在與哈薩克族小女孩卡莉婭的相處中,產生了跨國父女情。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這段經歷, 在兩國人民心中譜寫了一段傳世佳話。

音樂架起了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溝通橋樑,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顛沛流離的心靈在不同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奏響了一曲家國讚歌。正如阿拉木圖冼星海大街的紀念碑上所鐫刻的那樣:“冼星海用音樂在兩國人民之間建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樑,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名字,願中哈友誼世代相傳。”

作為中哈合拍影片,《音樂家》取材考究、故事紮實、情感飽滿,動人的情節戳中了很多觀眾的淚點,在展現冼星海人生經歷的同時,也生動講述了中哈人民互幫互助、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的英勇事蹟。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因為中哈兩國電影製作存在差異,合作雙方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後逐步走上正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深了對彼此的信任和了解。”《音樂家》出品人沈健說。哈薩克斯坦文化體育部部長阿雷斯坦別克·穆哈梅季烏勒說:“我們要向兩國民眾以及全世界展示這部影片,因為哈中兩國的友誼值得歌頌。”

"

傳記電影《音樂家》根據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真實經歷而改編,在各大院線公映以來受到廣泛好評,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第9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多個獎項提名。影片中質樸強烈的家國情懷、溫暖純真的跨國友誼,令很多觀眾不禁潸然淚下。

電影《音樂家》再現了冼星海生命中最後幾年從延安到莫斯科、再到阿拉木圖的經歷。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冼星海正在蘇聯參加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製作,那時的他化名為“黃訓”。回國之路受阻,冼星海被迫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當時極端寒冷和飢餓的殘酷環境下,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為居無定所、貧病交加的冼星海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在這個過程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純真的友誼。

正是對家國的思念、對戰爭的控訴、對和平的渴望,冼星海在異國他鄉始終牢牢握緊手中反戰的武器,通過音樂帶給人們無窮的力量。在阿拉木圖,他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斯坦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蹟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影片的最後一幕,已經病體難支的冼星海用最後力氣,指揮奏響《黃河大合唱》,用堅定信念奏響了一曲信仰之歌: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通過那鏗鏘的音符,觀眾可以感受到音樂傳遞給冼星海的力量,以及他通過音樂帶給人們、帶給國家的信念。

音樂無國界,冼星海對祖國、對妻女的思念,拜卡達莫夫對音樂、對祖國的熱愛,促使他倆在音樂中產生共鳴。在離開延安前,冼星海以為自己半年就能回家,沒有再抱一下自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兒,殊不知這一別竟成了永別。在哈薩克斯坦,拜卡達莫夫每天都要為一家人的口糧四處奔波,當面對素不相識的“黃訓”時,他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當時的冼星海在與哈薩克族小女孩卡莉婭的相處中,產生了跨國父女情。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這段經歷, 在兩國人民心中譜寫了一段傳世佳話。

音樂架起了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溝通橋樑,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讓顛沛流離的心靈在不同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奏響了一曲家國讚歌。正如阿拉木圖冼星海大街的紀念碑上所鐫刻的那樣:“冼星海用音樂在兩國人民之間建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樑,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名字,願中哈友誼世代相傳。”

作為中哈合拍影片,《音樂家》取材考究、故事紮實、情感飽滿,動人的情節戳中了很多觀眾的淚點,在展現冼星海人生經歷的同時,也生動講述了中哈人民互幫互助、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的英勇事蹟。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因為中哈兩國電影製作存在差異,合作雙方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後逐步走上正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加深了對彼此的信任和了解。”《音樂家》出品人沈健說。哈薩克斯坦文化體育部部長阿雷斯坦別克·穆哈梅季烏勒說:“我們要向兩國民眾以及全世界展示這部影片,因為哈中兩國的友誼值得歌頌。”

音樂締結友誼之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