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家》:因為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不到2%的排片

文/舊樗 圖/源自網絡

“排片率位列第一的是好萊塢電影,國產商業大片排第二,文藝片排第三,排第四的是驚悚片然後才是我們,這些被認定的主旋律電影”。在前幾天的北京首映禮上,電影《音樂家》的出品人沈健先生是這樣說的。

其實早在1987年,中國電影局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口號,主旋律電影就誕生了。但由於故事內容缺乏新意,言辭偏向說教,主旋律電影並不被資本市場認可,甚至有部分人一聽到主旋律,本能地就會反感、拒絕,這也導致了院線給主旋律電影排片量明顯偏低。

以《音樂家》為例,根據電影排片數據庫實時數據顯示,首映當天(5月17日),《音樂家》的排片為1.94%,不僅遠低於同日上映的《一條狗的使命2》,甚至還不如已經上映將近一個月的《復仇者聯盟4》

電影《音樂家》:因為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不到2%的排片

而從票房數據來看,除了共和國三部曲,《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真正被大家熟悉的主旋律電影也寥寥無幾。

“我以前對主旋律確實有偏見,看了音樂家之後,我才明白,並不是所有的主旋律都只在說教。影片中雖然洋溢著家國情懷和革命精神,但它並非說教,而是融入在故事中,讓我們主動去感受”,看完《音樂家》的首映後,有觀眾這樣說道。

作為北影節的開幕影片,主旋律電影《音樂家》可謂是收穫滿滿,不僅重獲部分“不愛”主旋律觀眾的心,而且被大家戲稱為“催淚彈”鉅作。而在陸續開放的點映場上,不少觀眾還加入了與“冼星海一起大合唱”的行列中,甚至在放映結束後,還出現了自發在電影院演唱《黃河大合唱》的舉動。

電影《音樂家》:因為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不到2%的排片

影片《音樂家》是由西爾扎提·亞合甫執導,胡軍、袁泉等主演的劇情片,講述了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藝術人生。

電影《音樂家》:因為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不到2%的排片

受國家指派,冼星海前往莫斯科為紀錄片配樂,但樂曲還沒製作完就遭遇了莫斯科的劫難。不得已情況下,冼星海開啟了一段異國流浪之旅。流落阿拉木圖時,由於音樂的牽引,冼星海結識了當地音樂家拜卡達莫夫。也正是在拜卡達莫夫和他姐姐的支援救助下,冼星海才擺脫了居無定所的困境,並創作出了交響詩《阿曼蓋爾德》等著名作品。

電影《音樂家》:因為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不到2%的排片

在整部影片中,有很多高燃的畫面,像是蒙太奇穿插的《黃河大合唱》、哈薩克斯坦的小閣樓與延安的窯洞交互、一生等待丈夫歸來的妻子、在迷霧中歌唱的小女孩卡麗婭。

被同學告知父親不是英雄,被母親告知闊克離開了,卡麗婭是崩潰的,她最在乎的兩個人在一瞬間就全消失了。於是,卡麗婭走在父親告別時的大街,唱著闊克教的歌,漫天的迷霧、藍調的氛圍、兒歌式的《只怕不抵抗》......每一樣東西都在加重渲染環境之悲、之傷。

電影《音樂家》:因為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不到2%的排片

此外,影片中冼星海即將被調離邊境處時的那段鏡頭也讓人心顫。當冼星海被同事告知自己被調離,他的心裡是極度不捨的。他其實也很清楚,一旦離開,自己就再也見不到祖國,甚至連遙望的機會都沒了。

於是在離開前,冼星海又一次來到了圍滿鐵絲網的邊防處,把手繞過去,抓起了對面地上一把雪。隨著風的飄揚,雪飄了、也慢慢融化了。這也正意味著,冼星海的回鄉夢已經徹底破碎了。

電影《音樂家》:因為是主旋律,所以我們只有不到2%的排片

在看完《音樂家》後,很多觀眾都很感慨,說這部主旋律真的很不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錯怪”了主旋律,習慣性用過去的目光看待現在的電影,以至於錯過了很多佳作。希望有一天,大家都不會再“躲避”主旋律電影,院線也不會再“輕視”主旋律電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