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
"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宋朝李清照對項羽是極度崇拜的,認為他是真正的男子漢,即便是死,也要死得驚天動地,絕不忍辱偷生。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唐朝杜牧卻對項羽的死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項羽氣量過於狹小,一次失敗就放棄有用之身,含憤自殺,實在很不可取。

其實呢,有關項羽的話題,人們除欣賞他的武勇之外,還對他的死充滿同情,也有許多人認為,假如項羽當初不要自殺,而是跟著烏江亭長坐船過江,以他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必定會振臂一揮,從者雲集,此時,再同劉邦爭奪天下還是大有可能的。

事實上,項羽真的不想東山再起嗎,也就是說,他兵敗之後,真的一心求死嗎。

"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宋朝李清照對項羽是極度崇拜的,認為他是真正的男子漢,即便是死,也要死得驚天動地,絕不忍辱偷生。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唐朝杜牧卻對項羽的死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項羽氣量過於狹小,一次失敗就放棄有用之身,含憤自殺,實在很不可取。

其實呢,有關項羽的話題,人們除欣賞他的武勇之外,還對他的死充滿同情,也有許多人認為,假如項羽當初不要自殺,而是跟著烏江亭長坐船過江,以他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必定會振臂一揮,從者雲集,此時,再同劉邦爭奪天下還是大有可能的。

事實上,項羽真的不想東山再起嗎,也就是說,他兵敗之後,真的一心求死嗎。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我舉事至今,已有八載,親歷七十餘仗,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無敗績,故能稱霸天下

斯文卿相個人認為,這根本不可能,如果真一心求死,為什麼垓下突圍之後,還率殘兵敗將一路突圍到烏江,到烏江干什麼,不就是想甩掉漢軍,率餘部重回江東,然後東山再起嗎,也就是說,項羽起初並不想自殺,而他之所以跑到烏江後又不肯渡江求生,含憤自殺,完全是臨時拿定的主意,而且他這人,一旦主意拿定,就再也不會更改了。

為什麼這麼說,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一:項羽的性格。

項羽由叔父項梁一手帶大,寄託了復興楚國,重振項氏家族的希望,

項羽既然有這麼重的擔子,可小時候學習的時候,先讀書,讀書不成,學劍,學劍不成又改學兵書,兵書唸了兩天又學不下去,這回呢,項梁再也沒逼迫過他,就由著他在鄉野之間自由生長去了。

項梁對項羽寄予厚望,可項羽呢,小時候表現又不怎麼爭氣,簡直幹啥啥不成,可項梁呢,除了嘆氣之外,好像也沒怎麼嚴厲教育,反而處處誇讚他是難得一見的天才,由此可見,項梁對項羽極度寵愛又極端放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狂妄自大、以個人為中心是必然的習慣。

二:項羽的經歷。

項梁在江東的時候,靠主持紅白事發現人才,招攬人才,而這些人才,就成了江東八千子弟的骨幹力量,也就是說,項羽其實是在叔叔項梁的幫助下起兵,他個人並沒有宣傳鼓動的能力,最大的用處就是叔父項梁手中的一把鋼刀,解決一些靠德望解決不了的事情。

當然,這時候項羽還小,缺乏領導能力也無可厚非,之後在征戰過程中,項羽迅速崛起,充分顯現出了自己的軍事天才,就如他自己所說:

我舉事至今,已有八載,親歷七十餘仗,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無敗績,故能稱霸天下。

什麼意思?

"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宋朝李清照對項羽是極度崇拜的,認為他是真正的男子漢,即便是死,也要死得驚天動地,絕不忍辱偷生。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唐朝杜牧卻對項羽的死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項羽氣量過於狹小,一次失敗就放棄有用之身,含憤自殺,實在很不可取。

其實呢,有關項羽的話題,人們除欣賞他的武勇之外,還對他的死充滿同情,也有許多人認為,假如項羽當初不要自殺,而是跟著烏江亭長坐船過江,以他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必定會振臂一揮,從者雲集,此時,再同劉邦爭奪天下還是大有可能的。

事實上,項羽真的不想東山再起嗎,也就是說,他兵敗之後,真的一心求死嗎。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我舉事至今,已有八載,親歷七十餘仗,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無敗績,故能稱霸天下

斯文卿相個人認為,這根本不可能,如果真一心求死,為什麼垓下突圍之後,還率殘兵敗將一路突圍到烏江,到烏江干什麼,不就是想甩掉漢軍,率餘部重回江東,然後東山再起嗎,也就是說,項羽起初並不想自殺,而他之所以跑到烏江後又不肯渡江求生,含憤自殺,完全是臨時拿定的主意,而且他這人,一旦主意拿定,就再也不會更改了。

為什麼這麼說,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一:項羽的性格。

項羽由叔父項梁一手帶大,寄託了復興楚國,重振項氏家族的希望,

項羽既然有這麼重的擔子,可小時候學習的時候,先讀書,讀書不成,學劍,學劍不成又改學兵書,兵書唸了兩天又學不下去,這回呢,項梁再也沒逼迫過他,就由著他在鄉野之間自由生長去了。

項梁對項羽寄予厚望,可項羽呢,小時候表現又不怎麼爭氣,簡直幹啥啥不成,可項梁呢,除了嘆氣之外,好像也沒怎麼嚴厲教育,反而處處誇讚他是難得一見的天才,由此可見,項梁對項羽極度寵愛又極端放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狂妄自大、以個人為中心是必然的習慣。

二:項羽的經歷。

項梁在江東的時候,靠主持紅白事發現人才,招攬人才,而這些人才,就成了江東八千子弟的骨幹力量,也就是說,項羽其實是在叔叔項梁的幫助下起兵,他個人並沒有宣傳鼓動的能力,最大的用處就是叔父項梁手中的一把鋼刀,解決一些靠德望解決不了的事情。

當然,這時候項羽還小,缺乏領導能力也無可厚非,之後在征戰過程中,項羽迅速崛起,充分顯現出了自己的軍事天才,就如他自己所說:

我舉事至今,已有八載,親歷七十餘仗,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無敗績,故能稱霸天下。

什麼意思?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

簡單點講,打仗,天下最難得事情在他手裡竟這麼容易,八年時間沒打過一次敗仗,人生髮展的順風順水,一點挫折都沒遇到過。

即便以後跟劉邦爭鬥,被人冷不丁偷襲暗算吃了點虧,他也能很快找回場子,而且找的相當漂亮。

自小受人嬌慣,狂妄自大 ,長大後又一帆風順,沒受過一點挫折,這樣的人你指望他能有什麼韌性,你指望他怎麼冷靜的總結經驗。

就在這時候呢,劉邦恰如其分的推了他一把,用項羽完全不能接受的方式將他打敗,項羽起初還是不服的,兵馬在手的時候還準備找劉邦報仇,可垓下被困,虞姬自盡之後,項羽承受了人生第一個挫折,他的心已經涼了一半兒;垓下突圍之後,心腹大將季布、鍾離昧一個個不辭而別,當然,後世解釋是突圍時走散,但項羽會不會那麼想,就很難說了。

最後呢,一直跑到烏江,兵馬還剩二十八騎,而漢軍呢,卻緊隨而至,上萬人馬將之重重圍困。

這時候項羽已經陷入絕境,於是呢,在極度絕望的情況下,他開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兒八經的思考自己的過失,然而結果是:非戰之罪,天也。
不是我不行,是老天爺要我滅亡,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還很調皮的跟二十八騎開個玩笑:我將為大家衝破重圍,斬首漢將,砍倒軍旗,保證三戰三勝,讓大家明白今天的結局的確是天要亡我,而並非我不善作戰而造成的。

結果呢,他再一次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天才,真的就像他說的那樣三戰三勝,二十八騎 ,他唯一的衷心觀眾忠心的為他喝彩,項羽隨後也開心了。

"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宋朝李清照對項羽是極度崇拜的,認為他是真正的男子漢,即便是死,也要死得驚天動地,絕不忍辱偷生。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唐朝杜牧卻對項羽的死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項羽氣量過於狹小,一次失敗就放棄有用之身,含憤自殺,實在很不可取。

其實呢,有關項羽的話題,人們除欣賞他的武勇之外,還對他的死充滿同情,也有許多人認為,假如項羽當初不要自殺,而是跟著烏江亭長坐船過江,以他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必定會振臂一揮,從者雲集,此時,再同劉邦爭奪天下還是大有可能的。

事實上,項羽真的不想東山再起嗎,也就是說,他兵敗之後,真的一心求死嗎。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我舉事至今,已有八載,親歷七十餘仗,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無敗績,故能稱霸天下

斯文卿相個人認為,這根本不可能,如果真一心求死,為什麼垓下突圍之後,還率殘兵敗將一路突圍到烏江,到烏江干什麼,不就是想甩掉漢軍,率餘部重回江東,然後東山再起嗎,也就是說,項羽起初並不想自殺,而他之所以跑到烏江後又不肯渡江求生,含憤自殺,完全是臨時拿定的主意,而且他這人,一旦主意拿定,就再也不會更改了。

為什麼這麼說,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一:項羽的性格。

項羽由叔父項梁一手帶大,寄託了復興楚國,重振項氏家族的希望,

項羽既然有這麼重的擔子,可小時候學習的時候,先讀書,讀書不成,學劍,學劍不成又改學兵書,兵書唸了兩天又學不下去,這回呢,項梁再也沒逼迫過他,就由著他在鄉野之間自由生長去了。

項梁對項羽寄予厚望,可項羽呢,小時候表現又不怎麼爭氣,簡直幹啥啥不成,可項梁呢,除了嘆氣之外,好像也沒怎麼嚴厲教育,反而處處誇讚他是難得一見的天才,由此可見,項梁對項羽極度寵愛又極端放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狂妄自大、以個人為中心是必然的習慣。

二:項羽的經歷。

項梁在江東的時候,靠主持紅白事發現人才,招攬人才,而這些人才,就成了江東八千子弟的骨幹力量,也就是說,項羽其實是在叔叔項梁的幫助下起兵,他個人並沒有宣傳鼓動的能力,最大的用處就是叔父項梁手中的一把鋼刀,解決一些靠德望解決不了的事情。

當然,這時候項羽還小,缺乏領導能力也無可厚非,之後在征戰過程中,項羽迅速崛起,充分顯現出了自己的軍事天才,就如他自己所說:

我舉事至今,已有八載,親歷七十餘仗,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無敗績,故能稱霸天下。

什麼意思?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

簡單點講,打仗,天下最難得事情在他手裡竟這麼容易,八年時間沒打過一次敗仗,人生髮展的順風順水,一點挫折都沒遇到過。

即便以後跟劉邦爭鬥,被人冷不丁偷襲暗算吃了點虧,他也能很快找回場子,而且找的相當漂亮。

自小受人嬌慣,狂妄自大 ,長大後又一帆風順,沒受過一點挫折,這樣的人你指望他能有什麼韌性,你指望他怎麼冷靜的總結經驗。

就在這時候呢,劉邦恰如其分的推了他一把,用項羽完全不能接受的方式將他打敗,項羽起初還是不服的,兵馬在手的時候還準備找劉邦報仇,可垓下被困,虞姬自盡之後,項羽承受了人生第一個挫折,他的心已經涼了一半兒;垓下突圍之後,心腹大將季布、鍾離昧一個個不辭而別,當然,後世解釋是突圍時走散,但項羽會不會那麼想,就很難說了。

最後呢,一直跑到烏江,兵馬還剩二十八騎,而漢軍呢,卻緊隨而至,上萬人馬將之重重圍困。

這時候項羽已經陷入絕境,於是呢,在極度絕望的情況下,他開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兒八經的思考自己的過失,然而結果是:非戰之罪,天也。
不是我不行,是老天爺要我滅亡,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還很調皮的跟二十八騎開個玩笑:我將為大家衝破重圍,斬首漢將,砍倒軍旗,保證三戰三勝,讓大家明白今天的結局的確是天要亡我,而並非我不善作戰而造成的。

結果呢,他再一次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天才,真的就像他說的那樣三戰三勝,二十八騎 ,他唯一的衷心觀眾忠心的為他喝彩,項羽隨後也開心了。

項羽都跑到烏江,為什麼還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東山再起

《項羽之死》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於是他忘掉自己怎麼殺俘屠城,喪失人心;怎麼分封不公,讓部下離心背德等等過失,只看看沉默不語的老天,心裡終於認定:原來是老天爺看中劉邦那小子,怪不得最近怎麼竟走背運呢。

老天爺既然都這意思,那我賴著還有意思嗎。

這時候烏江亭長請他過江,項羽則大搖其頭,他心裡想的還是:這樣子過去,你讓我面子往哪兒放。

國家大事考慮到個人的面子,他又是個從不拿自個兒腦袋當回事的角色,於是呢 ,就很大方的用腦袋做個人情,送給以前跟過他的幾個老鄉了。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格局。

這才是項羽寧肯自殺也不願渡江的真正原因。

項羽之死固然可惜,然而以他狂妄自大,缺乏韌性的特點,即便渡江之後,你認為他還會有翻盤的希望嗎。

  • 文/斯文卿相
  •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等
  •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