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的《關公戰秦瓊》:侯寶林“大戰”德雲社

相聲 德雲社 侯寶林 馬季 張雲雷 郭德綱貼吧 2018-12-09

新京報一篇關於觀眾在相聲演出時揮舞熒光棒的評論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近兩天相聲主題的熱議話題。文章評論高達七千多條,絕大多數在指責該文的無事生非。該文作者“何恕我”,很明顯沒有做過深入調查取證,而是信筆由疆牽強附會地大批特批一通,連邏輯都不顧了。文中對演員的返場、觀眾的互動形式、張雲雷的藝術水平、傳統曲藝形式的內容等有多處謬誤。最無端的就是開篇援引侯寶林大師作品《關公戰秦瓊》的例子,用來形容帶熒光棒看相聲的“違和感”,不但牽強生硬,反而再次自導自演了一出《侯寶林“大戰”德雲社》的鬧劇。

新京報的《關公戰秦瓊》:侯寶林“大戰”德雲社

《關公戰秦瓊》是相聲大師侯寶林的代表作之一,以豪強惡霸逼迫演員改戲,將相隔四百年的兩位武將拉到一起來了一番大亂鬥。“何恕我”說這段相聲“不但諷刺了舊軍閥不學無術,也說明了外行觀眾會破壞藝術創作的道理。”那麼再將這種諷刺延伸一下,屢屢將侯寶林等大師拉出來與如今的相聲演員強行對比,不顧時代需求和歷史環境而無端批判指責,批完演員批觀眾,這種評論人與侯大師作品裡的豪強惡霸又有什麼區別呢?

新京報的《關公戰秦瓊》:侯寶林“大戰”德雲社

如今的相聲界和相聲人,要說行業影響力和社會效應,德雲社、郭德綱的確無出其右者。但縱觀整個相聲界,就說新京報此文中重點批判的張雲雷,我本人以及我所熟悉的他的粉絲,也不會膨脹到認為相聲界找不出比他的專業功底更強者,作者需要對比,完全可以從專業上找出典型,誰說的、唱的比他好,比他正宗,實事求是地比就是了,非要拉出侯寶林大師,這種“批判”咋看有道理,實則“惡捧”張雲雷,辱沒侯寶林。這也是“踩”德雲社者慣用的手法,動輒拉出侯寶林等相聲前輩,以證明前輩如何昇華相聲,德雲社如何“毀”相聲,其實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

新京報的《關公戰秦瓊》:侯寶林“大戰”德雲社

中國相聲的幾次中興,其實都是絕地求生般的自我保護。無論是建國初期侯寶林等相聲前輩聯合進步文人組建的“相聲改進小組”,還是後來馬季主導的新相聲,都是在相聲的命運岌岌可危時做出的正確選擇。這的確是相聲前輩們的文化自覺和藝術追求,但更多的是基於特定時期為拯救相聲所完成的歷史使命。這種改革如今被簡單地歸納為去除糟粕追求高雅,是非常片面的認識。侯寶林在臨終前曾經對馬季叮囑過:“即興表演、即興發揮是相聲裡的主要技巧,千萬不要丟掉它。”馬季也曾經表示相聲和春晚這種形式之間其實是有矛盾的,但是能不能通過一種方法達到兩邊都不傷害的效果,這也是馬季在後期一直努力探索的問題。後來春晚或者說電視相聲的沒落,也證明了他的這種擔心。

直到相聲迴歸小劇場,馬季先生非常欣慰地表示,相聲又熱起來了,“我就是從年輕的時候、學藝的時候,我所向往的那種場所(劇場相聲),吸取營養的那個場所,現在又回來了,我覺得這是相聲振興的開始。過去我們呼籲都呼籲不出來,現在都出現了。”

新京報的《關公戰秦瓊》:侯寶林“大戰”德雲社

馬季為德雲社題詞鼓勵小劇場相聲的發展,認為劇場相聲的迴歸和火熱,是相聲事業的重新起步,二十多年來,德雲社在相聲的普及和發展嘗試中,不斷擴大影響力,所達到的知名度和社會效應、經濟效應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德雲社所做的努力,與侯寶林、馬季等相聲前輩一脈相承,都是為了相聲的生存和發展,並無反向對比的衝突。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總是揮舞道德的大棒,難免給人以拉虎皮做大旗之感,德雲社相聲演出的內容和形式,自有主管審查部門做標尺,自有觀眾主觀意願做選擇,這不是你拉來侯寶林等大師生硬對比就能抹黑的。話說回來,以如今的輿論環境,如果侯寶林大師生活在這個年代,你們也未必就會去欣賞大師的藝術造詣,關注點也只會落在大師的家事上吧?

新京報的《關公戰秦瓊》:侯寶林“大戰”德雲社

我所述的這些,都有視頻為證,但凡想要考證,網上隨手一搜就有,但是為什麼有些人有些媒體,這樣簡單的工作都不願意做,或者是有意迴避呢?在閱讀新京報發表的奇文《聽相聲揮舞熒光棒?相聲演員想做偶像索性轉行》之前,我正巧先看到了一篇白巖鬆有關媒體人的評述文章。文中有一個觀點,大概是說部分媒體人擔心和困擾於一些偽命題。比如新媒體的崛起加速了傳統媒體的死亡。白巖鬆的觀點是,即使沒有新媒體,你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拋棄嗎?不是新媒體讓你沒落,而是你自己已經沒落了。有了新媒體,還能讓你給自己的“死亡”找個藉口。

新京報的《關公戰秦瓊》:侯寶林“大戰”德雲社

換句話說,進步的、改革創新的永遠是技術手段,而本質是不變的。相聲也是如此,相聲演員怎麼就不能成為偶像明星呢?明星演唱會也有互動,周杰倫演出中還讓粉絲點歌講故事呢,相聲演員返場時帶著觀眾齊唱小曲揮舞個熒光棒又招誰惹誰了呢?粉絲給演員捧個場就聯想到“洗腦”、“網絡暴力”,傳統小曲中出現了男女之愛就聯想到“苟且”、“窯調”,這不是演員和作品的問題,這是作者本身陳腐落後的思想意識問題。以此來指責演員數典忘宗,倒不如說自己無知迂腐。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演員的專業在舞臺上,評論人要評論別人的藝術,起碼要在別人的專業上下點功夫,且不可信手塗鴉,端著一副擔憂藝術的嘴臉,打完演員打觀眾,再鬧出“侯寶林大戰德雲社”的鬧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