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的“黃埔軍校”,竟然是常遠的曾祖父創辦的

相聲 常遠 侯寶林 戲曲 喜劇卡邁迪 2017-07-16

前段時間翻看了某期綜藝節目,聽主持人說,開心麻花的演員常遠出身於曲藝世家,爺爺是相聲泰斗常寶華先生。我遂對常遠的出身產生了好奇,這“孫子”倒底是什麼來頭呢,結果一扒舊聞,嚇了我一跳。

常遠的爸爸不是喜劇圈裡的人,而是一位名頭響噹噹的廚師——曾是釣魚臺國賓館的總廚師長——常青。

常青的父親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先生。常寶華的父親,也就是常遠的太爺爺叫常連安。

相聲界的“黃埔軍校”,竟然是常遠的曾祖父創辦的

常連安在演出

常連安祖籍北京,出生於1899年,也就是戊戌變法的第二年,滿清正白旗人。他雖然是旗人,但並不是貴族,屬於下層的貧苦旗人。七歲的時候,常連安的“阿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改嫁。幼小的常連安脾氣很倔,融入不了新的家庭,母親寫了張“字據”就把兒子賣給了一個教戲曲的人。常連安隨班子遠走東北,開始了走江湖賣藝的生涯,由於他有天賦,嗓音條件好,雖然年紀很小,但很快就挑起了戲班的“大梁”,取了個藝名叫“小鑫奎”,那時他才十三歲,已經是東北一帶很知名的戲曲演員了。

正當常連安將要紅的時候,卻患上了一種“大頭瘟”病,幾乎因此喪命,幸好他遇到一位喜歡聽戲的軍醫,將他醫好了。病在異鄉的常連安越發思念故土和親孃,病癒後,他就離開東北,回到了北京。

回到京城後,常連安輾轉進了當時有名的京劇科班“富連城”繼續學藝,除了學京劇,他還跟一個變戲法兒的學了一些“絕活兒”。18歲的時候,他的嗓子倒倉,也就是變聲了,高腔唱不上去,京戲這條路是走不通了。無奈之下,常連安離開了戲班,開始在外撂地說相聲賣藝謀生,並且娶了一位鐵匠的女兒作妻子。1922年,常連安聽說張家口的北市場有演藝市場,就帶著妻子和一個說相聲的朋友趙希賢(相聲表演藝術家趙佩茹的父親)離開北京到張家口一帶賣藝謀生。

很快大兒子出生了,取名常寶堃,常寶堃是常寶華的大哥,四歲能登臺獻藝,藝名“小蘑菇”。經過多年的磨練,常氏父子積累了大量的舞臺經驗,後又來到曲藝之鄉天津,“小蘑菇”迅速成長為曲藝園子裡的臺柱子,紅極一時。1951年“小蘑菇”常寶堃率團到朝鮮戰場慰問演出,遇到美軍空襲,不幸客死他鄉,後被追授烈士,遺體告別時有15000多人為其送行,放到今天,絕對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由於常連安給大兒子常寶堃取名小蘑菇,自然地,次子以下依次取名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四蘑菇就是常寶華了。

相聲界的“黃埔軍校”,竟然是常遠的曾祖父創辦的

常氏家族,相聲藝術大家輩出

1937年的春天的時候,常連安帶著兒子們開始輾轉到北京撂地演出,同期也在街頭賣藝的還有侯寶林。

這時候,北京西單的商業活動逐漸活泛起來。有一天,一位鐵桿粉絲給常連安出主意,說你一家子相聲說的這麼好,為什麼不仿照京劇行也開個園子,招徠觀眾。我出錢租地方,你來表演,賺了算你的,賠了算我的。在這位粉絲幫助之下,常連安在西單商場的一角找了塊地兒。

這塊地兒不大,不夠開個園子,常連安乾脆開了個茶社,取名啟明,這“啟明茶社”後被譽為相聲界的黃埔軍校。

啟明茶社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在它之前,相聲藝人們全是撂地劃圈,在街頭賣藝,正所謂“颳風減半,下雨全完”。啟明茶社成立後,相聲藝人們不僅有了固定的室內演出場所,還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觀眾,順帶也培養學徒,給他們演機機會,算是撐起了當時相聲界的多半江山。

除了常氏父子外,啟明茶社的常駐演員有60多位,有時一天就有20多位名家在此獻藝,比如張壽臣(徒弟是劉寶瑞,徒孫唐傑忠,曾徒孫鞏漢林)、侯一塵(徒弟常寶霖、馬敬伯、徒孫劉威,就是演唐明皇的那位)、馬桂元(馬三立的哥哥)、劉寶瑞(單口大王)、王長髮(李金斗的師爺)等人。

相聲界的“黃埔軍校”,竟然是常遠的曾祖父創辦的

左:候一塵,中:張壽臣,右:常連安

啟明茶社雖然是室內演出,但是不收門票,仍然按撂地的習慣,進場後自願給錢,平地摳餅,對面拿財,憑真本事吃飯。由於演員們身懷絕藝,觀眾人數越來越多,從午飯後一直到午夜,一演就是十幾個小時,幾乎是場場爆滿。一些京劇名伶和當時的電影明星也成了忠實觀眾,如荀慧生、言菊朋、馬連良、侯喜瑞、白光、謝添、李翰翔等人,可以說那時的啟明茶社一點不亞於今天的德雲社。

相聲界的“黃埔軍校”,竟然是常遠的曾祖父創辦的

50年代,老相聲藝人們的合影,你能認出幾個?看前排右一馬三立? 二排右三侯寶林?三排右一常寶霖?

啟明茶社還薰陶了一批當時的小觀眾,使他們在後來走上了相聲表演的道路,代表人物有孫越的外公李文華先生和馬季。

馬季在啟明茶社不僅不只是聽相聲,還獲得了最初的相聲啟蒙,並在惟妙惟肖的模仿中展現出了過人的藝術天賦。馬季先生回憶說:

記得有一次,母親讓我去買麻醬,回來的路上,我右手高舉著麻醬,學著相聲名家的叫賣聲。我邊走邊喊,把各種叫賣模仿得惟妙惟肖,招來了很多人觀看。當走到一個寺廟的門前,一位老人聽著,說了一聲,行呀,小子。頓時,我高舉的麻醬全部扣在了地上。回到家裡捱了一頓臭罵。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啟明茶社在京城幾乎家喻戶曉,喜好相聲的老北京人沒去過“啟明”的不多。 解放後,相聲演員們在侯寶林的帶領下逐漸走進體制內,啟明茶社也終結了自己的歷史,成為相聲史上的絕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