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

1949年3月25日,“勞動大學”在北京香山“開學”,此後181天,這所“大學”完成了如下“作業”:

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

中共中央會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策,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

描繪了新中國宏偉藍圖。

70年彈指一揮。如今,800餘張照片、1200餘件文物和若干藝術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裡,按歷史發展脈絡,分“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15個單元, 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

1949年3月25日,“勞動大學”在北京香山“開學”,此後181天,這所“大學”完成了如下“作業”:

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

中共中央會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策,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

描繪了新中國宏偉藍圖。

70年彈指一揮。如今,800餘張照片、1200餘件文物和若干藝術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裡,按歷史發展脈絡,分“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15個單元, 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展覽還原瞭解放軍入城式的場景

觀展解碼

■ “勞動大學”有多嚴?進門認章不認人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區,為中央遷平選址。1月底,他帶著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祕書長楊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彙報。信中說:範、劉(劉達)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只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後來又經過全面調查和勘察,最終香山被確定成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的駐地。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對外用代號,稱“勞動大學”(簡稱“勞大”)。設立三個臨時辦事處:第一站設在城內弓弦衚衕15號,稱“勞大籌備處”;第二站設在城外青龍橋,稱“勞大收發處”;第三站就是香山駐地,稱“勞大招待所”。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中央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一帶。為了便於聯繫群眾,工青婦等群眾團體駐在城內。

當時,“勞動大學”的通行證是一枚徽章。它大小類似一元硬幣,呈圓形,正面有“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誌。

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是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軍委機關人員出入香山的通行證。“進門的時候認章不認人。”講解員說,也是因為當時的保密性強,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枚徽章。

"

1949年3月25日,“勞動大學”在北京香山“開學”,此後181天,這所“大學”完成了如下“作業”:

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

中共中央會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策,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

描繪了新中國宏偉藍圖。

70年彈指一揮。如今,800餘張照片、1200餘件文物和若干藝術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裡,按歷史發展脈絡,分“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15個單元, 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展覽還原瞭解放軍入城式的場景

觀展解碼

■ “勞動大學”有多嚴?進門認章不認人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區,為中央遷平選址。1月底,他帶著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祕書長楊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彙報。信中說:範、劉(劉達)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只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後來又經過全面調查和勘察,最終香山被確定成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的駐地。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對外用代號,稱“勞動大學”(簡稱“勞大”)。設立三個臨時辦事處:第一站設在城內弓弦衚衕15號,稱“勞大籌備處”;第二站設在城外青龍橋,稱“勞大收發處”;第三站就是香山駐地,稱“勞大招待所”。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中央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一帶。為了便於聯繫群眾,工青婦等群眾團體駐在城內。

當時,“勞動大學”的通行證是一枚徽章。它大小類似一元硬幣,呈圓形,正面有“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誌。

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是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軍委機關人員出入香山的通行證。“進門的時候認章不認人。”講解員說,也是因為當時的保密性強,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枚徽章。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勞動大學”通行證

■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教啥?第一課是“學走路”

解放戰爭中,部隊戰士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不知道有電燈、馬桶,也沒見過紅綠燈,初置身於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點犯蒙。史料記載,戰士們過江以後到了皖南的城市,有的以為電燈是火,就把香菸湊上去點火,有的把燈繩一拉後看到燈泡發亮感覺害怕,很多人不會使用水、電、氣等設備,還鬧了笑話。

為了對戰士們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也為了維護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治部出版的《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應運而生。

這本小冊子裡內容具體細緻,第一課是“走路”,介紹了城市交通狀況,強調走路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要穿過街心從街這一邊到街那一邊去時,一定要左右看清楚,趁沒有汽車、電車來往的空隙通過,否則橫過街心時就有被疾行之車輛撞到的危險。”書裡還介紹了城市生活的一般規則,如怎樣坐火車、汽車,要注意公共場所的秩序,怎樣使用電燈電話、怎樣防止觸電等生活常識。

"

1949年3月25日,“勞動大學”在北京香山“開學”,此後181天,這所“大學”完成了如下“作業”:

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

中共中央會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策,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

描繪了新中國宏偉藍圖。

70年彈指一揮。如今,800餘張照片、1200餘件文物和若干藝術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裡,按歷史發展脈絡,分“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15個單元, 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展覽還原瞭解放軍入城式的場景

觀展解碼

■ “勞動大學”有多嚴?進門認章不認人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區,為中央遷平選址。1月底,他帶著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祕書長楊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彙報。信中說:範、劉(劉達)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只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後來又經過全面調查和勘察,最終香山被確定成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的駐地。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對外用代號,稱“勞動大學”(簡稱“勞大”)。設立三個臨時辦事處:第一站設在城內弓弦衚衕15號,稱“勞大籌備處”;第二站設在城外青龍橋,稱“勞大收發處”;第三站就是香山駐地,稱“勞大招待所”。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中央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一帶。為了便於聯繫群眾,工青婦等群眾團體駐在城內。

當時,“勞動大學”的通行證是一枚徽章。它大小類似一元硬幣,呈圓形,正面有“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誌。

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是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軍委機關人員出入香山的通行證。“進門的時候認章不認人。”講解員說,也是因為當時的保密性強,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枚徽章。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勞動大學”通行證

■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教啥?第一課是“學走路”

解放戰爭中,部隊戰士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不知道有電燈、馬桶,也沒見過紅綠燈,初置身於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點犯蒙。史料記載,戰士們過江以後到了皖南的城市,有的以為電燈是火,就把香菸湊上去點火,有的把燈繩一拉後看到燈泡發亮感覺害怕,很多人不會使用水、電、氣等設備,還鬧了笑話。

為了對戰士們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也為了維護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治部出版的《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應運而生。

這本小冊子裡內容具體細緻,第一課是“走路”,介紹了城市交通狀況,強調走路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要穿過街心從街這一邊到街那一邊去時,一定要左右看清楚,趁沒有汽車、電車來往的空隙通過,否則橫過街心時就有被疾行之車輛撞到的危險。”書裡還介紹了城市生活的一般規則,如怎樣坐火車、汽車,要注意公共場所的秩序,怎樣使用電燈電話、怎樣防止觸電等生活常識。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

■ 錦旗為何缺一角?他用生命捍衛“渡江第一船”

展廳中有一面不完整的錦旗,質地為布質,長20釐米,寬16釐米,一側被損毀。

這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6團授予“支前船工”陳玉華的,錦旗的一角在渡江過程中被炮彈擊穿。

"

1949年3月25日,“勞動大學”在北京香山“開學”,此後181天,這所“大學”完成了如下“作業”:

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

中共中央會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策,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

描繪了新中國宏偉藍圖。

70年彈指一揮。如今,800餘張照片、1200餘件文物和若干藝術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裡,按歷史發展脈絡,分“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15個單元, 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展覽還原瞭解放軍入城式的場景

觀展解碼

■ “勞動大學”有多嚴?進門認章不認人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區,為中央遷平選址。1月底,他帶著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祕書長楊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彙報。信中說:範、劉(劉達)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只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後來又經過全面調查和勘察,最終香山被確定成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的駐地。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對外用代號,稱“勞動大學”(簡稱“勞大”)。設立三個臨時辦事處:第一站設在城內弓弦衚衕15號,稱“勞大籌備處”;第二站設在城外青龍橋,稱“勞大收發處”;第三站就是香山駐地,稱“勞大招待所”。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中央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一帶。為了便於聯繫群眾,工青婦等群眾團體駐在城內。

當時,“勞動大學”的通行證是一枚徽章。它大小類似一元硬幣,呈圓形,正面有“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誌。

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是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軍委機關人員出入香山的通行證。“進門的時候認章不認人。”講解員說,也是因為當時的保密性強,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枚徽章。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勞動大學”通行證

■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教啥?第一課是“學走路”

解放戰爭中,部隊戰士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不知道有電燈、馬桶,也沒見過紅綠燈,初置身於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點犯蒙。史料記載,戰士們過江以後到了皖南的城市,有的以為電燈是火,就把香菸湊上去點火,有的把燈繩一拉後看到燈泡發亮感覺害怕,很多人不會使用水、電、氣等設備,還鬧了笑話。

為了對戰士們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也為了維護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治部出版的《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應運而生。

這本小冊子裡內容具體細緻,第一課是“走路”,介紹了城市交通狀況,強調走路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要穿過街心從街這一邊到街那一邊去時,一定要左右看清楚,趁沒有汽車、電車來往的空隙通過,否則橫過街心時就有被疾行之車輛撞到的危險。”書裡還介紹了城市生活的一般規則,如怎樣坐火車、汽車,要注意公共場所的秩序,怎樣使用電燈電話、怎樣防止觸電等生活常識。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

■ 錦旗為何缺一角?他用生命捍衛“渡江第一船”

展廳中有一面不完整的錦旗,質地為布質,長20釐米,寬16釐米,一側被損毀。

這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6團授予“支前船工”陳玉華的,錦旗的一角在渡江過程中被炮彈擊穿。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來到了安徽省省會——安慶,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渡江準備中。成長在漁民家庭的陳玉華,當年只有21歲,全家靠捕魚勉強度日。在爭取全國解放的大形勢下,陳玉華和父親主動報名,成為“支前船工”中的一員。

渡江前,野戰軍首長親自為陳玉華戴上獎章,上面縫有名字、年齡和出生地。紀念館講解員說,戴上它意味著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由於陳玉華當時擔任的是前鋒主攻,首長還特地頒發給他一面錦旗,上面寫著“獎給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團”。陳玉華小心地把這面錦旗縫在了衣服的內裡上。

4月21日凌晨2時,106團的渡江號令打響,密密麻麻的船隻猶如離弦的箭,直刺江南。作為前鋒船,陳氏父子一刻也不敢放鬆,父親陳文義掌舵,兒子陳玉華負責扯帆和搖槳,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送軍過江。靠岸後,迎接他們的不僅有連綿不斷的炮火,還有無數的障礙物和地雷。

為了給後繼部隊掃清障礙,陳玉華和戰士們潛伏在硝煙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的引線。就在這時,一枚炮彈在他們身邊炸響。火光背後只見陳玉華血肉模糊,身上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錦旗也被炸掉了一角。

渡江戰役勝利後,陳毅元帥說:“這堅韌卓絕的渡江準備,把北方人變成了南方人,把陸軍變成了水軍,把浩蕩長江變成了平陽大道,這是奇蹟。”

■ “八一”軍徽如何固定帽子上?周總理拍板用棉線不用鐵絲

一對展品被很多講解員稱為“鎮館之寶”。它們是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參與設計製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其中一枚是未使用的式樣,一枚是正式使用的式樣。

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時,中共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部領導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統一軍旗、軍徽的問題,並確定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工作,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也參加了這一工作。

1949年4月,周恩來批准了作戰部設計的八一軍徽圖案。趙光琛拿著圖紙,到北平前門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廠,製作了一枚將五星周邊和“八一”二字鍍成銀色的軍徽。

周恩來看過後,說電鍍太亮、太耀眼。後來朱德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於是,趙光琛又製作了一枚塗上黃紅兩色琺琅釉的軍徽樣品。周恩來審看後,讓趙光琛把軍徽綴在帽子上,戴上給他看看。趙光琛說:“帽徽後面穿鐵絲的鐵片還沒有焊上。”

周恩來聽後說:“固定帽徽不要用鐵絲,鐵絲容易扎傷戰士的頭,還是用棉線固定好。”趙光琛把軍徽放在帽簷上,用手按了按。周總理仔細端詳了一陣子,滿意地點點頭。也是由此,帽徽的五角星上多了5個小孔。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開幕,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發佈了《關於公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的命令,公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正式誕生了。

如今展櫃中的兩枚樣徽,就是1949年4月由周恩來親自審定的。

"

1949年3月25日,“勞動大學”在北京香山“開學”,此後181天,這所“大學”完成了如下“作業”:

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

中共中央會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策,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

描繪了新中國宏偉藍圖。

70年彈指一揮。如今,800餘張照片、1200餘件文物和若干藝術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裡,按歷史發展脈絡,分“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15個單元, 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展覽還原瞭解放軍入城式的場景

觀展解碼

■ “勞動大學”有多嚴?進門認章不認人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區,為中央遷平選址。1月底,他帶著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祕書長楊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彙報。信中說:範、劉(劉達)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只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後來又經過全面調查和勘察,最終香山被確定成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的駐地。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對外用代號,稱“勞動大學”(簡稱“勞大”)。設立三個臨時辦事處:第一站設在城內弓弦衚衕15號,稱“勞大籌備處”;第二站設在城外青龍橋,稱“勞大收發處”;第三站就是香山駐地,稱“勞大招待所”。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中央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一帶。為了便於聯繫群眾,工青婦等群眾團體駐在城內。

當時,“勞動大學”的通行證是一枚徽章。它大小類似一元硬幣,呈圓形,正面有“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誌。

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是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軍委機關人員出入香山的通行證。“進門的時候認章不認人。”講解員說,也是因為當時的保密性強,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枚徽章。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勞動大學”通行證

■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教啥?第一課是“學走路”

解放戰爭中,部隊戰士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不知道有電燈、馬桶,也沒見過紅綠燈,初置身於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點犯蒙。史料記載,戰士們過江以後到了皖南的城市,有的以為電燈是火,就把香菸湊上去點火,有的把燈繩一拉後看到燈泡發亮感覺害怕,很多人不會使用水、電、氣等設備,還鬧了笑話。

為了對戰士們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也為了維護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治部出版的《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應運而生。

這本小冊子裡內容具體細緻,第一課是“走路”,介紹了城市交通狀況,強調走路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要穿過街心從街這一邊到街那一邊去時,一定要左右看清楚,趁沒有汽車、電車來往的空隙通過,否則橫過街心時就有被疾行之車輛撞到的危險。”書裡還介紹了城市生活的一般規則,如怎樣坐火車、汽車,要注意公共場所的秩序,怎樣使用電燈電話、怎樣防止觸電等生活常識。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

■ 錦旗為何缺一角?他用生命捍衛“渡江第一船”

展廳中有一面不完整的錦旗,質地為布質,長20釐米,寬16釐米,一側被損毀。

這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6團授予“支前船工”陳玉華的,錦旗的一角在渡江過程中被炮彈擊穿。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來到了安徽省省會——安慶,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渡江準備中。成長在漁民家庭的陳玉華,當年只有21歲,全家靠捕魚勉強度日。在爭取全國解放的大形勢下,陳玉華和父親主動報名,成為“支前船工”中的一員。

渡江前,野戰軍首長親自為陳玉華戴上獎章,上面縫有名字、年齡和出生地。紀念館講解員說,戴上它意味著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由於陳玉華當時擔任的是前鋒主攻,首長還特地頒發給他一面錦旗,上面寫著“獎給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團”。陳玉華小心地把這面錦旗縫在了衣服的內裡上。

4月21日凌晨2時,106團的渡江號令打響,密密麻麻的船隻猶如離弦的箭,直刺江南。作為前鋒船,陳氏父子一刻也不敢放鬆,父親陳文義掌舵,兒子陳玉華負責扯帆和搖槳,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送軍過江。靠岸後,迎接他們的不僅有連綿不斷的炮火,還有無數的障礙物和地雷。

為了給後繼部隊掃清障礙,陳玉華和戰士們潛伏在硝煙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的引線。就在這時,一枚炮彈在他們身邊炸響。火光背後只見陳玉華血肉模糊,身上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錦旗也被炸掉了一角。

渡江戰役勝利後,陳毅元帥說:“這堅韌卓絕的渡江準備,把北方人變成了南方人,把陸軍變成了水軍,把浩蕩長江變成了平陽大道,這是奇蹟。”

■ “八一”軍徽如何固定帽子上?周總理拍板用棉線不用鐵絲

一對展品被很多講解員稱為“鎮館之寶”。它們是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參與設計製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其中一枚是未使用的式樣,一枚是正式使用的式樣。

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時,中共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部領導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統一軍旗、軍徽的問題,並確定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工作,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也參加了這一工作。

1949年4月,周恩來批准了作戰部設計的八一軍徽圖案。趙光琛拿著圖紙,到北平前門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廠,製作了一枚將五星周邊和“八一”二字鍍成銀色的軍徽。

周恩來看過後,說電鍍太亮、太耀眼。後來朱德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於是,趙光琛又製作了一枚塗上黃紅兩色琺琅釉的軍徽樣品。周恩來審看後,讓趙光琛把軍徽綴在帽子上,戴上給他看看。趙光琛說:“帽徽後面穿鐵絲的鐵片還沒有焊上。”

周恩來聽後說:“固定帽徽不要用鐵絲,鐵絲容易扎傷戰士的頭,還是用棉線固定好。”趙光琛把軍徽放在帽簷上,用手按了按。周總理仔細端詳了一陣子,滿意地點點頭。也是由此,帽徽的五角星上多了5個小孔。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開幕,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發佈了《關於公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的命令,公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正式誕生了。

如今展櫃中的兩枚樣徽,就是1949年4月由周恩來親自審定的。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周恩來親自審定的軍徽樣徽

亮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舉行。城樓上,八個大紅燈籠掛起。毛澤東主席通過“九頭鳥”喇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隨後,28響隆隆的禮炮聲響起。

時隔70年,兩個紅燈籠、10門禮炮,還有“九頭鳥”喇叭在展廳重逢。這些開國大典的“親歷者”背後都有故事。

“九頭鳥”喇叭

成功將毛主席的聲音傳到全國各地

先說“九頭鳥”喇叭。開國大典時,國內還沒有無線傳輸技術,城樓上的聲音只能通過喇叭擴音,再通過電臺的收音裝置傳到全國。但是天安門廣場面積太大,再加上開國大典當天廣場上有30萬人,普通喇叭音量根本不夠。怎麼辦呢?當時負責轉播技術工作的傅英豪想了一個辦法,把九個喇叭都焊在鋼板上,分成三排,一排三個,俗稱“九頭鳥”。經過試驗,“九頭鳥”喇叭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成功將毛主席的聲音響亮地傳播出去,傳送到全國各地。

"

1949年3月25日,“勞動大學”在北京香山“開學”,此後181天,這所“大學”完成了如下“作業”:

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進軍號角;

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理論和政策基礎;

中共中央會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起草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國體政策,制定了新中國一系列基本政策;

描繪了新中國宏偉藍圖。

70年彈指一揮。如今,800餘張照片、1200餘件文物和若干藝術品,在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裡,按歷史發展脈絡,分“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5個部分、15個單元, 全景式生動呈現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開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的光輝歷程。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展覽還原瞭解放軍入城式的場景

觀展解碼

■ “勞動大學”有多嚴?進門認章不認人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區,為中央遷平選址。1月底,他帶著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祕書長楊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彙報。信中說:範、劉(劉達)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只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後來又經過全面調查和勘察,最終香山被確定成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的駐地。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對外用代號,稱“勞動大學”(簡稱“勞大”)。設立三個臨時辦事處:第一站設在城內弓弦衚衕15號,稱“勞大籌備處”;第二站設在城外青龍橋,稱“勞大收發處”;第三站就是香山駐地,稱“勞大招待所”。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中央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一帶。為了便於聯繫群眾,工青婦等群眾團體駐在城內。

當時,“勞動大學”的通行證是一枚徽章。它大小類似一元硬幣,呈圓形,正面有“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誌。

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是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軍委機關人員出入香山的通行證。“進門的時候認章不認人。”講解員說,也是因為當時的保密性強,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枚徽章。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勞動大學”通行證

■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教啥?第一課是“學走路”

解放戰爭中,部隊戰士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不知道有電燈、馬桶,也沒見過紅綠燈,初置身於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點犯蒙。史料記載,戰士們過江以後到了皖南的城市,有的以為電燈是火,就把香菸湊上去點火,有的把燈繩一拉後看到燈泡發亮感覺害怕,很多人不會使用水、電、氣等設備,還鬧了笑話。

為了對戰士們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也為了維護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1949年5月25日,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政治部出版的《城市生活常識讀本》應運而生。

這本小冊子裡內容具體細緻,第一課是“走路”,介紹了城市交通狀況,強調走路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在城市的街道上走路,要穿過街心從街這一邊到街那一邊去時,一定要左右看清楚,趁沒有汽車、電車來往的空隙通過,否則橫過街心時就有被疾行之車輛撞到的危險。”書裡還介紹了城市生活的一般規則,如怎樣坐火車、汽車,要注意公共場所的秩序,怎樣使用電燈電話、怎樣防止觸電等生活常識。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城市生活常識讀本》

■ 錦旗為何缺一角?他用生命捍衛“渡江第一船”

展廳中有一面不完整的錦旗,質地為布質,長20釐米,寬16釐米,一側被損毀。

這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6團授予“支前船工”陳玉華的,錦旗的一角在渡江過程中被炮彈擊穿。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來到了安徽省省會——安慶,開始投入到緊張的渡江準備中。成長在漁民家庭的陳玉華,當年只有21歲,全家靠捕魚勉強度日。在爭取全國解放的大形勢下,陳玉華和父親主動報名,成為“支前船工”中的一員。

渡江前,野戰軍首長親自為陳玉華戴上獎章,上面縫有名字、年齡和出生地。紀念館講解員說,戴上它意味著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由於陳玉華當時擔任的是前鋒主攻,首長還特地頒發給他一面錦旗,上面寫著“獎給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團”。陳玉華小心地把這面錦旗縫在了衣服的內裡上。

4月21日凌晨2時,106團的渡江號令打響,密密麻麻的船隻猶如離弦的箭,直刺江南。作為前鋒船,陳氏父子一刻也不敢放鬆,父親陳文義掌舵,兒子陳玉華負責扯帆和搖槳,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送軍過江。靠岸後,迎接他們的不僅有連綿不斷的炮火,還有無數的障礙物和地雷。

為了給後繼部隊掃清障礙,陳玉華和戰士們潛伏在硝煙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的引線。就在這時,一枚炮彈在他們身邊炸響。火光背後只見陳玉華血肉模糊,身上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錦旗也被炸掉了一角。

渡江戰役勝利後,陳毅元帥說:“這堅韌卓絕的渡江準備,把北方人變成了南方人,把陸軍變成了水軍,把浩蕩長江變成了平陽大道,這是奇蹟。”

■ “八一”軍徽如何固定帽子上?周總理拍板用棉線不用鐵絲

一對展品被很多講解員稱為“鎮館之寶”。它們是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參與設計製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其中一枚是未使用的式樣,一枚是正式使用的式樣。

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時,中共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部領導人在河北西柏坡提出了統一軍旗、軍徽的問題,並確定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工作,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也參加了這一工作。

1949年4月,周恩來批准了作戰部設計的八一軍徽圖案。趙光琛拿著圖紙,到北平前門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廠,製作了一枚將五星周邊和“八一”二字鍍成銀色的軍徽。

周恩來看過後,說電鍍太亮、太耀眼。後來朱德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於是,趙光琛又製作了一枚塗上黃紅兩色琺琅釉的軍徽樣品。周恩來審看後,讓趙光琛把軍徽綴在帽子上,戴上給他看看。趙光琛說:“帽徽後面穿鐵絲的鐵片還沒有焊上。”

周恩來聽後說:“固定帽徽不要用鐵絲,鐵絲容易扎傷戰士的頭,還是用棉線固定好。”趙光琛把軍徽放在帽簷上,用手按了按。周總理仔細端詳了一陣子,滿意地點點頭。也是由此,帽徽的五角星上多了5個小孔。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開幕,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發佈了《關於公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的命令,公佈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正式誕生了。

如今展櫃中的兩枚樣徽,就是1949年4月由周恩來親自審定的。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周恩來親自審定的軍徽樣徽

亮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舉行。城樓上,八個大紅燈籠掛起。毛澤東主席通過“九頭鳥”喇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隨後,28響隆隆的禮炮聲響起。

時隔70年,兩個紅燈籠、10門禮炮,還有“九頭鳥”喇叭在展廳重逢。這些開國大典的“親歷者”背後都有故事。

“九頭鳥”喇叭

成功將毛主席的聲音傳到全國各地

先說“九頭鳥”喇叭。開國大典時,國內還沒有無線傳輸技術,城樓上的聲音只能通過喇叭擴音,再通過電臺的收音裝置傳到全國。但是天安門廣場面積太大,再加上開國大典當天廣場上有30萬人,普通喇叭音量根本不夠。怎麼辦呢?當時負責轉播技術工作的傅英豪想了一個辦法,把九個喇叭都焊在鋼板上,分成三排,一排三個,俗稱“九頭鳥”。經過試驗,“九頭鳥”喇叭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成功將毛主席的聲音響亮地傳播出去,傳送到全國各地。

70年前的香山曾有一所大學

開國大典紅燈籠

老匠人帶徒弟三天三夜做成

紅燈籠難在製作。1949年9月,開國大典前夕,佈置裝飾天安門城樓的方案足有20個。周恩來最終認可了八個大紅燈籠的方案。

被請來做燈籠的是一位70多歲姓尹的老匠人。他誠懇地說:“我這輩子沒有做過!這麼大的燈只能在城樓上做。”他和徒弟忙了三天三夜做成8個紅燈籠。每個燈籠需要3個成人手拉手才能環抱,堪稱有史以來最大的燈籠。1994年,懸掛了45年的紅燈籠被摺疊式的燈籠替換。其中,懸掛在東二、西二位置的兩盞宮燈被拍賣,拍賣所得捐贈給北京貧困山區解決吃水難的問題和希望工程。一對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另兩對由天安門管理委員會收藏。如今展廳裡的一對就是從天管會調撥來的。

觀展提示

■時間:長期展陳 每週一閉館

■地點:香山革命紀念館

■票價:免費 需提前預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