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湘江英烈祭

湘江 桂林 清明節 蔣介石 三明日報 2017-04-07

紅色湘江英烈祭

清明時節,人們紛紛前來祭奠湘江戰役紅軍英烈。

紅色湘江英烈祭

1.紅色“紅軍八角帽”,讓湘江戰役紀念館格外醒目。

紅色湘江英烈祭

2.湘江戰役烈士英名廊上一長串的寧化縣紅軍烈士英名。

紅色湘江英烈祭

3.如今平靜的湘江源頭三官堂渡口,當年紅軍曾在湘江河畔浴血奮戰。

紅色湘江英烈祭

紅三十四師無名烈士墓重修墓記,記載著三明籍紅軍英烈的豐功偉績。

●三明日報記者 李順亮 文/圖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八十三年前,發生在桂北山區、湘江源頭那場悲壯慘烈的湘江戰役,讓日夜流淌的湘江為之改色。

數千三明子弟魂斷湘江,用血肉之軀築成堅固堡壘,用鮮血和生命譜寫血染湘江壯舉,為紅軍波瀾壯闊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清明節來臨之際,市委市政府特意組團遠赴廣西自治區興安縣、灌陽縣,祭奠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紅色湘江英烈祭,捎去了家鄉父老鄉親對革命先烈的綿綿哀思與深情緬懷……

★紅色記憶

那是一段誰都永遠無法忘卻的紅色記憶。

改革開放前,老百姓開荒種地,隨手一挖,就會挖出一兩件紅軍用過的槍支、衣物……一提起老百姓與紅軍的魚水深情,灌陽縣委書記陸桂弟就有說不完的話。最讓人感動的,是一面紅軍軍旗的代代相傳。

這是一面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用生命護衛的軍旗。湘江戰役之後不久,當地一位老百姓挖到了這面紅旗。他給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句話:一定要等到紅軍勝利的那一天,把這面紅旗交還紅軍。烽火歲月度日如年,國民黨反動派殘酷無情。為了守護這面祖上交下來的紅旗,他的子孫不得不把紅旗藏到了棺材裡。

一句話,一個承諾。一年又一年,春去春又來。這家子孫終於盼來了革命勝利的那一天。這面劫後餘生的紅旗終於得以重見天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後,這家子孫慎重地將它交給了地方人民武裝部。

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興安縣獅子山下,湘江戰役紀念館通過文字、圖片、文物、場景、雕塑、沙盤模型等展示手法和聲、光、電等先進技術,全景式地再現了湘江戰役的全過程,生動直觀地再現了血戰湘江的歷史畫卷。

湘江戰役紀念館裡,有兩尊湘江戰役紅軍將領的半身塑像,其中之一就是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塑像面容表情剛毅、堅定,所有瞻仰塑像的人都會為之肅然起敬。負責全軍後衛的紅三十四師孤軍奮戰,受傷昏迷的陳樹湘被敵人裝進竹籠,抬著去邀功請賞。不願做俘虜的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扯出自己的腸子……

那一年,陳樹湘才29歲。桂北的紅土地上,浸潤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那些有名無名的紅軍戰士,用他們年輕的生命,托起了中國希望的明天。如今,不管是在湘江戰役紀念館,還是在酒海井紅軍烈士殉難處紅軍紀念園,“紅軍八角帽”紀念式建築,成了桂北大地一個又一個鮮明的標誌。

湘江戰役烈士英名廊,像一幅巨型竹簡,32米長的曲形花崗岩石牆上,鐫刻著湘江戰役中犧牲的2萬多紅軍烈士的英名。但是,由於年久日深、資料不全所限,還有更多的紅軍烈士的英名沒有收集到,有的甚至永遠都會成為無名英雄。

段繼東、黎海林、雷臻明……“為有犧牲多壯志”,一長串的寧化縣紅軍烈士英名,讓我們為之動容。歷史不能忘記,三明籍英烈名錄有待一步步充實完善。慶幸的是,經過黨史和民政等部門的多方努力,前些年,35位尤溪縣紅軍烈士的英名得以上牆。

“喝吧,先輩們……”前來祭奠的我市領導和參祭人員,來到湘江渡口臨江舉行儀式,向湘江拋撒花瓣、敬灑酒水。

★精神長存

“先烈已逝,精神長存;英雄浩氣,山河永在;烈士忠魂,日月同輝。”

三明是重點革命老區、中央蘇區和4個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蘇維埃中央政府帶領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共8.6萬人,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包括三明在內的2.6萬多閩西兒女,踏上了遠離家鄉的征程。

“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湘江戰役是每一位三明人的驕傲。紅軍在連續打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後,於11月下旬進抵湘桂邊境。這時,敵人在湘江以東地區佈下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搶渡湘江,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將士浴血奮戰。

覺山鋪阻擊戰、新圩阻擊戰、光華鋪阻擊戰……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戰役苦戰五晝夜,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人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五軍團三十四師的前身,是在寧化成立的獨立第七師,大多數是以寧化人為主的三明籍將士,在湘江戰役中擔任中央紅軍的總後衛。為掩護紅軍主力過湘江,他們視死如歸,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成堅固的堡壘,幾乎全軍覆沒,譜寫了血染湘江的偉大壯舉。

一路上,陪同瞻仰祭奠活動的桂林市和興安縣、灌陽縣的同志都說,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受創最重、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不僅事關中國革命的生死存亡,而且是長征的重要轉折點。因為湘江戰役的慘烈,才有遵義會議的召開,才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湘江戰役紀念館裡,記下了湘江戰役紅軍英烈們的千古功勳。經過湘江戰役的洗禮,一大批紅軍指戰員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在1955年至1964年授銜的高級將領中,元帥有7位、大將有6位、上將有32位、中將有100位、少將有401位,都曾在這裡和紅軍戰士們一起寫下英雄詩篇。

蘇區風雲、兵臨湘江、突破湘江、歷史選擇、精神永存,湘江戰役紀念館深刻揭示了紅軍戰士及老一輩革命家的共產主義信念,不畏艱難困

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為革命傳統教育開闢了又一個有力的陣地。

“我們這些人是從福建原中央蘇區過來的,對這些黨史是比較熟的……”飲水思源,在共產黨領導下幸福生活的三明人民,從來沒有忘記革命先輩灑下的熱血和付出的生命。“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湘江戰役紀念公園裡,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前,前來祭掃的一大群小學生們的歌聲在久久迴盪。

“我們在此緬懷先烈,就是要不忘初心,以革命先烈為榜樣,聽從黨的召喚,忠於黨的事業,全力推動‘再上新臺階、建設新三明’,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

★告慰英烈

一處處遺址,一座座紀念碑,書寫了紅軍長征中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見證著三明籍紅軍烈士的革命氣概。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興安縣、灌陽縣,每一處湘江戰役遺址都得到了精心的保護,每一個紅軍革命烈士墓地都得到了細緻的守護。湘江戰役中,紅軍將士損失過半,很多三明籍革命烈士成了無名英雄。灌陽縣革命烈士陵園,刻有福建籍湘江戰役無名烈士紀念碑。

酒海井如今成了一個聖地。因為平地之上“塌”了一個圓洞,不僅形似常用的酒罈,而且深不可測,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酒海井。灌陽縣新圩鎮和睦村的鄉親們說,放了80多米的繩子下去,依然無法到底。當年新圩阻擊戰時,由於來不及將設在新圩下立灣臨時救護所裡的100多名重傷員轉移,這些紅軍被敵人殘忍地丟到酒海井裡,全部壯烈犧牲。

酒海井紅軍烈士殉難處,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灌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開始籌資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及護欄,2004年10月竣工並向群眾開放。紀念園佔地面積150畝,修建有紀念廣場、紅軍帽、紀念塔、紀念館、紅軍雕塑、烈士英名錄等。

2016年11月28日,這裡進行了第一批紅軍烈士遺骸遷葬。隨後,在11月30日國家公祭日舉行了開園儀式。灌陽縣正在實施一項計劃,逐步把散葬在縣內各地的幾千名紅軍烈士遺骸,相對歸葬在一起。三明和桂林因為湘江戰役結下了不解之緣。灌陽縣史志辦的文東柏說自己有一個請求,希望加強兩地的聯繫,儘可能地為紅軍英烈補上名字。

1934年12月1日,紅三十四師奉命到新圩接防,並在水車灌江上架設便橋渡江,遭到敵機轟炸,犧牲200多人。水車鄉修睦村紅三十四師無名烈士墓,是湘江戰役後當地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把找到的18具紅軍將士遺體,分兩穴集中葬于山坡上。1990年,水車鄉矮山腳中學師生,為緬懷紅軍先烈,根據附近群眾指點的穴位,修整並立碑。

不論是黨委政府,還是基層群眾,包括學校師生,都在長年累月持續做好湘江戰役遺址和紅軍革命烈士墓地的保護工作,並且不斷傳承湘江戰役紅軍英烈的革命精神。“感謝桂林市和興安縣、灌陽縣對先烈靈魂的安撫……”

“記住社會主義制度、記住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培養有理想的一代新人,把老區蘇區發展得更好……”抓住機遇,加強聯絡,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交流機制,收集黨史資料,共享紅色資源,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參加祭奠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的三明、桂林兩地人員互相勉勵。

千里迢迢,帶上家鄉的水、家鄉的土,只為讓長眠在遠方另一塊紅色土地上的三明籍紅軍烈士,在九泉之下再聞一聞家鄉的氣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