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最早將於今年重回港交所,與騰訊同臺競技;小米集團累計斥資 10.5 億元在港股市場回購股票;某港股公司股票閃崩跌超 90%;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預計募集金額達......

這些都是 7×24 小時不間斷滾動播報的財經新聞裡,與香港交易所有關的資訊。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圖片來源於港交所官網

這家市值近 3,500 億港元,2018 年淨利潤達 93 億港元,全年 IPO 募資金額全球第一的交易所,似乎在新聞報道里總是一個配角,鮮有作為主角的時刻。

這或許是港交所作為證券市場服務者註定要有的命運。

香港的證券交易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中葉,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形成四家交易所相互競爭的格局。1986 年,四家交易所合併成立香港聯交所,後在港府推動下與香港期貨交易所合併,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所有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圖片來源於港交所官網

2000 年,香港交易所在自家的聯交所上市,開始接受資本市場的考驗,也開始以「不是主角」的身份見證中國的崛起

國企在港交所

2005 年 10 月 27 日,時任建設銀行董事長的郭樹清在掛牌儀式的致辭中說:「今天,建行成為中國四大商業銀行中首家掛牌香港聯合交易所的銀行,由此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一個重要參與者,這將是我們向世界一流商業銀行邁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國企股份制改革數年,登陸國際資本市場這關鍵的一步備受矚目。當時,建設銀行登陸港交所,共發行了 264.86 億股,發行價為 2.35 港元,創造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IPO。

建行成功上市也開啟了國有銀行赴港上市大潮

2006 年,中國銀行、招商銀行相繼登陸港交所。10 月 27 日,工商銀行在上海和香港證券交易所兩地同步上市,一舉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 IPO,當日收盤即位列港股市場市值第四大的公司。

根據港交所官方統計,2006 年,以國企為代表的 H 股佔港股總市值的 25.4%,相比 2005 年提升近 10 個百分點。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數據來源:港交所,高格證券整理

當然,這其中不僅僅是國有商業銀行,其他國企早早便開啟了各自的港交所時間:

1997 年,東方航空、南方航空;

2000 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

2001 年,中國鋁業、中國航信;

2002 年,中國電信、中海油服;

2003 年,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2004 年,中國國航、濰柴動力。

2004 年 6 月 16 日,港交所迎來了一家不是國企的上市公司——騰訊

姓李還是姓馬?

騰訊股價的增長奇蹟無需多言,但上市之初,騰訊的王者之相尚未顯現。

2004 年,騰訊在港交所市場發行 4.202 億股,每股 3.7 港元,市場給出的估值為 62 億港元,規模算不上大。

據馬化騰本人在 2018 年中國 IT 領袖峰會上的說法,針對當時市場給騰訊的估值,「我們當時覺得這也無所謂,最終沒有讓我們失望。」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馬化騰在發表演講,圖片來源於網絡

持股 8.6% 的小馬哥當然不會覺得失望,根據 2019 年 7 月 12 日當日數據,騰訊市值達 3.4 萬億港元,而港交所所有公司的總市值為 32.6 萬億港元。

單單騰訊一家公司的市值佔整個港股市場市值的 10.4%,這還不算閱文集團、美團點評等騰訊系公司在港交所的市值。

不過,在小馬哥春風得意之前,港交所是李家的,李嘉誠的「李」。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李嘉誠,圖片來源於網絡

1958 年,李嘉誠第一次買地皮,成立長江實業。1972 年,長江實業以「0001」代碼在港交所上市。隨後,李嘉誠的業務拓展至港口、水電、通信、零售等行業,旗下的上市公司也越來越多。

根據福布斯的統計,2010 年,李嘉誠控制公司的市值,佔港交所總市值的 15%,相比時下的小馬哥,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只不過,「李」的榮光已經留在過去,想要重新煥發恐怕還得等一陣子。

因為,大批中國新經濟公司正在趕赴港交所。

新經濟、新規則

2018 年,共有 207 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累計募資金額達 2,778 億港元。

時隔一年,港交所重回全球 IPO 募集金額第一的交易所寶座。不過,好成績的背後是港交所 25 年來最大的改革。

在 2018 年的前三大 IPO 中,除中國鐵塔外,另外兩家是小米集團、美團點評,分別募資 426 億港元、331 億港元。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小米集團上市,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米集團、美團點評不但都屬於中國新經濟明星企業,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股票名稱的後綴是「W」。

W 指代的是「Weighted Voting Right」,意為「同股不同權」,小米是第一家用上這個後綴的港交所上市公司。

此前由於不接納「同股不同權」公司,港交所錯失阿里巴巴

不僅僅是阿里巴巴,據港交所數據,116 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有 28% 採取「同股不同權」架構,這些公司的合計市值達 5610 億美元,相當於港交所市場總市值的 15%。

港交所的改革如果稍晚一些,小米、美團或許會選擇在美國上市,還有很多未上市的新經濟獨角獸,例如螞蟻金服、今日頭條、滴滴出行、大疆等等,港交所或許也會和它們失之交臂。

香港交易所:我不是主角

港交所就改革上市規則徵詢市場意見

2018 年 4 月 30 日,港交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允許「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以及尚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這一次改革,讓港交所少有地當了一次主角。

香港交易所已經入駐高格證券精選公司,在它優異業績的背後,不僅有崛起的中國經濟,還有銳意革新的勇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