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

從1998年開始,香港高校開始招收內地高中生。香港高校加入招生後一開始形成了很猛烈的勢頭,諸多高考狀元選擇香港高校,比如香港大學,接受深造。然而,在2013年,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學一個月後選擇退學而後上了北大,一時引起轟動。而從近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的高考狀元的比例有所下降。

"

從1998年開始,香港高校開始招收內地高中生。香港高校加入招生後一開始形成了很猛烈的勢頭,諸多高考狀元選擇香港高校,比如香港大學,接受深造。然而,在2013年,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學一個月後選擇退學而後上了北大,一時引起轟動。而從近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的高考狀元的比例有所下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在全球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其國際化辦學的程度和理念也常常深得內地家長青睞。不過應該看到,類似劉丁寧這樣的國學愛好者,去港大中文系毫無疑問是不合適的。北大的國學會比港大更強。可以做出這種斷言的原因在於香港大學的定位。

"

從1998年開始,香港高校開始招收內地高中生。香港高校加入招生後一開始形成了很猛烈的勢頭,諸多高考狀元選擇香港高校,比如香港大學,接受深造。然而,在2013年,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學一個月後選擇退學而後上了北大,一時引起轟動。而從近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的高考狀元的比例有所下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在全球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其國際化辦學的程度和理念也常常深得內地家長青睞。不過應該看到,類似劉丁寧這樣的國學愛好者,去港大中文系毫無疑問是不合適的。北大的國學會比港大更強。可以做出這種斷言的原因在於香港大學的定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成立於1910年,是時任香港總督盧押勳爵(Sir Frederick Lugard)與太古集團合作興辦的,也是香港最早的現代大學。盧押認為,在香港興辦高等學府可以方便英國在中國東南地區與其他列強競爭,並進一步加強香港本地精英對英國價值觀的認同。換言之,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大學、馬來亞大學一樣,一開始就是殖民體系的一部分,是英國軟擴張的工具。

"

從1998年開始,香港高校開始招收內地高中生。香港高校加入招生後一開始形成了很猛烈的勢頭,諸多高考狀元選擇香港高校,比如香港大學,接受深造。然而,在2013年,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學一個月後選擇退學而後上了北大,一時引起轟動。而從近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的高考狀元的比例有所下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在全球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其國際化辦學的程度和理念也常常深得內地家長青睞。不過應該看到,類似劉丁寧這樣的國學愛好者,去港大中文系毫無疑問是不合適的。北大的國學會比港大更強。可以做出這種斷言的原因在於香港大學的定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成立於1910年,是時任香港總督盧押勳爵(Sir Frederick Lugard)與太古集團合作興辦的,也是香港最早的現代大學。盧押認為,在香港興辦高等學府可以方便英國在中國東南地區與其他列強競爭,並進一步加強香港本地精英對英國價值觀的認同。換言之,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大學、馬來亞大學一樣,一開始就是殖民體系的一部分,是英國軟擴張的工具。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盧押

1912年3月11日,香港大學正式開始招生,最早開設的是藝術、工程和醫學三個學院。當然,由於英國人辦學理念較為先進,而且學術自由度很高並且周邊教育資源都很緊缺,因此香港大學的地位是較高的。在後來的發展中,香港大學的專業逐步細化,1937年,香港大學增加了科學學院;1951年增設建築學,並在1984年變為學院;1967年增設社會科學學院;1982年增設口腔醫學學院;1984年增設法學院;最新的學院是2001年建立的商業與經濟學院。從這樣的辦學歷史上看,很顯然,香港大學的技術型學科是很強大的,而其擴張也與70年代香港總督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快速發展香港的政策有很密切的關係。

"

從1998年開始,香港高校開始招收內地高中生。香港高校加入招生後一開始形成了很猛烈的勢頭,諸多高考狀元選擇香港高校,比如香港大學,接受深造。然而,在2013年,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學一個月後選擇退學而後上了北大,一時引起轟動。而從近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的高考狀元的比例有所下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在全球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其國際化辦學的程度和理念也常常深得內地家長青睞。不過應該看到,類似劉丁寧這樣的國學愛好者,去港大中文系毫無疑問是不合適的。北大的國學會比港大更強。可以做出這種斷言的原因在於香港大學的定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成立於1910年,是時任香港總督盧押勳爵(Sir Frederick Lugard)與太古集團合作興辦的,也是香港最早的現代大學。盧押認為,在香港興辦高等學府可以方便英國在中國東南地區與其他列強競爭,並進一步加強香港本地精英對英國價值觀的認同。換言之,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大學、馬來亞大學一樣,一開始就是殖民體系的一部分,是英國軟擴張的工具。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盧押

1912年3月11日,香港大學正式開始招生,最早開設的是藝術、工程和醫學三個學院。當然,由於英國人辦學理念較為先進,而且學術自由度很高並且周邊教育資源都很緊缺,因此香港大學的地位是較高的。在後來的發展中,香港大學的專業逐步細化,1937年,香港大學增加了科學學院;1951年增設建築學,並在1984年變為學院;1967年增設社會科學學院;1982年增設口腔醫學學院;1984年增設法學院;最新的學院是2001年建立的商業與經濟學院。從這樣的辦學歷史上看,很顯然,香港大學的技術型學科是很強大的,而其擴張也與70年代香港總督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快速發展香港的政策有很密切的關係。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1970年代的香港大學

不過應該說,香港大學的是英帝國體系的一部分,其滿足了英帝國在許多具體領域的技術需求,但是在戰略決策上卻是很弱的。在港英時期,香港大學並沒有,也不可能承擔政治、戰略決策,這部分的決策中心始終在倫敦。這也意味著,香港大學的學科設置上,工程技術取向更強,而政治性更弱。不過說政治性更弱也不對,應該說更為隱蔽。比如最為典型的例子,香港大學的英文系比較偏重維多利亞時代的閨秀小說,比如《傲慢與偏見》、《感性與理性》,而對於頗有反抗精神的拜倫、雪萊的作品基本不教授。這也是在無形之中消弭殖民地精英產生反抗情緒的一種精湛技術。在英文文學領域尚且如此,更容易產生民族主義共鳴的中文文學自不必多說。香港有關中文的高等教育機構需要等到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才真正成型,此時已經是1963年。

"

從1998年開始,香港高校開始招收內地高中生。香港高校加入招生後一開始形成了很猛烈的勢頭,諸多高考狀元選擇香港高校,比如香港大學,接受深造。然而,在2013年,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學一個月後選擇退學而後上了北大,一時引起轟動。而從近年的招生情況來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的高考狀元的比例有所下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在全球排名是非常靠前的,其國際化辦學的程度和理念也常常深得內地家長青睞。不過應該看到,類似劉丁寧這樣的國學愛好者,去港大中文系毫無疑問是不合適的。北大的國學會比港大更強。可以做出這種斷言的原因在於香港大學的定位。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成立於1910年,是時任香港總督盧押勳爵(Sir Frederick Lugard)與太古集團合作興辦的,也是香港最早的現代大學。盧押認為,在香港興辦高等學府可以方便英國在中國東南地區與其他列強競爭,並進一步加強香港本地精英對英國價值觀的認同。換言之,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大學、馬來亞大學一樣,一開始就是殖民體系的一部分,是英國軟擴張的工具。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盧押

1912年3月11日,香港大學正式開始招生,最早開設的是藝術、工程和醫學三個學院。當然,由於英國人辦學理念較為先進,而且學術自由度很高並且周邊教育資源都很緊缺,因此香港大學的地位是較高的。在後來的發展中,香港大學的專業逐步細化,1937年,香港大學增加了科學學院;1951年增設建築學,並在1984年變為學院;1967年增設社會科學學院;1982年增設口腔醫學學院;1984年增設法學院;最新的學院是2001年建立的商業與經濟學院。從這樣的辦學歷史上看,很顯然,香港大學的技術型學科是很強大的,而其擴張也與70年代香港總督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快速發展香港的政策有很密切的關係。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1970年代的香港大學

不過應該說,香港大學的是英帝國體系的一部分,其滿足了英帝國在許多具體領域的技術需求,但是在戰略決策上卻是很弱的。在港英時期,香港大學並沒有,也不可能承擔政治、戰略決策,這部分的決策中心始終在倫敦。這也意味著,香港大學的學科設置上,工程技術取向更強,而政治性更弱。不過說政治性更弱也不對,應該說更為隱蔽。比如最為典型的例子,香港大學的英文系比較偏重維多利亞時代的閨秀小說,比如《傲慢與偏見》、《感性與理性》,而對於頗有反抗精神的拜倫、雪萊的作品基本不教授。這也是在無形之中消弭殖民地精英產生反抗情緒的一種精湛技術。在英文文學領域尚且如此,更容易產生民族主義共鳴的中文文學自不必多說。香港有關中文的高等教育機構需要等到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才真正成型,此時已經是1963年。

高考狀元為何放棄香港大學?與香港大學定位有一定關聯

拜倫可是直接參加了希臘革命

正式這種工具性的定位,讓香港的教育系統呈現很強烈的世俗、技術取向,而缺乏更為深刻的戰略、政治決策能力。也因此,教育系統也更容易受到簡單化的概念、價值驅動,而無視現實政治所需要的基礎和冷酷手段。由於英國人事實上並沒有把香港視為真正的核心殖民地,而是視為一個遲早要歸還中國的節點。香港在英國帝國體系的戰略地位事實上在70年代以前就不高,《中英聯合聲明》後則進一步確定,所以這種工具性定位對於英國人而言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也造就了香港教育的結構性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